同学们:
1、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怎么样”“是什么”。例如:“春天来了。”“我们是少先队员。”这两个句子的大多数部分都不可缺少,它们是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些句子在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还有一个连带成分,表示动作对象。例如:“外宾们游览了狼山。”有些句子除了这三种成份外,还带一些附加成份。“的、地、得”常常是这些附加成分的标志。例如:“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老人悠然地谈着。”“人们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练一练】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⑴ 他在座谈会上( )自己的意见。
⑵ 今天是( )。
⑶ ( )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⑷ 大家都积极地参加( )。
⑸ 1946年人们(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⑹ 在党的培养下,雷锋成长为一个伟大的( )。
⑺ ( )真是热闹极了。
⑻ 我们观看了( )的( )。
2、句式
有的句子可以变换句子的形式。有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有的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的需要;有的是为了使所表达的语句更简洁,把两句改写成一句。
例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为了强调突出劳动创造财富这一真理。)
例2、凡卡说,他在给爷爷写信。改成:凡卡说:“我在给爷爷写信”。(把第三者的转述改成某人直接叙述的话,使人读起来更感亲切。
例3、我羡慕他。他聪明。改成:我羡慕他聪明。(把两句合并成一句使语句更简洁。)
例4、我把三百棵菊秧救活了。改成:三百棵菊秧被我救活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的句式:
有的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如:王老师推开门走进教室。
有的在一个句子中两个词的说法不同,但表示同一对象。如:第十一届亚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
【练一练】
⑴把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有礼貌。
⑵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算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⑶把下列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⑷把下列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
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⑸将下面的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
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3、修饰句子
在学过的课文中,我们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种修饰句子的方法:
⑴比喻。俗话叫“打比方”。一种是明显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例如,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另一种是暗暗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为、变为等。例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⑵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如:大虫怒吼一声,就像晴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
⑶拟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⑷排比。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些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意义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语气。如: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⑸对偶。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练一练】
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是用什么方法修饰的,再仿照例句写出两个句子。
飞机排成“人”字形,像银燕一样飞过天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他是那么平凡,那么朴素,那么纯真,那么谦虚。
茉莉花开,香飘万里。
4、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先要找出病因,然后再着手修改。修改时,注意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⑴成份残缺。即句子不完整。如: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是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呢?没说出来。这个句子应该补上“我”或“同学们”一类词语。
⑵搭配不当。即句子的主要成份之间,附加成份和主要成份之间搭配不当。
如:春天的苏州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把这个句子简缩后就可看出,“苏州是季节”,显然不通。只要改成“苏州的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就通顺了。
⑶前后矛盾。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
如:我的回家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回家作业要么是“基本上”做完(还有少量没做),要么是“全部”做完(一点儿都没有剩下)。又说是“基本上”,又说是“全部”显然是矛盾的,两种说法只能保留一种。
⑷重复啰嗦。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把句子多余的词语删去,句子就明白简洁了。
如: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缺点”当然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删去,句子就简洁了。
⑸不合逻辑。
如: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梨和水果。因为“水果”包括了葡萄、苹果、梨等,不能并列一起,所以应该把“水果”删去。
⑹词序不对。即句子里的词语排列的先后不合适。
如: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调整为“他一次又一次完成了艰巨任务”。
⑺形容不当。
如:王老师讲完故事,教室里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教室里不可能出现“排山倒海”的掌声,形容不当,可改为:热烈的掌声。
【练一练】
修改下列病句
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我们沿着这条公路,不要一小时,就可到达县城了。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这个班级的同学是全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最好的班级。
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习态度。
同学们积极投入爱国卫生运动,把教室打扫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过去,我做作业马虎潦草,很不认真,不经常拖拉,不按时完成。
“六一”节那天,我踏着轻松的步伐,兴奋的心情来到学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将“荒芜、居然、瑟缩、弥散、搜寻、遵循”正确、规范地写在田字格中。
二、组词。
析( ) 踪( ) 粗( )
折( ) 棕( ) 祖( )
拆( ) 崇( ) 阻( )
疏( ) 经( ) 程( )
蔬( ) 径( ) 呈( )
瓷( ) 择( ) 施( )
资( ) 译( ) 拖( )
谨( ) 描( )
勤( ) 瞄( )
资( )( )(
素( )( )(
着 zháo ( )
zhuó ( )
三、成语填空
身( )其( )
( )( )动听
小心( )( )
四、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学生
( )的想象力
畔( ) 伴( ) )( ) )( ) ( )人( )胜 ( )颜( )色 心( )神( ) 深远的( ) ( )的天空 ( )的航天员 ( )的心田
( )的宇宙 ( )的高山
( )的月球 ( )的蓝色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山人
三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下来,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他望了望那险峻的山势,摇摇头说:“我还是适可而止吧。”
只有第三个人,勇敢攀登,知难而进,几次跌倒,几次爬起,不畏艰难,不气馁,终于攀上峰顶。
几天后,三个人又见面了。
第一个人说:“登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
第二个人说:“登上峰顶太费力气,还是我适可而止好!”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峰顶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领略到的。”
1、用短文中的词语,概括三个人登山的情况。
( )( )( )
2、登上顶峰的人所说的话的意思是
3、短文通过三个人登山的事,说明了什么道理?选出正确答案。( )
①说明了不论做什么事,只要遇到困难就要知难而退。
②说明了不论做什么事,必须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③说明了不论做什么事,如果太费力气就立刻适可而止。
【试题答案】
一、将“荒芜、居然、瑟缩、弥散、搜寻、遵循”正确、规范地写在田字格中。(略)
二、组词。
析(分析 ) 踪(跟踪 ) 粗(粗大)
折(折断) 棕(棕色 ) 祖(祖国 )
拆(拆开) 崇(崇高 ) 阻(阻碍)
疏(疏忽) 经(经常) 程(路程 )
蔬(蔬菜 ) 径(田径) 呈(呈现 )
瓷(瓷器 ) 择(选择 ) 施(施展)
资(资产 ) 译(翻译) 拖(拖拉机 )
谨(谨慎 ) 描(描绘 ) 畔(河畔 )
勤(勤奋) 瞄(瞄准) 伴(伙伴 )
资(资金)(资本)(资质)(融资)
素(素描 )(素材)(素质)(素菜)
着 zháo (着火)
zhuó (着陆)
三、成语填空
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婉)(转)动听 (五)颜(六)色
小心(翼)(翼) 心(领)神(会)
四、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聪明)的学生 深远的(影响)
(丰富)的想象力 (广阔)的天空
(可敬)的航天员 (美丽)的心田
(茫茫)的宇宙 (雄伟)的高山
(神秘)的月球 (美丽)的蓝色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山人
三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下来,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他望了望那险峻的山势,摇摇头说:“我还是适可而止吧。”
只有第三个人,勇敢攀登,知难而进,几次跌倒,几次爬起,不畏艰难,不气馁,终于攀上峰顶。
几天后,三个人又见面了。
第一个人说:“登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
第二个人说:“登上峰顶太费力气,还是我适可而止好!”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峰顶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领略到的。”
1、用短文中的词语,概括三个人登山的情况。
(知难而退)(适可而止)(知难而进)
2、登上顶峰的人所说的话的意思是只有付出了努力,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欣赏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
3、短文通过三个人登山的事,说明了什么道理?选出正确答案。(②)
①说明了不论做什么事,只要遇到困难就要知难而退。
②说明了不论做什么事,必须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③说明了不论做什么事,如果太费力气就立刻适可而止。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7/2007812101347.asp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