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 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 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
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 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 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 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 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 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
五、 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 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 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 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 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1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或互助竞争研读。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
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发潜能,学会创新。
七、 奋斗目标:
力求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指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勤奋上进,在教学中多研究多探索。多向同仁们学习,积累经验。
1.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 系住( ) 芦荟( ) ....
2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
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 情绪,对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3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探究质疑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 ,理解了藤野先生
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精读品析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
的?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当堂反馈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9.概括文段大意。
2.我的母亲
胡 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5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质问( ) 广漠( ) B.野蛮( ) ...C.掷钱( ) .
摹画( ) D.抽屉( ) ..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绰号( ) .
嬉戏( ) .
合作交流 1、理清文章结构
2、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
探究质疑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2、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精读品析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
子。
6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
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当堂反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用原句回答)
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7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3、我的第一本书
牛 汉
4.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3.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4.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酷( ) 掺( ) 脊( ) 枉( ) yǒu______黑 脸tánɡ______一liǔ______ o______陷 崎qū______ 粗bǐ______
zhì______留禁ɡù_______
2、下列四个选项中,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胡髭.(zì) 尴.(ɡān)尬.(ɡà) 粗劣.(lüâ) 两颊.(jiá) B.侏.(zhū)儒 粗糙.(zào) 甲胄.(wâi) 纠.
缠(jiū) C.广袤.(mào) 无垠.
(ɡēn) 掩饰.
(shì)
鬈.
(quán)发 D.敦.实(dūn) 颔.首(hàn) 乡绅.(shēn) 长髯.(rán) 3、请用“_____”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不是每个词语都有错哦!请细心!)
粗制烂造 郁郁寡欢 蒙眛阴沉
正襟威坐
诚皇诚恐
颔首低眉
无可制疑
暗然失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做个小翻译!(请解释下列词语!看你的了!)
1.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ā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3..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幽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奥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翻来覆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书识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酷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牛 汉---- 茨威格----
合作交流 阅读《我的第一本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探究质疑 1.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 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更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2、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 的追叙,折射出
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 和 以及生命乐趣。
精读品析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9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7~12题。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7.通观全文,“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9.试评价画线句。
10.你认为第二段中“我”的做法对不对?老师的做法对不对?
11.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12.乔元贞的命运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5.再塑生命(含单元小结)
海伦•凯勒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
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
10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 她就是海伦•凯勒。 ‘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3、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事迹。
合作交流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 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2.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3.我觉得莎莉文老师是一个 的人;海伦•凯勒是一个 的人。 单元反馈1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的字注音,按拼音填汉字。
喑哑( ) 戛然( ) 秀颀( ) 断壁残垣( ) xī闹( ) 拮jū( ) 疏jùn( ) 言简意gāi(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作出了贡献。 (2)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作出了__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3)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 而且是 B.莅临规划 不是 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 而且是 D.亲临计划 不是 而是 3.下面按词语的感情色彩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正 依恋 勤奋 聪颖 B.纠纷谄媚 傲慢 阴谋 C.机智 结果 顽固 淳朴 D.陌生发动 文章 事物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11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单元反馈2 ⑴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⑵“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⑶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
⑷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
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⑸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
他其时正在研究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⑺“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⑻“可以抄一点。” ⑼“拿来我看!”
⑽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
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但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⑾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⑿“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臵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⒀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⒁“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6、选文出自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被收在《 》中,鲁迅先生的这部著作取名的寓意
是 。(2分)
7、文中加点的短语“这一门学问”指的是 ,“模胡”的含义是 ,“添改”是指 。
(2分)
。(2分) 9、从⑹~⒁段写了哪两件事?(2分) (1)
(2) 10、“我”“很吃一惊”的原因是什么?(2分)
4个字)(2分)
1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段所体现的藤野先生的优点。(2分)
12
11、第⑾段中“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得超过
8、第⑹段中经过了20年的“我”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6、雪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
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 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 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 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 表现。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 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 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2)体会赐予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笑( ) 褪尽( ) 朔方( ) 凛冽( )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 凛冽: 。 天宇: 。 精魂: 。 消释: 。
升腾: 。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4,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如何划分课文层次?
13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合作交流 在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4、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 ,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
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 。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探究质疑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精读品析
14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2、文章写法。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 及 ,由 到 ,逐渐展开。②强烈的 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3、课堂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 ,并在比较中
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 ”,因为“朔方的雪 ”、“ ”、“ ”、“ ”。体现了一种 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当堂反馈 (一)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
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二)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
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1)文中哪几个字能准确概括江南雪的特质?
(2)用自己的话概括北方的雪的性格。
2.文中加点的“但是”有什么作用?
3.用原文回答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你的理解。
4.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他更欣赏的是什么?为什么?
15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7、雷电颂(总第15——16课时)
郭沫若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检查预习《雷电颂》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伫立( ) 睥睨( ) 咆哮( ) 波澜( ) 污秽( ) ......
犀利( ) 劈开( ) 稽首( ) 虐待( ) 驰骋( ) .....雷霆( ) 踌躇( ) 鞭挞( ) 忏悔( ) 罪孽( )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污秽: 犀利: 播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3、作者档案和背景介绍。
(1)、本文选自历史剧《屈原》,屈原是我国最_______的大诗人,是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者_______,是进步文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历史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景介绍。
《屈原》创作于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____________一生的故事。以____________为情节线索,构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戏剧冲突,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____________这个悲剧典型。
合作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雷电颂》
1、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a.风雷电:
b.洞庭湖、东海、长江: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16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e.“土偶木梗”的群像:
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 ,其二是指 。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探究质疑 1、《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8、短文两篇(总第17课时)
巴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
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 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 种别样的心情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4)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7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
A.旸谷( ) .B.皓月( ) .C.一撮灰( ) .D.瞬间( ) .
浸润( ) .
姮娥( ) .
露台( ) . 夸父( ) .
2、介绍作者情况及。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
(2)时代背景。
探究质疑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
1、在《日》中,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2、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
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3、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4、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四、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 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 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表现了作者对 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 的一面,作者赞颂 ,“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 。
18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9、海燕(总第18——19课时)
高尔基
教学目的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3、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写的、讴歌俄国无产阶 级革命先驱者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诗——《海 燕》(板书)。散文诗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 是一种容量较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 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形式上,散文诗不分行排列,但它具 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读起来铿锵悦耳,非常动人,现在先请同 学们各自朗读一次。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重点字词
翡.( )翠 飞沫.( ) 胆怯.( ) 呻.吟( ) 掠.起( 苍茫.( ) chǔn笨( ) 飞cuàn( ) 火yàn ( ) 蜿yán( zhân( )怒
2.下列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心灵是一剂药,上帝和凡人都参与了它的配制。 B.我要去的部落位置处于喀麦隆、乍得、中非交界一带。 C.苍茫的大海,狂风卷集着乌云。
D.看看企鹅偷东西的情景是十分滑稽的,它们的恶劣行径与人间的小偷竟有几分相似。
3.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对邻居家中有几个孩子,谁多大了,性格怎样,都能够洞若观火。
19
) 寂mò( ) )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B、爷爷动脉硬化,两只手会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已经多年不写东西了。
C、今年初,美英多次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但始终没有提出一个光明磊落的理由。
D、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绘声绘色的话剧来。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海燕》是_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是《_________》。高尔基,_______国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它塑造了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划分层次,归纳层义。
3、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
4、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海燕的? 并体会其作用。
探究质疑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然后回答。
1、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你觉得海燕是怎样的形象?那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种精神?
2、联系课文的内容思考暴风雨象征了什么?
3、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
4、结合课文的内容,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20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合作交流 1、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2、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3、这样描写海面景象——风云雷电,以及大海、暴风雨有什么作用?
4、课堂小结: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 。
(2)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
家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鸽子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红旗象征 ,
青松象征 , 鲜花象征 鸽子象征 精读品析 (1)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这几句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苍茫”,表现大海的 。“像黑色的闪电”,从 、 上描写海燕,表现它 。“高傲”,表现 。 (2)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
那雷声。
“越„„越„„”写暴风雨逼近的情景,象征 。“暗”,显示云块浓重;“低”,形容直逼海面。“歌唱”、“冲”、“迎接”显示了 。 (3)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
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飞舞”写出了海燕的欢快,“像个精灵”展示海燕的形象。第一个破折号表示 ,突出海燕的本质特征。第二个破折号表示 ,海燕从“大笑”到“号叫”,更显示了它的乐观精神与大无畏的气概。
(4)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句话用在篇尾,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了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表达了
精神。也是对革命群众的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投身革命之中。
21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0、组歌 (总第20——21课时)
纪伯伦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 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莱尔、(印度)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以前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2、展示学习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zhì) 俊俏(qiào) 镶嵌(qiàn) B.执拗(ào) 围绕(rào) 山壑(hâ) C.急躁(zào) 憔悴(qiáo) 绽开(zhàn) D.礁石(qiáo) 馈赠(kuì) 璀璨(cuǐ) 2.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旧的海岸合为一体。 B.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道彩虹挂青天,宜告我行程终了。 C.我生性执拗,急燥;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D.我陪伴他长嘘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 3.下列词语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炽热:积极。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他人 B.俊俏:相貌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C.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解除:去掉,消除。
D.镶嵌:镶有图案花纹的花边。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岿然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22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B.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C.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死神的怀抱。 D.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撤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5.下列语句中运用修辞格最多的一项是( )。
A.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
B.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C.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出了笑脸。
D.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6. 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纪伯伦,_________(国别)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和_______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C
整体感悟 在理解课文《浪之歌》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 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划分结构)
3、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后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合作交流 1、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2、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雨之歌》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坯布的问题,然后回答。
1、这首散文诗中的 “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雨
2、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3、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23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精读品析 1、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2、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3、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4、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 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5、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4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1、敬畏自然 严春友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预习独学 一、导语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 )鹏 斥鴳( ) 蓬蒿( ) 咫尺 ( )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佳肴: 3、阅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合作探究 ① 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②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③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探究质疑 ① 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②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③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5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精读品析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找出并仿写一个句子。
拓展延伸 1.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有误的是( )
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拟人) B.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拟人)
D.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反问)
3、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26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刚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喽( ) 裸索( ) 戈壁滩 ( )无垠 ) 边缘(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裸露: 。 戈壁: 。 沧海桑田: 。 无限: 。 边缘: 。 3、导语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至少2例)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3、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7
)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3.旅鼠之谜
位梦华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说明文知识性很强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旅鼠的特点。 2.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3.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2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媲( )美 挑衅( ) 迷惘( ) 笃( )信 啮( )齿 滑稽( ) 徘徊( ) 逃窜( ) 2.解释下列词语。
前赴后继: 。 媲美: 。 逃衅: 。 迷惘: 。
道听途说: 。 ’ 笃信: 。 鼠目寸光: 。 相辅相成: 。 3、导人
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精读品析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
3.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学生说自己所见的奇闻,形成书面文字。)
28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4.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教学目的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 雾霭( ) 窥 )探 缄( )默 狩( )猎 凋( )零 滑翔( ) 顾忌( )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 。 迁徙: 。 缄默: 。 窥探: 。 雾霭: 。 狩猎: 。 顾忌: 。 目空一切: 。 3、导人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4、本文作者 (1887~1948), 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整体感知 (一)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二)质疑:
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
品味语言 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29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二、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至少3句,最好能说明出版处)
15.喂——出来 星新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2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 )笑 牟( )取 众目睽 )睽 棘( )手 铆( )钉 贪婪( ) 履行( )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 。 胸有成竹: 。 牟取: 。 棘手: 。 众目睽睽: 。 莫衷一是: 。 任劳任怨: 。 逍遥法外: 。 雨后春笋: 。 心安理得: 。 不容置疑: 。 一视同仁: 。 3、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4、本文作者 , 现代小说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探究质疑 一、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3.洞是真的无底吗?’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5.洞是比喻什么?
30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31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 ........3.根据解释写词语。
( ):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忌怕而隐避。 ( ):形容直往上升。 ( ):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 ):快活的样子。 ( ) :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4.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现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
5.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B.他和妈妈顶撞了两句,妈妈气得浑身哆嗦,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C.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D.我市特困职工家庭的莘莘学子王华得到了2000元的资助。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挤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C.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水平。
D.近代中国150年的屈辱史在警告我们,教育落后便意味着将永远处于受剥削被侵略的地位。 整体感知 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每种歌会描写的重点是什么?。(形式用四字短语回答)
2、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
3、赏歌会:(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
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32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一、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第一段以 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 、写 、写 ,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 ,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 、 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 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二、讨论问题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各语段,回答问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A (引用经典著作作为论证的依据),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 B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 C (像没有那回事儿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1.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选段中A、B、C三处,填上合适的成语。(3分) A. B. C.
2.选文展现的是 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 气息,流露出作者 之情。(3分)
3.选文第1段中写“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4分)
33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答:
4.选文第2段中加点的“多的是”,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2分) 答:
5.选文第2段中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6.年轻的妇女“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仔细品读,并对之加以分析。 (3分) 答:
7.第2段中画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答:
(3分)
34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7.端午的鸭蛋
汪曾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1 一、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 苋菜( ) 籍贯( ) 硝药 ) ....腌腊( 络子( ) 大襟( ) 车胤( ) ....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 。 籍贯: 。 城隍: 。 肃然: 。 ( ):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 。
(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囊萤映雪: 。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 整体感知 一、 理清文章思路:
二、学习第一、二部分。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35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合作交流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18.吆喝
萧 乾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2 一、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 .........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 .......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 饽饽: 。 秫秸: 。 随机应变: 。 合辙押韵: 。 油嘴滑舌: 。 囿于: 。 隔阂: 。 吹嘘: 。 吆喝: 。 3、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 ,蒙古族。 人。作家、 、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36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理清文章思路。
精读品析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2、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文章第三部分从 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2、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 。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 ”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 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37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9.春 酒
琦 君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1 一、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凑( )齐 ..... 酬( )谢 煨炖( ) 两颊( ) 家醅( ) ...... 2.解释下列词语。
( ):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 ):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 )。 ( ):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 )。 落幕:( )。 (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 )。 3、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 )代女作家。原名( )。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 B.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引用) C.作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很惬意的。(比喻)
D.明明有流水,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借代) 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2、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试找出3-4例)
38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3、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看谁找得多)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二、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 ) 擅长( ) 绰号( ) 刷浆( ) 难堪( ) 一瞅( ) ....... 发怔 ( ) 褒贬( ) 怵( ) 抠( ) 戳( ) 瓢( ) ......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 。 擅长: 。
阔绰: 。 发怔: 。 天衣无缝: 。 大名鼎鼎: 。 怵目惊心: 3、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浓厚的兴趣。他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合作交流 一、分析人物。
1、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2、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39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3、说说你所见过或听过的奇人异事。
精读品析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句式上运用了 手法,突出了 。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 ,“地地道道”也强调了 。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 。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找乐子”写出 。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好了。
40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 韵. ( ) 柯.( ) 飘荡.( ) 负.势 ( ) 轩邈..( ) 泠.( ) 嘤.( ) 缥.碧( ) 横柯.( ) 窥.谷( ) 鸢.( ) 和.鸣( ) 戾.天( ) 息.心( ) 经纶.( ) 3、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合作交流1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 齐读本段
(2) 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
41
概括描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述 。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使用了 表达方式。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2 1、翻译课文第二段。
(1)解释重点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分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 和 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 ,水之 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3 1、翻译课文第三段。
(1)解释重点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概括段意
(3)研读最后四句,说说有什么启示?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
1、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42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4、.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五柳先生传(总第26——27课时)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德那样保持
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光点。
43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 ,字 ,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号 ,世称
,有《 》传世。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合作交流1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
补充:
(1)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 ) 每有会意( ) ....
造饮辄醉( ) .
(2)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闲静少言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合作交流2 1.朗读课文第二段。
44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
补充:戚戚( 0 汲汲( )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精品细读 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探究质疑 1.全班齐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3.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4、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 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
现了自己 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练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5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5.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号__________。 6.给加点的字注音。 嗜____________ 7.解释加点的字。
(1)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 (3)期在必醉__________
(2)环堵萧然__________ (4)短褐穿结__________
辄____________
8.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 C.既醉而退(既:已经) D.以此自终(以:用)
9.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10.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12.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23 马 说
46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韩愈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自主预习 一、 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 ,河南河阳人,唐代 、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2、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四:基础知识积累
47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A 、 解决重点字词
祗( ): ; 辱: ; 骈: ; 槽( )枥: ; 以: ; 称: 。 B、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 2) 见: 3)材: 4)邪: 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合作交流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48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 ”的见解,这就说明了 ,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探究质疑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 ): ; 或: ; 石: ; 食(Sì): ; 能: ; 是 ;
才美: ; 见: ; 且: ; 等: ; 安: 。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 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 概括段意: 。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 ,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 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精读品析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 道 、材 、通 、临 、其 、邪 (3)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49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4) 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 概括段意: 。
(6)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 ”与“ ”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 ,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 。
拓展延伸 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50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4、送东阳马生序(总第
教学目标:
—— 课时)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二、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嗜( ): 。 逾( ): 。
俟( ): 。 衾( ): 。 烨( ): 。 叱咄( ): 。 皲( )裂: 。 媵( ): 。 容臭( ): 。
负箧( )曳( )屣( ): 。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宋濂(1310-1381),字 ,号 ,谥 ,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 人。 初著名 。 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 柳贯、黄溍等, 明初主修 , 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 文字简练朴素,与 、 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 “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 监太学生。序,也称作“ ”或称作“ ”,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 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 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 ,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 《史记太史公自序》 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 此类。 词类活用
3、预习积累
腰白玉之环。(腰, )
手自笔录。 (笔, ;手, )
51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 ;朱缨, )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 ) 媵人持汤沃灌 (汤: ) 走送之。(走, ) 寓逆旅(逆: ) 穷冬烈风(穷: ) 尝趋百里外(趋: 日再食(再: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假: ) 卒获有所闻(卒: ) 右备容臭(xiù) (臭: ) 以中有足乐者(中: )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 )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
合作交流1 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合作交流2 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探究质疑 1.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
2.思考:作者写出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目的是什么?
52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3、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拓展延伸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波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用若余之手录,假诸人然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别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53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5 诗词曲五首
目的要求: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 :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A自主预习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检查预习: (1)、你会读吗?
烂柯 人 侧畔 长 精神 折戟 寥 落 惶 恐 宫阙 绮 户 婵 娟 踌 躇 (2)、 请你记住:
销: 。 将: 。 磨洗: 。 折戟: 。戟, 。 干戈: 。 寥落: 。 零丁: 。 宫阙: 。 把酒: 。 不胜: 。 何似: 。 何事: 。 婵娟: 。 绮户: 。 经行: . 长精神: 。 遭逢起一经: (3)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B合作交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字____,____人,__代诗人。“歌一曲”指的是____的《 》。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54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 ,而是通过“ ”和“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 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借用了 ,表达了 ,抒发 。 “沉舟„„木春。”这两句本意是以“ ”“ ”比喻自己,抒发诗人
。这两句借用 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 。 “今日„„精神。” 这是全诗的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 。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再读(或背)全诗。 7、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 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 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 ”和“ ”,意思是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 。
B探究质疑《赤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 ,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 ,以别于少陵,与 并称“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
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这两句诗是说,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这两句话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也曲折地表达了 。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精品细读《过零丁洋》
55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作者简介
《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____,字____,又字____,自号____,___,____人,____(朝代)诗人
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
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 。二是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 ;“雨打萍”比喻 。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前者各表 ,后者各表 。表达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 ,表现诗人 .。
D品读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作者____,字____,自号____,______人,__代文学家, “水调歌头”四字,是____。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
《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 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2. 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 。
下阙: 。 ○3. 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
56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4. 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5. 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E欣赏品味《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____,字____,号____,____人,__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是____。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
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兼从 和 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如聚”形容 。“如怒”形容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5.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7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6、《 小石潭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摇缀( ) 隶( )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为嵁(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 2、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是我国 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与唐代的韩愈、宋代
的 、 、 、 、 和 ,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3、背景介绍。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 》。在第一篇《 》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 》、《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 》、《 》并称为《永州八记》 合作交流 1、全班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西:
.如鸣佩环: 鸣: 。 .
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伐竹取道,伐: 。取: 。 下:(名词作状语) 。 .见: 。 .水尤清冽(liè): 。尤: 。清冽 : 。 .全石以为底: 。以为: .卷石底以出: 。卷: 。
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 3、译文。
4、质疑问难。
58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探究质疑 1、全班齐读第二、三段。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可百许头: 。可: 许:表 佁(yǐ)然, 。 俶(chù)尔, 。
翕忽: 。翕: 。
.潭西南而望: 。西南,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 。 蛇: 。 其岸势犬牙差互:势: 。犬牙,(名词作状语) 。 3、译文。
3、质疑问难。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精读品析 1、全班齐读第四、五段。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寂寥: 。 悄怆, 。 邃, 。 凄:(使动用法)
59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寒:(使动用法) 。 以其境过清: 。以, 。清: 。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居: 。之: 。而:表 。去: 。 3、译文。
3、质疑问难。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答:
60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7、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4、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 霪雨( ) 霏霏( ) ......薄暮冥冥( ) 潜形( ) 岸芷汀兰( )( ) 皓月( ) 心旷神恰( ) .......宠辱偕忘( ) 浩浩汤汤( ) ...2、作家简介。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2、背景资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合作交流 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
2、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政通人和:通, 。和, 。 百废具兴:具, 。 增其旧制:制, 。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 3、概括段意。
4、提问: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 ”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 5、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 。 朝晖夕阴: 。晖, 。 大观: 。” 前人之述备矣:述, 。备, 。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 迁客骚人:迁客, 。骚人:
61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得无异乎:得无, 。 6、概括段意。
7、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 ,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 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 ,效果没有这样好。
8、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9、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探究质疑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 。 霪雨: 。 霏霏: 。 连月不开:开, 。 墙倾楫摧:墙, 。楫, 。 薄暮冥冥:薄 。冥冥, 。 去国怀乡:去国, 。 忧谗畏讥:谗, 。讥: 。 满目萧然。萧然, 。 2、概括段意。
3、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 ”的气氛,因 而悲。 精读品析 1、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 。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 的意思。 沙鸥翔集:翔集, 。集, 。 锦鳞游泳:锦鳞, 。 岸立汀兰:兰, 。汀, 。 郁郁青青:郁郁, 。 而或, 。长烟, 。一空, 。 浮光跃金:跃金, 。 静影沉璧:壁, 。
此乐何极:何极, 。 宠辱偕忘:宠, 。辱, 。偕, 。 把酒临风:把, 。临风, 。 2、概括段意。
3、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 ”的气氛,因 而喜。
4、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 ”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 ’作对比,引出下文,
62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由写 自然转入 ,突出全文的主旨。 拓展延伸 1、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古仁人, 。 或异二者之为:或, 。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 。堂, 。庙堂,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 。进, 。退, 。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后, 。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 2、概括段意。
3、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 ”。 4、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 ”,“ ”。后讲“乐”,“ ”。 5、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 ;“退”指 。 6、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 ,也暗指 ,表示对滕子京的 之意。 7、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 ”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
他 。他提倡 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8、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课后积累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⑵通: 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⑷空: 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
63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⑸一: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 ⑹极: 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此乐何极( )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 。)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 ”。)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 ”。“后”:形容词作状语“ ”。)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 。今义: 。) ⑵ 微斯人(微 古义: 。今义: 。)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 ⑵ ⑶
64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8.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 朝( )而往 3、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醉翁亭记》选自 ,作者 ,字 ,号 ,又号 ,江西永丰人, 文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4、齐读第1自然段。 5、结合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
蔚然 。 深秀, 。 山行 。 峰回路转:回, 。 转, 。 翼然, 。 饮少辄醉:辄, 。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山水之乐: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 。 寓之酒, 。 6、译文。
7、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8、概括段意。
合作交流 1、齐读第2自然段。
65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结合注释翻译第2自然段。
若夫 。 林霏 。 云归 。 岩穴, 。 瞑, 。 晦 。 野芳 。 幽香 。 佳木 。秀, 。 繁 。 风霜高洁: 。 3、译文。
4、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5、给本段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层意。
6、概括段意。
探究质疑 1、齐读第3自然段。 2、结合注释翻译第3自然段。
负者, 。、 伛偻 。 提携, 。 泉香而酒洌: 。 山肴 。 野蔌 。 酣 。 丝、竹 。 颓然 。 3、译文。
4、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5、给本段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6、概括段意。
精读品析 1、齐读第4自然段。 2、结合注释翻译第4自然段。
已而 。 阴翳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 第一个“乐”字是 词,第二个“乐”字是 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 。以, 。 太守谓谁:谓, 。 3、译文。
66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4、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5、概括段意。
拓展延伸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4.文中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的句子是哪些? ’
5、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句?
6.小结。
本文以“ ”为主线,用“ ”与“ 的统一,写出作者“ ”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 ”“ ”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 ”“ ”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 ”,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 。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 ,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 ,也表达了作者“ ”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各举2例) (1)而
表并列( ) 表承接( ) 表修饰( ) 表转折( ) (2)也
表陈述( ) 表判断( )
67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自主预习 一、导语
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 朝文学家。字 ,号 ,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 、弟 并称“ ”,为“ ”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合作交流1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 。 局促 。 驰行 。 辄 。 3、译文。
4、问题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2 1. 指名诵读第2自然段。
68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2. 重点词语解释。
土膏, 。 冰皮, 。 鳞浪, 。 娟然, 。 匮面, 。 掠, 。 披风, 。 浅鬣寸许: 。 泉而茗: 。泉, 。 茗, 。 罍而歌者: 。 罍, 红装而蹇者:蹇, 曝沙, 。 呷浪之鳞: 。 3、译文。
4、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精读品析 1、指名诵读第3自然段。 2、重点词语解释。
堕, 。 潇然, 。 适, 。 恶能无纪: 。 3、译文。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6、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
69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 。 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4.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 5.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6.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
70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诗五首》讲学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饮酒》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饮酒》 选自《 》,陶渊明, 人,名 ,字 ,世称 ,自称 ,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1)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3)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4)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
《行路难》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李白(701-762),字 ,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 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
71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人,世人称他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 ”。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5、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1)杜甫字 ,因居少陵,自称 、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 ,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 ”,因有别于杜牧,亦称“ ”,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杜甫被称作“ ”。
(2)背景
3、结合注释翻译。
4、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 。“怒号”写 ,“卷”“三重”写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 ”“ ”“ ”“ ”“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 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 ”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
72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 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 到 ,写自己又从 到 ,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 ,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 联想到 ,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 。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 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5、提问: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讨论并归纳: — — —
6、提问: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 —— ——
情感升华,由记叙 到 ,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7、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 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 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73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品读<己亥杂诗》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龚自珍,号 , 代人,近代 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3、结合注释翻译。
4、赏析。
(1)、提问:“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