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2203李玲玲 发表于 2008-6-18 22:28:00
这一篇文章,原题是《初中生亲子沟通的八个问题》,读后觉得
有些问题其实已不是初中才出现的,在小学高年级也遇到类似的问题。这样,作为初中生家长与小学高年级教师的我,更是需要一读再读并好好思考了!
http://eblog.cersp.net/10007/1526120.aspx
2008年4月21日,《学生导报》第一版发表文章,最新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居民从12岁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高中阶段跌至最低谷。19岁后开始较快上升。研究小组分析成因时指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与父母相处得好”的青少年在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好于其他青少年。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其他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的青少年。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明显好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由此可见,12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关键年龄,亲子关系质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它对孩子的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国外,13岁是孩子产生叛逆的分水岭。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系在全美排名前四,该系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专家告诉我,在美国,家长对孩子的13岁怀有恐惧心理。她曾听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11岁,还有两年就要13岁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家长说,小学时蛮乖的,现在怎么变了?
这样看来,无论国内或国外,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初中生,也就是十二、三岁的青少年与家长的关系成为很重要的课题,需要引起家长重视。
怎样重视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这是个复杂的话题,在短短的讲座里很难讲清楚。因此,我选择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碰到的,我希望大家在故事里找到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矛盾的方法。 问题1:小学是好学生,初中怎么啦?
张小静是个很乖的小姑娘,小学时是班长、优秀学生,不仅功课好,而且管理班级井井有条,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可是,进入初中后,她的外语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大半年后,退到下游了。英语老师鼓励她,只要你努力,一定能赶上来。她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真的有所好转,但一个月后,又继续后退。老师把她找来谈话,发现她学习是认真的,老师把她的所有英语作业本拿来,凡是错误的地方她都订正了,书写也很认真。老师找不到她学得不好的原因。她在老师面前只是哭,并向老师保证一定要学好外语。
但是,接着的小测验她得了30分,接着的考试55分。老师真的懵了,只得找家长一起来分析问题。
张小静的母亲到了学校,看到这种状况和吃惊。因为张小静在小学时英语是最好的学科,母亲曾给她请过做英语老师的表姐帮她提高英语,但表姐说她的英语水平很高,不需要补习。母亲放松了她的英语学习,把精力放在她相对薄弱的数学上。
老师和张小静的母亲一起分析,可是,还是找不出症结。只得请当事人自己分析。开始,张小静对自己的问题也说不清。老师帮她分析:“是自己掉以轻心?”她回答:“不是。”“为什么一次一次失败呢?”母亲插话道:“以前回家总是先做英文,现在回去总把英文放到最后完成。而且,听不到她读书、听磁带。”老师问:“你现在害怕学英语?”“是的。”“为什么害怕呢?”“因为一次次考不好?”“你听课有问题吗?”“没有。”“课后复习吗?”通过一点点的问答、分析,最后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与同一寝食的另外两位同学是好朋友,但最近那两位不睬她了。她心情不好,感觉孤独,上课有时也想这个问题。
原来,学习问题背后隐藏的是交友问题,好在老师细心,要不然孩子的成绩会一直往下掉。
孩子进入初中后,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一个暑假后,个子窜高了好多,心思也比以前复杂了。与父母的距离远了,与同龄人的距离近了。正如我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那样,当孩子孤独时,54.1%的孩子找朋友或同学,只有11.8%找家长。可见,朋友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可是,朋友不理睬他了,怎么办呢?胡思乱想,造成成绩下滑。
因此,对刚进入初中的孩子,家长要特别留心他们的交友问题,不要总把眼光盯在分数上。
问题2:为什么父母对孩子“鞠躬尽瘁”,但他们不领情?
我的朋友王老师回家后,跟读初三的女儿说,今天碰到一位学生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关心照顾,做得真好,我真是惭愧啊。女儿一听便来气,饭也不吃了。王老师觉得摸不着头脑,“我自叹不如,你生什么气?”
王老师把这件事告诉我之后,我到王老师家做客,假装无意谈起做父母的不易。王老师女儿说:“有的是家长自找的,我们已经长大了,谁要他们整天管
头管脚。我不管穿什么衣服,听什么流行音乐,我妈一概反对。她再要学习人家家长无微不至照顾我,我不疯了才怪。” 原来孩子发火的原因在这里。 知道了病因,病就容易治疗了。
恰好我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在新疆长大,今年暑期她跟她哥哥一起回新疆去看望母亲,嫂子也一起去。嫂子是记者,对丈夫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于是她就去采访了很多认识她丈夫的人,当然包括她的婆婆。我这位朋友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懂得爱孩子的一个母亲,她整整齐齐地收集了好几大本孩子的照片,整理得非常好。过了几天,朋友的母亲跟她讲,说她把这些照片都交给你嫂子了。我这位朋友一听到这句话,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么珍贵的照片,全交给儿媳,多么可惜。母亲说了一句话:“再也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合适保管这些照片了。”
当这位朋友跟我转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听到这句话,也非常地感动。 我觉得这不仅仅只是关于几本相册的问题,这是一个母亲主动地与儿子“分离”,是一种正确的爱孩子的表现。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王老师听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管制孩子太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妈妈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多一些成长的空间,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任。 问题3:该不该悄悄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
我最近对上海市三所中学的1000名初中生极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学习问题成为两代人烦恼的来源。52.5%的家长非常担心孩子考不上好高中,31.5%的家长非常担心孩子长大后找不到好工作。只有10%多的家长从不担心。孩子的前途给家长带来了心理压力,70.8%的家长认为:“处理事业比较容易”,11.7%的家长认为“当青少年的父母比较容易”。这两者之间悬殊很明显体现了做家长的心理负担。然而,要有好的未来,要找到好的工作,在中国特定的现实环境中,唯有读书是一条保险的、可行的道路。家长与孩子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冲突多了,35%的家长说最近一次冲突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49.7%孩子认为升学是他烦恼的来源。
我采访过一位家长,他发现孩子目前的学习表现不如人意,从他的嘴里又难以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于是,悄悄到学校去问老师,与班主任谈,与学科老师谈,一个一个谈下来,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于是,窝了一肚子的火回家了。孩子放学回来,与往常一样,放下书包,走进自己的房间,打算做功课了。这时,家长装模作样地问:“最近情况如何?”孩子说:“老样子。”“老样子是什么样子啊?”“每天都差不多呗。”“究竟怎样呢?”家长进一步追问。孩子不耐烦:“就那样吧。我要做功课了。”家长沉不住气了:“你们老师说,你上课有时讲话,前天作业还没交,老师盯着才交了。”孩子睁大眼,脸涨得通红:“你
到学校去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家长一下子慌了手脚:“是你们老师请我去的,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孩子不屑地想:“说谎。”接着的情况,或者是家长把在学校了解的情况一股脑儿倒出,孩子不吭气;或者是孩子“砰”的一声关上房间门,不再理睬家长。总之,问题不仅没得到妥善解决,沟通障碍反而越来越大。
说到沟通,很多专家和媒体都要告诫家长:做孩子的朋友。我想在座的家长也会这样想:当然是做朋友拉,好朋友之间才能沟通顺畅。 但是,家长们往往是说起来一套,做起来又是一套。
家长们,当您与您的朋友相处时,您会偷偷地打听他们的情况,然后,又以兴师问罪的态度对待他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此,我要说:家长就是家长,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因为,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您的建议我可听可不听。朋友之间是两条平行线,即使偶尔相交,但仍可以不相干。家长与孩子能是这种关系吗?不能!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是孩子的监护人,因此,家长的角色、地位永远是大于孩子的。当家长想完全做孩子的朋友时,他的责任感也同时削弱了。
我这样说可能与专家的说法不太一样。从我读过的家庭教育的理论书籍、报刊杂志来看,专家们都告诫家长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可是,从我的观察以及我和自己孩子的相处看,我们做家长的,与孩子根本做不到平等的朋友关系。 事实上,孩子们也不愿意做家长的朋友。有孩子说,家长想要做我们的朋友,无非是想探测我们的心事罢了。因此,家长还是做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好家长。 回到前面的问题,家长该不该到悄悄去学校了解孩子,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您的身份是家长而不是朋友。知道问题之后,要设计方案,而不是沉不住气和盘托出。
问题4:孩子与老师产生矛盾怎么办?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孩子读初二时,与计算机老师发生了矛盾。刚上课时,老师要求先听理论知识介绍,然后打开电脑自己操作。可是,孩子心切,悄悄把电脑打开了。老师发现后叫她关上,可是孩子很叛逆,偏不关。老师骂道:“你怎么这样变态的?”孩子的火窜上来:“你才变态呢,我开电脑怎么了,我又没有不听讲。”结果两个人在课堂上吵起来。老师让她到教室外面,不让她上课。孩子回来告诉妈妈,妈妈虽然认为老师骂人有错,但考虑到是自己的孩子先不听老师的话,而且,如果袒护了孩子,以后她不听所有老师的话怎么办呢?所以,她还是维护老师的权威和利益,批评了自己的孩子。从此,孩子与她交流日渐稀少。
后来怎么样呢?四年以后,孩子填报大学志愿时说,她愤愤不平谈起过去的事:“我其实最喜欢的是计算机,可是,初二的那个变态老师打消了我学习
的积极性。真是可惜。我的同学参加全国初中生Flash大赛,得了一等奖。可是我的计算机比她还好,只是我跟老师吵架后不学了。”
我的朋友听了之后非常后悔。如果她一开始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认同,慢慢再创造机会沟通,肯定孩子的优点,客观分析老师的不足,赢得孩子的信任。产生认同感后,其余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问题5:孩子喜欢异性同学怎么办?
在我对上海地区1000名初中生做的调查里,孩子烦恼的来源19.6%是情感问题。从家长层面看,15%的家长禁止,78.3%的家长建议现在不要交男女朋友,无一人赞同孩子交男女朋友。但是,如何建议呢?这里面有个策略问题。 下面是我女儿课题中的一段采访内容:
征得怡然同意后,我和我母亲一起采访了她的父亲(因为早恋问题是个敏感的话题,母亲觉得我自己还是孩子,不能把握,陪我去了,但整个采访过程她几乎没有插话。她认为我的事情应该自己面对)。
那是一个黄昏,太阳穿过怡然家的西窗,窗外的树影把余晖斑驳地洒落在他的脸上。这是一个儒雅的知识分子,他的语调比较平和。 以下对话中,“我”是采访者,“父”是怡然的父亲。 我:怡然的事她都跟我说了。我还想听听您的想法。
父:怡然小时候在澳洲时,是个非常出色的孩子。国外的环境与国内不一样,一回国,她首先碰到的是学习压力。在我和她妈妈的帮助下,她很快像过去一样出色。但是,交友问题成了一件头疼的事。 我:您指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
父:都有。先是交了个成绩不好的女孩子。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女生不好,可她偏偏认为很好,讲义气。好不容易分开了,又出现了男孩子。 我:您认为交男朋友更难处理?
父:(想了想)进入青春期,孩子的反叛心理、长大的意识越来越强。如何引导孩子度过这个关键期,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怡然与男生发的短信被她妈妈无意中发现的时候,她妈妈觉得这件事很大。当着孩子的面差点发作,被我强行制止了。后来,她妈妈到房间哭了。妈妈说:“以前无话不说,现在突然发现她有了秘密,觉得她抛弃了我们,非常伤心。” 我:您是怎么想的呢?
父:我认为,如果父母盘问孩子,反而会把事情搞遭,只能使她说谎。不如在尊
重她的前提下,让她自己说出,然后提些建议。我们从头到尾都没有责备她,只是一直帮她分析,哪里是不对的,哪里要改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稍不注意,他们就会觉得家里没有沟通的地方,就会到外面找朋友,通过对方的羡慕和表达,得到心里的满足。 我:如果孩子不听呢?
父:是的。怡然住读后,我们根本管不着她了,她心里在想什么,我们只能通过细致的观察来分析。当她能主动说出情感困惑的时候,我们别提有多高兴。我们没有叫她立刻与男同学分手,而是试着从她的嘴里了解那个男生。有了能沟通的话题后,我们再灌输自己的思想。比如:你现在还是中学生,外面的世界宽广得很,如果你到了大学,发现还很喜欢他,不妨做做朋友。大学生谈恋爱是正常的,而中学生毕竟太小了。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以后会遇到各种优秀的人,到大学看看也不迟啊! 我:您说得对。
父:我们双方把各自的观点都清清楚楚摆出来,至于她同意不同意我们的观点,肯定还要等段时间她才能理解。但我相信,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她会慢慢体会的。 事实证明,淡化处理是解决早恋的好办法。
我:是的。有的家庭碰到孩子早恋,家长捕风捉影,弄得满城风雨。您能够很好处理这件事,别的家庭应该借鉴您理性的处理方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家长不要大惊失色,捕风捉影,要淡化处理,仔细观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真挚的爱。
问题6:孩子为什么总嫌大人烦?
几乎每位家长都会碰到孩子对自己的不耐烦。为什么呢?请家长们想一想,您与孩子交流一般是什么时间呢?
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基本上都在饭桌上,不仅中国,连国外也是这样。因为白天大家不见面,很忙,好像唯一的沟通时间就是晚上吃饭的这段时间。很多家长会在吃饭的时候,询问孩子的学校的情况、考试情况。
事实上,饭桌时间沟通适合于家常话题,但谈论大的问题并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明白,吃饭的时候如果吃得不开心,影响消化。其次,如果吃晚饭受气,还影响到孩子吃完晚饭之后做功课。至少在饭后半小时,他脑子里一定想着吃饭时你的那些话,这会干扰他。而且你知道,一边心里不痛快,一边让他做功课,一是效率不高、正确率不高,二是将学习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学习就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自然而然地“厌学”
了。
而且,晚饭时间的沟通是随意的。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或者理由,或者办法没想好,千万不要轻率地跟孩子沟通。跟孩子沟通,一定是要打有准备的仗,要有准备地谈。如果你草率地开谈,就像谈判一样,如果谈僵掉的话,第二次再继续谈,那就难度增加了。要谈,一定要有一次就谈成功的把握。如果你第一次谈不成功,第二次,第二次不行,第三次„„孩子反感了,你的效果也没有。很多妈妈就是这样,心里想要跟孩子交流,想要将正确的想法告诉给孩子,可最后孩子不听,他们认为你这是“唠叨”。
前一阵子我的朋友采访了一个初二的女孩,这个女孩痴迷写作,她一天可以写上一万字以上的小说,而且有的时候上课也构思小说,课业只是应对一下。妈妈很着急,于是要跟她沟通啊,但是这个妈妈很有办法,她给女儿作了三个选择题,其实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三个思路,让女儿选择,结果就谈成了。 妈妈给你出一个选择题:一,初中读完就出国。好处是:不用面对中考,坏处是:国外还是要念书,而且所有的学科都要用英语;二,继续现在这个状态,好处是:生活得很自在,做你想做的事情,坏处是:可能考不上高中;三,听妈妈的话,按妈妈的要求做。好处是:有比较好的成绩,读比较好的中学,可以画画,偶尔奖励写小说。你选择哪一项呢?”
这就是一位会沟通的妈妈,她经过了深思熟虑,然后才跟女儿谈。 所以说,孩子嫌家长烦,是家长自己随心所欲引起的。家长要深思熟虑,打有准备之仗。
问题7:怎样面对叛逆的孩子?
我认识这样一位母亲,是大学里某个学院的总支书记。她科研、党务工作都很出色,就是自己的儿子不争气。不仅成绩差,还随时给她添麻烦。谈起儿子,她连连叹气。很显然,这是个不听话的,让人头疼的孩子。
事实怎样呢?我与他儿子交流时,儿子说:“她整天关在实验室,我不给她找点事,她还记得有我这个儿子?”
孩子的回答让我震惊。这个母亲可能表面看上去驾驭得了家庭和孩子,但实际上,孩子以一种他所特有,他的能力所及的方式在反抗母亲。很遗憾的是,这个母亲跟我探讨了很多孩子的问题,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意思到,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是她自身需要改变,如果她不改变,孩子很难走出“困境”。 还有一类隐性叛逆的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看起来很听话的孩子。他把叛逆藏在心底,不表露出来,压抑下去。他的叛逆家长关注不到,以为孩子很乖,很平稳。其实这类看上去不叛逆的孩子反倒很危险,因为他们的内心压抑的情绪没有发泄的通道。外显的叛逆可以通过跟父母吵闹,通过玩网络游戏发泄,而不叛逆的孩子他不会发泄,也不懂得发泄,不发泄最可怕的结果,就是一遇上挫折,
就想不开。
其实,孩子的叛逆是一种有力量,有能量的表现。叛逆,反抗父母,其实是孩子想告诉家长,他们想长大了。跟父母“反抗”是需要力量的,叛逆就是一股力量。可更加糟糕的现象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一点都不会“反抗”。这个时候,家长倒是应该着急的。
叛逆是一个信号——表明孩子在成长,在改变的同时,它告诉家长有一些东西需要改变了,有时候是整个家庭都需要做改变的。或者说,孩子的叛逆呈现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教育的契机。假如你的孩子沉迷网络,我们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一是网络至少让你的孩子还留在你的身边,他没有离家出走,没有自杀,他还是好好的,如果没有网络,这个孩子可能就真出问题了 所以说, “叛逆”并不可怕,你甚至可以欣赏“叛逆”。 问题8: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谁大?
这个问题是针对我们家长的,但它却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
男人们在外面忙碌挣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可以多少天不回家,或者在书房里熬许多通宵。女人则不行,如果她们像丈夫那样,孩子怎么办呢?但是,女人在单位里,尤其是能力强的,学历高的女人,与男同事一样,他们支撑起单位的半边天。女人最好能像孙悟空一样变成两个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于是,这段时间是女人们最为内外交困的阶期。往往,女人在事业与孩子之间,她的天平倒向孩子,如果倒向事业,则造成丈夫和孩子的不满,打破这种平衡,有可能失去婚姻。
既然把生活的重心转向家庭(至少在孩子读中学阶段),母亲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她需要情感寄托,孩子便成了理所当然的寄托对象。她牢牢地抓住孩子的一切,事无巨细管理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的学习更成了她关心的头等大事。
在这样的心态下,她能管理好孩子吗?
我曾碰到一位母亲,孩子读初一。她的丈夫开了一家工厂,事业很成功,为了集中精力管孩子,丈夫要她辞职了。她是哈工大毕业的,为了家庭,只好这样。但是,她管得越多,孩子对她越反感,成绩直线下降。丈夫对她也有意见。由于她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孩子身上,丈夫被忽略,优秀的丈夫身边出现了更年轻的女孩。家庭出了问题,孩子更成了母亲的救命稻草。她为了孩子,同意从家里搬出去,条件是丈夫回家管孩子。这个把青春和心血都献给家庭的母亲,竟然无法与儿子相处。这个故事真的很让人同情和反思。
我听一位心理学教授说过,人一生中,要经历几次分离。第一次是“分
娩”;第二次“分离”是与妈妈“分手”。这个分手是打引号的。这大概就是学前阶段。据说幼儿的意识中,他跟妈妈不是两个分开的个体,而是合而为一的。有孩子拒绝上幼儿园,其实就是不愿意跟妈妈分离的表现。让孩子跟妈妈分离,这个过程中,父亲的参与很重要,父亲可以帮助孩子渐渐地独立起来。这个不具体展开。第三次“分离”,那就是与“家”的分离。这个过程很漫长,有位心理学家说:它从进入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变成成人才基本结束。当然,有些人一辈子都完不成这个过程。
青春期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阶段。因为在中国,孩子开始住读也就意味要与家分离了。与家的三种分离模式。第一种是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啃老族。第二种是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这种情况很多,而且很多青春期的女孩子纷纷离家出走,在外面寻求家庭里寻找不到的温暖,而且会组成临时家庭。第三种是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这种才是健康的成长。其实,与家分离的过程中,还多见家长不愿意跟孩子“分离”。爱变成了一种“控制”。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则称,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在美国,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分离为目的,这一条几乎大部分的美国家长都知道,可是,很多中国的家长却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心理上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
事实上,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如果家长把孩子完全看成自己的全部,那么问题会很大。
有个外来媳妇。丈夫没有固定工作,常常白天搓麻将,晚上去做一些生意,很晚回来。喝酒后脾气暴躁,常常打妻子。这个妻子看到儿子学习不好,就常常动手打孩子。但她当然是爱孩子的,她不跟丈夫离婚,忍辱负重,以她的说法,就是“为了孩子我才这样”。可是,当这个妈妈动手打儿子的时候,这个儿子也会发狠,反手打母亲耳光。这个时候,这个妈妈觉得,出现问题了,才意识到寻求帮助。
这样的案例太常见了。不仅在这样的低收入家庭里存在,就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里,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了孩子勉强维持婚姻。
其实,“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实际上,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孩子其实不愿意父母为他们作“牺牲”,这种牺牲带给孩子的压力很大。
夫妻关系有问题,孩子很容易出问题。比如夫妻吵闹。孩子会对父母离婚极度恐惧,他可能生了一种永远都不能好的病。这样父母就永远不会离婚了。当然,孩子生病,这不是他有意识的行为,而是无意识的做法。但这种生病、学习
下降等方式,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一种“调解”方式,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例子:父母在家里吵吵闹闹,女儿的学习反而学得非常非常好,后来我们了解,她希望通过自己学习好,来挽救这个家庭,可是后来父母还是离婚了,父母离婚后,这个女孩子就“心灰意冷”,她不学习了,用她的说法,我这么努力,你们都看不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刚才举到的例子,当夫妻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候,亲子关系常常过于亲密,她会把孩子看作她的希望,最爱。其实这是要警惕的。 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将成人的的秘密告诉孩子。
我上次碰到过一个学习情况很糟糕的孩子,这个女孩子不但学习情况糟糕,而且还有许多不好的倾向,比如乱交男朋友,逃夜等等。后来学校老师发现,是因为女孩子知道了父亲有外遇,而且这个情况还是她的妈妈告诉她的。 母亲或父亲告诉孩子成人的秘密,这对孩子其实是非常伤害的。因为孩子没有责任来承担成人的责任。否则孩子会承受不了。
所以说,夫妻恩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1.糟糕的婆媳关系;2.严重的恋子情结。恋子情结不仅对夫妻关系不好,而且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留给配偶。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时,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送大家四句话:
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人;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人。 在三口之家,夫妻关系应该大于亲子关系,那么在那些单亲家庭呢?有人说,在单亲家庭里,那个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母亲或者父亲,将自己的爱全部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没错吧?事实也不是如此。
那作为跟孩子在一起的那一方家长该怎么做?那就是做一个快乐的家长。其实孩子会反过来安慰妈妈或爸爸,这个时候,如果妈妈是一个快乐的人,那孩子也才会快乐。反之,就是两个人都不快乐,幸福。
上次我遇到一位单亲母亲,她很真诚地跟我说:我觉得亏欠了女儿的父爱,所以我要加倍给孩子爱。这个妈妈说得合情合理吧,而且我相信很多的单亲妈妈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我的看法是,这位单亲妈妈将加倍的爱给孩子,孩子未必会感到快乐和幸福,她反而会感觉沉重而难以承受。
那么,单亲家庭里,母亲和女儿如何定位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这位妈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离异女人。只有这样,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爱女儿了。这位妈妈将自己照顾好,让自己快乐,女儿也才能快乐,女儿才能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然后,将来女儿也才能开始她幸福的婚姻。否则的话,她跟异性交往可能会有障碍。 结尾
今天交流的结尾,我想最终还是回到孩子。这是我们坐在这里交流的目的。 我们经常要研究一些优秀的家庭个案,然后几个同事经常要讨论: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是成功?成功到底是什么?是钱,是地位?是出人投地?我想都不是吧。中学和小学的孩子,前面的路很长,你能保证她将来一定是成功吗? 有位妈妈告诉我: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可以定义成功。孩子心里是快乐的,身体是健康的,并且每一天都有收获,都在进步,那就是成功,那就是成功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位妈妈说:你说她现在是什么?我不可能给她一个评价。她既不是个能拿多少证书出来证明自己的好学生,也不能拿作品出来证明她已经是个作家,同理也不能算是一个小画家,我都不愿意给她按任何头衔,但是,如果我要认可她的话,她是一个身心很健康的孩子,同时在她的身上具备了多种可能性。如果她将来想在某个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有所发展,我想她具备这种条件、能力,以及往这条路上走的方法。这就是她目前的成功。
我也祝愿在座每一位家长的孩子,也都能心里是快乐的,身体是健康的,每一天都有收获,都有成长,而且每一天都孕育着明天的希望。 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