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早期诗歌的审美情趣
2021-09-17
来源:易榕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人文视野 湖北社会科学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审美情趣 何方形 (台州学院中文系,浙江临海317000) 摘要:诗圣杜甫在早期诗歌创作中即表现出丰富而高尚的审美情趣,脱弃凡近,卓荦不群,主要呈现方式为 注重色彩、崇尚飞动、讲求韵律,这一切都对诗人以后的审美实践活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9-甫;早期诗歌;审美情趣;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06)07—0097—03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审 美对象进行审美判断时的一种带有特定倾向性的主观爱好 形式”。【1x ”从一定的意义上看,审美情趣可以视作是审美 主体社会和人生态度的表征物,是其审美追求、审美理想的 第一,注重色彩。 色彩是大自然给人以美感作用的一种外在形式。曾季狸 《艇斋诗话》:“韩子苍云:‘老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古人用颜色字亦须匹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 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殊不知,杜甫这一 审美情趣与创造艺术从创作起步阶段即已显山露水,在努力 感性显现形态,朱光潜《诗论》强调审美情趣对于创作的制 约作用:“没有诗能完全是主观的,因为情感的直率流露仅 为啼笑嗟叹,如表现为诗,必外射为观照的对象。也没有诗 完全是客观的,因为艺术对于自然必有取舍剪裁,就必受作 地建构着属于自我的独特品格。先以适兴清游的诗作《重题 郑氏东亭》为例略加申说:诗人以密集型结构进行运思,艺 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心灵历 程,传达出怡情山水的高雅志趣。真是万物可供驱遣,诗人选 用大量新鲜而充满生命力的色调,宛如一幅精彩的写生,并 且注重色彩的调配、比照和渲染:华、翠、金(秋日)、清(水 衣)、紫、苍,细腻生动、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色彩斑斓、裱丽华 者的情趣影响”。l2}(p5s 诗圣杜甫自年轻时候起,审美情趣即 卓荦不群,迥异于时人,以期在政治上实现“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理想。同时,诗 人也致力于笔耕,在《进雕赋表》、《壮游》中曾多次论及早 年创作情况。虽然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并不是很 多,同时,由于正处于所谓河清海宴的升平时代,生活视野 和审美视域也并不开阔,自许稷契、大济苍生的心胸与志向 美的生活场景,注意构图的高低远近的对称,构成富于立体 感的动态画面,着力勾画自然生机活泼之态,情景融会,闲悦 也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理念之中,杜甫的诗歌自然也就没有 记录多少的时代风云,承载多少的历史负荷。但是,在时代 精神的直接感召下,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而又吮吸时 代文明雨露的诗人以渊深的学识文化素养为根基,在数量 并不很多的作品中也把握住了社会脉搏的深层律动,展示 逸乐之情流荡在字里行间,人与景物获得了一场默契的对 话,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诱发人们丰富的美的憧憬,萌 生出淡淡的退思缈想。 《巳上人茅斋》是诗人用心灵去细细地感受着自然美给 他带来的一切后的作品,诗情画意而兼具禅味。诗歌中的颔 联匠心独运,省略了审美主体的直接主词——“人”,而让审 了那个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容纳较为丰 富的情感和生活内容,并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批判精神。穿越 广袤的时空,我们再去虔诚细致地品读这些诗作,进入诗人 苦心构建的艺术世界,可以窥见诗人青年时代的行为品貌 与对人生价值和审美情趣的热烈追求,体验诗人历历如绘 的情感心路,谛听诗人心灵深处的声音,知悉诗人情感表达 方式和审美传达手段的丰富。本文拟从下列三个视角对杜 美客体—一“枕簟”权充主词,摄取富有包孕性的美的瞬间, 静景动写,使得画面化静为动, 生机盎然,巳上人的深情厚意和宾主间那种融融泄泄、 难舍难分的真情表露无遗。颈联化用《华严会玄记》“白莲 为羽扇”句意,但着一“摇”字摹状江莲迎风翩翩起舞的美 妙丰姿,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也曾以“向风摇羽扇” 来描摹白菊花的动人形态,从中可映衬出杜诗的叙写之妙, 甫早期的诗歌审美情趣作一番新的审视和考察。 作者简介:何方形(1963_-),男,浙江省台州学院副教授。 ・9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再用“蔓青丝”来刻画好缠竹木的天棘(即天门冬)浓荫幽 带,往往通过审美主体的二度体验后以诗歌再现画境,将画 美的景致,造成审美的视觉张力,莫不臻于动静相生的妙境。 且旬中“青…‘白”自对,不露斧凿痕迹,在自然物象中汲取 “诗”化,丰富绘画意境。题画诗讲求不粘题上发挥,超越形 似,妙契神似。在《画鹰》一诗中,诗人紧扣审美客体的品质 与神灵,把自我的性灵赋予物象,既以此颂扬画家笔力不凡, 素材和灵感,显露了审美主体细腻深微的审美心灵和高超的 审美捕捉能力;审美移情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诗的情感浓 度和表达效果,这正是对热心待人的巳公的颂扬。诗歌善于 能以高超的艺术技巧简洁而传神地表现出刻画对象的特征, 又渲染画中鹰的英武矫捷,形神毕现,给人以呼之欲出的飞 动之感,最后以飞动的审美体验起兴,化用班固《两都赋》 “风毛雨血,洒野蔽天”的旬意,借物自喻,展现了强烈的现 构织丰富可人的j静竞,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审美创造力。《与 任城许主簿游南池》“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蚝”,也艺术地 展现了诗人的色彩组接技巧,蕴涵着极深厚的生活意蕴,产 生新奇的审美感受。这一切正如吴功正所说:“色彩调配是 主体图像形式加以视觉感性化的有意识运用,对色彩的感觉 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视觉感的直接对象。他不仅体现 了主体的审美敏感,而且体现了主体运用色彩的空间审美意 识,因为色彩在空间中显示出来,又是空间审美化的有效手 段”。 ” 第二,崇尚飞动。 杜甫一生崇尚飞动美,如《赠高式颜》“平生飞动意,见 尔不能无”,《观薛稷少保书画壁》“惨淡壁飞动,至今色未 填”,所谓飞动美就是摄取最富有动态感的瞬间,描述和概 括美的动态性特征,即在灵动飞跃中存在和体现万物的运动 知觉。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在论及诗人的《夜听 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精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时有言: “深沉的静照是飞动的活力的源泉”。圈( ’上举的《重题郑 氏东亭》一诗先点出“华亭”,总叙秋意,用“乱”字总括五 彩缤纷的眼前景色,作一全景式扫描,以此统摄其他的诗歌 意象:“华亭人翠微,秋日乱清晖”。“乱”字多能写出变化性 的动态美,如何逊《酬范记室》“风光蕊上轻,日色花中乱”、 唐太宗《帝京篇》其六“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和储光羲 《钓鱼湾》“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等。而一“人”字又化 静为动,用以加强意象的穿透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朱彝尊 《返照》诗“返照开寒峡,江城人翠微”明显是从此诗点化而 出。颔颈二联承上,以多维视角交代上下俯仰所视,丝毫不 紊,有着极度的空间张力,表明富于艺术敏感的诗人善于进 行空间审美,以“崩石敲山树,晴涟曳水衣”加以渲染恬淡宁 静之致,但这里却有“紫鳞冲岸跃,仓隼护巢归”,视觉和听 觉印象的糅合,一下子打破了静止的画面而显出生机勃发, 气势飞动的意象使全诗顿然光彩焕发,神韵独具,使人置身 于绚丽多姿的秋意中,给人以生命鲜活的欣喜。再用一“归” 字显出时间的流程,自然引出尾联,鸟归而人更自然地动了 归思。全诗心境舒展。清利回环,笔法绵密而又摇曳,纯是自 然天趣,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动态美。从飞动审美意识的流变 这一层面来看,《重题郑氏东亭》只是诗人早年的演练而已。 《画鹰》一诗也是灵气飞舞,闪耀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 义的光彩。中国艺术讲究主体精神,中国诗画先天就有着密 切的联系。百脉相通,异质而同构,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 折枝》指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 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艺术欣赏是纯粹化、集中 化的审美活动,题画诗更是加强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的纽 ・98・ 实感受的一次腾飞,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的心志和渴望建功 立业的奔放激越的审美意趣,给人以获取振作的精神力量。 史蒂芬・欧文在《传统的叛逆》一文中对诗歌的艺术有精妙 的剖析:“艺术家的天才能把绘画底色的素练转化为一个冰 棱乱飞、寒风凛冽的旷野的视象。这不是单纯平面的幻象,而 是艺术家创造的更为强悍的鹰,从画幅上腾空而起。……在 这极力要冲出画面的挣扎中,绝对的静感与强悍跃动的生命 力似乎结合在一起了。” ’诗人日后在创作题画诗的时 候,总是首先全力题咏画面形象,然后由画面物体转到现实 事物,借物言志,寓托情怀,凸现诗歌主题。 《房兵曹胡马》也是一篇极具飞动美的作品,塑造出富 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动态展现了生命的节奏旋律,杜甫 本来就善于骑射,所以,写起骏马的时候对美的形式法则的 把握也是如鱼得水。直人本质。传达出审美客体精悍道劲的 神韵。但诗歌创作并不单纯描写一种没有理智渗入的直觉活 动,不滞于物的寄寓才是咏物诗的灵魂,所以,在一番飞奔精 神的描状后,一气飞舞而下,再凸现胡马的气概,纯出天然, 而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杜诗中共有咏马诗十一首,《李 鄂县丈人胡马行》也有“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 ……侧身注目长风生”等句,可见杜甫崇尚飞动的审美情趣 一以贯之。杜甫自诩“诗成觉有神”(《独酌成诗》),我们认 为象《画鹰》、《房兵曹胡马》这样的作品就是诗人早日的 “有神”之作,既消融了物我之别,又气势飞动,神采飞扬。 韩人李啐光《芝峰类说》论《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诗 也是精妙无比:“杜诗:‘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盖以震 雷,故幕上之燕惊而翻翅;骤雨,故河鱼随之而落也;以目前 所见记之而已。注者谓幕燕,幕上为燕形,以系饰者;河鱼乃 水面之尘所结成者;其见拙矣。”Px ’从这几首诗来看,杜甫 可谓是建构了诗歌创作中全新的审美愉悦范式,实现了《敬 赠郑谏议十韵》中“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的审美境界。 陶文鹏先生《论苏轼诗中的自然山水动态美》指出:“在中 国古代的诗人中。除了李白,恐怕没有人比苏轼更热衷于表 现富于飞动之趣的自然景物了”,隙 ’极是。但实际上,杜甫 也是极为重视飞动之美的构建的。 第三,讲求韵律。 纯正的审美趣味导引着诗人的审美努力,专注于艺术探 索。开拓审美天地,而对韵律的不懈追求是杜甫这一奋斗的 必然结果。气骨风神自具。虽然经过唐初“四杰”和陈子昂的 “诗歌革新”,但在开元、天宝时期的诗坛上,辞藻宏富、声韵 清婉的六朝遗风余韵仍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着,杜甫自然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而没能完全摆脱,所以,也就不可 能创作出诸如《秋兴》、《登高》等陵轹百代的雄词奇篇而放 出璀璨的光芒。诗人曾自称“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 路十九曹长》)、“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 十韵》),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诗人早期审美 情趣已是高远,能注重审美主体个体情绪的抒发,强化诗的 审美独立机制,力矫时习,审音度律,努力探索声律美学的新 空间里初步展露自我才干,并且还用五言排律写出了《苦 雨》这样的长篇巨制,这固然也是受其祖父杜审言审美情趣 的影响重视五排创作所致, ’但又可以看出,诗人深知五 律、七绝等体已难以充分排遣此时心中激切的忧虑与愤慨, 足见诗体的选用也不仅仅是个纯粹的形式问题,应该追求把 那些富于社会意义的审美情感,一并熔铸到诗律的规则之 中。综观杜甫一生,在得心应手地选用诗体来表达那一特定 时期的思想情感、诗体的丰富性以及形式审美的规范与创新 领地,追求章法井然,音韵谐和的审美境界。我们完全可以 说,杜甫早期诗作即表现出熔裁物象之妙,作品多为首尾一 贯的完美整体。《望岳》一诗构思奇绝,以“望”字作为贯穿 这些方面,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的最高范式,无怪乎 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要称道杜甫“尽得 全诗的中心线索,展露出吐纳宇宙的生命意识,突出表现了 诗人丰富而高超的审美想象能力与语言的警拔,诚为登高览 胜之杰作。首联一问一答,大笔勾勒,天造地设,审美视域极 为开张。这一奇特的夸张、迥落天外的想象,奠定全诗笔力雄 健、境象阔大的基调,大概也最合乎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 四中“起句须庄重,峰势镇压含盖,得一篇体势”的创作要 求,191( )‘‘青”字活用为动词,更见奇警而道劲。颔联构想新 颖,不落窠臼,颈联写出泰山的神奇,充满生命意趣,最后透 过一层,抒发向往登凌极顶的心情,表现了不可抑止的生命 和意志的冲力,真可谓是有力如虎,神完气足。 再如诗人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登兖州城楼》,结构谨 严,格律工稳。全诗受其祖杜审言登山临水审美情趣(如《登 襄阳楼》等诗)的影响,对仗起题,中间两联俯仰千里,上下 千年,体验历朝兴废,纵笔所之,脉络勾连,境界又是如此的 自然宏阔,大概即《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所谓的“尤工 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了。“浮云连海岱,平野人青 徐”一联,通俗晓畅而又妥帖无比,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是诗 人浓烈的赞美之情,下一“人”字,道出了鲁地特有的旖旎风 光,真可谓是王国维所推崇的那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最 后以“从来”二字进一步拓展历史空间,构成深远的意境,也 显露出诗人的幽郁不平之气,余韵不尽,真可谓是“独立苍 茫自咏诗”(《乐游园歌》)了。浦起龙《读杜心解》对此诗 的结构有精当的分析:“首、二点事。三、四横说,紧承‘纵 目’。五、六竖说,转出‘古意’。末句仍缴还‘登’字,与‘纵 目’应。局势开拓,结构谨严。” ’ 除了在诗的结构上作出创造性的安排外,有些篇章,对 仗工稳。如“浮云连海岱,平野人青徐”(《登兖州城楼》)、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以 及“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题张氏隐居二 首》之二)等;有的甚至首尾两联也用对仗,如《巳上人茅 斋》的“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假山》的“一匮功盈 尺,三峰意出群”等。杜甫后来诗作律切精深,有些作品甚至 联联必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屣痕。在诗的形式美学方面,作 为艺术形式的自觉实验者,诗人也作了尽可能多的尝试与探 索,诸如五律、五古、七律、七绝等等,人们多认为杜甫的七绝 相对来说用略有逊色,但也有新的探索,或通篇对仗,或纯以 议论人诗,融进作者极强的主体意识,在唐七绝中独标一格。 这时期也有了唯一一首七绝《赠李白》,在这样狭小的艺术 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了。 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令人向往的丰富而充实的人 生,而艺术创作又是人们对现实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关于 杜甫的艺术审美历程,黄子云《野鸿诗的》“少陵早年所作, 瑕疵亦不少……至人蜀后,方臻圣域”,【1 ’是比较有代表 性的观点。实际上,臻于圣域可不是一朝一夕就会不期而至 的,而只能是—个漫长而艰辛的人生征途日积月累的过程。 杜甫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就能够表现出丰富而高尚的审美 情趣,熔铸着作者崇高的审美理想,在对自然万物的观赏中 获得一种审美解悟,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个性卓然,物我 和谐,审美心理经验表现出精美性的特征,发展了诗的审美 功能,达到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气势,奇 情壮采,耐人寻味,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美学效应,唤起读者感 同身受的谐振。同时,杜甫的早期诗歌也隐含着后期创作丰 腴成果的厚实胚芽。这真是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偶题》)。 参考文献: 【11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朱光潜诗论[MI.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昊功正.中国文学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1莫砺锋,尹禄光.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 古典诗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邝健行,陈永明,吴淑钿.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 选粹[C】.北京:中华书局,2002. 【8】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1. [9】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lO1浦起龙.读杜心解【j .北京:中华书局,1961. 【11】陈贻锨.杜甫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12】丁福保辑.清诗话[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责任编辑邓年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