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盈仄,白驹骎骎,宣纸朽败,竹卷难开,曾经有红袖添香的永夜吟咏,也有烛台下悬梁刺股,伏案苦读的书生,而今斗转星移,我们端坐在桌前,一杯香茗,一本名著,文化的香便在茶雾氤氲中散开了。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不变的是萦绕我们的经典文化气息时光易改,文化坚守不移。曾经,我们跋山涉水,借着月光和火光虔诚地跪在神明像前,小心翼翼的将一片龟甲伸进火中。尔卜尔筮,测凶定吉,干裂的龟甲上跳动着文明的脉搏,从此文字有迹可循彼时,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今,我们站在舞台上,两人两琴,聚光灯下歌声宛转悠扬,陕北民调唱起的《凉州词》在舞台环绕回响,带我们穿越千年,回到那山清水秀的地方。现在,文化在坚守,你我共传承。时光荏苒,那些在民间摸爬滚打的手艺已洗去一身泥水,曾经富丽堂皇的宫殿也褪去铅华,我们与文明一起在时光的三位真火中淬炼,在新的时代以新的方式演绎,而一如既往的,则是那份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时光易改,文化自信永在。“吐蕃使者到——”此起彼伏的通报声响起,汉白玉阶上走来一批又一批前来朝拜的使臣。“感请陛下派遣使者来我日本修建佛寺,以施教化”彼时的我们,是东方的天朝圣国。日本的唐招提寺,巴黎的琉璃门,无一不彰显着我们的文化自信。而今,门槛,石砖、溥仪骑过的自行车一样的紫禁城却在《上新了·故宫》中展现不一样的面孔:溥仪欣喜地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青石小巷中,后面的婉容羡慕的看着;婉容第一次面对西餐时不知如何下手的窘迫
和无措一个综艺,让尘封已久的紫禁城从历史书里、围栏里跳脱出来,在电视机前向我们展示它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而我们只需一家三口,茶余饭后,闲坐在电视机器前,在午后的暖阳里将那末代王朝赏个遍,再叹一句:“咱这古董,别的地儿哪儿有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间断,而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是无数先民从上古到当代的呐喊。时代虽然在变,但我们的文化自信却如心上的烙印,永不改变。但是,现在的时代早已经有别于木心所描绘的车慢、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的时代了,也出现了一些年轻人,他们坐在候车室内,低头摆弄眼前的手机,将自己置身于方寸世界中,醉心于抖音文化、快餐阅读,对自己身边的真实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缺少关心。诚然,手机是很好的载体,它让信息传播得更快,但它也会同样的加速一些不良网络文化对人体的侵蚀,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让我们缺乏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董桥曾言:“我宁愿一页页地去看完一千本纸质的书籍,也不愿用大数据用去扫描。”斯言不谬。信息时代来了,我们脚步匆忙,但扪心自问: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有多久没闻到书墨的香气,有多久没抚过平整的纸面了?我们心里是否还保留开卷时的期盼和欣喜?新时代的确可以用新方式去演绎经典文化,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去体味那一页页印满文字的纸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和感动。时代匆忙,世界在飞速变化,但我们对经典的尊重和热爱永不改变。无数前人与无数的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跋涉苦旅,从竹卷书屋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雅格调,到灯光下、书桌前、品味名著的安然面容;从遥远的陕西窑洞里与命运抗争苦读的孙
少平们,到如今遍布五大洲的孔子书院中醉心经典的学子五千年呼吸间我们的面孔变了一代又一代,而经典也在不断改变着它的存在方式,而不变的,是经典文化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古灯绰影虽不在,仍有经典照今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