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综论
2021-06-11
来源:易榕旅网
旅游学刊第27卷20l2年第9期 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综论 李 雪 ,董锁成 ,李善同 (1.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100005;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 要]旅游业是一个与空间紧密相连的产业,从地理学 角度研究处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系统形成、演化的过程以 学角度研究处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系统形成、演 化的过程以及系统结构与功能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 及系统结构与功能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对于推动区域旅 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旅游地域系统的界定,文章 从旅游流空间分布及其集聚扩散、系统空间组织形态、系统 征,对于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纵观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域系统的界定,有的简单,有的 相对复杂,所包含的要素和层次繁简不一,这主要是 源于各学者的研究视角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即宏观 演化模式及演化机制等方面对国内外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的 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并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 研究趋向,以期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 考。 上的旅游地域系统考虑了旅游客源地系统¨ ,在分 析系统要素、地域空间结构时将其作为一个子系统 进行整体考虑,而微观上的旅游地域系统不考虑旅 游客源地系统 ’ ,仅对旅游活动发生的地域实体 空间系统进行研究。不过,这两种观点都反映了旅 游地域系统是一定地域空间上旅游系统的表现形 式,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一定地 [关键词]旅游地域系统;系统结构;系统功能;演化模式;演 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9—0046—10 域空间上的有机整体,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众多 1 引 言 因素,既是一个要素综合体,又是一个地域综合体, 具有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它体现了系统结构与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系统思维与方法不 断应用,旅游系统的概念被提出并不断得到发展。 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地理学 等不同学科角度对旅游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 出了旅游系统0一D对(Origin—Destination Pairs)模 型、旅游系统N.S对(Need.Supply Pairs)模型、旅游 能相互关系及其本质属性。 在旅游业区域化发展日益显著的趋势下,如何 加强各旅游地与周边地区合作联系,形成结构合理、 功能完善的旅游地域系统,推动各旅游地共容式发 展,减少旅游业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实现系 功能系统、旅游产销链系统、旅游经济系统、旅游地 域系统等概念与理论模型。 旅游业是一个与空间紧密相连的产业,从地理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03)资 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to LI Xue)(No. 统组合优化与整体效益最大化,成为当前区域旅游 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众多学 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等方面对旅 游地域系统演化展开了深入研究,具体涉及旅游流 空间分布及其集聚扩散、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形 态、系统演化模式及演化机制等内容。 2 国内外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回顾 2.1 对旅游流空间分布及集聚扩散的研究 41101103).] [收稿日期]2011—07—21;[修订日期]2012—07—18 [作者简介]李雪(1981一),女,山东滨州人,博士,助研,研 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E.mail:zimulongtx@163.tom;董锁 按照旅游者的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 特点,掌握旅游流的流量和流向等扩散规律,对有效 地组织合理的区域旅游开发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旅游客流是参与旅游 活动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国内外研究多以旅游客 成(1962一),男,甘肃平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为区域生态经济、区域旅游发展与规划;李善同(1944 一),女,重庆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区域经济。 流为主,对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旅游流空间分布 李 雪等『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综论 第27卷2012年第9期 及集散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大陆旅游流空问场效应进行了研究¨ 。刘宏盈等 在空间尺度上,学者们普遍认同旅游流与出行 分另U对以广东省、北京市为中转口岸地区的人境旅 距离之问具有距离衰减规律特征,由泰勒(Taylor)、 游流向我国西部转移的规律、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基 史密斯(Smith)和格雷戈里(Gregory)等提出的距离 于旅游流扩散转移的视角,对我国三大旅游圈入境 衰减模型已成为分析旅游客源市场等级的基本数理 旅游流向云南和陕西的扩散变化和历程进行了研 模型。2004年,安德烈亚斯(Andreas)避开传统的 究,将入境旅游流扩散与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 旅游需求原因分析,用戈曼一兰卡斯特特征框架 关系进行了耦合分析¨ ,为旅游流空间扩散与旅 (the Gorman/Lancaster characteristics framework)理 游地域空间结构演化共同作用于旅游地域系统演化 论全面揭示了旅游者选择目的地多样性的原因 , 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旅游者行为研究和旅游流时空结构分析提出了新 从研究方法看,国外研究经历了从结构性调查 的研究视角,但该研究并没有对旅游流的流向和能 和定量方法阶段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历程, 量特征做详细分析。国内学者则对旅游流空间分布 主要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距离衰减模型、引力模 及扩散模式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马耀峰等对中国 型、游憩活动空间和使用曲线等 ;国内主要研 入境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做了详细探 究方法有市场域模型[25 3、区位效用模型 和网络 讨 。张红等研究了桂林境外游客的结构特征及 分析技术等,这些方法对探讨旅游流空间分布与扩 在热点城市之间的空间流动模式 。保继刚等在 散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总体上,国内外学者 研究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演化特点时认为,国内 对旅游流的空间扩散尤其是扩散规律关注不够,且 客源市场在空间上逐步分散、吸引半径得以加大,呈 很少有研究分析旅游流空间扩散对旅游地域系统空 波浪式和跳跃式增长模式 。涂建军对四川省入 间结构的影响,从而无法充分发挥旅游流移动规律 境旅游流的时空结构模式进行了研究 。宣国富 对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点)和设施布局的指导作 等在重力模型的基础上,以航空票价为经济距离指 用。 标,建立了基于航空廊道的旅游客流空间潜力模型, 2.2对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的研究 并进一步分析了三亚市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特征¨ 。 2.2.1 不同视角的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杨新军等在分析国内游客在西安市及周边地区旅游 由于对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要素的认识不同 景点的空间选择模式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 以及研究视角的差异,不同学者对旅游地域系统的 大西安旅游圈的构建思路和发展建议… 。 认识存在宏观与微观之分,相应地,系统地域空间结 近年来,国内少数学者开始关注旅游流的内聚 构构成也包括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两种形式。 和集散模式,如薛莹以江浙沪地区为例研究了旅游 在宏观层次上,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主要反 流的内聚特征,她将旅游流在区域内部的流动演化 映各要素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 视为区域旅游系统的一种自组织机制,认为旅游流 中,要素系统内部表现出空间作用和秩序层次,要素 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旅游通道之间的往复运 系统之间反映相互作用关系。如哈格特(Haggett) 动,会使区域旅游系统内部发生各种非线性相互作 从宏观层次上把区域抽象为点,描述系统空间结构 用,这种相互作用进一步引起整个系统由无序状态 与秩序,认为系统节点具有层次结构、节点体系控制 进入有序状态,再从有序结构变迁到新的无序结构, 着整个系统;吴晋峰等基于此提出旅游系统的地域 这种有序和无序间的变迁会周而复始的发生,这就 空间结构是以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为结点、以交通线 是区域旅游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区域 路为连接的占据一定地面、处于扩散过程中的网 旅游中心城市得以逐步形成 “ 。章锦河等对皖 络 。 。 南旅游区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旅游流的空间等级 微观层次上,主要是从旅游目的地地域内部要 扩散规律 。杨国良以四川省为例,分析了旅游流 素空间相互关系与组织形式出发,对旅游地域系统 进入区域中心城市(成都)后的扩散规律、机理以及 进行研究。如冈恩(Gunn)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地带 旅游流扩散对流量规模结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 的概念,认为它由吸引物组团、服务社区、中转通道 节点城市等关联系统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发育所产生 和区内连接四个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 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的旅游细分流进行了深入研 了一个完整的旅游地域系统;戴学军等认为旅游目 究¨ 。林岚等对航空口岸选择变化所引起的台胞 的地区域、城市、吸引物、区内路径、出入口通道和客 旅游学刊第27卷2012年第9期 源地市场等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和形成模式构成了 城市型旅游系统地域空间组织模式 。 可见,宏观层次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主要 面向系统间的联系和作用,忽略了区域系统内部状 况和作用关系,缺乏对系统内部各要素空间关系的 阐释,而微观层次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研究则 (2)国内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随着20世纪70年代系统思维在旅游研究中的 深入发展,区位论、“核心一边缘”理论、“点一轴系 统”等区域发展理论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分析旅游系 统地域空间结构,并指导旅游开发与空间规划实践。 国内学者主要对城市旅游核心一边缘空间结构、 “点一轴”空间结构、环城游憩带、城市旅游圈等进 行了研究。张河清等认为,任何一个区域旅游业的 发展都是先从条件优越的地区开始,然后逐渐渗透 到条件较差的地区,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出现核心地 仅限定在区域系统内部,缺乏对客源市场与系统内 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关系的考虑,忽略了游客对区 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此,单一的宏观或微观角 度研究都不能全面反映旅游地域系统的实际情况。 众多学者也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尝试着将宏观与微 观这两个层次结合起来研究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 构 ,但大都局限于理论概念层面,在实证研究 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局面 。尹贻梅分析 了沈阳和大连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 “双核”结构,并对两市形成旅游“双核”结构的基础 及耦合机理进行了研究 。吴必虎、苏平等分别以 上海、北京为例,对影响环城游憩带形成的基本要 中仍以微观层面为主。 2.2.2基于区域发展理论的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研 究 (1)国外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 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石 培基等提出了“点一轴”渐进扩散开发是优化西北 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 然选择 。汪德根等以伦贝尔一阿尔山旅游区为 主要是应用区位论、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等提出了 多种描述旅游空间结构的数学模型与地分析方 法 。 例,构建了1个中心、2个增长极、5个发展节点、2 条扩展轴的旅游空间发展结构模式 。卞显红等 系统阐述了旅游“点一轴”渐进扩散理论的要点,并 对区域旅游“点一轴”开发模式、长江三角洲区域旅 游“点一轴系统”进行了分析 。李刚等以“点一 轴系统”理论为基础,对辽宁省旅游地系统空间结 构进行研究,确立了“点”、“轴”、“面”结合的“板块 基于核心一边缘理论,美洲学者率先对旅游地 域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希尔斯(Hills)、布里敦 (Britton)等学者构建了旅游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 强调了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 ’” 。韦佛 (Weaver)则对加勒比海地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 提瓜和巴布达群岛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了客观存 在核心一边缘关系的主岛屿与从属岛屿在旅游发展 过程中旅游发展对这种核心一边缘空间结构的影 响 。皮尔斯(Pearce)对带状旅游核心一边缘空 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把旅游核心区域分为一级与二 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 由于旅游核心多依托经济中心城市而形成,城 市旅游圈逐渐成为旅游核心一边缘空间结构的典型 形态之一,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马勇等分析了 武汉大旅游圈的构成要素、职能特点及其构建途径, 提出了武汉城市旅游圈层空间规划布局模式的功能 级两个等级,并把沿一级与二级旅游核心而环绕形 成的边缘区域由内及外依次分为一级到四级等四个 旅游带 。旅游地域系统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地理 空间载体,遵循区域发展的“点一轴”扩散规律 。 如贾德(Judd)对城市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系 统研究,认识到并进一步证实了城市旅游景点及旅 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具体拓展方案 。冯学钢等对 上海如何拓展长江三角洲旅游圈进行了研究 。 邓爱民对我国大城市旅游圈层次划分制定了分级指 标,提出了构建我国八大城市旅游圈的构想,并对我 国大城市旅游圈发展的总特征进行了总结 。阚 如良运用旅游圈理论、统筹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 游设施基本上呈线状及簇状形态分布 。皮尔斯 对沿太阳海岸的旅游带状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认 为沿海岸线旅游度假胜地呈“梳”状分布是典型的 空间结构形态之一 。这些研究注重旅游空间分 布状态分析,对优化旅游区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可 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对旅游空间结构的 形成机制尚缺乏深人探讨。 理论构建了大三峡旅游圈空间结构,提出渝鄂湘黔 川五省市共建无障碍大三峡旅游圈的建议 。王 祖正等将空间拓扑理论用于旅游地域系统研究,认 为其结构可分为星型结构、单线型结构、树型结构、 环型结构和网状结构,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陕 西省旅游系统地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这些研 李 雪等I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综论 第27卷2012年第9期 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城市核心一边缘结构成为我国城市旅游圈及旅 (Christaller)在研究欧洲旅游发展时提出的 。目 前被广泛应用的是由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提 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一个旅游地的 发展变化过程一般要经历六个阶段:探索、起步、发 游业空间布局规划的重要依据。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区域尺度形成不同层 次的旅游地域系统,从而造成其空间组织结构特征 差异。张亚林认为,我国旅游地域系统有四个层次: 展、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经历过复兴以后的旅游 地,又重新开始前面某几个阶段的演变” 。国内 外学者基于此理论对旅游地时间演化模式 ” 及 全国为一个完整的综合性旅游地域系统,是第一层 次;第二层次是基于第一层次划分的华北、华东、华 南、西南、中原、西北、青藏和东北旅游地域系统;第 三层次是以现行行政区为准,在九个二级系统中构 其影响因素。。 进行了多方面分析,但由于缺乏有 力的深层次论证和对旅游地域系统变化原因的分 析,而一直引起众多学者争议。杨春宇等则以系统 科学为指导,以旅游地最根本矛盾——供求关系为 建三级旅游地域系统;第四层是在以省(区)为地域 范围的三级系统中,以旅游中心地为依托,并考虑地 域不连续原则,划分构建四级旅游地域系统 ,即 以城市为空间节点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这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以城市为中心是我国区域旅游的普遍空 间规律 。黎华群从城市体系与区域旅游整体发 展耦合的角度出发,对长江三角洲旅游地域系统空 间结构进行研究分析,认为以上海为中心的一级大 都市旅游圈和三个亚级旅游系统共同构成了该区以 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以中心旅游城市为节点的旅 游城市网络体系 。黄泰等分析了旅游地域系统 同区域城市体系在要素、结构及功能上的多层耦合 关系,归纳出一定区域城市支持下的旅游地域系统 空间结构——地域旅游城市网络等级模式 。 由上述分析可知,从研究对象看,基于城市的旅 游地域研究相对较多,研究尺度从城市内部旅游空 间结构、城市旅游边缘区到以城市为节点的旅游系 线索构建系统演化模型 。沈苏彦则通过借鉴科 尔(Cole)的旅游地发展模型推导出旅游地发展符合 罗杰斯特(Logistic)增长模型,并且根据Logistic增 长模型的特性分析了旅游地发展演化的四种模式, 即衰退型、典型S型、振荡型和混沌型 。 关于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的演进模式,我国 旅游地理学者主要尝试运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加以解释。汪德根、马晓龙将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与 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相结合,提出处于开发、 成长、成熟阶段的城市旅游地分别呈现单节点凝聚 模式、放射状分布模式和“点一轴一面”板块旅游空 间结构模式,从而分析了系统由“点轴”到“点、线、 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过 程 。刘锋运用“点~轴”理论分析了孤立的数 个旅游地逐步发展成为一定空间网络结构的过 程 。马勇等则认为,旅游“点一轴”渐进扩散的结 统地域空间结构,在空间实体上表现为环城游憩带、 旅游圈或区域旅游地域系统,研究内容多围绕不同 构将形成旅游“点一旅游轴一旅游集聚区(旅游 圈)”的空间结构,最终发展到旅游网状形态 。刘 空间尺度的旅游地域系统如何构建、优化其空间结 俊在分析区域旅游地系统空间构成的基础上,提出 在中心地系统、旅游域系统和旅游通道系统的共同 构而展开,研究方法主要以借鉴区域经济空问结构 分析方法为主。这些研究对区域旅游联动发展以及 区域旅游地域系统空间优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与实践 基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3 对旅游地域系统演化模式的研究 作用下,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依次经历极核型、点轴 型和网络型,最终达到成熟阶段 。旅游地域系统 的发展模式还要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涂 人猛认为,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地域系统演化是一个时空交替过程,它既 包括时间上的过程发展,同时又表现出空间关系的 变化,形成旅游地域系统的某种时间模式、空间模式 或时空模式 。 时间模式是指旅游地域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其状 态和特征所表现出的时序关系。旅游地生命周期理 论为旅游地域系统时间模式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 理论基础,反映了旅游地域系统存在其发展演化的 规律。其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克里斯泰勒 程度不高的地区,旅游地域系统宜形成单旅游中 心一腹地体系的蛛网式空间结构,在经济发展较发 达、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高地区,旅游地域系统宜形 成等级一腹地型发展模式,即中心旅游地一次级旅 游地一旅游腹地通道网脊式空问结构,最终实现区 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可见,旅游地域系统空间 结构模式随着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而有所 不同。 2.4,对旅游地域系统演化机制的研究 旅游学刊第27卷2012年第9期 演化机制是影响旅游地域系统形成演化的各种 型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作为主, 力量或因素的构成以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 式和原理,这种方式和原理在区域旅游发展中起决 定性的作用,对于合理构筑和不断优化区域旅游分 工格局、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和系统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外学者迈奥斯克 (Miossec)和戈曼森(Gormsen)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 促进对称性兼容和一体化互惠共生,实现旅游个体 或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 是重塑旅游区域关系的关键 。 此外,由于旅游地域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 系统,具有自组织的基本属性和耗散结构特点,徐小 波等从白组织角度提出旅游地域空间结构演化是人 为因素参与区域旅游自组织发展的一种形式,并构 力学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演变过程,将旅游者的行 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 建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组织过程及其机理模型,认 为人为因素与旅游区自组织持续生成的“有序”共 同影响着旅游区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化 。徐菁等 应用位序规模分布理论对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系统 自组织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冯卫红从人地关系 的角度出发,以系统熵变理论为指导,通过比较不同 时刻人类活动无序度熵变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熵变差 虑 。国内学者卞显红认为,资源禀赋、地理区位、 经济背景、旅游需求、旅游交通、政府决策等对区域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分布形态,对该区旅 游发展极、旅游空间集聚区及旅游发展带等空间结 构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除了旅游资源 及其空间结构以外,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也是影 响旅游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 旅游地域系统的演化是由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共同决定的,其内部旅游地间的空间互补增强效应 和旅游地间交通联系的便利性、通达性是系统形成 值,对生态旅游地域系统在时间断面上的演变方向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判断,为分析旅游地域系统 功能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睿等则以旅游地 域系统的自组织性为依据,基于游客的微观需求决 策机制,反演旅游地域系统的宏观组织秩序,提出了 系统自组织动力机制 。徐红罡尝试从系统动力 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其结构的形成演化依赖于系统 内部各旅游地的竞争与合作,即通过共生效应、互补 效应和整体效应使系统整体实现从旅游点的增多和 规模扩大,旅游通道的构设,最后向整个旅游腹地扩 学的观点,解释旅游地复杂系统内部结构和各要素 之间的作用机制,并运用生态一经济理论与系统动 力学方法建立生态旅游结构模型,探讨了生态旅游 发展中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结构行为关 系 。赵黎明等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进行了旅游 城市系统仿真分析 。王云才侧重于旅游经济子 系统运行动力学过程与机制问题的探讨,尝试性地 建立了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杨春宇则基于系统自组织进化基本范式,对旅游地 复杂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管理 展的空间结构 。具体来讲,在旅游地域系统内 部,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旅游资源环境要素的 地域差异等促进了不同旅游地之间的互补;旅游交 通、旅游信息发展水平决定了旅游地域系统的通达 性,从而影响着不同层次旅游地问相互链接的紧密 程度。正是这种发生于旅游地域系统不同地域之间 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空间作用关系, 促进了旅游地域系统节点型、点轴型与网络式空间 模式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陆林等从耗散 结构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千岛湖旅游地的演化过程 与演化机制,认为旅游地系统演化的本质是耗散结 构的负熵输入过程,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是其演 化动力,并通过基于外部环境和政府主导的中心控 制的系统他组织与基于供给与需求、人地关系、区域 协调以及利益主体平衡四类非线性作用的系统自组 织而实现 。 结构的形成。关于空间竞合作用于旅游地域系统形 成演化的研究,国内学者王滔等认为,城市之间旅游 线路的组织和接待上的相互配合构成了区域旅游网 中城市之间的互补增强效应,各城市所提供的同类 型旅游产品之间的替代效应构成了区域旅游网中城 市之间的竞争,正是这种空间竞合不断推动旅游地 域系统向前发展 。陶伟等提出了区域旅游发展 的“竞合模式”,即基于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其 实质是推动和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并最终实现双 赢,甚至多赢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尹贻梅主张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将竞争和合作结合起来,进行 总体来看,国外学者虽然建立了一些旅游系统 模型,但大多数为概念模型,方法上以描述性和阐释 性分析居多,主要从宏观理论层面解析了旅游业发 展所涉及的各个子系统,而对旅游地域系统形成演 “竞争性合作”,并构建了旅游空间竞争合作模 化的动力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学者的研究则多 李雪等I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综论 第27卷2012年第9期 是从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着手、从竞争与合作过程 中的空间极化和扩散效应人手分析系统形成机制, 从研究趋势上看,在旅游业区域化发展日益明 显的形势下,旅游地域系统作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 而对系统演化各驱动因子作用方式及作用强度的研 究相对较少。 的地理空间载体,其必将引起更多学者对其进行广 泛而深入的研究,且随着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的飞 速发展,旅游地域系统的研究重点将进一步从对旅 游地域实体空问的形态描述深入到从自然、社会、经 3对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的评价 综上所述,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已在理论总 结与实证分析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涉及旅游 流空间结构及其集聚扩散、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 形态、系统演化模式与演化机制等方面,为区域旅游 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和视角,但当前 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时空维角度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形态与 济、制度等视角对旅游地域系统形成演化的动力机 制进行解释,这将有助于更深入、更直观地了解旅游 地域系统的要素组成、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及其调控 与优化,从而推动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eiper N.The ̄amework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390—407. 功能演化研究没有实现有机结合。旅游地域系统演 化是一个时空交替过程,它既包括时间上的过程发 [2] Zhang Yalin.Preliminary study on regional tourism system and its components[J].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1989,5 展,同时又表现出空间关系的变化,但现有研究多是 从空间维的系统空间结构或时间维的系统发展阶段 及功能等方面对系统进行单一研究,割裂了系统空 间结构与系统功能、系统状态的辩证统一关系,不利 于分析系统形成演化的动力机制。对旅游地域系统 发展演化的考察,主要以静态分析为主,研究特定因 (2):39—43.[张亚林.旅游地域系统及其构成初探[J].地 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5(2):39—43.] [3]Tu Renmeng. Study on regional tourism system and its development model[J].Research on Development,1994,(3): 26—28.[涂人猛.旅游地域系统及发展模式研究[J].开发 研究,1994,(3):26—28.] [4] Yin Yimei,Lu Yuqi,Deng Zutao.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in China[J].Tourism Science,2004, 素对特定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却很少将区域旅 游放在动态演化的状态下考察,因此难以对旅游地 18(4):49—54;61.[尹贻梅,陆玉麒,邓祖涛.国内旅游空 间结构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4,18(4):49—54;61.] [5] Andreas P.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sor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1):219—237. 域系统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系统兴衰演替的过 程及路径进行动态研究,不利于实现有效的系统优 化调控。此外,对于旅游地域系统中生态环境要素 [6] Ma Yaofeng,Li Yongjun.Research on spatial region-division of inbound tourist lfow in China[J].Human Geography,2001,16 的重要作用和功能研究不够。 第二,旅游地域系统演化机制研究不足。旅游 地域系统的状态具有阶段性特征,处于不同阶段的 系统呈现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 类型的旅游地域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也有所不同。众 多研究对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化模式 (6):35—44.[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 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6):35—44.] [7] Zhang Hong,Li Jiuquan.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features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 mode of overseas tourists in Guilin [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0,20(4):350—354. [张红,李久全.桂林境外游客结构特征及时空动态模式研 究[J].地理科学,2000,20(4):350—354.] [8] Bao Jigang,Zheng Haiyan,Dai Guangquan.The evolvement of spatial stuctrure and the signiifcance of Guilin’S domestic tourist 进行了分析,但多集中于对旅游地域实体空间的形 态描述,而对旅游地域系统空间形态及功能演化机 制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关注系统形成演化 的影响因素,具体因素问的作用方式及作用程度研 究欠缺,从而使得研究系统是如何通过一定的空间 origins[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2,57(1):96—106. [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 演变[J].地理学报,2002,57(1):96—106.] [9]Tu Jianjun.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 model of entrying tourist flows to and in Sichuan province『J].Reources and 组织形式将分散于地理空间的旅游资源和要素连接 起来,从而产生旅游经济活动、旅游经济效益和旅游 环境影响这方面的分析变得较为薄弱。此外,有关 系统调控、优化方面的研究多以如何构建旅游地域 系统空间结构等对策性分析、诠释性和描述性论证 为主,而并非以系统演化机制分析为基础,使得旅游 地域系统调控与优化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科学性、针 对性与可操作性。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4,13(4):338—342. [涂建军.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流时空动态模式研究[J].长江 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4):338—342.] [10]Xuan Guofu,Lu Lin,Wang Degen,et a1.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flows in coast resorts:A case study of Sanya[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4,23(1):115—124.[宣国富,陆 林,汪德根,等.三亚市旅游客流空间特性研究[J].地理研 旅游学刊第27卷2012年第9期 Tourism Tribune Vo1.27 No.9.2012 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36—42.] [22] Liu Hongying,Ma Yaofeng.Coupling analysis of the linkages between inbound tourism flows and tourism economy:A case 究,2004,23(1):115—124.] Yang Xinjun,Ma Xiaolong.A spatial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tourism of“big Xi’an tourism circle”[J].Geographical Research,2004,23(5):695—704.[杨新军,马晓龙.大西 安旅游圈: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J].地理研究, 2004,23(5):695—704.] ng.Study on Regional Implosion of Tourist Flows l D]. [12] Xue Yistudy of the westward diffusion of tourists through Shanghai[J]. Resources Science,2008,30(8):1162—1168.[刘宏盈,马耀 峰.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 析——以上海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为例[J].资源科学, 2008,30(8):1162—1168.] [23] William G,John D H.Method to collect tourist flow information 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5.33.[薛莹.旅 游流的区域内聚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33.] [13] Xue Ying.On the regional implosion of tourist flows:From self- [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88,15(1):159—165. [24] 0’Kelly M E,Song W,Shen G Q.New estimates of gravitational attraction by linear programming[J].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5,27(4):271—285. organization to organization[J]Tourism Tribune,2006,(4): 47—54.[薛莹.旅游流在区域内聚:从自组织到组织[J]. 旅游学刊,2006,(4):47—54.] ng.An analysis on intra regional tourist low off Jiangzhehu [14] Xue Yi[25] Wang Zheng,Jiang Yihong,Wang Ying,et a1.Tourism area Area[J].Taursim Science,2006,20(3):6—12.[薛莹.江 model and the applications based on GIS[J].Tour ̄m Tribune, 浙沪地区的内聚旅游流分析[J].旅游科学,2006,20(3):6 2002,17(2):57—62[王铮,蒋轶红,王瑛,等.旅游域模 型及其结合GIS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2,17(2):57— 62.] [26] Wang Ying,Wang Zheng.An analysis of tourism location[J]. 12.] [15] Zhang Jinhe,Zhang Jie,Liu Zehua.A study on spatial competition among tourism region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ourism field[J].Seientia Geographical Sinica,2005,25(2):248— 256.[章锦河,张捷,刘泽华.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区域旅游 空间竞争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248—256.] [16] Yang Guoliang.A Study on Spatial Diffusion of Tourist Flow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0,55(3):346—353.[王瑛,王 铮.旅游业区位分析——以云南为例[J].地理学报,2000, 55(3):346—353.] nfeng,Bao Haosheng.Research on the spatial network [27] Wu Ji[M].Beijing:Science Press,2008.74—100.[杨国良.旅游 model of tourism system[J].Scientia Geographiea Sinica, 流空间扩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4—100.] [17] Lin Lan,Kang Zhilin,Gan Mengyu,et a1.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field effects of tourist flow of Taiwanese visiting mainland 2002,22(1):96—101[吴晋峰,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 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1):96—101.] [28] Dai Xuejun,Wang Peng.Research on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urban regional tourism system[J].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28(6):129—133.[戴学军,王鹏.城市型 China based on airports[J].Geographical Research,2007,26 (2):403—4l3.[林岚,康志林,甘萌雨,等.基于航空口 岸的台胞大陆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2007, 26(2):403—413.] [1 8] Liu Hongying,Ma Yaofeng.Research on the space・tim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inbound tourist flow transferring from Guangdong to 区域旅游系统地理空间组织模式初探[J].衡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7,28(6):129—133] [29] Gormsen E.The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Attempt at a center—peripery model[A].//:Baretje R. La Consommation D'espace Par le Tourism et sa Preservation[C]. Aix—en-provence:CHET,1981.150—179. the western areas[J].Human Geography,2009,24(4):124— 128.[刘宏盈,马耀峰.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时空动态 演变研究[J].人文地理,2009,24(4):124—128.] [19] Liu Hongying,Ma Yaofeng.Study on ladder transportation Jinhuo,Wu Bihu.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tourism [30] Huang system:Its model and optimization:A case study of Xi’an[J]. characteristics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from Beijing to western Progress in Geography,2005,24(1):116—126.[黄金火,吴 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 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116—126.] China[J].Urban Problems,2008,(5):59—63.[刘宏盈, 马耀峰.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转移特征研究[J].城市 问题,2008,(5):59—63] [20] Liu Hongying,Ma Yaofeng.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Yunnan’s inbound tourism based on the tourism flow [31] Christaller W.Some consideration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 The peripheral regions-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 [J].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Papers.1963,12:103—105. transferring aspect[J].Tourism Tribune,2008,23(7):23— 27.[刘宏盈,马耀峰.基于旅游流转移视角的云南入境旅 游发展历程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7):23—27.] u Hongying,Ma Yaofeng,Zhang Juan,et a1.The analysis of [21] Li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n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s diffuse— Take the flow from three big tourism areas to Shaanxi as an [32] Hills T L,Lundgren J.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 the Caribbean: A methodological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 4(5):248—267. [33] Britton S G.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ourism in a neo—colonial economy:A Fiji case study[J].Pac c Viewpoint,1980,21 (2):144—165. example[J].Journal Beiif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8,(9):36—42.[刘宏盈,马耀峰,张娟,等入境旅游 [34] Weaver D B.Peripheries of the periphery:Tourism in Tobago and Barbu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2): 292—3】3. 流扩散发展态势分析——以三大旅游区向陕流为例[J].北 ・52・ 李 雪等I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综论 [35]Pearce D.Tourism Today:A Geographical Analysis[M]. Harlow:Longman Press,1995.123—150. 第27卷240.] 2012年第9期 [46] Ma Yong,Dong Guanzhi.Study on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36] Bian Xianhong.Form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in Yangtze River Delta[M].Shanghai:Truth& Wisdom Press,2008.9.[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 pattern of Wuhan Grand Tour Ring[J].Economic Geography, 1996,16(2):99—104.[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 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16(2):99— 104.] [47] Feng Xuegang,Wang Huimin,Zhuang Zhiming,et a1.Shanghai 结构形成机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9.] [37]Judd D R.Promoting tourism in US cities[J].Tourism Management,1995,(3):175—187. expanding the travel circl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Shanghai Economic Review,2001,(11):50—55.[冯学钢,王 [38] Zhang Heqing,Cheng Hongbo.Application of core-periphery geographical theo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 products 慧敏,庄志明,等.上海拓展长江三角洲旅游圈研究[J].上 海经济研究,2001,(11):50—55.] [48] Deng Aimin.Study on the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city in Nanyue Mountain[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5,24(3):68—71.[张河清,成红波.“核心一边缘”理 论在南岳衡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地域研究与 开发,2005,24(3):68—71.] tourism circle in China[J].Finance&Trade Economics,2003, (12):26—28.[邓爱民.中国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 [J].财贸经济,2003,(12):26—28.] [49] Kan Ruliang. Study on the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39] Yin Yimei.Study on Shenyang—Dalian regional tourism dual nuclei structure model[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4,23(3):82—85.[尹贻梅.沈阳一大连区域旅游“双 核”结构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3):82 —c0untermeasures of the Yangtze Three Gorges Grand Tourism Circle[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4,20 85.] (6):87—90.[阚如良.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87—90.] [5O] Wang Zuzheng,Sun Hu,Zhao Yuru,et a1.Study on the spatial [40] Wu Bihu.A study on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ReBAM):Shanghai case[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4):354—359.[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 (ReBAM)研究[J].地理科学,2001,(4):354—359.] [41] Su Ping,Dang Ning,Wu Bihu.Attraction categorie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Beijing case scalabl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system[J].Human Geography,2007,(5):84—87.[王祖正,孙虎,赵宇茹, 等.旅游系统的空间分层拓扑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 2007,(5):84—87.] [51] Yang Xinjun,Niu Dong,Wu Bihu.Spatial models and their assessment on regional tourist behavior[J]. Economic study[J].Geographical Research,2004,23(3):403—410. [苏平,党宁,吴必虎.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 结构特征[J].地理研究,2004,23(3):403—410.] [42] Shi Peiji,Li Guozhu.The research of pole—axis system on tourism explo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J].Geography and Geo. Information Science,2003,19(5):91—95.[石培基,李国柱. [52] Geography,2000,20(4):105—108.[杨新军,牛栋,吴必 虎.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J].经济地理,2000,2O (4):105—108.] Li Huaqun.Analysi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点一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 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91—95.] [43]Wang Degen,Lu Lin,Chen Tian,et a1.A study on the evolvement of reso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ole-axis system with reference to regional urban system of Yangtze River Deha[J].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2005,17 (5):47—51.[黎华群.基于城市体系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地 域系统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5):47— 51.] [53] Huang Tat,Zhang Jie,Xie Zhu,et a1.On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system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egional urban theory:A case of tourism region of Hunlun Buir—Aershan[J]. Economic Geography,2005,25(6):904—909.[汪德根,陆 林,陈田,等.基于点一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 研究——以呼伦贝尔一阿尔山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05,25(6):904—909.] system: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J].Human Geography,2003,18(2):49—54.[黄泰,张捷,解杼,等. [44] Bian Xianhong,Wang Sujie.Analysis of Urban Tourism ace Integration and the Joint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Yangtze River 基于区域城市体系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研究——以江 苏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2):49—54.] [54] Wang Shengyue,Yan Shuhong.Study on the composition and Delta[M].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6.65—78. [卞显红,王苏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问一体化分析及 evolution of tourism system[J].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其联合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5— Tourism,1994,(3):11—14.[王声跃,严舒红.旅游系统 的构成及其演化初探[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4,(3):11 78.] [45]Li Gang,Lv Fang,Lu ring.A study on the evolvement of resort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ole—axis theory in Liaoning 14.] [55] Christaller W.Some consideration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 The peripheral regions—underdevel。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 province[J].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6,29(2):238—240.[李刚,吕芳,卢 莹.基于点一轴理论的辽宁省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56] [J].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Papers,1963,12:103—105. Butler R W.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2):238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 Canadian 53・ 旅游学刊第27卷2012年第9期 Tourism Tribune Vo1.27 No.9.2012 游地系统空间结构:要素分析及其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 [D],西安:西北大学,2004.7—10.] [69] Liu Feng.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Its Strategies of Western Part of China[M].Beijing:China Travel&Tourism Press,2001.163—169.[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63—169.] Geographer,1980,24(1):5—12. [57] Bao Jigang.A study on tourist devefopment of Karst cav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95,50(4):353—359.[保继刚. 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J].地理学报,1995,50(4):353— 359.] [58] Bao Jigang,Peng Hua.A study on the expansion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sorts:Taking Yangyuan Section,Danxia Scenic Spot as [7O] Ma Yong,Li Xi,Li Juanwen.Tourism Planning and an example[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1996,15(1): 63—70.[保继刚,彭华.旅游地拓展开发研究——以丹霞 山阳元石景区为例[J].地理科学,1996,15(1):63—70.] [59]Lu Lin.A study on the life circle of mountain resorts:A case study of Huangshan Mountain and Jiuhuashan Mountai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1997,17(1):63—69.[陆林.山 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 [J].地理科学,1997,17(1):63—69.] [60] Bian Xianhong.Analysis on urban tourism spaeial flourishment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J].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M].Beijing:Science Press,2004.233.[马勇, 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33.] u Jun.Analysis on the spatial system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71] Lidestination[J].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03,22(1):59—62;74.[刘俊.区域旅 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22(1):59—62;74.] [72] Ma Zhonghua,Liu Jibin.Building the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Jilin province[J].Economic Geography,2008,28(1):163— 166.[马中华,刘继斌.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经济 地理,2008,28(1):163—166.] Tourism,2002,13(3):30—35.[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成 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2,13(3):30—35.] [6 1] Yang Zhenzhi.Discussion about the mode to extend life cycle of tourist destination[J].Human Geography,2003,18(6):44— 47.[杨振之.试论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模式[J].人文地 理,2003,18(6):44—47.] [62]Xie Yanjun.On the control and adjustment of the life cycle in scenic spots[J].Tourism Tribune,1995,10(2):41—44. [73] Wang Tao,Gan Yingjin,Yang Kaizhong The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ion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uoyang[J].Human Geography,2000,15(6):34—37.[王滔,甘颖进,杨开忠. 从竞争与合作看洛阳旅游业发展[J].人文地理,2000,15 (6):34—37.] [74] Tao Wei,Dai Guangquan.The cooperation-competition model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n three towns in [谢彦君.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调解[J].旅游学刊, 1995,10(2):41—44.]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J].Human Geography,2002,17 (4):29—33.[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 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4):29— 33.] [75] Yin Yimei.To construct the tourism spatial cooperation— [63] Zhang Chaozhi.Analysis on the impetus to the decline and rejuvenation of tourist areas[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23(3):372—378.[张朝枝.旅游地衰退与复苏的驱 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3):372—378.] [64] Agarwal S.Restructuring seaside tourism--The resort lifecycle [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2001,29(1):25—55. [65] Yang Chunyu,Huang Zhenfang,Mao Weidong.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bout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tourism competition analyzing model[J].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3,(2):66—71.[尹贻梅.旅游 空间竞争合作模型的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 (2):66—71.] [76] Wu Hong,Gu Chaolin.The cooperation--competi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A case study on Huaihai destinations based on system science[J].Tourism Tribune, 2009,24(3):55—62.[杨春字,黄震方,毛卫东.基于系统 economic region[J].Economic Geography,2004,24(1):104 科学的旅游地演化机制及规律性初探[J].旅游学刊,2009, 24(3):55—62.] [66] Shen Suyan.Analysis of tourism evolution based on Logistic 109.[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 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04 —109.] growth model[J].Commercial Times,2011,(5):135—136. [沈苏彦.基于Logistic增长模型的旅游地演化规律探析 [J].商业时代,2011,(5):135—136.] [67] Wang Degen.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tourism:Its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A case study of Suzhou city[J].Urban ang Jinrong.Research on [77] Xu Xiaobo,Yuan Mengmeng,Ji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its configurative eficifency survey based on Systematology[J].Geography and Geo— Information Science,2008,24(5):103—107.[徐小波,袁蒙 蒙,姜晋荣.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及其组织效率的系统学 审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5):103—107.] ng,Jin Cheng,Sha Run.Study on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78] Xu Jiarea tourist market on the basis of entropy theory:Take Yangtze— Studies,2007,(1):21—26.[汪德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 变与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 (1):21—26.] [68] Ma Xiaolong.The印at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Tour ̄m System: Factor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A Case Study of ,nn[D]. Xi’an:Northwest University,2004.7—10.[马晓龙.区域旅 ・delta for example[J].Journal of Na 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31(2):130—134[徐菁, 靳诚,沙润.基于熵的区域旅游系统的自组织研究——以长 54 李雪等l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综论 江三角洲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 (2):130—134.] 第27卷2012年第9期 —92.[赵黎明,杨其元.旅游城市系统[M].武汉:华中科 技大学出版社,2007.65—92.] [83] Wang Yuncai.Discussions on dynamic system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ourism economic system[J].Tourism Tribune, hong.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cotourism region system [79] Feng Weievoluti0n based on man.1and relationship [J].Human Geography,2006,(4):74—78.[冯卫红.基于人地关系的生 态旅游地域系统演变定量分析[J].人文地理,2006,(4):74 —2002,17(2):10—14.[王云才.旅游经济系统运行动力学 过程与机制探讨[J].旅游学刊,2002,17(2):10—14.] 78.] [84] Yang Chunyu.New Study on Tourism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Theory・Method・Applications of Complex Tourism System Evolution[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65—96.[杨春 [8O] Chen Rui,Lv Bin.Self-organizing network model of regional tourism area:Theory and application[J].Geography and Geo— Information Science,2004,20(6):81—86.[陈睿,吕斌.区 域旅游地空间自组织网络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 息科学,2004,20(6):81—86.] ysis on Tourism System[M].Tianjin: [81] Xu Honggang.Anal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9.47—57.[徐红罡.旅游系统分 宇.旅游地发展研究新论——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方 法・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5—96.] 『85]Lu Lin,Bao Jie.The course and mechanism of evolution about Qiandao Lak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6):755—768.[陆林,鲍 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 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47—57.] ming.Yang Qiyuan.Tour ̄m City System[M].Wuhan: [82] Zhao Li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7.65 [J].地理学报,2010,65(6):755—768.] A Summary of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gional System LI Xue 一,DONG Suo—cheng ,LI Shan—tong (1.China Tourism Academy,Beijing 100005,China; 2.School 0厂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3.Institute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0j Sciences,Bering 100101,China) Abstract:Tourism industry is an industry closely linked to geographical space.Study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ourism system that is within certain regional space and periodic features displayed in i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science,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ourism regional system,the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retrospect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gional system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flow and concentration—diffusion effect.space structure,evolutional patterns and mechanism of tourism system.Defect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studies and study trend are put forward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Keywords:tourism regional system;system structure;system function;evolutional pattern;evolutional mechanism [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刘 鲁]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