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企文化融合实验报告

2020-06-18 来源:易榕旅网
来安职高省级课题校企文化融合实验报告

一、明确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寻求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方法,并以此形成中职校园文化的一种特色,使中职校园文化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研究按以下思路进行。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现状的研究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同属社会大文化的亚文化,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如同样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几方面。然而,由于企业两者的主、客体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之间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要研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问题,首先应找出两者的差异所在,分析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价值观、组织管理、道德伦理、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企业精神与学校精神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产生差距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企业以及在校学生开展调查,了解两种文化对接的现状,分析对接的必要性以及不对接所产生的后果。

2、中职校园文化特色的研究

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与本科院校、中小学的校园文化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中职学校是面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中职毕业生将成为企业文化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校园

1

文化应形成鲜明的特色,减小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距离,通过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

本项目通过对企业领导、员工、在校生进行调查,了解高职校园文化的现状特点及其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是否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企业文化,哪些需要发扬,哪些需要摒弃;同时研究先进企业文化具有哪些特色,如何将其有机地溶合进中职校园文化,实现校企文化之间的渗透与互动。通过以上研究,总结中职校园文化的特色,使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更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3、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方案的研究

本项目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职校园文化的特点,研究分析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措施,即如何在校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与企业文化之间开展对接工作,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溶入企业文化之中。研究如何建设具有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充分接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如何在校园环境、教学环节、实训基地建设、就业指导、课外活动、校风学风建设等学校工作中溶入、渗透先进企业文化的特色与理念,并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内在的特点;研究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在校学生对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为将来进入职场从思想认只到素质提升做好充分的准备;研究如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2

有效地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1、文献资料检索:

国内外对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研究均已有数十年时间,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课题组的首要任务是从海量的文献资料中检索出研究所需要的,较有价值的资料。文献资料检索研究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阅读相关著作。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向国内知名出版社有针对性地选订了数十本相关著作,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理论与建设、校园文化理论与建设、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指导、中职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著作。从这些著作中,着重分析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方法、国内校园文化的特点、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情况等。通过对相关著作的研究,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查阅相关论文。论文主要通过网络论文期刊数据库查阅,目的是了解前人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委托助手通过内容摘要,对文章进行归类,以便查阅。

网页检索。浏览国内主要高教、职教网站,查询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资迅和动态信息;浏览国内知名招聘求职网站的论坛,了解中职

3

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评价,以及中职毕业生入职后的心态等;浏览企业管理咨询网站,查询下载企业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培训教程、员工手册等。

其它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手册、新员工培训资料、员工手册等。

通过检索文献资料,课题组掌握了国内外对于校园文化及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作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调查研究

运用观察、访谈、追踪等方式,对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普通职工、中职毕业生、中职在校生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透过中职毕业生。课题组等开展座谈,并结合个别访谈、座谈会、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调查企业文化对中职学生素质的要求,以及中职校毕业生对与企业文化的适应情况。课题组走访了来安县科来兴公司、滁州市经纬模具有限公司、来安县白云有限公司、来安县亨威橡塑有限公司等十余家知名企业及数十家中小型企业,与企业家、管理人员、及往届中职毕业生开展座谈。共举办了十余场专题调研会,重点调研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特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中职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企业

4

对新员工的培训情况等,得到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以及企业员工的很多良好的提示与建议。 3、问卷调查

课题组设计了多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中职学校在校生、在企业的实习生、毕业二年左右的中职毕业生、企业管理人员。对应往届毕业生的调查重点了解不同调查对象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之间的差异、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职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情况、中职学校学生对企业文化了解的情况、校园文化对于中职人才培养工作的作用、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地位等;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问卷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对于中职毕业生的评价、中职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情况、企业对中职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以及中职毕业生对于自身和企业的评价等。为了最大程度地达到调查的准确性,课题组在众多企业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随机抽取了20余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学校的应往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20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1816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4、行动研究:

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其研究结果对于中职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研究仅

5

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其结果可能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推断甚至是假设,会与现实相背离,缺乏针对性和指导作用,失去应有的应用价值。 行动研究法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只有身处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发生强烈冲突的环境中,才能有利于研究者看清问题的实质。本课题的成员均为我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人员,他们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同时也有通过研究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迫切需要,这为采用行动研究法提供了可行的条件。课题组从多方面开展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行动研究。这些研究活动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及学生的交流,不断加深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使自身在研究中得到提高。 (1)校内实训基地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

我校2007年把科来兴公司引进学校,作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既为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转化及技术服务工作,也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岗位。课题组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进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行动研究的机会。在课题组负责人的倡议和主持下,实训基地采用企业化、市场化运营的管理模式,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开展技术开发和对外技术服务工作,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课题组充分利用这一工作平台,从机制的建设、文化的提炼到氛围的营造,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践工作,将专业理论研究与实际教育工作相融合,尝试用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来解决

6

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实践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合理分工,密切合作,并得到了相关部门与教师、学生的支持、参与及配合,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再使其上升为具有指导性的科学理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企业文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一方面,课题组通过研究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精神的关系,以企业精神的承继为着力点,将企业文化渗透于学风建设之中,推动和引领中职生接受、融入企业文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中职生企业意识的品位和效能,把学生的日常学习风气与将来为人处世、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课题组倡导将企业文化有效渗透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项目组成员身体力行,采用项目化、行动导向等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法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和掌握技术,享受到工作的成就感,逐步形成职业价值观。课题组借鉴企业培训的手段与方式,让学生既体验到企业文化的严格与无情,又感受到企业文化带来激情与创造力。

(3)学生课外活动的改革与创新

课题组成员利用自身工作的便利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在课外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形式与元素。如与来安县科来兴公司合作举办车工技能大赛、与滁州市经纬模具有限公司合作举办钳工、数控技能

7

大赛,企业不仅提供经费、设计任务、工作条件,还担任评委,并采纳优秀作品投入生产。又如外语组与外资企业合作,邀请企业的外藉专家和精通外语的技术人员担任英语角的指导老师。这种新颖的模式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交流,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水平,还增加了对企业的了解。 (4)就业指导的改革创新

课题组与所在单位招生就业处合作,在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指导等课程中培育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心理上对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提前做好思想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通过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创新,通过企业培训师、企业家、往届优秀毕业生深入课堂、讲座,让学生尽早接触和体验到企业文化。编印学校就业专刊,使之成为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窗口。 三、中职学生与企业文化的适应性调查

为了解中职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情况,寻求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我们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20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及我校的应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816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8

(一)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调查

在校生是中职校园文化的重要主体,而往届的中职毕业生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有着切身的感受,因此调查以他们为主要对象展开。调查结果显示,83%的中职毕业生认为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差异较大”;认为“差异不大”或“没有差异”的分别只占11%和2%。 44%的中职毕业生认为学校环境比企业环境更舒适,34%的学生认为差不多,只有22%的学生认为企业环境更舒适。校园环境主要从育人角度出发,注重环境的优美、整洁以及人文特色;而企业的园区环境及生产、办公环境主要是为了方便生产或经营。尤其是中小型生产企业的作业环境,与校园的学习环境差异较大。

44%的中职毕业生认为企业的管理制度比学校更为严格,认为差不多的占28%,而认为学校制度更严格则只有26%。此外,在制度的落实方法上,企业与学校也有较大的差别。中职毕业生对于“企业激励员工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一问题,选择最多的是“奖金福利”,占67%;对于“企业惩罚员工的方式通常有哪些?”,选择最多的是“扣工资”,占72%。与之对应,中职在校生对于“学校较有效的激励措施有哪些”这一问题,选择最多的是“推荐工作”,占58%;而对于“在学校犯错误主要害怕哪些后果?”这一问题,选择最多的是“影响前途”,占62%。可见,由于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利益取向不同,学校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9

与崇尚个性的校园文化相比,企业文化往往更强调合作精神及行为的标准化。调查显示83%的中职毕业生完成工作需要与同事合作,53%的中职毕业生在上班时穿着统一的工作服。中职毕业生认为“学校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而企业的业余生活枯燥乏味”的占47%,而认为企业的业余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的只有18%,认为两者差不多的占35%。对于同学间谈论话题的态度,在校生选择“很感兴趣,而且积极参与”的占63%;而对于同事间的谈论话题,毕业生的最主要态度则是“不感兴趣,但勉强参与”,占48%。说明毕业生有融入企业氛围的意识,但是人文趣味与企业员工并不一致。

对于“你认为什么样的员工最受老板赏识?”这一问题,中职毕业生选择较多的三个选项依次是:业务能力强的、责任心强的、对企业贡献大的。而对于“你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最受老师喜爱?”这一问题,中职在校生的选择较多的三个选项则分别是:与老师关系好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强的。可见,由于学校与企业对学生(员工)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的差异,在校生与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同。

在我们的访谈中,还发现了另外一些差异。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通常是在学校的安排之下进行的,学生缺乏自我选择与规划的意识;而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企业往往只会给出工作的要求与目标,至于如何去实现,则需员工自己设法解决。再如,学校通常以知识水平高低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而企业则通常以工作成绩的大小来对员

10

工进行考核。此外,学校的考核通常是以60分作为合格的底线,而企业则往往要求员工在工作中100%没有差错。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基本上是个人的事,而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大小则会影响到团体的利益。

(二)两种文化的差异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由于两种文化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中职毕业生从熟悉的校园来到陌生的企业,对企业文化会产生种种不适应。调查显示,中职毕业生对于企业的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工作节奏、人际关系几方面,在工作初期不适应或不太适应的分别占60%、43%、62%、56%。有55%的中职毕业生表示更留恋校园生活。对于“工作初期,你面临的主要困惑有哪些?” 这一问题,中职毕业生在15个选项中选择较多的前六个依次为: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脱节、工作压力太大、工作枯燥乏味、无法适应企业人际关系、工作时间太长、收入太低。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存在问题,选择最多的三项依次是:心理期望值过高、工作缺乏主动性、缺少敬业精神。可见,中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困惑除了与知识与技能有关之外,还与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文化有相当大的关系。

中职毕业生对企业文化难以适应,与他们在就业之前对企业文化缺乏认知,对入职以后将面临的困难缺少心理准备有较大关系。对于工作实际情况与毕业前想象之间的差异,中职毕业生认为较大或完全不同的分别占45%和18%,而回答“差异不大”的只占37%。另一方

11

面,用人单位认为中职生在毕业时对企业文化“基本不了解”的占33%,认为“有一定了解,但不够深入”的占66%,认为“有较深入的了解”的则只有1%。对于中职毕业生真正融入企业约需的时间,有61%的企业认为需二年或二年以上。 (三)实现两种文化对接的必要性调查与分析

学校重在教育,企业重在管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在功能、条件、建设方法等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与规律。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培养或重构人格中的主体意识,是以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则更多体现的是对员工群体的规范、整合、凝聚和激励,通过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这两种文化长期以来相对独立,缺少交流,是造成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陌生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中职在校生对企业文化普遍缺乏了解。如在校生有63%对什么是企业没有清晰的认识,有85%对胜任工作所需具备的素质“不清楚”或“不很清楚”,有36%平时对企业各方面的情况毫不关心,有62%希望工作初期就在管理部门或技术研发部门,而希望在生产、经营、服务一线工作的则只有38%。同时,调查也表明,有91%的中职毕业生以及100%的企业认为增强在校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将有助于就业。

12

目前中职在校生接触企业文化的途径存在较大的缺陷。调查表明,在校生了解企业的途径依次为书刊、网络、打工、传闻、参观实习、课堂、父母等。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课及就业指导等课程,只有20%的中职毕业生认为对了解企业文化有较大帮助,60%的毕业生认为有一些帮助,而30%的毕业生认为帮助不大。可见,中职生对企业的了解主要是在课余活动中自发的、被动的完成,学校的教育工作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一方面,应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并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地增加在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亲近感,减小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实现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按照企业对中职人才素质的要求,着重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质或关键能力,使毕业生不仅能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而且具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素质与能力,成为推动企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中职校园文化特色的研究

(一)中职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1、“对接”是中职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中国逐渐成为了“世界工厂”。经济的快速发展,

13

使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与经济同步快速发展的还有我国的中等教育事业。然而受建国以来普通教育的结构、思路的影响,我国的中职学校长期以来重研究、轻应用,学校逐渐成为了与社会、与企业发展需要相脱离的“象牙塔”。与大量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相对应的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却大量缺乏。

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近年在中职教育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中职校园文化同样应当体现出产学合作的特点。产学合作教育就是充分运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两种教育环境,学校和企业等产业界全方位、多层次紧密合作,学校、企业等产业界共同成为教育的主体,共享教育的权利,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义务和责任,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其效果则是深刻的,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远久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突出校园文化的产学合作特色,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企业欢迎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2、“对接”是中职学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需要

中职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发挥中职学校服务社会的责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是发达国家中等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14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国中职学校已经担当起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科技创新、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的进步。中职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智力支持和帮助。

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中职学校服务企业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二者之间缺乏顺畅有效的沟通。一方面,许多企业对中职学校缺乏了解,对中职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不少学校对于社会服务这一重大职能,存在着无必要论、不务正业论、无条件论、无能力论、畏难论、自大论、清高论、自找苦受论、收益微薄论等观点。这些观念的存在有着多种因素。有政策的因素、体制机制的因素等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的因素。由于我国职校的师资大量来源于高校应届毕业生,这种从校园到校园的用人机制,使得教师对于企业文化不了解、不理解,甚至存在误解与抵触,加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长期缺乏很好的沟通与交流,在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文化上的鸿沟,为学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设置了观念上的障碍。强调校企文化的对接,是消除这种观念上的障碍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校企文化的对接,拉近中职教育工作者与企业员工之间的感情,使得双方之间形成更多的理解与信任,对于促进中职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3、“对接”是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15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凝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变化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可分割。从历史上看,中等教育从最初的行会组织演变为今天的巨型组织系统,期间经历了多次文化转型和重大的文化变迁,但中等职业教育始终以逐步发展起来的自我调节机制而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广泛适应性。如果缺乏灵活的适应机制,不具备适应现代文化的功能,中等职业教育必将衰落。当今中国社会文化正处在快速转型期,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步成为一种大众化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必将放下精英文化的架子,走出象牙塔,融合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去。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往往来源与地方财政的支持、民间资本以及生源的学费贡献,这就决定了中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中职学校,大多由普通中学转变而来,有着重实践、务实效的传统,在转变以后,正面临着校园文化的嬗变与重构。中职学校在这种校园文化嬗变与重构过程中,一定要认清定位,突出中职特色,尤其要重视与社会文化,特别是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破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克服知识分子的清高、狭隘的观念和封闭保守的思想,真正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只有中职学校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融合,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才能获得地方财政、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从而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快速发展的正确道路。

16

(二)中职校园文化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1、中职校园文化应具有一定的“职业化”特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中规定:“中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中等教育法》也提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在初中文化基础上,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可见,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中专文化层次的,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直接面向工作一线和服务现场,直接服务于企业的“职业”人士、能工巧匠。

中职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从事具体职业时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是对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具有专业性、个体性和倡导性。职业生活是现代人最基本的生活形态,职业精神是职业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职业化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能够支持职业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敬业、热忱、诚信、团队等精神已成为现代职业精神的代表性内涵。在现代开放竞争的环境中,职业精神对于企业来说,是企业立业之本和保持基业常青的必要条件。而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是其获得社会承认,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基础。

17

中职校园文化应当具有一定的职业化特点,以培养中职学生——准职业人士的职业精神。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社团实行“准职业化管理”方式,在社团登记注册、岗位聘任、资源利用、项目运行和考核办法等过程中实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这种管理方式需要学生进行人际的协调与合作,进行判断与决策;在项目运行中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自我调控和追求。通过“准职业化管理”改革,使学生在准职业生活的氛围中既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又发展了自我实现等情感的体验水平,并在认知和情感的相互促进中提高了主体性发展水平。又如,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活动,除了传授知识、锻炼技能,还应当承担一定的职业化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的教学过程也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应存在着职业化精神的涵义。

需要说明的是,强调中职校园文化的职业化特点,并不意味着应具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恰恰相反,对学生职业化精神的培养,更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强调对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不仅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且应当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可迁移的核心能力培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隐性职业素质的培育。

2、中职校园文化应是一种“亲商”的文化

18

欧洲传统大学,特别是英国古典大学常被人们称作远离社会的象牙塔,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界限分明。然而,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改变了这一情况,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一职能,也率先在美国的中等教育中发展起来。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也已经成为了无需争论的问题。然而,以什么方式,怎样来为市场经济服务,却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中等教育应当完全市场化,直接参与到市场经济当中去,创造财富和价值,并实现自我增长。这一观点放弃了中等教育的文化本质特征,将使学校与一般的市场经济主体将没有任何区别。我们主张中等职业教育应营造一种“亲商”的文化氛围,但这种“亲商”的氛围,并不是鼓励中职学校直接参与市场运营和竞争,而是指中职学校要明确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方向,通过发挥其文化功能来营造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文化动力。

营造“亲商”的文化氛围,首先应表现在对企业文化的肯定。在中职学校中仍有一些传统陈旧的观念,对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进行贬低。应当看到,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如强调发挥人的潜能,追求效率,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等等;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如把人格物性化,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丧失社会责任感等等。虽然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企业文化的这些消极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但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不能将认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中,应当充分肯定、吸收企业文化的积

19

极因素,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使中职人才具有积极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

营造“亲商”的文化氛围,并不意味着放弃校园文化对于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校园文化应当是一种具有前导性的社会亚文化,这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职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自主学习、善于创造、明礼诚信、团结合作不仅是中职校园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应当是现代企业的精神追求。校园文化理应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列,中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仅应能适应企业文化,还应该吻合或超前于时代发展,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3、中职校园文化应是一种“务实”的文化

很多中职院校都把“求真务实”作为校训的主要内容,务实精神也的确成为了很多中职学校学校精神的核心内涵。中职校园文化应当是一种具有“务实”风格的文化。校园文化的求真务实,首先要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方向,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中职学校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必须走务实发展之路,必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与本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基础相适应,做到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把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责任、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那种急于“上挡次、上水平”贪大求全,甚至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做法,既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也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说到底,是与“求真务实”的学校精神相违背的。

20

中职校园文化的“务实”特点还体现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之中,学校的管理与服务也是教育手段的延伸。学校的管理是为了维持一种有利于教育的秩序,确立巩固教育效果的规范制度,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制度的约束下,演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服务则是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增强教育实效的迫切需要,是一种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教育形式。教育本身也被看作一种“服务”,而学生则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构成了一种服务链。中职学校管理与服务的“务实”性最终应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特色上来。随着“教育就是服务”观念的确立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管理也逐步由制度管理过渡到人性化管理的新层面。我们需要真心诚意地、勤勤恳恳地、精益求精地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实践实习环境,使学生体会到关爱、获取成功的养分滋养和生命原动力。在人性化服务的同时,应借借鉴企业管理与考核的办法,建立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激励机制,严格管理,严格学籍管理,执行“宽进严出”的制度,纯正学风和校风。 “务实”精神还应体现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既是中职学校的立校之本和中等职业教育核心特征,也是中职校园文化“务实”特色的体现。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均应紧紧围绕和针对实际岗位的需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强化学生的实践观念,使学生、家长甚至全社会都能意识到,无论是校园教室,还是工厂车间,都应当成为中职院校的教学场所;无

21

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操作实践,都应当成为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通过校内外各种务实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实践技能,实现学生的培养、就业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鼓励教师到企业、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锻炼,同时大胆聘请有经验、懂技能、负责任的能工巧匠担任教学工作。同时,应深化体现机制改革,充分引入企业竞争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才能真正把“务实”精神落到实处。 (三)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误区 1、“对接”并不意味着一切向企业文化看齐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同属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并且应该是一种相互衔接,相互协作的关系。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特别是中职校园文化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对等的现象。一些中职教育工作者认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就是校园文化应该向企业文化全面看齐。甚至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已经落伍了,而企业文化才是与时俱进的,中职校园文化应当跟随着企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这些看法其实反映的是高职院校某些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心态,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买方市场”决定了文化的主导地位。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人才市场成为了“买方市场”,从市场规律的角度来说,买

22

方决定了“产品”的要求与品味,卖方追随买方的价值观,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校企合作中的地位不对等。在中国目前的政策背景与社会环境下,校企合作更多是学校单方面的意愿,企业的积极性并未被有效调动,校企合作过程中,更多出现的是学校千方百计地迁就企业,这种不对等造成了企业文化在合作过程中往往会占据优势地位。 再次,企业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强势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中心工作,企业文化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社会影响力来说,企业文化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校园文化。

我们强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提倡校园文化应具有开放性和对社会文化的适应,并不意味着校园文化的传统和特色的丧失。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文化选择、文化适应、文化传递、文化创造等多种文化功能。中等职业教育保证其内在的特点,是通过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的。校园文化在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要发挥学校主体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作用,在适应社会经济活动和企业文化发展时,不能以丧失自身发展的规律为代价。事实上,当今中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也正经历着快速的变迁,校园文化在强调与社会文化适应与对接时,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对于中等教育的长久发展是有益的。这也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所得出的结论。

23

2、“对接”并非对企业文化的简单模仿

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是,一些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采取了对企业文化简单模仿的方式,呈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只注重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忽视对学校精神的凝练与提升。例如不少中职学校投入巨额资金,引入先进的实训设备,却没有引入相应的管理运作机制,更没有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实训基地成为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又如一些学校在实训车间贴上“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之类具有明显企业文化特点的标语,却没有将职业精神的内涵实质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墙上的标语成为空文,流于形式。对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来说,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当然必不可少,而且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对企业文化的模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企业文化的一些元素与特点。但仅仅简单的模仿是肯定不够的。企业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企业精神,中职校园文化的规划与建设者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对企业精神加以充分的认识与研究,真正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中职教育特点,提炼出学校的学校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南,并将其融入到校园活动的方方面面中去。

3、强调“对接”,但仍要坚持校园文化的人文精神

虽然我们强调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但是我们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

24

是对人的教育与培养,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永远不可能等同的。大学的校园文化固然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其历史担当决定它天然应有别于一般社会文化。正如蔡元培所说:“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者也”。我们在提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的同时,不能给校园文化带来过多功利性与实用主义色彩。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消极的因素。如一些企业的价值观排除同情、怜悯、慈悲等非理性情感,甚至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放弃人的尊严。而校园文化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企业文化相比,校园文化应当有着更为深远的教育目的,应该具有教育性,体现人文性。从世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动向来看,科技教育的人文化将逐步成为未来中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我们应当将校园文化努力建设成为积极的、高尚的组织文化,即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用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浇灌人的心灵,培养人文素养,完善人生品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