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有效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儿童去探索数学问题,从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可以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让学生在经历与体验中学习数学,有效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但聚焦至教学情境创设:有的教师忽略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一味地追求数学的生活味,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既脱离教学目标,又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的情境;有的教师为了出奇制胜,过分追求情境的标新立异,忽略了情境的挑战性;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忽略了情境的负面干扰,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降低了课堂效率„„,情境创设只片面追求情趣、刻求生动,看似把学生诱惑得兴趣盎然,把课堂渲染得热热闹闹,却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发展能力,那就是费了心思却浪费时间,因此真正有效的情境创设,才是优化的课堂教学手段。本文主要从数学课堂有效情境的作用,以及如何创设有效情境两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原则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创设情境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当时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思考性原则。教学情境不能只考虑观赏性,而失去“数学味”。情境的创设要有数学内涵,数学信息,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3、高效性原则。情境创设时,避免干扰因素,能够直奔主题,迅速进入学习内容中,以最佳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
二、有效情境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意境,渲染气氛,有助于提高和巩固: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极为有效的“催化剂”。学习兴趣,产生数学美感,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巧设游戏,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智力活动,如教学“乘法意义”时,选出男女生代表各一名,让男生模仿小山羊的声音,叫三次,每次分别叫一声、二声、三声,求一共叫了几声?通过逼真的表演,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2+3=6(声);让女生模仿小花猫的声音,叫三次,每次分别叫三声,求一共口q了几声?学生列式:3+3+3=9(声)。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两个算式的异同:都为加法算式。一个是“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一个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引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乘法。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不但引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充分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突破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游戏的演示,以直观的形式缩短了学生、教师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教学中运用这种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游戏,灵活地调整教学,使新旧知识平稳过渡,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基础。游戏应注重内容的新鲜度,以增强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内容。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指定两名学生“扮演小白兔分萝卜”的活动,让全班学生用掌声回答教师的提问。
“4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白兔,每只得几个?“‘啪、啪”两声清脆的响声回答了问题;“2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白兔,每只得几个?”又是一声清脆的响声;“1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白兔,每只得几个?”“啪”的响声消失了,同学们满眼疑惑,纷纷议论:“每只分得半个萝卜,不够1个,用掌声不好表示,怎么办呢?”学生互相观望,积极思维,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教师应借机诱导:“半个萝卜不够1个,不好用掌声表示,也就是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那么能不能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呢?”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出“分数”的概念,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在整个游戏的高涨情绪中得到强化,课堂气氛在学生强烈的参与竞争意识中达到高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游戏文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有效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由此进入数学课程更加能激发起探索和经历的兴趣,感受到过程的美和数学的美。而由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再将建立的模型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是那么的紧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往往可以从情境原型中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看上去可能与数学无关,有的可能是当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摆出来了,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在有效的情境下引领和促进学生的思考,首先使学生进入一个选择、筛选的过程,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现在能够解决,哪些问题目前解决不了……明晰解决问题的方向。其次是把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好,把可以解决的
问题解决掉,进行实实在在的数学应用。最后要迎接挑战:那些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真的解决不了吗?怎么才能解决呢?有哪些线索可以利用?在哪些方面可以作出努力?……这就进入了一个探索发现的新过程。只要教师在引领的过程中做好如何组织学生交流,如何适时的给予恰当的评价,在什么时候可以进一步的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长期以往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兴趣将被极大激发。
三、当前教学中出现的“无效情境”与弊端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1、 蜻蜓点水式情境。
现在的教师上课的时候总是过于追求新课程理念,但是对新课程的理念又把握不住。导致现在的公开课一开始的问题情景非常的隆重,越到后面就越没有味道,学生也回到了原始课堂。
虽然高喊着“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在回到情境中自主的建构知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忽视了真正的将学生带入情境,并且能够贯彻到底。例如,一味老师苦思冥想的想到在导入新课可以用买东西,可是买完了东西,就开始灌输式教学,根本就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情境对于教学又有何意义!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师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龙游给杭州的哥哥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生活逻辑 缺乏真实性④
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实际生活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捏造出来的。如教学 “周长是多少”,教师设计一个情境:“秋天到了,小动物们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呢?”小动物们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瓢虫第一,蜘蛛第二,蜗牛第三,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蜘蛛跑的最快,应该蜘蛛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最起码的生活逻辑,而不是教师随手捏来、信口开河
四、创设有效情境的几点方法
我认为,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一定蕴涵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不但要能够汉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紧紧围绕着“数学”的核心问题。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情境创设方法。
1、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时,可以这样设计:在音乐中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分别显示小兔、小猪盖房子的画面景物,然后请学生观察美丽的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想把什么和什么比一比?学生的注意力被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兴致盎然。而高年级的情境创设应以与学生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对象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情境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2、以惑诱思,创设有效的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悬念。例如,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时,授课前,先给学生课件播放篮球场的情境,请学生估计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接着教师课件播放实际测量球场的长和宽的长度分别为28米和15米。然后让学生照样子在纸上画一画篮球场。以上片断中将创设情境的“触角”延伸到了篮球场,精彩的场面让学生产生了急切想知道篮球场地大小的欲望,自然地进入到新知的探究中。此外,“照样子画篮球场”是学生在美术课早已学过的内容,但以此为本节课的开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比例尺的作用。
3、创设丰富的、有层次的情境
数学学习活动所经历的数学情境应该是多样的、层次的。教师只有设计有丰富的、有层次的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才能从对丰富的情情境中的“问题”的研究中抽象出具有本质同一性的数学规律或数学方法。如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一
位教师在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这是我们班同学的晨间锻炼(跳绳)时的一段对话:
四位同学都跳了1分钟。
甲说:我跳了90个。
乙说:我比甲多跳了15个。
丙说: 我比甲少跳了20个
丁说:我跳绳的个数是丙的两倍。
根据老师给的数学信息编出一道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
这个情境可以让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有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提出求和、求差、求剩余等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也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六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有位教师运用课件呈现了“学生体检”的场景,情境设计蕴含着数学价值。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加工与提炼,数学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所要探索的知识有内在联系,须根据实际需要去创设情境。使之成为有序的、指向明确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才能发挥创设情境的最大效益。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相信有效地情境创设将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精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