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校德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研究

2024-02-20 来源:易榕旅网


“学校德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研究”开题报告

白银市第四中学 课题组(2009年9月)

一、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英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的行为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为,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如: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的时间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时代的需要:

中学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利用教育的手段、方式、途径,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的行为朝符合历史客观要求的方向发展,从而教会他们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探讨、明确、纠正我校学生玩手机、抽烟、夜谈的随意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构成,探讨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发现寻求消退、减少、排除不良行为习惯的最经济最有效的理论和技术对策,促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正是开展本课题研究深层次意义和价值所在。

现实的需要:

我校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成熟。成熟的学校应有成熟的老师,积极进取的学生,稳定

1

的优异成绩,良好的教学设备,优美的校园环境……,其中成熟的老师、良好的设备、优美的校园环境都已具备,在硬件设施过硬的情况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说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绝不可缺。

学校德育是一个全面育人的过程,校园环境和氛围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制约或激励作用。

加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首先要求整个学校必须有一种有助于育人的氛围和环境,学校要注意营造一个教师、学生和校园物质环境之间和谐共处、催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和环境氛围。当一个学生生活在十分洁净美丽的校园时,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甚至自己打完球后喝过水的桶都不能顺手拿回,就会受到潜在的限制,并逐渐把爱护环境、举止有修养变成自然而然的习惯。一些学生在学校集体观念差,对他人冷漠,对公共场所和公物不爱护,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利用环境熏陶提高学生审美观念、道德素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行为上的缺陷和不足。

对于校园和谐育人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潜在影响,一些学校已经做出了初步尝试。如何才能建设最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校园环境,值得总结和深入思考。并提出理论依据:

1、行为:就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在这个含义中有两个重点:一是行为是由思想支配;二是行为表现在外面的活动,包括:眼神、脸色和动作等。

2、习惯:“习惯”作这样的解释:“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这里包含两点:一是长时期里通过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的。二是一旦巩固下来就会变成需要并不容易改变。习惯一经养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不需

2

意志努力,不需外界压力,不需别人提醒、督促,也就是习惯成自然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教育或兴趣的激发,是可以培养的。习惯的培养主要靠训练。只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就可以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酱,这个酱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比重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3、行为习惯:综合心理学家解释,我认为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1).习惯是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2).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4).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行为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4、行为习惯的分类

从类别来说行为习惯分为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从属性来说一类是日常行为习惯包括:助人为乐、礼貌待人、举止端庄、仪表整洁、勤劳简朴等;另一类是品德性的行为习惯: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表现为不守纪律屡犯常规,起哄,恶作剧,欺侮同学,顶撞老师,吵架,骂人,考试作弊,无故旷课等;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品质不良,如偷窃,打架,不正当的男女交往行为,以及其他不良行为等

5、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而且是动态的。具体而言,包括内在环境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

3

内在环境因素是遗传素质、婴幼期生理性疾病、青春期综合症、心理障碍等。

教育的需要: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和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些要求,给我们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此提升学校德育研究工作的水平。

二、本课题研究的的目的和研究价值:

1、主要目的

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德育理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形成科学有效的德育模式,创建校园德育特色。

4

提高学校德育理论研究水平,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探索生活教育的德育实践目标、内容、方法、途径。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主动发展,生成、建构学生求知、求真思维能力。

实现德育课题研究的有序衔接,实现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班集体建设的有机结合。

本课题主要研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的问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研究的基础,通过培养与研究,达到良好的行为习惯.

2、研究价值: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先后发文并相继召开了全国会议,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胡锦涛也就此问题发表过重要讲话,体现党中央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三、实验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为人师表的师德素质。

2、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

5

3、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素质的成长。

四、研究内容:

(一)、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机制

学校德育工作主要通过校委会、校党支部、政教处、团委、班主任、年级组、教研组、学生会等组织来实施的。学校德育工作既要扎实严谨,又要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周密详实的计划。

1、组织建立有高度责任感的课题组,由校长负责,其他相关关部门协助做好各项工作。

2、由学校政教处负责组织各班班主任、团委、年级组、教研组、学生会等,成立学校德育工作组,统一行动。

3、由团委负责,组织建设,培养骨干,指导学生会工作,检查各级各班学习、纪律、卫生,定期检查评比,公布结果。

4、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建设良好的多疑氛围,组织活动,开展教育。

5、环境育人,我校有环境优势,学校硬件设施优质、先进,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省级园林化学校,用良好的校容校貌、高尚的校风校训,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经验作用。

6、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的宣传作用。

6

7、组织形式活泼、丰富多彩的各类竞赛活动。

(二)、建立“社会、学校、家庭”联合管理的社会化管理体系。

1、邀请教育名家做家庭教育讲座、报告。

2、定期邀请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做法制报告。

3、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有益服务活动。

五、研究步骤与研究依据:

本着“以人为本”

2、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

实践依据

六、研究方法:

在学校教科研部门的统领下,我们课题组以全校、年级和班级为研究单位,制定研究方案和纲要,部门协调、分工协作,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归纳整理,再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完善,上升到理论高度。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7

1、文献研究法:根据课题需要,通过查阅德育文献来获得相关的德育研究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保证课题研究的先进性和领先性。

2、行动研究法:立足于学校德育工作实际,运用科学的德育理论,通过开展各种方式的研究活动,系统的反思德育实践活动,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3、调查研究法:运用访问、座谈、问卷、测验、评价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德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等进行系统研究,以认识所调查的德育现象,揭示其现状,预测其趋势,探讨其规律。

4、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德育活动内容研究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和调查,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5、经验总结法:定期举行展示课、观摩课;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得与失,把实践的感性经验不断上升到理性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探索出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实施策略。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只要有区、市课题专家的指导,只要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只要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工作中抓实、抓细、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我相信本课题会发挥有力的作用,在实践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分层组织、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8

七、研究过程

(一)时间:三年(2009年6月—2012年6月)

(二)、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6月—2010年6月—准备阶段

制定计划、理论学习、确立方案。

第二阶段:(2010年7月—2011年6月)—实施阶段

全面开展各项实践工作,举办各类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多方研究,学习相关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按原计划落实完成,阶段性反思总结,进一步深化提高。

第三阶段:2011年7月—2012年6月—结阶段

总结课题,整理过程材料装当,撰写研究报告,成果推广。

(三)课题组组织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负责人,组成具有相当研究水平的和实践能力的组员承担本课题的一家工作。

课题组组成

9

课题负责人:张绪兴校长

组员:张凤兰、齐晓云、李进全、陶彩萍、李海珍、张巨坤、魏家成、邹海峰、魏晋

(四)课题组管理措施

1、制度保障

2、研究组织保障

3、时间保障

4、经费保障

(五)课题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论文撰写、成功案例

3、课题研究过程中有关活动资料、录像、照片、电子文档。附录:

资料引用

10

摘录

理论参考

文献资料

白银市第四中学 课题组

2009年6月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