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 华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期
杨华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秦观的《八六子》是一首怀人之作。该词善于运用比喻、引用、互文、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对字句的锤炼,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写得回肠荡气、哀婉动人,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八六子》;离愁;语言;技巧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1-0049-01
秦观,字少游,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文,而以词见称,是北宋后期婉约派的重要代表。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则变而为凄厉矣。”《八六子》便是其众多凄婉动人的绝妙好词中的一首。其全文如下: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缠绵悱恻,哀婉凄清。全词共八十八字,分上下两片。上片六句三平韵“亭”“生”“惊”,下片十一句五平韵
“婷”“情”“晴”“凝”“声”,为庚青蒸部通韵。上片以“倚危亭”破空而来,点明词人身处高亭,但满目芳草并未带给他观赏的愉悦,反而引发无限的离愁别恨。于是想起当初与情人分手时的场景,不禁“怆然暗惊”。下片由对造物弄人的埋怨,进而追忆往日相聚时的缠绵温馨。无奈欢娱已随流水消逝,眼前的飞花残雨,更增词人萧瑟凄凉之感。而正当此黯然销魂之际,又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叫,复将词人推入愈发深沉的烦恼之中。
这首词情景交融,今昔交替,委婉曲折,将词人刻骨铭心、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演绎得回肠荡气,令人叹为观止。宋人张炎称赞道:“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有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乃为绝唱。”
在抒发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情时,全词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如用“萋萋刬尽还生”的芳草比喻离愁,以表现词人愁绪的绵密悠长,不断滋生。此句同时化用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与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之意,并熔铸变化,让人产生一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与之后易安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异曲而同工。本词化用或仿效他人句意的还有几处,如“春风十里柔情”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二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既与之前的“娉婷”相呼应,又暗示了意中人的歌女身份,以及她的青春年少,美丽绝伦。而“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一般认为是仿效杜牧同调词末句“正销魂,梧桐又移翠阴”,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三且谓其“似差不及也”。然而黄鹂又名黄莺,此处实际还糅合了金昌绪《春怨》诗里的意境:“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词人既因黄鹂的鸣叫惊扰自己的思绪而着恼,又用这种清脆婉转的叫声反衬心中无穷的幽怨,在杜牧词单纯描写视觉的基础上,增加了听觉效果,洪氏之说未必然也。
词中还喜用对仗,且极其工整。如“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二句,“水边”对“柳外”、“红袂”对“青骢”、“分时”对“别后”,色彩艳丽,画面感非常强烈。其中,“柳外”即是“水边”,以互文的修辞手法相互呼应,相互阐发,点出分别地点。而“青骢”与“红袂”则借代骑青马的自己和着红衣的情人,言简而意赅。又如,“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二句,回首当初相聚时的欢愉。“夜月”与“春风”同样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点出当时的场景,而“幽梦”与“柔情”则极写那时的甜蜜温馨,正与后一组对仗“素琴声断,翠绡香减”描写别后的凄怆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组对仗“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将词人的伤感之情,寓于眼前“片片飞花”“蒙蒙残雨”的凄迷之景中,让人有种禁受不住、情何以堪之感。四组对仗意境优雅,声韵和谐,极富音乐美。
词人的炼字技巧亦是炉火纯青。本词以一个“恨”字贯穿始终,以神来之笔极写相见之欢愉、离别之惨痛,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关情,无不让人心灵震颤。其中,尤以“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中的“弄”“笼”二字最为灵动活泼。词人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原是傍晚时分,风吹花落,晴中有雨,阴晴不定,却说片片飞花嬉弄晚风,蒙蒙残雨笼罩晴空。本来花自飘零雨自落,无关岁月流逝、人事沧桑。但物随意转,境由心生,于是在词人的一双愁眼里,这花、这雨亦成为助恨之物,从而将其人格化,赋予它们灵性与情感,以衬词人心中的无限哀怨与惆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亦词胜于诗远甚。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本词即是秦少游真情流露的佳作之一。也正因为其情也真,其意也切,再辅之以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故而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带来动人心魄的审美愉悦,并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欣赏品评空间。
【参考文献】
[1]沈祖棻.宋词赏析[M].中华书局,2008.
[2]蔡义江.宋词三百首全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夏承焘.词源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宋)洪迈.容斋四笔[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