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2022-01-02
来源:易榕旅网
总29卷第6期 兰州商学院学报 Vo1.29 No.6 2013年l2月 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Dec..2Ol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 朱志辉,王恩胡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 要:文章利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计算2000--2010年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指标,对各地区经济发展 和城乡差距演进历程 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2010年各省区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与 城乡差距之间关系,发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会扩大城乡差距,同时城乡差距的扩大也相应促进了经济发展。进 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相互作用在三大地区间呈现不同特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 距,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却扩大了城乡差距;东部地区城乡差距抑制了经济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扩大会 刺激经济发展。 关键词:城乡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分析;面板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4;F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465(2013)06.067.07 An Eng ̄cal Study on the ecomar/c development and the urban-rural Disparity -———--—.-——-.———An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ZHU Zhi—hui.WANG En一^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1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ifsrt calculates the indicator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rural dis-・ parity,using the method of the factor analysis.Then,it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the reality condition of each region.Based on these analyses,the 2000--2010 Provinces Panel Data is used to ana- 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rural disparity.The results shows that,in the present stag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improve the urban—rural disparity, and the expansion of urban—rural disparity will als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Further analy— sis find ou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rural disparity are showing di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hree belt of the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the East areas will narrow the urban—rural disparity,while it will stimul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te Central and West- era regions. Key words:urban—rurla disparity;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factor analysis;panel data .收稿日期:2013—09—20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o9x,R ̄o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gXlA790007)。 作者简介:朱志辉(1985一),男,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王恩胡(1966一),男,陕 西乾县人,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一67—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一、引言 城乡统筹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并 不会自动缩小城乡差距,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发展 还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 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但在经济 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城乡差距。近年, 虽在若干重大惠农政策及新农村建设战略等实施 的影响为正,但是作用很小,短期内几乎没有影 响。应瑞瑶、马少晔(2011)认为经济增长扩大了 城乡差距,但在近期有所改善。曹裕、陈晓红、马跃 如(2010年)认为城市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作用 显著,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经济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 于某个省(区、市)或者基于全国来分析,没有考 后城乡差距有一定改善,但仍未彻底解决。城乡之 间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异 质性,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城乡差距 有其合理性,但是差距过大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最终会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及时跟进、深 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及城乡差距的状况,探寻经 济发展与城乡差距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对正 确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 有积极意义。 虑到我国各个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 然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可能导致各地城乡 差距状况存在差异;同时,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 下,城乡差距与经济发展关系也可能存在不同特 征。本文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发 展和城乡差距的现状,并分别研究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的关系,以期为我 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进行了大 量研究。刘易斯(1954)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 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二 元经济结构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 国制定正确政策调节城乡差距、实现地区协调发 展,提供有益建议。 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现代部门只靠略高于传 统部门的工资水平就可以吸引大量劳动力,传统 部门工人将只获得较低的“习俗性工资”,经济发 二、指标说明与变量选取 1.经济发展水平(Eco)。已有文献多采用 展剩余大多被资本所有者攫取,城乡收入差距较 大。随着现代部门不断发展壮大,剩余劳动力逐渐 被吸收,刘易斯拐点便会到来,传统部门和现代部 门都将根据边际生产效率决定收入,因而传统部 门与现代部门收入将趋于一致。库兹涅茨(1955) 在《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指出,在一国 经济增长早期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迅速扩大;经 济增长中间时期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暂时稳定; 经济增长最后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进入成熟期,收 GDP或人均GDP来表示经济发展状况,但是单一 指标对于测量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全面。故本文选 择了以下指标:(1)GDP;(2)人均GDP;(3)人均 财政收入;(4)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5)第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6)经济增 长速度。其中,(1)(2)可以反映地区综合经济实 力,是规模和富裕程度指标;(3)反映了一个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的财力状况;(4)(5)反映了经济发 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演进水平;(6)反映了经济活 力。Eco指标越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 平均水平越高,指标越小说明一个地区相对于全 国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入分配不平等开始缩小,总体上随着经济发展,收 入差距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倒 形特征。 Barro(2000)通过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与城乡差距呈正相关,而发展中国家两者的关系 呈负相关。Frank(2005)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发现 美国各州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2.城乡差距指标(Urgap)。目前多数文献采 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反映城乡差距。实际上除 了人均收入差距指标外,还应包括城乡人均产出、 陈安平(2009)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和GMM模型对 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 析,得出中国城乡收人差距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 济增长,但这只是一种短期效应,从长期来看,城 乡差距得不到抑制,会阻碍经济增长。朱允卫、黄 人均消费、人均享用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指标,但 是由于资料所限,本文选用以下指标来综合衡量 城乡差距。(1)城乡居民收人水平比。用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测量, 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2)城乡居民 消费水平比。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除以农村居民 祖辉(2006)以浙江省为例对经济发展水平和统 筹城乡状况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和 一消费水平,反映城乡消费差距。(3)城乡恩格尔系 68一 朱志辉,王恩胡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数比。本文用农村恩格尔系数与城镇恩格尔系数 比来测量。目前农村恩格尔系数多高于城镇恩格 尔系数,因而城乡恩格尔系数比越大,农村与城镇 三、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水平测度 本文运用SPSS17.0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出我 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指标和城乡差 距指标,如表1及表2所示。作为一种常用的降维 方法,因子分析法能对多个指标的处理变为对较 居民消费结构、生活水平相差越多。(4)文化娱 乐、医疗教育保健支出比。用城镇居民文化娱乐、 医疗教育保健支出与农村居民文化娱乐、医疗教 少指标的处理,在方便研究的同时,保留原有指标 中的大部分信息。本文按照公共因子对主成分的 育保健支出相比得出。系数越高,说明城乡居民精 神消费和发展支出差距越大。(5)非农产业与农 累积贡献率大于85%来提取公共因子。 业生产效率比。用二、三产业生产效率与第一产业 由表1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 生产效率比来反映。这一指标越高,说明城乡生产 江、辽宁、广东和山东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这几 效率差距较大。Urgap指标越大说明相对于全国 个省市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是传统的经济发达 水平来说城乡差距越大,指标越小说明相对于全 地区,优势明显。其中天津和辽宁近年来经济发展 国水平来说城乡差距越小。 与其它地区相比速度较快,赶超趋势明显。经济发 表1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地区 2O00 2o01 20o2 2o03 2Oo4 20o5 2006 2007 2008 2o09 2010 北京 1.94 1.75 1.72 1.67 1.77 1.87 1.95 1.89 1.43 1.89 1.53 天津 0.91 0.84 O.78 0.84 0.76 0.73 0.7O 1.15 0.74 I_17 1.56 河北 一O.15 一O.19 —0.21 —0.24 —0.24 —0.19 —0.24 一O.4J4 —0.31 —0.39 —0.46 山西 一0.39 —0.36 —0.23 —0.15 一O.23 —0.23 —0.33 —0.79 —0.62 —0.79 一O.18 内蒙古 一0.18 —0.28 —0.18 0.03 0.08 0.58 0.38 0.49 0.34 0.52 0.40 辽宁 O.24 0.29 0.29 O.27 0.24 0.16 0.21 0.34 O.35 0.34 0.42 吉林 一0.21 —0.2】 一0.23 —0.28 —0.22 —0.21 O.O0 一O.06 0.17 —0.04 —0.15 黑龙江 一0.29 —0.15 一O.17 —0.27 —0.26 —0.29 ~0.36 —0.30 —0.27 —0.30 —0.37 上海 2.01 1.87 1.87 1.89 1.94 1.71 1.60 1.52 1.23 1.53 1.29 江苏 0.37 0.42 0.47 0.46 0.48 0.49 0.52 0.55 0.82 0.55 0.56 浙江 0.48 0.48 O.60 0.63 O.51 0.43 0.48 0.18 0.33 O.16 0.29 安徽 一0.49 —0.42 —0.47 —0.48 —0.34 —0.40 —0.37 —0.34 —0.26 —0.35 —0.28 福建 0.18 0.09 0.09 0.05 —0.01 —0.09 O.13 0.o5 O.O6 0.06 0.o9 江西 一0.24 —0.22 —0.21 —0.18 —0.28 —0.32 —0.46 —0.31 —0.34 一O.33 —0.37 山东 0.17 0.23 0.27 0.25 0.27 0.29 0.25 O.18 0.59 0.18 0.06 河南 一0.43 —0.40 —0.44 —0.44 —0.31 —0.29 —0.3O 一0.52 —0.13 一O.51 —0.54 湖北 一0.04 —0.07 —0.14 —0.16 —0.13 —0.11 一O.07 O.03 O.18 O.03 O.05 湖南 一0.24 —0.25 —0.32 —0.30 —0.22 —0.31 —0.33 一O.11 —0.12 —0.12 —0.16 广东 0.72 0.72 O.77 0.72 0.56 0.69 0.71 0.42 O.90 O.42 0.44 广西 一0.5l 一0.38 —0.28 —0.36 —0.33 —0.23 —0.30 —0.33 —0.39 —0.35 ~0.45 海南 一0.13 —0.24 一O.32 —0.29 —0.36 —0.42 —0.31 一O.24 一O.62 —0.26 0.12 重庆 一0.16 一O.26 —0.23 —0.18 —0.21 —0.24 —0.22 0.05 0.03 O.o6 0.34 四川 一0.37 —0.23 —0.20 —0.21 一O.2O —O.25 —0.24 —0.07 一O.36 —0.08 —0.11 贵州 一0.58 —0.58 —0.62 —0.57 —0.51 —0.47 —0.52 —0.38 —0.54 —0.39 —0.56 云南 一0.76 —0.73 一O.68 —0.70 —0.57 —0.73 —0.60 —0.50 —0.58 一O.5O 一0.74 西藏 一0.28 —0.1l 一0.07 —0.22 —0.25 一O.27 —0.15 —0.26 —0.59 —0.25 —0.63 陕西 一0.25 一O.32 —0.33 —0.28 —0.26 —0.31 —0.36 —0.12 0.04 —0.15 —0.14 甘肃 一0.45 —0.46 —0.54 —0.55 —0.57 —0.46 —0.55 —0.6l 一0.64 —0.6l 一0.78 青海 一0.27 —0.15 一O.17 —0.26 —0.31 —0.34 —0.41 —0.51 —0.44 —0.54 —0.16 宁夏 一0.28 一O.36 —0.46 一O.41 —0.5O —O.44 —0.37 —0.31 —0,54 一O.30 —0.31 新疆 一O.32 —0.31 —0.37 —0.26 —0.31 一O.35 —0.46 —0.64 —0.45 一O.66 —0.75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表2 地区 北京 2000 2001 2002 各地区城乡差距指标 2003 2Oo4 2005 2O06 2007 2008 2oo9 2010 一O.75 —0.64 —0.74 —0.74 —0.71 —0.64 —0.72 一O.95 —0.86 一O.95 —0.98 天津 河北 山西 一O.72 —0.35 —0.46 —0.51 —0.43 —0.34 —0.17 O.21 0.11 —0.o2 0.25 0.20 0.30 0.49 0.40 O.10 0.01 0.61 0.2l 0.14 O.15 0.25 一0.45 —0.38 —0.28 一O.28 —0.33 —0.26 —0.32 —0.24 —0.22 —0.21 —0.22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一O.28 —0.63 —0.25 0.03 —0.03 一O.O2 O.O8 0.57 0.30 O.57 0.58 一O.52 一O.27 —0.39 —0.44 —0.43 —0.61 —0.79 —0.6l 一0.47 —0.58 一O.39 一0.49 —0.41 —0.39 —0.32 —0.33 —0.30 —0.48 —0.53 —0.39 —0.53 一O.4l 黑龙江 上海 一0.28 —0.12 —0.07 0.03 —0.0l 一0.35 —0.48 —0.89 一O.89 —0.89 —0.83 一0.61 —0.02 一O.56 —0.57 —0.57 —0.55 一O.69 —0.59 —0.54 —0.60 —0.51 江苏 浙江 一0.77 —0.43 —0.65 一O.58 —0.58 一O.62 —0.76 —0.83 —0.77 —0.81 —0.96 一0.58 —0.54 —0.56 一O.59 —0.54 —0.6O 一0.77 —0.73 —0.86 —0.74 —0.95 安徽 一0.3O O.16 —0.34 —0.43 —0.51 —0.25 —0.37 —0.23 —0.22 —0.24 —0.24 福建 江西 一O.56 —0.16 —0.59 —0.59 —0.52 —0.45 —0.39 —0.37 —0.36 一O.35 一O.28 一0.41 —0.38 —0.45 —0.40 —0.43 —0.46 —0.46 一O.3O 一0.70 一O.32 一O.28 山东 一0.18 —0.38 一O.25 一O.24 —0.26 —0.26 —0.24 —0.22 —0.19 一O.2O —O.12 河南 湖北 一0.05 —0.33 0.05 0.21 0.12 0.08 O.O7 —0.O3 O.O3 一O.O2 0.04 一0.11 —0.28 一O.1O —O.o5 一O.17 —0.26 —0.32 —0.34 —0.38 一O.35 —0.43 湖南 广东 广西 0.14 —0.24 一O.08 0.02 一0.09 —0.06 0.05 0.25 0.06 0.13 0.01 一O.o5 0.O6 0.20 0.30 0.15 0.97 0.52 0.06 0.70 0.64 0.12 0.92 0.55 O.26 O.77 0.73 O.13 0.19 0.25 0.01 O.57 0.06 海南 重庆 四川 一0.50 0.02 —0.40 —0.49 —0.48 —0.50 —0.44 —0.22 —0.33 —0.23 —0.31 0.32 0.O7 0.42 0.1l 0.52 0.54 0.59 O.33 1.O1 0.82 O.75 0.78 O.68 0.02 —0.03 一O.06 —0.12 0.07 —0.23 —0.06 一O.22 0.00 贵州 0.71 0.67 0.62 O.58 0.66 0.84 1.45 1.12 1.19 1.09 O.83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1.25 2.64 0.36 0.41 0.74 0.45 1.02 2.20 0.04 0.25 0.67 0.14 0.9l 2.17 0.29 O.51 0.48 0.43 0.84 2.06 O.39 O.42 0.58 0.08 0.95 2.01 0.37 0.51 0.52 0.06 0.97 1.96 0.53 0.59 0.43 0.03 O.86 0.40 0.63 0.94 0.3l 0.o7 0.67 0.78 0.28 0.69 0.46 0.04 0.46 0.74 0.34 0.75 0.45 0.15 O.68 0.76 0.34 0.64 0.46 O.63 0.84 0.20 0.70 0.28 0.45 —0.07 0.08 —0.O3 0.0o 0.02 —0.06 0.19 —0.11 0.14 —0.04 —0.20 0.13 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是新疆、甘肃、云南、贵州、河 距最大的地区是内蒙古、广西、广东、贵州、云南、 南、西藏、广西。除河南外,其它六个省区都位于西 甘肃、西藏、重庆,这几个省份的城乡差距均在0.5 部,自然条件较差,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低 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和广东,其经济发展水 以及经济发展所必备的技术和资本都比较缺乏。 平排在全国全列,但是城乡差距却很大,可能的原 河南虽然经济总量比较大,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 因是工业过分集中于某些城市,与农村形成较大 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比较低,从而整体经济发 反差所致。其它几个省份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生 展指标也比较低。 产效率低,农民增收途径少,非农收入占农民总收 为更好的反映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格局,我 由表2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 入比较低,因而城乡差距比较大。 宁、黑龙江、吉林等省市城乡差距较小。北京、上 海、江苏、浙江经济发达,农村居民就业机会多,非 们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分别观察各个 农收入比重大,同时政府有更多的财力向农民开 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变化与城乡差距水平变化。 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 展转移支付,支持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因而城乡差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距比较小。辽宁、黑龙江、吉林是我国农业大省,人 浙江、山东、广东、福建。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 均农业资源较多,农民收人水平较高。我国城乡差 林、山西、内蒙、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海 一70一 朱志辉,王恩胡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南。西部地区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 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表3 全国分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地区 2O00 20ol 20o2 2003 20o4 2005 20o6 2007 20o8 2009 20l0 东部 0.69 0.65 0.67 0.65 0.63 0.61 O.63 O.58 0.61 0.59 0.58 中部 一0.26 一O.26 一O.27 —0.25 —0.23 —0.2O —O.22 一O.22 —0.17 —0.22 —0.15 西部 一0.38 —0.35 —0.36 一O.36 —0.37 .:0.37 一O.38 —0.33 —0.4l 一0.34 —0.39 表4 全国分三大地区城乡差距指标 地区 2O00 200l 20o3 20o4 20o5 20o6 2007 2008 2oo9 2010 东部 一0.52 —0.32 一O.44 —0.44 —0.42 —0.41 —0.43 —0.34 —0.36 一O.33 —0.35 中部 一0.22 —0.22 一O.18 —0.12 —0.15 一O.16 一O.19 一O.17 一O.19 一O.18 —0.14 西部 0.67 0.5O 0.56 0.51 0.52 0.52 0.57 0.46 0.50 0.46 O.44 由表3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 以往单独使用横截面数据和时序数据更为真实的 高,从2000年到2010年一直大于0.5,不仅如此, 行为方程,并且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东部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远远 经济分析中经常采用的Panel data回归模型 超过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是固定效应模型(ifxed effect model,FEM)和随机 比较低,从2000年到2010年一直为负。近年来,由 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REM)。在实证研 于国家实施了中部崛起战略措施,因此中部地区 究中首先是对数据的Hausman进行检验以确定是 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于全国来说有上升的趋势; 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当横截面 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没 的单位是总体的所有单位时,固定效应模型是合 有明显提高,一直在一0.4左右徘徊。 理的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可表示为: 由表4可以看出,城乡差距指标在区域间呈 I 0ci+ “+ “ 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反的表现。东部地区城乡 (i表示个体成员截面数,t表示个体成员观察 差距指标最小,从2000年到2010年一直为负,说 期数) (6) 明东部地区相对于全国水平来说城乡差距最小, 其中: 为l X k向量, 为k×1向量,k为解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比较高。但是东部地区城乡差 释变量个数。“ 为随机扰动项。 是横截面单元 距指数已由2000年的一0.52增长到了2010年的 的固定效应。它概括了影响 的全部观测不到的 一0.35,与其它地区相比趋于增大。中部地区城乡 在时间上恒定的因素。也就是说 i为模型中被忽 差距大于东部地区,小于西部地区,从2000年到 略的反映个体差异变量的影响,它随个体或截面 2010年一直为负,且呈现缓慢增大的趋势,即从 单元而变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和 2000年一0.22增长到了2010年的一0.14。西部地 市场容量相差悬殊,为了控制这些因素,本文使用 区的城乡差距最大,从2000年到2010年一直为 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截面单位的固定效应。 正,并且从2008年开始才小于0.5。值得一提的是 模型设定与检验:根据因子分析法所得结果 西部地区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10年与2000年相 以及本文研究目的,本文建立以下模型对城乡差 比,城乡差距缩小了34.33%。 距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 为正确制定政策应对城乡差距,须进一步研 Urgap j+ eco (7) 究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差距变化的规律。本文拟 Eco =Ol + urgap (8) 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 Urgapj= + ie。 , , ,, (9) 差距的关系。 Ecojf + ,,iurgapj, (10) 四、模型估计及其解释 Urgap = +卢 eco¨ (11) 经典线性计量经济学往往利用若干经济指标 Eco1i= 1,, +卢1. urgap1.i (12) 的时间序列建模或者利用截面数据建模,但是仅 表示误差修正项,服从正态分布, 表示个 仅利用二维信息建立的模型有时并不能满足经济 体成员截面数。i=1,2,3,…表示各省市自治区。 分析的需要。面板数据含有横截面、时间和变量三 Eco 表示第 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Urgap 表示第 维信息,利用Panel Date模型可以构造和检验比 i个地区城乡差距; :1,2,3,分别表示我国东中 一71—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西三个地区。模型(7)表示经济发展对城乡差距 结果没有通过检验,改用固定效应模型并运用截 的影响,模型(8)表示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 面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GLS)进行估计,估计结 响,模型(9)表示东中西(J.=1,2,3)不同区域经 果比较好 =3时,表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 济发展对其城乡差距的影响,模型(10)表示东中 城乡差距的影响。模型通过了Hausman随机效应 西(J=1,2,3)不同区域城乡差距对其经济发展 检验,但是模型估计结果R 比较小,D一 值也没 的影响。模型(11)、(12)表示剔除北京、天津、上 有通过检验。改用固定效应模型并运用GLS估计 海三市数据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的关 方法进行估计,结果比较显著。模型(10)中当J= 系。京津沪作为直辖市,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少,人 1时,表示东部地区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均收入水平也高,可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因 模型通过了Hausman原假设,但是估计结果没有 而尝试从样本中剔除,建立了不包括京津沪的东 通过检验,改用固定效应模型时,也没有通过相关 部地区模型。 检验 =2时,表示中部地区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 的影响,该模型通过了Hausman原假设,但是估计 结果没有通过检验,尺 小于0.5。改用固定效应模 型和GLS估计,结果比较显著√=3时,表示西部 地区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模型通过了 运用eviews6.0对统筹城乡差距和经济发展 状况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模型(7)、模型(8) 均未通过Hausman随机效应检验,因而应采用固 定效应模型。为减少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 选择截面加权最小二乘法(GLS)进行估计。模型 Hausman原假设,但是估计结果没有通过检验, (9)中,当 :1时,表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城乡 小于0.5。改用固定效应模型和GLS估计,结果比 差距的影响,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故采用随机 较显著。模型(11)、模型(12)通过了Hausman随 效应检验,但估计结果没有通过检验,改用固定效 机效应检验,但是估计结果没有通过检验,因此改 应模型后估计结果也没有通过检验√=2时,表示 用固定效应模型,利用截面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模型通过 (GLS)进行估计,估计结果比较好。各模型回归结 表5 模型实证结果 Hausman检验,表示应采用随机效应检验,但估计 果见表5。 (7) crgap eCO R 0.15 0.87 0.04 一O.25¨ 0.22 0.0015 0.76 0.7 0.31¨ 0.73 0.939 0.94 O.87 0.58 O.69 (9)东 (11) (9)中 (9)西 (8) (10)东 (12) (10)中 (10)西 0.08¨ O.03 —0.13 0.13… 0.O1 F值 D一 值 P Hnusman—test 67.25 1.25 2.23 0.0222 0.16 0.69 0.4 0.69 31.52 23.6 1.18 1.47 —2.36 0.02 0.036 1.93 0.057 0.42 27 1.1 2 154.38 170.9 1.38 1.39 3.2 0.37 0.7l 0.37 63 1.56 —1.68 0.097 0.46 13.7 1.2 2.57 0.01 0.4l 21.66 1.7 2.9 0.004 0.15 0.047 0.oo15 0.16 0.0001 0.000o 0.2263 注: , , 分刺表示在l0%、5%、1%水平显著。 由此可以看到,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发展 期阶段收入差距缩小的规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拉大了城乡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差距的影 水平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系数为0.22,即经济发展 响系数为0.15,即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城乡差 水平提高1,城乡差距会增长0.22,说明中部地区 距会扩大0.15,可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大了城乡差距。西部地区 到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第三个阶段,即随着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差距影响系数为0.31。综上 发展城乡差距缩小的阶段。我国东部地区(包括京 分析,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程度不同地区,经济发 津沪)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系数是 展对城乡差距影响会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即经济 0.04,但是没有通过相关检验。东部地区剔除京津 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差距的 沪三个直辖市后,经济发展指标对城乡差距影响 影响越小,即越不利于城乡差距的扩大,甚至会缩 系数为一0.25,即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l,城乡差 小城乡差距;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经济发 距会缩小0.25,说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会缩 展水平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越大,即越有利于扩大 小城乡差距,符合库兹涅茨所揭示的经济发展后 城乡差距。 一72一 孔令池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华东地区的经验数据 另一方面,从全国来看,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 帮扶支持力度。目前我国整体上还未进入到库兹 的影响系数为0.08,即城乡差距每扩大1,经济发 涅茨模型的第三阶段,即城乡差距随着经济发展 展水平就会提高0.08,说明城乡差距的扩大在一 而逐渐缩小的阶段,且在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还 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东部 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扩大,因此,应采取更加积极 地区(包括京津沪)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水平的 主动地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中西部地区城乡 影响系数为0.03,但没有通过检验。对东部地区 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发展去 (不包括京津沪)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城 自动弥合城乡差距。与此同时,一是应采取积极措 乡差距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为一0.13,说 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收入 明城乡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比于城镇居民有更快的增长。二是加大对农业 会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抑制作用。中部地 的改造,提高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加 区和西部地区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系 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逐渐构 数分别为0.13和0.01,即城乡差距每扩大1,经济 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政府 发展水平分别提高0.13和0.01个百分点。中西部 统筹谋划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地区由于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乡 差距比较大,因而农村居民流向城市有助于改善 参考文献 [1]Barro,R.J..“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ies”,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5,2000,5~32. 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 [2]Frnk,aM.W..“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th win the U.S.:A Panel Co integration App roach”, Working Paper,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2005. 区城乡差距确实存在一定差异性,即经济发展水 平高的地区城乡差距小,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 [3]王恩胡.中国转型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西安:西 城乡差距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不含 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京津沪)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呈负相关,显示东部 [4]王韧,王睿.二元条件下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与收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缩小城乡差距的阶段。 敛——对中国“倒u”假说的存在性检验[J].数量经 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3). 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二者还表 现出正相关,即经济发展还处于拉大城乡差距的 [5]孙敬水,董立峰.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测度研究[J]. 经济学家,2012,(3). 阶段,而城乡差距的扩大也会促进经济发展水平 的提高。 [6]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与地 区差距[J].农业经济问题,2004,(5). 从目前来看,我国城乡差距问题仍较为严重, [7]朱允卫,黄祖辉.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互动关系的实证 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因此,要高度重视城乡发展 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6,(5). 不平衡问题,特别是重视解决中西部地区城乡差 [8]应瑞瑶,马少晔.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 距问题。一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尤其是要加快中西 距——基于1993--2007年重新估算的面板数据[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6). 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为化解中西部地区严重的 [9]曹裕,陈晓红,马跃如.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 城乡差距奠定基础。二是要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 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并制定倾斜政策 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三是要加大对中西部地 区投资,根据地区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基础,合理布 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 研究,2010,(3). [1O]陈安平.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6). 局产业结构,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四是要给予中 [11]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 西部地区更加优惠的投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提 距[J].经济研究,2003,(3). 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努力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 [12]马从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J].经济 部地区的差距。 学家,2002,(4). (责任编辑:郑俊义) 同时,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加大对农村地 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 一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