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创建品牌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23-06-16 来源:易榕旅网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创建品牌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04年2月—2007年2月

引 言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前身为明隆庆六年(1572)常州知府施观民创办的龙城书院,后于1902年改名为“武阳公立两等小学堂”。1950年,经常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校名最终确定为“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沿用至今。百年的办学传统,积淀了局小丰厚的文化底蕴,师生员工恪守“勤、勇、朴、诚”之校训,教师们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务实的教育教学作风,学生热爱学习,形成了“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特色,是常州市一流的省级实验小学和省级模范小学。

目前,局小有教学班36个,学生1767人,教师94人,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其中中学高级教师7人、小学高级教师56人,35周岁以下年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9%。学校干部队伍年富力强,13名中层以上干部平均年龄为40岁,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名,常州市学科带头人5名,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5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校教育正在面临一场新的调整和变革,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的发展,立足于创建学校品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特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作为学校未来三年发展的办学指针。

一、学校办学经验与问题反思

回顾百年办学历史,尤其是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局小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思路,积累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成功的办学经验;然而,面对当前时代的挑战,学校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

(一)办学经验

1.坚持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向

学校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也是我们的一种理想。我们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方方面面的均衡发展,就其实质来讲,是在培养学生时,把着眼点放在基本的素质和基本能力方面,放在适应力和选择性上,试图让学生的个体潜能获得最好开发。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来,局小基本把握了素质教育的精髓与理念,坚持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教育从以社会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2.形成了师生常规管理的规范

学校有统一的教师管理制度,强调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与管理,对学生在校时间、作业时间、课外活动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并加强了晨间、午间和学生兴趣小组的管理。

1

学校对班主任的常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各科室学期学年计划周全,如教导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少先队大队部有明确的学生活动计划,从而使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

3.塑造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学生群体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为学生的一生服务的,而不是只考虑小学阶段的六年。因此,学校没有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以牺牲学生的未来而获得暂时的眼前利益,而是注重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宽容,学生课业负担轻,所以局小的学生活泼好动,活动能力强,个性张扬,多才多艺,善于交往,自立自信,社会适应性强,富有后劲。

4.培养了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局小有一支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从教师的引进上看,具有良好的教师选择机制,一度时期,局小的教师是从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中挑选或者是从常州市其他各校引进的优秀教师,这为局小良好教师队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教师使用与培养方面,做到知人善用,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学校领导能够识别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从而量才使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教师大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正因为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所以课堂教学效率就比较高,学生负担轻,学得轻松,而且有时空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因此教育质量比较高。

5.建立了牢固的家校互动关系

学校教育坚持开放性,把家长作为教育的资源,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力求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并且能够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受教育,从而共同成长。因此,学校根据新时期家校联系的特点,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畅通渠道,加强沟通。具体的方式有家访、家长座谈会等。其中一年级实行了家长开放日,在特定的时间让家长公开进入课堂听课,其他年级都建立一本《成长的脚印》记事簿。此外,学校还采取了日记式家长联系簿、电话联系、网上交流等多种联系方式。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克服了“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的弊端,切实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6.开拓了课程改革的新领域

学校始终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作出了切实有效的探索。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整合了部分学科的教学内容,1—3年级开设了英语口语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了“做文明乘客,当形象大师”的具有地方特色、服务于社区的地方课程;开设了着眼于学生审美的形体课。课程领域改革的有益探索,为学生提供了适合他的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局小历任校长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每任校长的辛勤努力都为后任校长奠定了工作基础。正是由于局小历任校长的共同努力,为局小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二)问题反思

局小的办学经验是多方面、全方位的,通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确认了学校发展中蕴藏的潜在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无视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与部分教师、学生(高年级)、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访谈、书面调查,我们发现以下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2

1.在丰厚的文化传统中提升学校品牌概念的意识不强。

局小百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学生乐学、教师敬业的优良传统,学校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学校只是让传统由过去自然向现在、向未来延展,而没有主动充分发扬、利用传统,缺乏对文化积淀整合的创新意识。因此,学校没有走出传统,没能够在充分把握传统的基础上提升出学校的品牌概念。近些年来,我们意识到,在经历了对硬件设施与升学率的绝对追求后,学校的发展开始转型,由粗放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我们立足于学校传统,高瞻远瞩地分析时代背景,分析学校自身优势与不足,形成学校个性化的教育哲学,打造学校品牌概念。可是,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意识不强,概念不明晰。

2.在国家教育方针基础上形成学校质量内涵的个性不鲜明。

局小长期以来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政策法规。但国家的规定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盘考虑全国的基本情况而作,它只是提出学生的基本质量要求、办学的基本方向等宏观层面的东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学校的质量内涵做出详尽的规定。质量内涵应当由学校结合当地社区需要、学校历史积淀、学生实际现状与发展需要而提出,并不断改进,最终形成富有学校个性化特色。在以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局小缺少这一方面的理性思考。我们认识到,只有以品牌概念为指导,以个性化质量内涵各项指标的落实为抓手,局小才能形成个性,办出学校特色。

3.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实验学校引领作用的发挥不充分。

教育改革以来,局小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小学素质教育发展历史的缩影,它响应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探索改革模式,积累办学经验。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局小并没有充分发挥实验学校的主动探索、实验的功能,改革基本上是一种被动行为,从而难以充分发挥实验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对其它学校的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学校只有主动变革,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变革的实践产生新的理念,新的理念又将带来新的探索与变革,只有形成良好的理念与实践变革的互动关系,局小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学校教育变革排头兵的引领作用,从而开拓进取。

4.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

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师能量创造性释放的重要手段,学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广大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但长期以来,局小的管理只是遵循了习惯性思维,权力更多集中在学校层面,其它层级、部门的管理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手中无权、责任不明的现象始终存在,从而形成中层干部、教师只是遵守、服从、依赖、被动执行的管理局面及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管理干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认为,管理制度创新是学校教育制度创新的基础,如何实施全员管理,发挥各部门、教师的管理积极性,从而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5.在教育模式的变革中教师专业发展结构的突破不足。

传统学校教育围绕“应试”需求,形成了单一的教育模式,这种单一性决定了以往教师专业发展结构的单一化,即较为重视学科知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技巧与能力等而忽略其它方面,局小也限于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纵深发

3

展,教育模式呈现多样化,以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广大教师普遍反映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对目前教师自身素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突破以往教师专业结构,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才能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适应时代需要。据此,学校决定从目前学校教师专业的现状入手,结合学校学生发展需要,以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形成为基础,以较为完善的校本教师培训制度为保障,实现局小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高。

6.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教师、学生素养提高速度不快。

局小的教师富有个性,个体的水平和素质相对比较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需进一步加强。局小教师的责任心强,课堂教学水平比较高,但是在教育理论素养上应该进一步提升。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先进的新鲜事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局小有的学生活泼有余而刻苦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家庭的过度呵护,一些孩子认为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应当然,有坐享其成的思想,缺乏一种感激之情,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教师和学生的这些品质已远远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因此,学校要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素养,用时代精神烛照教育。

上述问题,是学校欲求进一步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打造学校品牌必须予以克服的。

二、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发展目标

(一)学校的教育理念

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少年儿童。教育本来就应该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生和教师都是生命发展的主体,成长的主体。

从生命的意义出发,我们的小学教育理应尊重学生的生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同时,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局小的教育将紧紧围绕“勤勇朴诚”的校训,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时代精神,着力培养学生勤勇朴诚的品质,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将其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能够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教师也是作为生命的个体存在的,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命也在成长。在培养学生“勤勇朴诚”的品质的同时,教师首先养成“勤勇朴诚”的品质,在感染与熏陶学生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品质,能够真切地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从而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因此,我们局小的教育要走向“生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走向“师本”,以教师为本,为教师创设适合他的环境;走向“校本”,以学校为本,从学校丰厚的文化传统中提升学校的品牌概念,形成学校特色。

4

(二)学校发展目标

1.战略定位——融国际品质与传统文化为一体,体现前沿意识、具有内涵优势的现代化的新型学校。

学校应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等品质,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立足于局小百年历史文化传统,切实考虑本社区文化优势,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状况与需要,实现国际品质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整合。学校应具有发展的前沿意识,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以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为支撑,广泛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研究教育规律,培育学校人文氛围,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既能安身立命,又能够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学生既能享受童年乐趣,又能奠定持续发展基础的现代化学校。

2.总体办学目标

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创国内知名的省级模范学校。

3.具体工作目标 (1)办学规模

①学校本部保持现有36个班级规模,每班生数控制在45人左右,全校学生数控制在1800人左右,教师数量控制在100人左右。

②积极筹办一所民办分校,六年制小学,十轨。 (2)学生素质标准及相关指标 ①学生素质标准

·有亮丽的精神世界底色——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感受到生活里充满了阳光,懂得感激,学会竭力回报,由此形成成长的动力。

·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和自身充满好奇,遇事总爱思考为什么,并且能够积极地探索,多渠道地尝试,不断地形成认知冲突,不断地试图解决问题。

·有明确的自我发展意识——学生积极主动,懂得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反省自己,且不断培养自己的发展能力,主动地成长。

·有积极的个性发展追求——学生认真对待自身的学业,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有坚实的持续发展潜力——学生不仅满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注重过程与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鲜明的儿童形象特征——学生在局小特定的文化熏染下,思维活跃、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文明礼貌,表现出局小学生特有的形象特征。

②相关指标

·学生成绩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60%。

·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奖率达到80%左右,30%左右的学生公开发表各种作品。 ·学生健康素质100%达到国家标准,优秀率达40%。 (3)教师素质标准及相关指标。

5

①教师素质标准

·有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需要——教师把工作当作享受,在育人的同时育己,在成事中成人,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同时焕发教师自己的生命活力,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有高尚的教师德性——善、公正、责任感是教师德性的核心,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对家长的热心,对同伴的贴心。

·有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艺——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智慧地、艺术地教育学生,灵活地、技巧地驾驭课堂教学。

·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再是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教学“操作工”,而是一个思考者,一个思想者,一个研究者。

·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②相关指标 ·新培养市级以上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20名左右,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5名左右,特级教师后备人才2名左右,争取培养特级教师1名。

·50%左右的教师有综合学科的教学能力。

·95%以上的教师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90%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英语对话。 ·50%左右的教师有教科研成果发表。 (4)课程与教学工作

①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积极开发和初步实施两门地方公益课程和两门校本课程,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②筹划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发展中心,总结和提升教师教学风格和学校教学流派。

③编制校本教材,设计校本作业,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内容。 ④尝试理解教学模式,教学走向对话,为理解而教。 ⑤出版教师教育教学书刊,帮助教师成名成家。

⑥实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转变,发挥评价的教育及发展功能,引领学生的个性发展。

(5)学校管理工作

①积极探讨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分级管理,分部负责”的新型学校管理制度,实现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②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意识,构建现代管理的运作机制,推动亲情化人际关系的形成,建立人性化的后勤管理体系。

③完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④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教师、学校评价体系。 (6)校园建设工作

①加大投入,初步建成数字化的校园。

6

②实施“环境熏陶工程”,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③建设现代化的民办分校校园。

三、具体工作思路与措施

(一)德育

1、指导思想——围绕学生生活育德

传统德育之所以成效差,关键原因就在于以往社会过于强调人格的理想化,德育目标过高过空,不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理想的人格标准作为德育的目标,把理想与现实割裂开来,使德育显得空洞无力。另外,由于德育自身特性(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和变化的过程较为缓慢)导致的教育系统内缺乏学生品德评价的方法,传统学校教育中广泛存在着严重的唯智倾向,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极为普遍。学校德育必须回归学生现实生活,围绕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特点及社会的实际育德,以公民素养的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为明确目标,强调德育的基本要求。

2、行动指南

以生命为基点,确认主体地位;以课堂为阵地,激活德育生命;以实践为基础,引领自我教育;以理解为纽带,实现人格感悟;以评价为手段,张扬学生个性;以学校为核心,创造精神家园。

3、主要工作

①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课题研究活动。

②以“感激教育”为主题,建设班队文化,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亮丽的精神世界的底色。

③开展学生文明形体、文明礼仪、文明语言、文明交际等系列教育专题活动,开发和实施围绕“塑造文明素养的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培养具有文明素养的学生。

④继续拓展和深化主题教育节的活动,每年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组建学生俱乐部、学生社团,聘请艺术、学术专家当顾问和导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师资队伍

1、指导思想——培养研究型教师群体

当今,教师工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由“教书”向“育人”的转变、从“教会知识”向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从使学生“接受”到“创造”的转变,实现这三个转变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走向研究型。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培养是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研究型教师既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也是教育理论的探索者,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

7

者,是具有反思能力的实践者。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科研带动自身素质的提升,着力培养科研意识;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学校形成校本培训制度,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

2.行动指南

明确专业发展内涵,把握教师发展趋势;引导参与课题研究,培育教师科研意识;围绕教育教学疑惑,创建研究骨干团队;撰写教育教学后记,积累教师个体经验;形成校本培训制度,提高专业发展效能;名师工程实施导向,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3、主要工作

①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②继续开展教师“高人品”教育,每学期进行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测评,举行“爱生故事”征文和演讲活动,评选“十佳爱生标兵”。

③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反思制度。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日记、教学案例评析,采用时动分析法剖析教学案例。

④完善教师研讨制度,创设教师学习研讨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提供书报资料,推荐阅读文章,建设6个学术研讨室,开设学术交流网页,精简会议时间,为教师的学习与研讨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⑤实行“名教师培养导师制”,聘请专家、学者、名师与学校骨干教师结对子培养。 ⑥与大学、教科研机构联系,定期派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活动。 ⑦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

⑧召开学校名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结集出版《教育教学案例评析》、《我的教育教学故事》、《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以及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专著,总结和推广学校名教师经验。

(三)课程

1、指导思想——构建满足差异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强调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课程改革要形成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实际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强调学生参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新课程改革其基点在于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个体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必须构建满足学生差异的课程体系——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大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行动指南

着眼课程整合,形成战略化课程框架;立足日常经验,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挖掘社区资源,组织特色化地方课程;针对学生发展,开发个性化校本课程;拓展学生兴趣,加强综合性实践活动;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8

3、主要工作

①完善英语口语教学,整合部分学科内容,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实验,开展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②紧扣“龙城书院”和“常州历史文化”等主题开发服务于常州地区的公益课程。 ③开发和实施围绕“塑造高素质的人”和“弘扬祖国灿烂文化”等主题的校本课程。 ④开展“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和展示性评价的探索,实施重考制、免考制、跳级制等考试制度的改革。

⑤建设学校课程与教学资源库,自编教材。 ⑥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四)教学

1、指导思想——尝试理解教学模式

教学是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过程中完成的,理解是教学的基础,这种理解是以师生共同的体验为前提的。师生在相互理解过程中反过来发现自己的体验。自己的体验中包括共同体验的内容,因而易于交流体验。这种共同的体验和相互理解,使得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成为可能。教学过程中理解的意义在于,使师生在同一体验世界中融为一体。传统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理解教学强调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让日常经验进入课堂,强调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探索。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2、行动指南

形成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建立师生相互理解的机制;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生活经验支撑的课堂;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注重日常教学经验的反思

3、主要工作

①筹划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发展中心,形成学校学科发展特色,总结局小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进行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

②成立“教学导师团”,聘请教研专家、名特教师定期来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指导教学工作。

③继续开展《小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的研究》等省级课题的研究。

④开展《理解教学模式》课题研究。

(五)学校管理

1、指导思想——倡导人本亲情管理

学校管理的要素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其中人是最具有活力、富有创造性的要素,其它要素的使用效能,取决于人。学校管理要素中的人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因此,我们提倡人本化亲情管理。人本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一切管理工作服务

9

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于为教师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愉快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亲情化交往强调校园中民主、平等、理解、合作人际关系的形成,为师生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

2、行动指南

以人为本的持续发展观;一切为了发展的服务观;注重日常管理的常规观;亲情化校园人际交往观;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观;优质高效的后勤队伍观。

3、主要工作

①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构建适应新课程发展的常规管理制度。 ②改革学校干部管理岗位,拟增设课程与教学部、资源部、信息技术部等适应新课程的机构。

③学校管理干部竞聘上岗。

④改革奖金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⑤启动学校形象设计工程,设计具有文化品位的学校校徽、校笺、信封、笔记本等。 ⑥开展教育集团化工作。与鸣珂巷幼儿园和实验初中联合,在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上下衔接;与省内外实验小学联系,通过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等形式左右联合。

⑦建设数字化校园。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建设个人网页;每个年级装备一个多媒体教室;校门口建设电子显示屏;建设校园音响系统;红领巾电视台增添非线性编辑系统。

⑧装修6个教师学习研讨室,配备书报、茶具、咖啡具等,让教师在学习中休闲,在休闲中学习。

⑨实施“环境熏陶工程”,建设主题浮雕、主题书画、主题展板、主题标语等。

四、学校发展的保障

规划的落实,需要学校做好组织与保障工作。学校将重视舆论宣传,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学校管理的制度,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确立资源保障体系。

(一)观念保障

1.注重舆论宣传

学校领导将首先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进行学习,充分把握教育的理念、内涵,切实把握精髓;其次,在全校教师中间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教师理解规划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2.促进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如果不经常对已有观念进行反思、更新,已有观念往往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从领导到教师,通过学习、反思与研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德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科研观与管理观,从而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的观念

10

保障。

(二)组织保障

学校应本着职权清晰、责任明确、组织高效的原则,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 1.党政工职权明确

党政工应齐心合力,发挥各自功能,共同服务于学校发展。具体说来,校长对学校事务全面负责,协调学校对外关系,整合学校办学资源,合理安排学校工作;学校党支部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支持校长履行行政管理职权,加强党员教育,让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及时地把优秀教师吸引到组织中来;学校工会要起好教师和行政的桥梁作用,及时向学校反映教师要求,向教师宣传学校政策,能够做到关心教师,丰富教师文化生活。

2.各科室配备齐全

学校要本着“按需设立”的原则,建立健全中层机构,拟增设课程与教学部、资源部、信息技术部等适应新课程的机构。各科室目标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人。学校将确实给予各科室相应的权利,避免有职无权、有权无职的现象存在 。

(三)资源保障

1.后勤保障

加强后勤制度与机构建设,使学校校产管理、财务管理、生活管理走上规范而有序的轨道。从而为教师有效使用先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推进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2.经费保障

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资金,避免资金使用上的无谓浪费与低效;设立教师、学生奖励基金。

3.师资保障

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和奖金分配考核制,促进教师有序流动,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4.社区保障

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学校是为社区服务并在为社区服务中得到自身发展的,学校可以在许多方面为家庭、社区提供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家庭、社区的支持、帮助、配合,广泛吸引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学校,吸引社会有识之士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力争实现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评估保障

1.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为落实规划的实施,学校、各科室、各年级、各班

级应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形成较为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学校除年度工作计划外,每学期将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把规划内容落实到位。

2.建立评估体系——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制订相应的评估体系,每学年组织评估,监督规划的实施,并能够及时调整,修订规划。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