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辞与语境
摘 要
在理解修辞和语境各自的含义基础上,我们可以分析修辞与语境的关系:语境制约着修辞,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只有适应特定的语境,修辞才具有生存的价值,才会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修辞可以创造语境。通过对词语的加工、辞格和句式的选择,可以创造出符合主客观语境因素的语境。修辞和语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两者是辩证的关系。
关键词: 修辞 语境 关系
Expound on \"quibble\" rhetoric and situation
Abstract
I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rhetoric and context, we can analyze rhetoric and the contex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xt of restrictions on rhetoric : is the basis of rhetoric. The rhetoric must adapt to the context, only to particular context, rhetoric is the existence of value, will produce good results. The figures could create communicative context. The word processing, speech and structure of choice, you can creat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in the context of context. Rhetoric and the context of mutual dependence on mutual, both are dialectical relation.
Keywords : Rhetoric ; Context ; Relation
1
要讨论修辞与语境的关系,我们必须先了解两者各自的含义。
就单独的“修辞”来说,“修”是修饰的意思,“辞”本义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言词,故而“修辞”即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我们通过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使表达内容变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更力求生动形象、妥帖鲜明、连贯得体,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很准确地表达了塞外苦寒,北风吹来,大雪纷飞的景象,更将北国冬景比作南方春景,使人感觉在北国的冰天雪地里也置身在南国的美好春色中,意境奇绝。更用梨花喻雪,表现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这是对比喻这以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体现出语言的美感与魅力。
当然,在语言中,同一思想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而这些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而修辞过程的完成和修辞效果的产生,总是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我们把一定修辞或鉴赏过程中影响言语形式的选择和修辞效果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总称为语言环境,即语境。
钱钟书的《围城》中有这样一句话,“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受作者主观感情的影响,《围城》里几乎每个人都是被揶揄的对象,外貌和神情也是经常被调侃,使得人物形象漫画化。作者将比喻与夸张联系起来,超越了一般单纯的比喻,显得更加形象与特别,写出了具体环境中方鸿渐对苏小姐的印象,并从侧面表现了方鸿渐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客观性格。
毋庸置疑,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语境制约着修辞,是修辞的基础
老舍曾明确指出,作家选用语言时应特别注意“如此任务,如此情节,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这段话点明了语境是修辞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境对修辞的制约首先表现在对修辞手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汉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拥有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
2
引用、借代等等。而选择不同的修辞手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为了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形象,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不同的修辞手法。
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修辞手法运用得相当高妙的例子。诗人为了表现出瀑布从高山崖壁上奔泻而下的迅疾之势用了“飞”和“直”这两个形容词,十分贴切。而为表现山之高峻、瀑布之雄浑,则使用极度的夸张,“三千尺”将这些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疑是银河落九天”,化实为虚,将瀑布想象成璀璨的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此句完美地运用比喻和夸张,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产生雄奇瑰丽的想象。
其次还表现在语境可以确定修辞的含义,排除歧义。由于语境制约着语言的表达,要理解话语的含义就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不然就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汉语中有大量的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语言色彩也有很大不同。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国人是避讳谈“死”的,通常不会直接说某人死了,而会用“去了”、“老了”、“走了”等修辞来表达。而在平常交际中,我们说某人已经去了某地也会用“去了”、“走了”等词来表达。如果“去了”、“走了”没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摸不清要表达的是什么,从而就影响了修辞效果,甚至闹笑话或得罪人。
再次,语境可以创造出词语的特殊意义。很多时候人们为达到某种修辞效果,会刻意用极平常的词语来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或者讽刺,显示出自己的言语技巧和幽默风度。我们有个成语叫指桑骂槐,但要达到指桑骂槐也必须在有“桑”有“槐”的具体语境中进行,从而创造出话语的特殊意义,达到预想的修辞效果。
同样有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在与周恩来总理谈话时,看到周总理办公桌上有一支美国的“派克”钢笔,他用带有讥讽的口吻向周总理发问:“请问总理阁下,您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记者借用自己国家生产的“派克”钢笔刁难周恩来,用简单的一句话表现出对中国工业和中国人民的蔑视,达到了嘲讽的修辞效果。
周总理听了,镇定自如,风趣地笑着说:“谈起这支笔来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朋友说,这是美军在朝鲜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我觉得这支笔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粗看
3
来这些话只是平常地叙述了这只钢笔由来,而仔细分析便知道,周恩来是在说,就算你们美国能够生产出质量优良的“派克”钢笔,但还是在朝鲜战场上输给了朝鲜和中国人民。周总理用风趣的语言,既坚决地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也没有失掉作为一国领导人的风范,使得美国记者无言以对,脸一直红到耳朵根。
语境制约着修辞,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只有在一定的语境因素中才能具有确切的意思,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一旦离开了语境就失去了所要达到的意义和效果。
第二,修辞可以创造语境
构成语境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包括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
等在内的说写着的自身主观语境因素;二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听者、读者等动态客观语境因素。好的修辞能够创造出语境,并符合主观语境因素和客观语境因素。
首先,修辞的选择能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语境。通过对词语的加工及辞格的选择,能够创造出符合上下文的语境,从而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
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第三首诗云:“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其中第三联“玉颜不及寒鸦色”,描写宫女感慨自己洁白如玉的容颜还不如一只黑色的乌鸦。“玉”强调宫女容颜的美丽,而“寒”突出环境的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渲染出孤寂凄寒的意境。并且将美丽的宫女与丑陋的乌鸦对比,乌鸦尚能从昭阳宫上飞过,自己却中年见不到做皇帝的丈夫。这符合“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所描绘的客观语境,也符合宫女独居冷宫深处,得不到皇帝宠幸的痛苦及悲凉之感。
其次,句式的选择创造出不同的语境。不管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拥有众多的句式,不同的句式可能表达的意思一样,但创造的语境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有很大差别。我们选择不同的句式,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语境,从而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
如现代汉语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如果以施事者作陈述对象则宜用主动句,不然则用被动句。平常我们多用主动句,但在某些场合选用被动句比选用主动句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鲁迅《社戏》中写道:
忽而一个红衫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
4
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看着。
这句话强调受事“小丑”被花白胡子鞭打,而不是站在花白胡子的角度说打“小丑”,从而引出作品中的“大家”作为旁观者,不仅袖手旁观不阻止花白胡子,还“振作精神的笑看着”“小丑”被打,表现出鲁迅对这种“旁观者”的态度。
通过对词语的加工,对辞格及句式的选择,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物性格、上下文情景及作者思想态度的语境,从而使修辞与语境完美结合,取得最好的表达效果。
综上所诉,一方面语境制约着修辞,是修辞的基础,另一方面,修辞可以创造语境。修辞以适应语境为第一要义,脱离语境的修辞是没有生命的,不适应语境的修辞将会失去其预想的修辞效果;修辞不仅仅适应语境,它同时还在适应的过程中创造着特定的语境。因此,修辞和语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两者是辩证的关系。我们应该将修辞和语境统一于在平常的写作和交际中,正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等。
参考文献
[1]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谢微微,修辞对语境的创造〔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3第02期。 [3] 张颖,论语境对修辞的制约作用〔J〕邢台学院学报,2005第20卷(3)。 [4] 沈立新,试论修辞对语境的体现作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16卷04期。
[5]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