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相关诗词:
【1】、唐代李白:“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2】、宋代苏东坡:\"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螃蟹,古称尖团)。\"、\"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之感叹。
【3】、宋代诗人黄庭坚: \"解缚华堂一座倾,忍堪支解见姜橙。\"、“形模虽入妇人笑,风味可解壮士颜。寒蒲束缚十六辈,已觉酒兴生江山。”
【4】、《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宝玉:“持蟹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宝钗:“桂个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示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5】、《咏蟹》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6】、《蟹包诗》 (宋)高似孙“妙手能夸薄样俏,桂香分入蟹为包。也知不枉持螯手,便是持螯亦草茅。”
【7】、寄文刚求蟹 (宋)张耒“遥知涟水蟹,九月已经霜。巨实黄金重,蟹肥白玉香。尘埃离故国,诗酒寄他乡。若乏西来使,何缘致洛阳。”
【8】、阳澄湖蟹谚 “虾有虾路,蟹有蟹路,泥鳅黄鳝独走一路。”;“人冷穿袄,蟹冷钻草。”;“蟹靠水养,水靠人养。”“一年荒,荒三年,一年好,三年高。”、“西风响,蟹脚
痒,浪打芦根虾作墙。”
【9】、宋代陆游:\"传方那鲜烹羊脚,破戒尤惭擘蟹脐。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
【10】、宋代高似孙:“西风送冷出湖田,一梦酣春落酒泉;介甲尽为香玉软,脂膏犹作紫霞坚;魂迷杨柳滩头月,身老松江瓮里天;不是无肠贪卡蘖,要将风味与人传。”
【11】、明代徐渭《题画蟹》\"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哉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12】、明末哲学家李贽“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
【13】、明代画家郑板桥 “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 “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14】、艺术大师齐白石《螃蟹图》上题\"处处草泥多,行到何方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法海和尚躲进螃蟹壳子里避祸的民间传说。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一文中,鲁迅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15】、明代李渔《闲情偶寄 蟹》
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此一事一物也者,在我则为饮食中痴情,在彼则为天地间之怪物矣。
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尝虚负一夕,缺陷一时。同人知予癖蟹,召者饷者皆于此日,予因呼九月、十月为“蟹秋”。虑其易尽而难继,又命家人涤瓮酿酒,以备糟之醉之之用。糟名“蟹糟”,酒名“蟹酿”,瓮名“蟹瓮”。向有一婢,勤于事蟹,即易其名为“蟹奴”,今亡之矣。蟹乎!蟹乎!汝于吾之一生,殆相终始者乎!所不能为汝生色者,未尝于有螃蟹无监州处作郡,出俸钱以供大嚼,仅以悭囊易汝。即使日购百筐,除供客外,与五十口家人分食,然则入予腹者有几何哉?蟹乎!蟹乎!吾终有愧于汝矣。
蟹之为物至美,而其味坏于食之之人。以之为羹者,鲜则鲜矣,而蟹之美质何地?以之为脍者,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厌者,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此皆似嫉蟹之多味,忌蟹之美观,而多方蹂躏,使之泄气而变形者也。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难乎?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剖一筐,食一筐,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纤毫不漏。出于蟹之躯壳者,即入于人之口腹,饮食之三昧,再有深入于此者哉?凡治他具,皆可人任其劳,我享其逸,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且似不成其为蟹与瓜子、菱角,而别是一物者。此与好香必须自焚,好茶必须自斟,僮仆虽多,不能任其力者,同出一理。讲饮食清供之道者,皆不可不知也。
瓮中取醉蟹,最忌用灯,灯光一照,则满瓮俱沙,此人人知忌者也。有法处之,则可
任照不忌。初醉之时,不论昼夜,俱点油灯一盏,照之入瓮,则与灯光相习,不相忌而相能,任凭照取,永无变沙之患矣。
【16】、孙晋灏《食蟹》诗云:\"荒蒲飒飒绕渔舍,西风昨夜清霜严。一星远火照秋水,郭索数辈行监馋。浪岂博带纷出簖,厥名则异实则咸。往常但侈鱼肉味,尖团嗜好殊酸咸。朵颐翠 釜灶觚立,老饕口腹真食馋。金膏浓腻一筐足玉脂滑润双螯缄.分擘肌理片条缕,攘擎那恤污衣衫.脐防性冷医戒勿噬,譬如萧艾终当芟。森森做坐销戈戟气,积甲熊耳何山岩。
清张岱《陶庵梦忆》《·蟹会》: 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河蟹至十月与稻粱俱肥,壳如盘大,中坟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腊鸭、牛乳酷、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繇今思之,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惭愧惭愧。
【17】、梁实秋食蟹美文 :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当然我说的是河蟹,不是海蟹。在台湾有人专诚飞到香港去吃大闸蟹。好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从香港带回了一篓螃蟹,分飨了我两只,得膏馋吻。蟹不一定要大闸的,秋高气爽的时节,大陆上任何湖沼溪流,岸边稻米高粱一熟,率多盛产螃蟹。在北平,在上海,小贩担着螃蟹满街吆唤。
七尖八团,七月里吃尖脐(雄),八月里吃团脐(雌),那是蟹正肥的季节。
记得小时候在北平,每逢到了这个季节,家里总要大吃几顿,每人两只,一尖一团。照例通知长发送五斤花雕全家共饮。有蟹无酒那是大杀风景的事。
【18】、《晋书·毕卓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螫,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19】、《食蟹歌》黄子云:“西湖(即阳澄湖,其时住湖东边的乡人把它称为西湖)湖蟹兴秋高,品馔独此平生求。荻枫萧萧鸿叫野,乘兴棹籱横泾游。横泾地主我旧姻,门前曲绕西湖流。村墟九月簖未除,到即先与比邻谋。仆童提筐复四出,黄昏归到声啁啾。青丝挽束受饔人,呼婢取酒须新郵。酱醋姜韭寻常味,于此佐助皆珍馐。移时磊磊登盘筵,气犹奋怒张两眸。捧杯大笑号众中,食我多者同寇仇。灯前攘腕了不顾,老眼久注探其尤。爱红入手未须臾,砉然擘落轮
兜。柔腻或白芙蓉脂,垒块咸赤丹砂毯。肉房栉比犬牙错,
细理剔块情绸缪。巨螯荤角沾柔毛,偏旁大小如吴钩。齿力宛转碎脱之,肌雪入口无停留。若肥若瘠尽饕餮,毫锐不肯轻弃投。霜月皑皑光照户,素娥流涎久莫收。从酉至亥始罢席,计觥不觉逾百筹。醉看坐客恣狼藉,乖脐残爪森戈矛。左右岂无刍豢列,对之于我行云浮。齐州盛称淮南闸,岭海一网千万头。往芳华筵颇餍饫,如斯甘美莫与俦。吾闻皇天恶不作,一物戕害非身修。矧兹百处含糗夫,口腹岂可穷遐搜。呜呼!君不齐夷薇蕨颜箪瓢,未闻寿考封公候! ”
【20】、《日落鱼龙》 董其昌:九点芙蓉堕淼茫,平川如掌揽秋光。人从隐后称湖长,水在封中表谷王。日落鱼龙骄夜壑,霜清钟磬度寒塘。浮生底阅风波险,欲问蒹葭此一方。
【21】、唐李颀《赠张旭》:“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22】、宋梅尧臣“尊前已夺蟹螯味,当日莼羹枉对人”。
【23】、元顾阿瑛《可诗斋谬侃柑子韵》:“一醉能辞十日酣,浊醦到手味偏甘。新诗漫赋宫槐陌,好事争传海岳庵。霜后两螯看紫蟹,樽前一味出黄柑。料应堂北梅花树,今岁开时只向南。”
【24】、元杨维桢《蟹》“飒飒西风秋已老,郭索肥时香晚稻。两螯盛贮白璚瑶,半壳微含红玛瑙。”
【25】、清尤侗《咏蟹》词:“漫尋尔雅,见介士横行,郭索盈野”。
【26】、佚名“釜中爬郭索,釜底益薪火。笑尔久横行,今宵受奇祸。”
【27】、明唐寅:“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
【28】、清金孟远《吴门竹枝词》:“最是酒徒口福好,菊花初绽蟹初肥”。
【29】、清陈竺生《食蟹》:“口福秋来剧可人,魚庄虾市并新鮮”。
题词:
著名社会学家邓志伟,题词“天下第一蟹城”;
费孝通,“阳澄湖胖的明珠”
传说和寓言:
【1】、“八仙”(鲜)的传说
阳澄湖不仅有闻名中外的大闸蟹,还有湖中“八鲜”。
关于八鲜,也有一个传说——
八仙过海之前,先在阳澄湖逗留了数日,阳澄湖的父老乡亲对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汉钟离热情招待,八仙十分感动,一起商议,怎么报答,最后就决定,每人给阳澄湖留下一样水产,结果,真就“各显神通”,变出了八样水鲜,个个鲜美无比:螺蛳、鳗鲡、白鱼、黑鱼、鳊鱼、草鱼、青鱼、清水虾(也有大同小异的其他八鲜之说,但八鲜一说却是肯定的)。
这样一来,阳澄湖不仅有大闸蟹,还有八样水鲜。
蟹为水司令,八鲜坐上宾!
本来,一个秋季人丁兴旺,现在一年四季都客流如潮。
大闸蟹吃过了,还有八鲜,无论什么时候到阳澄湖,都可以品尝八鲜美味……这样,对于阳澄湖畔的巴城老百姓来说,一年365天,天天都是收获的日子!
于是,巴城人民不仅怀念和感激给全人类带来美食极品大闸蟹,同样怀念和感激给阳澄湖留下无穷资源八鲜的八仙!
这正是——阳澄湖美,巴城蟹肥;“八鲜(仙)”过海,好运相随!
【2】、大禹一脚
传说大禹治水,他头戴竹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拄拐杖,餐风宿露,日夜兼程,从北方向南一路走来。他越过长江,折而向东,路过苏州城外虎丘山时,左脚重重落地,被一块尖利的石头戳破了脚指头,血流不止。大禹一怒之下,把带血的石头掷向前方,落在昆山,化成了玉峰山。所以,玉峰山的石头玲珑乖巧,其中以有血丝纹理的为上品,那
是大禹的血;草鞋破了,他脱下向南扔去,掉在苏州城西,变成了一座草鞋山,成了今天著名的吴文化遗址。
大禹这一脚踏得太重了,他的脚掌湖西端是脚跟,又圆又深;中间脚心的凹形,一边有个凸起的狭长的半岛,名叫莲花垛;东端是脚的前掌,所以平坦辽阔,湖水清浅,大禹的四个脚指头,也陷成了湖;大脚指厚实,陷成了圆形笠帽湖,现叫傀儡湖;依次向北,是鳗鲤湖、巴城湖、雉城湖。阳澄湖同四个小湖像明珠一样嵌在江南碧野,自古有五湖联珠之说。
大禹五个脚指头为什么只陷成四个湖?因为一个脚指头被石头戳痛了,没有着地,但滴下的血,化成了一朵朵蔷薇花,它花开紫色,而且重瓣,大家叫它紫色蔷薇,每年春天,开满湖边田野和农家的篱笆,成为阳澄湖畔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大禹因为脚趾受伤,拐杖用力一撑,陷入了地下,拔不出来,天长日久,化作一株参天银杏。千百年来,它屹立在湖湾港口,像一座天然航标,船在空荡浩渺的阳澄湖中不会迷航。
【3】、巴王围网逮“恶龙”
巴王在阳澄湖畔治理水患,功成名垂后,筑“巴王城”,百姓安居乐业,但有一条“恶龙”(巨蟒),生性残暴,经常在该地区作恶。
巴王用粗藤织成一张大网,架在“恶龙”经常出没的阳澄湖畔。恶龙灵性十足,数日按兵不动。一计不成巴王又生一计,在围网中投放恶龙酷爱的诱物。那恶龙终于经不起诱惑,钻进围网,津津有味地享受巴王赐予它的佳肴。
说时迟那时快,“恶龙”偌大的身躯已经给围网缠住。恶龙拖住沉重的围网,犹如沉重的枷锁,一股劲地向“巴王城”的东南方向窜去。巴王和他的臣民紧追不舍,一直追到龙潭湖地区。那恶龙已筋疲力尽,奄奄待毙。巴王举起手中的铜斧向恶龙头颅砍去,只见那“龙头”离地升起,随而从天而降,旋转不止,旋出一个六、七十亩的泥潭:龙潭湖。
【4】、巴城湖的传说
大禹治水时,督工巴解为了防夹人虫筑起土城――巴城。
为了开发巴城土地资源,巴解带领手下官员视察,只见沃土延绵数十里之遥,却是一片荒凉。
巴解决心开一个湖泊与巴城湖沟通,巴解当场挑选数千名青壮年开湖造田,他们身穿布衣,脚穿草鞋,头戴笠帽,任凭风吹雨打,手上起血泡,嘴唇裂开但没有吓退一步,男女老少送水送饭,有人病倒,巴解亲自煎药送水。
凡间开湖造田,当地神隍、土地报送天庭。玉皇大受感动连忙召集众仙。消息传到王母娘娘那儿。王母身穿珠衣,手托一块巨大银镜来到开湖地方随手一扬,只见银光一闪,宝镜从天而镜,接着珠光一闪,从王母身上掉下一颗珍珠。
宝镜落下地方就成了一个湖泊,后巴解被禹封王巴王,在此建城,而珍珠掉下就成了现在巴城湖中三角蚌。
【5】、巴解的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派巴解在阳澄湖地区督战,民工常为张牙舞爪的“夹人虫”所苦,巴
解命以开水烫之,虫即变色,且有异香,于是尝之,乃佳肴也,于是,巴解成了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夹人虫”变害为益,治水工程顺利进展,功成名就之后,大禹册封为王。巴解筑“巴王城”,建立国泰民安的“巴子国”,同时,传说他还围网诱捕“恶龙”(巨蟒),“架设水网通道”、“整治欺行霸市”……他是阳澄湖地区的拓荒者,是距今三千余年、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一位圣人。
【6】、光绪皇帝吃蟹
光绪皇帝的老师是常熟人翁同龢,一年初秋,师生奕棋聊天,谈起天下美食,首推阳澄湖大闸蟹。光绪皇帝马上点了一个太监,派他到江南采办阳澄湖大闸蟹。
翁同龢知道市场上冒充阳澄湖大闸蟹的多,怕太监上当,就叮嘱:“阳澄湖大闸蟹的特点是金爪黄毛,昆山县巴城镇是其产地,个头虽不比别地方的大,但肉质鲜、肥、嫩、实,办‘金爪黄毛’才是正宗。”
太监就遵照翁同龢的吩咐,来到巴城阳澄湖收购金爪黄毛蟹。想不到当地人听说皇上买蟹,有意把蟹价抬高了数倍。太监无奈,只得支付了大量金银,才购到一批金爪蟹装运进京。
光绪皇帝尝过金爪蟹,确实觉得不差。一问价钿,吓了一跳,贵得惊人,而且个头又小,不禁怀疑起来,问翁同禾:“朕已食过蟹了,其味固佳,但怎么不象人家说的那么大。”
翁同龢奏道:“这是臣家乡邻县巴城特产金爪黄毛,个头虽然小了点,却是正宗阳澄湖
大闸蟹。”
光绪皇帝又问:“金爪黄毛与大闸蟹价格一样吗?”
翁同龢回答:“金爪黄毛价廉物美,比一般蟹高不了多少。
光绪皇帝脸呈不悦,问:“那么这次送来的蟹,为什么比老师所说的贵了好几倍呢?”
翁同龢一惊,忙说:“臣对此情况不明,想其中必有缘故。”
光绪皇帝认为采办的太监必有弊端,命翁同龢派人去昆山彻查,还把太监等当事人打入天牢,一场特大的“金爪蟹案”,闹得宫中人心惶惶。
翁同龢着急非凡,想自己一番好意,结果闹出这样的轩然大波,弄不好太监执事性命难保,还会祸及阳澄湖边的百姓,深感责无旁贷,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于是,他一面派亲信去家乡了解情况,一面翻阅审案的材料,又悄悄盘问当事人口供。几日后,事实真相全部调查清楚,他也不想看到哄抬蟹价的蟹农遭殃,苦思冥索后想把事情推到老天身上结案。他向光绪皇帝奏称:“这次采办进宫的金爪蟹,途经常熟意外逢上多日闷头大雨,螃蟹在途中死伤甚多,弃去总数之七成,只剩了三成活蟹,故蟹价特别昂贵。”
光绪皇帝却不太相信,下旨让毗邻常熟的昆山知县勘查。昆山当时并未下雨,昆山知县以为常熟也无雨,就据实复旨。翁同龢知道后更急了,这样一来变成自已在撒谎欺骗皇帝了,恐怕连他也要一起倒霉。翁同龢左思右想,终于急中生智,想出了流传已久的几句气象歌谣,抄录在奏本上进行辩解:
夏雨隔丘田,牛背湿半边。
昆山日炎炎,常熟雨涟涟。
此乃江南的天时也!
光绪皇帝看过本章,这才笑道:“夏雨隔丘田,朕也听说,错怪他们了。”随即下旨释放所有关押人员,平息了“金爪蟹案”。
【7】、蟹背上的牛脚印
螃蟹背上有一只牛脚印,传说是被老牛踏出来的。开天辟地时,水牛、螃蟹、癞蛤蟆都在天上,十分友好。一天,螃蟹在银河里游荡,迎面过来的癞蛤蟆兴冲冲说:“蟹兄,发财的机会来了。”
“什么机会?”
“只因银河决口,人间发大水,百姓逃难要紧,丢下了许多金银财宝,你我赶快下凡,趁机去捞他一把。”
螃蟹动心了,说:“好!机不可失,叫上牛大哥一起走吧。”
癞蛤蟆说:“老牛早已下凡正在抡修河道决口,我们快走吧。”
螃蟹一听,觉得时不宜迟,就急急忙忙跟着癞蛤蟆来到人间,横冲直闯,到处捞外块,发足了横财。
老牛一点也不知道,替河道补好决口之后,觉得人间遭此大灾,田园荒芜,便决定去
帮助人们耕田耙地,出一分力。
这天,老牛正在犁地,看到螃蟹和癞蛤蟆财大气粗,昂首阔步走来。问明他们到人间来捞横财的情况后,顿时怒火中烧,追上去一脚踏在螃蟹背上,大喝一声:“你们有良心吗?”
癞蛤蟆一吓,浑身冒出了鸡皮疙瘩,急忙一蹦溜之大吉。螃蟹无法脱身,只得苦苦哀求,把癞蛤蟆如何出坏主意,拉拢他下凡发灾难财,一五一十坦白出来。
老牛方始明白,原来癞蛤蟆主谋,就饶过了螃蟹。谁知道老牛这一脚踩得真厉害,蟹壳上早已留下了一个牛脚印,还把螃蟹踏得身体都成了扁形,挺立不起来,从此只好横爬。
癞蛤蟆虽未遭到老牛惩罚,但吓得浑身鸡皮疙瘩,从此再也褪不掉,世世代代传了下来。
螃蟹吃了苦头,就怨恨到癞蛤蟆,悔不该上他的当,所以专门要吃癞蛤蟆的肉。直到现在,人们钓蟹常用癞蛤蟆的肉做钓饵,道理就在这里。
【8】、蟹和尚
在人人皆知的《白蛇传》故事里,那个美丽的白娘子为了向法海讨还丈夫,来了个水漫金山。法海和尚没有办法,只好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中。苏州和杭州一带的老百姓纷纷为白娘子打抱不平,消息传到了玉皇大帝那儿,他连忙派太白金星下凡查办。
太白金星率众天兵天将,下凡捉拿法海和尚。法海和尚赶紧溜之大吉,逃到了阳澄湖边时,发现自己已无路可走。情急之中,看见水滩的石缝间有一只螃蟹正在蜕壳,身体变得软软的,没有抵抗能力。他抓住时机,立即从蟹壳的缝隙里钻了进去,躲藏在蟹壳里一
动也不动。
可是,法海的一举一动丝毫也没有瞒过太白金星厉害的眼睛。他在云层里看得清清楚楚,对躲藏在蟹壳里的法海说:“你做了凶人,天地难容。本该一个霹雳将你打死,看你有悔改之意,今天放你一条生路。从今以后,你必须安分守己,坐在蟹壳里修炼正果!”
躲在蟹壳里的法海心里暗暗叫苦。可是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从此,他只能终日坐在蟹壳里盘腿打坐,尊旨修行。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曾经写到“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9】、沈周与阳澄湖大闸蟹的传说
明代苏州著名画家沈周,与阳澄湖大闸蟹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老百姓说,阳澄湖大闸蟹为什么这么肥美?是当年沈周用糯米墨汁养肥的。
沈周擅长画山水,兼工诗文,善于表达性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自成一家。由于他长年生活在江南青山绿色水间,摹写自然,寓意清新,所以他的山水画特别受到推崇。
阳澄湖是沈周最喜欢的地方。他常常来到湖边,欣赏渔帆点点,芦苇青青,野鸭游弋,鱼儿嬉水,湖光水色让他沉醉其间。从清晨到黄昏,他不停地画着,领略着光线的变幻给
景物带来的不同的视觉变化,体味大自然给自己的艺术启示。
就这样,他在湖边画了很长时间。有时侯夜幕降临了,他还在纱灯散发的光线中,细细描绘着夜色中的阳澄湖美景。他笔下的画面,神秘而静谧,看到的人们无不啧啧称赞。
据说,沈周用的墨水,是用糯米汁调制的,因而显得光洁可人,还有一阵异香扑鼻而来。也许正是这特别的墨香,在画家用湖水洗笔时流到湖里,引来了一群群大闸蟹。每当夜晚,沈周在灯下作画时,常常会有湖蟹悄悄地爬上画架,与他作伴。
今天的阳澄湖大闸蟹仍然是看见了灯光便会爬过来,这是被沈周当年在湖边照着灯火画画,养成的习惯。不信?你在吃蟹时翻开蟹壳看一看,可以发现每只螃蟹的囊中,都有一小摊黑黑的颜色。这是什么?这正是沈周当年用的糯米墨汁。
【10】、黄菊花与大闸蟹
传说很久以前,在阳澄湖畔的金家村有一位翩翩少年,自幼刻苦读书,人称金秀才。一日他到邻村去访友,在乡间的小路上遇见了一位风姿绰约的姑娘,叫黄菊花。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金秀才便托媒人去说亲,黄菊花的父母一口答应,很快就迎娶成亲,结为夫妻,小两口十分恩爱。
不久大比之年来临,金秀才要到省城去参加考试,满怀希望能考中举人。黄菊花忙着替丈夫整理行装,并亲自乘船送行。当时正值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新婚夫妻依偎在一起,难舍难分。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当船驶入湖心的时候,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袭来,波
涛翻滚,小船在湖上颠簸起伏,十分危险。两人茫然,不知所措,只有紧紧抱在一起。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大浪头猛扑过来,将风雨飘摇中的小船一下子掀翻。顿时两个人都被巨浪打翻在湖水之中。黄菊花在慌乱中抓到了一块船板,总算将身体浮出水面,立即就寻找丈夫的踪影。远远地她望见金秀才正在水中挣扎,便毫不犹豫的将船板推向金秀才,并大声呼喊:“郎君!赶快抓住船板!”金秀才抓住船板以后,定睛一看,黄菊花的身体正在下沉,心知爱妻为救自己才这样做的,便毫不犹豫的将船板推过来,大声喊道:“接住船板,赶快逃命,不要管我!”黄菊花再推过来喊:“你赶考要紧!”就这样两个人推来推去,都宁肯牺牲自己而保住对方的姓名。可是风浪无情,眨眼间金秀才便被水浪卷进了水底。而黄菊花则被湖水冲到了沙滩上,昏死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雨过天晴,温暖的太阳照射在黄菊花的身上,他才慢慢地苏醒过来,四下一望,不见丈夫的踪影。于是她挣扎着爬起来,到处寻找金秀才,大声呼唤,不见回应。她终于明白,丈夫一定是葬身湖底,再也回不来了。于是她放声大哭,哭得死去活来……她的灵魂忽然变成了一丛金黄的菊花,守候在阳澄湖边,与葬身于湖中的丈夫日夜相伴。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妻子的真情感动了丈夫,金秀才尽然变成了一只大闸蟹,从湖中爬上岸来,与菊花相依为命,难分难舍。他们相亲相爱,依然不断繁衍着后代,菊花越开越繁盛,大闸蟹越繁殖越多。
从此以后,每到秋天,阳澄湖畔便盛开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菊花,湖中大批的大闸蟹也纷纷爬到菊花丛中相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