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轼文章诗词选

2022-09-07 来源:易榕旅网


苏轼文章诗词选

初出茅庐

初发嘉州(1)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2)。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3)。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4)。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原诗注:是日,期乡僧宗一,会别钓鱼台下。

词句注释

(1)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作于嘉佑四年(1059年)。其时苏轼、苏辙已中举,奔母丧返四川眉山后随父再赴京都。父子三人取岷江水路,经嘉州、犍为,出蜀出峡,直下江陵。苏轼时年二十四,尽览山川形胜,“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父子三人趁“舟

1

中无事,博奕饮酒”,你唱我和,写下百余首诗篇,结集谓之《南行集》。《初发嘉州》便作于这年冬天,由嘉州出发之际。其时,苏氏父子已名动京师,文章播于天下。诗写嘉州发船时的景况和沿江所见风物,表露出既留恋故土又决心勇往直前去开辟未来的复杂心情。

(2)发:开船。阗(tían)阗:鼓声。唐宋时以击鼓为开船信号。西风:秋风。猎:吹拂。画旃(zhān):船上插的彩画旗帜。

(3)锦水:锦江,以濯锦其中则鲜艳得名。蛮江:指青衣水与沫水,今名青衣江、大渡河。

(4)佛脚:即今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其脚正临江面。造:到达。

杭州通判时期(1071~1074)

吴中田妇叹

和贾收韵(1)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2)。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3)。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4)!

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2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5)。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6)。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7)。

龚黄满朝人更苦(8),不如却作河伯妇(9)![1]

词句注释

(1)本篇作于熙宁五年(1072),王安石变法开始于熙宁二年(1069),作者此时因对新法持保守态度被排挤出朝廷,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因对新法的弊端强烈不满,对官吏漠视百姓深为痛恨,对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注,因而常在诗中讽世论政,希望“有补于国”。贾收:字耘老,乌程(今浙江湖州)人,苏轼的朋友,著有诗集《怀苏集》。吴中:指江浙一带。诗歌托田妇口吻,写农民在遭受天灾情况下,又加上新法诸种措施造成的谷贱钱荒的局面,因而备受剥削,陷于更加贫苦穷困的境地

(2)粳(jīng):俗称“大米”,亦名“秔”,稻谷的总称。庶:差不多,表示推测。(3)泻:倾泻。杷(pá):同“耙”,翻土的农具。出菌:言其木质部分因长期水淋而“生耳”(长出菌菇之类)。镰生衣:割稻的镰刀因水淋生锈

(4)此句极写农民见成熟稻谷遭风雨倒伏泥中生芽霉烂的痛苦感受。眼泪哭尽,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血,天地终无情。”忍见,痛心地看到。

(5)茅苫(shān):茅棚。苫,草帘子。赪(chēng):红色。粞(xí):碎米。

3

(6)言贱卖新谷之后又卖牛才能交完租税,目下只能拆屋而炊,明年挨饿更顾不上考虑。

(7)“官今”句:当时推行的新法规定,交税,免役均用现钞。农民必须把实物换成钱币。结果市场上出现了“钱荒米贱”的现象,导致田地荒疏,民躲避税收而流离失所。”后句指当时王韶计招抚羌族以利用兵西夏之事。

(8)龚(gōng)黄:龚遂、黄霸,均是汉代宽政恤民的清官。这里借指推行新法的官员,是反语。

⒁河伯:指河神。

密州太守时期(1074~1076)

江城子·密州出猎(1)

老夫聊发少年狂(2),左牵黄,右擎苍(3),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4)。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7)。

词句注释

(1)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十月(1075),苏轼时为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自去冬以来,密州蝗、旱为灾,苏轼曾屡往常山祈雨,后果得雨。本年十月间,再往常山祭谢,归途中于同官习射放鹰,并作此词。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他曾说此词“令

4

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

(2)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聊:姑且,暂且。狂:狂妄。

(3)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4)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千骑(jì):形容从骑之多。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5)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7)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

5

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黄州时期(1080~1084 被贬黄州)

定风波(1)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3)。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句注释

(1)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4)料峭:微寒的样子。斜照:偏西的阳光。

6

念奴娇·赤壁怀古(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7)。

词句注释

(1)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2)大江:指长江。淘:冲洗,冲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3)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7

(4)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5)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6)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7)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南迁惠州、儋州时期(1094~1097惠州;1097~1101儋州)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1)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2)。

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3)。

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4)。

8

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5)。

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6)。

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7)。

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8)。

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9)。

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10)。

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11)。

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12)。

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13)。

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14)。

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15)。

词句注释

(1)本篇作于绍圣四年(1097)六月底。苏轼于本年四月十七日得到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诰命,即于十九日离开惠州,六月十一日由雷州徐闻县递角场渡

9

海,到澄迈县通潮驿。在琼州(今海南海口市)逗留十余日后,再沿海南岛西北部赴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此诗即作于途中。苏轼此行,对于环境的险恶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也做好了应付最坏局面的精神准备。过岭以来,其所以能“超然自得,不改其度”,心胸镇定,是因为有充实的正义感(紧守自己一贯坚持的政治信念,遭打击而不易自己为非),饱满的成就感(历典八州有口皆碑的政绩和名高天下的诗文创作成就的自我感觉),高尚的道德融成的自我意识作为精神支柱。在此诗中,诗人的精神以超自然的面貌出现,高洁、自得、乐观、顽强,以不归为归,在这样高大的精神形象面前,迫害者和他们制造的境遇,便显得渺小不足道了。诗歌意境宏伟,想象飞腾,语言奇丽。纪昀评云:“以杳冥诡异之词,抒雄阔奇伟之气,而不露圭角,不使粗豪,故为上乘。源出太白而运以己法,不袭其貌,故能各有千古。”王文诰评云:“高唱入云,有叫阖排阍之响,声彻九天九地矣。”他们都看到这首诗的不同凡响。

(2)四州:指宋时海南岛上的琼州(今海口市)、崖州(今三亚市崖城镇)、儋州(今儋州市)和万安州(今万宁市)。百洞:指海南岛中央五指山洞穴很多。蟠:遍及。

(3)“我行”二句:谓自琼州至儋州,像在岛的西北部走了条如弯月般的路线。

(4)“登高”二句:言北望中原,惟见积水茫茫。

(5)“此生”二句:言四望无路,不知此生当何往。以上四句极写想不通时之穷困,以作顿挫。

(6)眇观:远观。瀛海:大海。《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载:驺衍学说认为:“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小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

10

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谈天翁,即指驺衍

(7)“茫茫”二句:谓中国的土地,置之于四海之中,不过是太仓一粟般微不足道,又有何雄雌可争呢。《庄子·秋水》云:“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苏轼《试笔自书》云:“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 \"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呼?念此可以一笑。”

(8)“幽怀”二句:言天外长风呼啸而来,幽怀全被吹散。亦暗写“想通”后精神的清明高爽。

(9)“千山”二句:风吹千山,草木皆动,如鳞甲腾跃;万谷因风呼号,如笙钟齐鸣。此本是南海清风急雨之状,经苏轼超越情感的奇幻、升华,遂成此瑰丽意境,为下文神仙世界做铺垫。

(10)钧天:天的中央。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帝住的地方。此句以反问作肯定,言上文声音正是群仙在天上宴会作乐。

(11)属:斟酒相劝。青童:即青童君。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仙童,居东海。此句言群仙高兴我将归来,正举酒互相劝饮。

(12)此句言这急雨难道是无意而降,原是众仙人派群龙来催我作诗,才降落的。

(13)“梦云”二句:意谓仙人们看到自己的诗都变色改容,为之高兴。

11

(14)“应怪”二句:言仙人们奇怪东坡老人容颜衰老,空有工秒的诗语。

(15)“久矣”二句:谓很久以来,蓬莱宫中都未听到这么优美的诗歌了。这是从群仙的角度出发,来品评作者自己的作品。蓬莱宫:指仙人所居之宫。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二)(1)

总角(2)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3)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4)。

词句注释

(1)本组诗作于元符二年(1099)。作者时居儋州贬所。以七言组诗形式记述日常生活情事,凡所见、所闻、所行、所想,随意摄取,触手成春。诗中反应了作者与黎族人民之间友好相处,亲密交往的情谊,也生动描绘了儋州农村特有的风物,这一切显现在轻松活泼、自然美丽的笔调中,正是诗人恬静安适自得其乐情怀的折射。原作三首,此选其二。

(2)总角:古代童子发式,左右两边各扎一小髻。

(3)吹葱叶:言小儿吹葱叶作声为戏以迎送客人。

(4)“莫作”二句:言不要想到这里是离中原万里之外的天涯,但看西边儿童的情趣,亦有汉族文化的古风。舞雩(yú),古时求雨设祭的高台。《论语 先进》记孔子命弟子“各言其志”,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了深表赞同。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