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茶壶知识赏析

2021-05-29 来源:易榕旅网
文化研究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015-02 茶壶知识赏析 范振 (江苏宜兴214221) 摘要:紫砂理论上的探讨滞后,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扭曲了大家对紫砂审美的观念。我们喜欢顾景舟,不就是因为顾 先生展示的这种艺术感觉吗?以前艺人做壶,每一把壶,可能是成百上千的复制,这样形成自然的熟练。本文就如何赏析茶 壶知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紫砂壶;审美;制作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5-0200—01 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的区别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 是:茶壶不是怎么做!关键是最后的结果。不管用的什么方法,怎 么做,所作的壶要作出感觉来。这才重要。 现在紫砂一厂的通行做法,手工拍打身筒,模子准形。这类 做法也就是现在意义赏的手工制作。你现在让一厂的大多数艺 的,而如今却是石膏做的。 有人发给我一张图片,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老艺人做的“传 炉”壶,发现对角有接缝线,问我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怎么会有 “模只线”。我说;这把壶肯定是真迹。我见到过实物的。这线是 沾接线,是因为沾接泥料湿度不一致形成的收缩差造成的。不一 人全手工制作作品,不是不会做,问题是假如真的这样做了。恐 定是模只线。我的意思是说,有这样的线也不一定就是模只线, 怕大家又会嚷嚷茶壶怎么做到这个样子了。 过年的时候和一个高级工艺师闲聊。他给我讲了句笑话,说 如今在市场对壶的工艺要求实在有些“无理“。顾景舟大师倘若 再活过来再做壶,可能壶都卖不掉。我问他此话怎讲?他说;现在 要具体看。其实当今制壶人,很用心计的,往往可以把一些痕迹 隐藏掉,故意流下一些“所谓的全手T痕迹”这到是此地无银三 百两。 再就是泥料,我记得网站以前也讨论过,天然泥料是不是可 市场对手工艺品的要求太高简直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机械的精 以存在一点杂点,有些人认为不可以,有的则认为这是砂泥料固 度。如口盖最好是静配合!对嘴,把的要求也是极致化,毫厘不 有特性,肯定无法避免。我是赞同后者的观点。玩过老茶壶的人 差。泥料既要求是老法配制,又不可以有一丁点杂点,这可能吗? 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杂点”,认为这是紫砂矿料的一部分 这位老师的话,说的虽有点过,但目前市场对紫砂的期望存在 “诱导误区”。当然这责任,不应该又玩家来负。主要的根源还是 在紫砂的业界。紫砂理论上的探讨滞后,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 “内容”。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观点却持相反的;认为既然有 “完美无缺”哪就得无限趋近“完美”!这也有道理的,关键是我们 接受的“度”。我曾经和一个来访的网友去看过给我们炼制泥料 把大家对紫砂审美的观念扭曲了。我们喜欢顾景舟,不是就是因 为顾先生展示的这种艺术感觉吗? 以前艺人做壶,每一把壶,可能是成百上千的复制,这样形 成自然的熟练。这一点当今艺人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一些老 的工人的工作场面。他们是待泥料风化成蚕豆大小后人工删选 杂质的。网友问我没有比这办法更先进的了?我说,我以前学的 是这个专业,可以搞得很先进,机械粉碎,添加颗粒就可以了。就 像以前厂里的这种泥!以前不是大家也认同吗? 艺人不会用模只,但手工制作的传统类型的茶壶可以比模只挡 但是,我们要不是那种机械的均匀,我们要的泥料;颗粒,质 出的更快。但他们也不可能象如今的艺人做的如此精细,因为他 感都要充分展示紫砂的特性,要这些特性就不可以用这样的方 们时代尚没有“线切割”工具。 法。因此也就只能“顾此失彼”。 现在好多壶友,玩壶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还是这句话;茶 壶如何做,是方法。重要的是成品的感觉。假如作品和玩家的交 壶友还有担心,模只会象印刷品一样复制。其实这不用耽 心。模只在紫砂制作中只是一个非常短的一道程序。要想完成一 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个身筒。而是作品各个局部与整体 的衔接过渡,我们讲“切“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切“。这才真正代表 作者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范俊龙.紫砂物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流能产生共鸣,玩友读懂作者所作作品流露出的精神,情感。我 认为这和用何种方法并不重要!有些网站上好多壶注明是手工 壶,没有说明是否是全手工。有人以为我们是打马虎眼。这是误 解我们的初衷了。因为现在意义上的手工壶,就是如此!我们这 样注明也是对大家一种负责。假如我们也象别人一样注明这是 全手工壶,我认为这对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全手工壶作者是不公 平的。 一【2]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胸瓷工艺学1.Ⅵ】.j£京:轻工业出版社,1985 [3]于川.紫砂壶把玩与鉴赏I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 [4]中国硅酸盐学会_中国陶瓷史[M] B京:文物出版社,l982. 个作者运用那种方法做壶,主要的因素,是看成形特性, 有的壶必须用模只,而有的部分用,有的则完全不需要。模只也 只是制壶过程中的某道工序而已。 半手工的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现在流行的说法,两爿合 拢的方法,就是半手工。其实合爿的方式历史上就有,不是今人 的创举。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大彬虚扁都是上下合爿的。不过那 时不叫模只,叫“盔头”拱形内模称虚陀。盔头大多事用泥坯烧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