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物遗址类博物馆类旅游资源开发的另一种思路

2024-07-17 来源:易榕旅网


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另一种思路

对于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通常的旅游开发模式是将其开发建设成为不同规模与档次的博物馆,对游人进行开放,以实现其旅游价值。如陕西的乾陵,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座“一对夫妻、两朝皇帝”的大型唐代帝陵遗址(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就是以典型的博物馆模式进行开发、利用与管理。一般情况下,博物馆模式能够迅速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并获得一定的旅游收入,是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趋势的日益明朗,以及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活动参与方式的不断转换,博物馆模式也日益表现出了其自身的局限性,制约着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自身旅游经济效益的实现。去博物馆化,也就是打破传统的博物馆式开发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将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成为一种以文物遗址所承载和衍生的历史文化为核心,具备参与、体验、休闲等现代旅游功能和多元赢利能力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成为大型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新的思路。

一、大型文物遗址博物馆化所引致的旅游局限性

文物遗址不仅是人类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与文化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传统思维模式下,人们通常以博物馆的形式来保护和管理这些文物遗址,并实现文物遗址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以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这就形成了目前的文物遗址博物馆化的格局。然而,对于一些大型文物遗址而言,博物馆模式并不一定是其价值实现的最佳模式。

1。展示方式的局限性

大型文物遗址都有其复杂的空间形态、人文形态和自然形态,与地理空间、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而天然的对应关系,并通过这些对应关系而承载并衍生着丰富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是文物遗址自身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旅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大尺度的存在形态来领略文物遗址的内涵,实现自己的旅游目的,而不仅仅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文物.同时,由于大型文物遗址一般都历尽沧桑,所存留下来的其实只是一些被割裂的“符号”,这些“符号”能否被旅游者有机联系起来并准确解读,取决于这些遗址的开发利用与展示方式.博物馆作为大型文物遗址展示方式之一,虽然能集中展示有形的文物,但受空间形态和展示手段单一的制约,无法反映文物遗址的全貌,难以向旅游者提供丰富的现场感和体验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漏损。

2.价值实现的局限性

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存在着生产可能性边缘。因此,就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而言,任何资源都应当被科学而有效地利用,以实现其自身价值。文物遗址资源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价值,合理的保护与利用,不仅能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能够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实践也表明,文物遗址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实现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主动而合理地利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保护.国际古迹理事会在其第二份旅游宪章中也指出:“旅游能够捕捉到遗产的经济特点,并利用它们来产生资金、教育社区、影响政策而为保护服务”(I-COMOS,1999).然而,现实中文物遗址的博物馆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经济价值的实现及其最大化,因为全世界的博物馆都遵循着《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即非赢利性。因此,对于大型文物遗址而言,其经济价值的实现方式有待于创新。

3.旅游功能的局限性

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产品,始终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主要在于保护、研究和展示,并不是最适合旅游活

动要求的一种产品形式。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博物馆作为一种传统旅游产品模式,在旅游产品体系中的地位和吸引力日益下降.目前,博物馆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以观光游览方式为主,和旅游参与性时尚不相符合;回归自然和生态旅游的兴起,相对降低了历史遗址类景点的吸引力;展示性较差,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旅游产品老化,缺乏新奇性和市场竞争力;开发混乱,方式雷同,文化肤浅,内涵挖掘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博物馆这种产品形式不具备现代游客参与性、体验性和休闲性等方面的需求,存在着旅游功能缺陷。

二、大型文物遗址的去博物馆化旅游开发思路

大型文物遗址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实现.大型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去博物馆化,并不排斥文物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及其重要性,而是强调要改变其单一依托遗址博物馆进行展示的简单做法,提升文物遗址本身及其所承载和衍生的文化内涵在旅游产品中的比重。也就是说,要改变以往以遗址博物馆为核心的游览方式,而将遗址本身及其所承载和衍生的文化作为游览的核心,以克服单纯的博物馆模式所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在服务、运营与管理理念上,也要突破传统的博物馆思维.而要实现大型文物遗址的去博物馆化,则应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做到文物遗址的景区化、体验化和休闲化。

1。景区化

所谓景区化,就是要改变传统博物馆的空间局限性,把整个文物遗址及其外围地区按照一个完整的综合性景区来进行规划、控制与利用,充分展现文物遗址的空间形态、人文形态和自然形态,形成多维的、大尺度的游览体验空间。法国学者亨利·勒菲弗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指出:“空间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按照空间生产

理论,游客对旅游地的消费,实质上是对旅游地空间及其所承载的景观与文化的消费。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空间”的生产过程,这个“空间”不仅要有一定的尺度,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景观、文化与服务的载荷。因此,文物遗址的去博物馆化,首先要做到景区化.

2.体验化

所谓“体验”,就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激活消费者内在心理空间的积极主动性,引起消费者心中的热烈反响,创造出让消费者难以忘怀的经历的活动。由此,体验也就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提供物,代表着一种经济产出类型,成为一种新的价值源泉。旅游体验就是旅游者在顺序经验了不同的旅游情境之后所获得的主观情感,其实现路径包括旅游观赏、旅游交往、旅游模仿、旅游游戏等.体验性是现代旅游活动的重要特征,它要求旅游产品必须具备可参与性,能够为旅游者的体验活动提供必要的情境,而这一点恰恰是博物馆模式所难以做到的。大型文物遗址的体验化,就是要改变传统博物馆单纯的被动参观模式,提高游客参与性,让游客置身于精心展示的情境与场景中,通过游客自身的参与与感悟,来领略文物遗址的丰富内涵,解读文物遗址中各类文化符号的含义。同时,要尽可能地通过文物遗址的衍生物,如参与性较强的文化节目、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来增强游客体验的深度与丰度。

3。休闲化

旅游因其本质上的审美和自娱的规定,以及活动构成上的特点而具有消费属性、休闲属性和社会属性.文物遗址类旅游产品,尤其是以博物馆形式表现出来的旅游产品,往往不具备休闲属性,不仅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休闲需求,而且由于在短时间内要释放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普通旅游者而言,往往会造成一定的因知识缺乏、被动记忆

等而形成的心理压力,达不到身心放松的旅游目的。这也是目前博物馆类旅游产品缺乏市场吸引力和重游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所谓休闲化就是要在文物遗址开发利用过程中,通过空间转换、环境营造、景观设计、活动安排等手段,合理加入休闲功能,使大型文物遗址向郊野遗址公园方向发展,营造自然、宽松、优美的休闲游览环境,以适应现代旅游者的需求.

三、去博物馆化对陕西乾陵的启示

位于陕西省乾县境内的唐乾陵,是一处以乾陵博物馆为核心,包括整个陵山、司马道和诸多陪葬墓在内的大型帝陵遗址,不仅文物遗存众多,历史文化深厚,而且地貌独特,风景颇佳。按照乾陵的资源禀赋,其定位应该是世界级的遗产类大型旅游产品和陕西省的核心旅游目的地之一.但由于乾陵一开始就是按照博物馆模式管理与运营,虽然近年来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其资源禀赋来看,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博物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乾陵进一步做大做强和龙头带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1.博物馆模式对乾陵旅游发展的制约

博物馆模式对乾陵旅游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产品内涵不够丰富。乾陵虽然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在博物馆模式下,缺乏能够展示这些内涵的有效载体,资源丰度与产品丰度不协调,隐性资源难以转化为游客可以参与体验的产品,使得目前存在游览内容较为单一,缺乏新颖独到、符合现代游客需求与偏好的内涵,引致其吸引力不强,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不高。

其次是景区布局不尽合理:一是缺乏过渡区,游客直接进入核心区,不利于游览氛围

的营造和商业服务的展开;二是停车场选址不合理;三是购物区选择不合理;四是景区封闭度不够,目前在核心区域内尚存在一处村庄及部分耕种坡地;五是缺乏游客休憩区域;六是游览线路不合理。总之,由于景区布局的不合理,在整体形象、景区氛围、游览内涵、产品引力、游客体验、停留时间、消费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对乾陵景区产生了影响.

再次是景区整合有待加强.乾陵的整合面临四个主要方向:一是遗址内相关景点的整合,景点的整合不仅是管理体制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在游览线路与游览内容上的整合;二是景区与县域经济的整合;三是与相关景区的战略整合,尤其是与唐昭陵的整合。

2.对乾陵去博物馆化发展的初步思考

乾陵的去博物馆化发展,不是要去除或削弱现有的博物馆,而是要在理念、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突破传统博物馆模式的局限性,把乾陵当作一个世界级的大型文物遗址旅游景区和吸引游客来陕旅游的一线核心景区与独立旅游目的地来打造。

首先是按照景区化原则实施“大乾陵\"战略。所谓“大乾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大管理”。乾陵的发展必须打破部门、地域、管理权限等方面的局限,需要省市县三级政府、文物与旅游等相关部门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合成优势、共同发展”的原则,联手进行打造。可能的情况下,应创新组建省文物局、省旅游局、咸阳市政府、乾县政府、乾陵景区五方共同参与的乾陵景区管理协调委员会,对乾陵景区进行多专业统一规划,将景区所涉及的行政权、资产权、管理权、使用权、经营权等集中于管委会,集中力量与优势,统一乾陵的发展。在打造好乾陵的基础上,下一步可以考虑以乾陵为主体,主动整合昭陵、顺陵等唐文化景点或资源,将这些优势资源注入乾陵,一方面做大乾陵,另一方面拉动这些相关景区的发展,同时避免同质竞争和雷同发展;二是“大景区”。目前的乾陵景区实际上只是乾陵景区的核心区,仅靠核心区无以做大做强乾陵景区,更无法解决景区与县城两张

皮的现状.因此,一方面要做大核心区,将现有大陵内的村落予以移民搬迁,坡地予以退耕还林,停车场与购物场搬迁出核心区,腾出宝贵的空地来发展参与体验性唐文化项目,丰富核心区的内涵与品位;另一方面对县城与大陵南侧之间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与集中使用,将过渡区与商业服务区定位在大陵南侧,同时关闭大陵东侧游客通道,实现县城与核心区的有效连接,拉大景区空间,并在过渡区内布局相关商业服务项目,增加消费机会;此外,要将乾陵大陵、永泰墓、懿德墓、章怀墓、乾陵地宫、武曌园等景点进行重新整合,用专用游路、景区内部交通工具等将其快速联通,联票经营,拉大景区的纵深.

其次是按照体验化原则实施“文化乾陵\"战略。乾陵作为盛唐文化和帝陵文化的代表,其所蕴涵的丰厚历史文化绝大部分处于隐性状态,仅仅通过简单的文物展示是难以完全释放出来的,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普通游客所感悟与领略.因此,要提高乾陵的吸引力与亲和力,就必须提高乾陵旅游的参与性与体验性。首先,应利用现代GPS定位技术与数字导游技术,在全景区建立感应式多语种移动数字导游体系,以尽可能克服静态文物所承载信息不能被普通游客完全识读的问题,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其次,应尽可能推出一些数字化旅游产品,以克服静态遗存无法充分展示历史原貌的问题,如对乾陵现有数字电影进行扩容改造,推出四维立体电影,用生动直观的数字化技术来替代生硬枯燥的讲解,还原乾陵修建盛况、地宫探密、重大历史事件等场景,在展室内用影像资料、幻影成像技术等来表现重点文物的相关内涵,从而使枯燥的文物参观转化为生动的游览体验;再次,应策划推出一系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如根据相关历史背景自办或引进一些诸如仿唐歌舞、女皇登基、列国朝拜、仿唐车马环陵巡游等唐文化演艺项目,在过渡区开发建设唐市、马球场等仿唐民俗餐饮娱乐项目,甚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推出大型实景类演艺项目,增强游客的游览兴趣与停留时间.总之,通过“文化乾陵”战略的实施,使乾陵真正成为广大游客喜闻乐见的唐文化体验景区,而不仅仅是文物陈列景区。

再次是按照休闲化原则实施“绿色乾陵”战略。文物遗产类景区作为一种常规旅游产

品,与现代游客追求休闲、自然的偏好有一定的出入,不利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因此,为了增强乾陵的吸引力,发挥乾陵较为有利的地理形态,乾陵应打破传统的博物馆式发展模式,走大型遗址类郊野文化公园的路子,积极实施“绿色乾陵”战略.在对乾陵实施移民搬迁、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应集中省旅游局正在实施的景区绿化工程、畅通工程项目,各级政府的植树造林项目等,对乾陵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针对旅游景区的特殊需要,在常规绿化的基础上,还可以争取实施“万棵大树上乾陵”项目,以便尽快形成景观林,并在林地内规划建设游客游憩步道和必要的休息设施,使乾陵尽快改变纯文物展示景区的模式,成为历史文化价值与自然景观价值相结合、参观游览与休闲游憩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