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古城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的汉水之滨,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就是楚王的驾幸之所,称作“郊郢”、“楚别邑”。西汉初年改为郢县,三国、晋初钟祥曾以石城闻名于世。钟祥县城最早建于三国吴,即石城。《地理通释》载:“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本此”。这说明石城筑在山上,山势高峻,堪称天险绝壁,汉水南流经过石城脚下,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自古兵家必争。三国吴看中了这个地方,在此累石筑城,故名石城。西晋时将石城改建扩充为后来唐宋时期的郢州故城,明初再行改建扩充为安陆州城。明嘉靖时将城墙增修加固,到了清代,又多次补修。城有五门:寅宾门(俗称大东门)、文昌门(俗称小东门)、阳春门(俗称南门)、石城门(俗称西门)、拱辰门(俗称北门)。城墙周长3.65公里,高8.3米。抗日战争时期,五个城门和四周城墙不断遭到轰炸或拆毁。1967年南门尚存,不久被毁。(据1990年版《钟祥县志》)
历代帝王曾多次封王赐侯于钟祥,如隋朝郢国公、郢王,唐朝郢国公,后梁郢王,宋朝郢国公、富水侯,明朝郢国公、郢王、安陆侯、梁王、兴王等,都曾是钟祥的王侯。
“钟祥”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所谓“钟祥”乃钟聚祥瑞之意,因为这里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出生之地。自晋始,钟祥先后是竟陵郡、梁陵郡、石城郡、富水郡、郢州府、安陆府、安陆州、承天府等的治所。明朝末年,李自成亲率数十万农民军攻陵(显陵)拔城,改承天府为杨武州。满清时期,钟祥一直是安陆府的治所。民国以来,这里一直是钟祥县府所在地。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曾以汉江为界,将京山及汉江以东的钟祥部分地区划为京钟县,将荆门及汉江以西的钟祥部分地区划为荆钟县。1948年6月钟祥解放,1949年7月恢复了原来建制,正式成立钟祥县人民政府。
钟祥古城,文化遗迹甚多,号称大地博物馆。经钟祥县文化馆1958年、1982—1985年两次普查确定,文物保护单位148处,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
单位1处(明显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古时郢中(今钟祥)曾有著名的三台十八景:三台是兰台、阳春台、子胥台;十八景是阳春烟树、白雪晴岚、石城春雨、兰台午风、莫愁古渡、汉皋别意、龙山晓钟、仙桥夜月(其余景观佚名)。有古诗咏三台十八景:
龙山松柏翠光浮 利涉桥边水倒流
玄妙观中仙乐奏 石城高压汉江楼
阳春曲调人难和 白雪楼前月如钩
姨娘井阙流泉滴 龟鹤池清去复留
古墓叔敖云绕绕 兰台境步慢悠悠
烟锁莫愁村外草 舟横涮马伴眠鸥
朱门谁识寥天月 樠木山头守节侯
鞭尸滩际鸳鸯戏 恸父含冤子报仇
梅福炼丹升仙去 青泥池旁仙子游
云雨未来因宋玉 楚王遗恨几千秋
郢中名胜“三台十八景”
钟祥郢中名胜相沿“三台十八景”之说由来已久,究竟何为“三台十八景”呢? 郢中古城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700余年。因古城紧靠汉水,地当要冲,所以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和建制,自西晋至清末1600多年间,一直为竟陵郡、郢州、安陆州、承天府、安陆府治所,留有大量文化遗迹。同时,历代名人雅士或慕名来游,或结庐于此,积累了丰富的诗文辞章,逐渐形成了郢中的名胜景点系列。 最早的书面将郢中名胜系列化的是名代早期文人王慎修。早期地方志和民国版《钟祥诗征》均收有他的《郢中八景》诗作,其八景内容为:阳春烟树、白雪晴岚、石城春雨、兰台午风、莫愁古渡、汉皋别意(传说郑交甫汉滨遇仙女解佩处)、龙山晓钟、仙桥夜月(青泥湾梅福升仙之桥)。明正德年间,兴王府长史袁宗皋也有《郢中八景》诗作,只是将其中“兰台午风”换成了“利涉晴波”,可见当时已有“八景”共识,只是取景有所不同。 充实郢中名胜景点是从兴王宫朱佑沅开始的,素有风雅情趣的他大多数时间在忙于著书立说,在他的《恩纪诗集》中,将郢中名胜发展为《郢城二十景》,其中兰台挹秀、石城晓霁、武穆遗祠(岳飞祠庙)、三闾旧宅(宋玉宅址)、梅井修丹、阳春台、白雪楼、宋玉池、莫愁村、龟鹤池等十处为城内实体景点。花港流香、汉皋解佩、屏风挂月、曲水依云(小东门外,效王羲之兰亭流觞曲水)等四处为意境景点。涮马鸣湍(涮马滩)、潮泉夕响(城北山中)、龙风港(旧口)、金鸡冢(长滩)、石羊冈等六处为外围景点。 完善郢中名胜景点的是嘉靖皇帝及其子孙。兴王之子朱厚骢进京登上皇位后改元嘉靖,世称嘉靖皇帝。奉行尊亲为大的嘉靖皇帝对故乡钟祥恩隆有加将兴王府“潜龙之邸”,对郢中古城冠以“兴都”之称,并在此置承天府治所,对郢中古城大加修葺,使其势雄越四方,俯视三楚,形成“古迹景之,有景皆胜”的繁荣景象。当时文人墨客云集郢中,赏景游胜乐在其中。他们按兴王多多益善的思维,又照顾古城喜八的习俗,将郢中名胜列为“十
八胜景”。据明万历二十六年《重修岳武穆祠碑记》所载:“承天故安陆,献皇帝封国业,封内山川之胜若古忠义贤豪遗迹,靡不表彰而咏歌之。岳武穆为十八景之一……”显然已成为当时人们约定俗成的名称称谓。 清初,随着朝代更替,景物全非。文人毛迹可游览郢中后仍偏爱“郢中十八景”,他将明人王慎修的《郢中八景》重新填词赋予新意,流下许多名句佳章。清康熙五年,钟祥知县程起鹏主修第一部《种祥县志》是,综合前人的成果,又标新立异地将郢中名胜确定为《郢中十六景》,其内容有:胥台振彩、满木樵唱、白塔穿云、章山映秀(章山街章山仁里牌坊)、孟亭梅雪、玄妙仙乐、利涉倒流、花港流香、莲亭香泛(报恩寺之阴)、曲水依云、汉城绕歌、涮马鸣湍、崇沽怀眺、龙爬峭壁、城西飞阁、巷桥柳荫。 清代中后期,钟祥文人名士辈出,据《钟祥艺文考》记载清代钟祥出版诗文专著的文人就达110多位,其中不少文人对钟祥郢中名胜极其推崇,如胡作炳兄弟、李莲兄弟、韩枚、樊昌运、梅立中等。清乾隆六十年邑人杜光德主修的第三部《钟祥县志》称:“相沿古歌一首,词甚俚然,传播已久,不可删也。”其内容为:“龙山松柏翠光浮,利涉桥边水倒流,玄妙观中仙乐奏,石城高压汉江楼,阳春曲调人难和,白雪楼前月一钩。姨娘并阙流泉滴,龟鹤池清去复流,古墓叔敖云绕绕,兰台境步慢悠悠,烟锁莫愁村外草,,舟横涮马伴眠鸥,朱门谁识寥天月,满木山头守节侯,鞭尸怀际鸳鸯戏,恸父含冤子报仇,梅福炼丹升仙去,清泥池旁仙子游,云雨未来因宋玉,楚王余恨几千秋。”从这首古歌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十八景的影子,特别是“龙山”二字为明初所名,从而否定了古歌出自宋人梅尧臣的传闻。为什么三台十八景之前要冠以“三台”呢?因为郢中名胜景点集中分布在“三台”(阳春台、兰台、子婿台)周围,加之三台本身就是十八景的内容,而且念起来也比较顺口,所以形成“三台十八景”这句俗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