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研究的新成果
2022-07-24
来源:易榕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成 书 74 口李春林 《中国现代文学期-1:1史论》 刘增人等纂著.新华出 ̄#_+-2oo5年版 刘增人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着关于中国 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其间备尝种种艰苦。而今 以他为主纂的皇皇巨著《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 论》终于面世。实在是令学界振奋的一件事。 应当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早 已有人为之.也有不少成果。但以一百一}‘六 万字之规模。以“宏观研究”、“个案考察”、“史 料汇编”上、中、下三编之板块结构而推出者。 恐是首次。而其论述之谨严,史料之完备,亦难 有出其右者。 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史料的收录完 备而又合宜。作为一部史论,那么其论述对象的 确定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是中国期 刊出版数量众多.种类又非常芜杂。有时在为其 归类时甚至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情况。本书采取 在时限上完全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同步的原则, 上限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敲响了黄钟火吕 的《青年》杂志创刊的时间——1915年9月,下限 则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终结的第一次全国文代 大会召开的时间——1949年4月。在这一时段创 刊与发行的文学期刊,均属本书收录与研究对象。 但考虑到文学与期刊发展的连续性与互动性, 在《青年》杂志创刊前后有影响的刊物亦酌情收 录。在严谨的同时,又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而文学期刊又包括纯文学期刊和“准”文学期刊 两大系列(所谓“准”文学期刊是指有文学家参 与其中工作的期刊.发表文学作品的综合性、文 化类期刊.某些书评类刊物。摘登文化、文学类稿 件的文摘类刊物) 此外。还叙录了高校编辑出版 的文学类期刊,但非铅印者不录。这个收录标准, 我以为是正确的.它符合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 发展状况。既完备。又不致过于烦琐:一些油印的 4,f ̄J通常来说影响甚小意义不大。 其次。本书在理论阐述上高屋建瓴,精湛透 辟。例如,作者认为现在的文学研究已经从只是 重视作家作品的研究发展到引进文学活动的另 一极——读者.把读者的期待视野看作是对作家 创作的重要制约因素:但这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来说还不够.因为以期刊为载体的现代文学, 编辑也是整个文学活动的十分活跃的决定性因 素。文学期刊参与的文学,己经不仅是抽象的符 号系统.而且是与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文明等 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物化态的存在。所以现代文学 还往往是文化产业,是政治倾向、文学理念与经 济效益动态平衡的产物。此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 的解说,令人耳目一新又十分服膺:因为它是置 于作者多年对现代文学与文学期刊的互动关系 的精深研究基础之上的。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期刊 的生存与发展形态,作者归纳为对峙、传承、变 异、组合。以这一观点重新审视当年左翼刊物与 自由派刊物的对峙,就不仅仅是政治取向的问题 了.而且还有以对峙扩大销路的原因在。而传承 则是造就期刊网络式结构的重要程序.也与销路 的可靠性相关。变异则有跨类性变异(文学性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刊向政治性期刊变异)和同类性变异(从俗向雅 了它从未得到过的非常之高而又正确的评价。或由雅变俗)。组合或以社团为基础,或以精神领 在对《骆驼草》周刊等京派文学期刊论析之后, 袖为核心.或以艺术趣味为纽带。或因某一出版机 作者则指出.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甚嚣尘上的 构的支持而形成……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生存与 世界,在急速转型的现代中国,应如何坚持传统 发展的复杂而多样的形态.尽收读者的眼底。关 而不迷失自我.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整合之 于现代文学期刊的内部生存机制.作者认为主要 路,从《骆驼草》同人所倡导的文学主张中可以 有三个特征:三种办刊模式(党派性期刊、商业性 得到启示。 期刊、文人性期刊)的动态性制衡.文学与经济双 重推进的交错式整合,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竞争式 选择。这是一种宏观鸟瞰。它在中编“个案考察” 中不断地得到证明。 第三.作者的研究带有明确的为今日中国 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的使命意识。一切历史都 是当代史.这是西哲的名言。历史研究不论研究 主体的意识如何.客观上总会对当代社会发展 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而本书在这方面则表 现出更为强烈的自觉性。这与当今中国期刊业 正面临转型.所谓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生态环境 紧密相关。无论是“宏观研究”抑或“个案考察” 都很重视杂志生态环境的分析。可能正是由于 研究者所处的此种研究语境制约的结果。有的 地方作者甚至由对现代文学期刊的分析而直接 进入对当代期刊乃至网络文学的评论,指出其 优劣之所在,意在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四.作者力图通过期刊研究而给某些文 学流派以全新的解说,不独恢复其原生态,而且 能够对当下的文学发展有所启迪。如通过对《现 代》月刊等海派文学期刊的全面考察,作者认为 《现代》一扫同人刊物的单一。开风气之先,开辟 了包容各种不同声音的“准公共空间”.促进了 现代文学各种样式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坛盛景;编者们中立、民主 的态度。决定了《现代》没有成为当局的传声筒。 这就彻底推翻了过去人们对《现代》的偏见。不 仅如此.研究者还指出,《现代》不单同情左翼文 学.更钟情于现代主义文学,推动了2O世纪3O年 代中国文学向现代化的迈进。至此,《现代》得到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称许:作者将前人关于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成果予以相当精详的 梳理和正确的评价,绝不掠他人之美,对于自己 所借鉴者都一一注出,了了分明,显示出一种严 谨而严肃的治学风格,虚怀若谷、尊重他人的做 人方式。而对于曾对作者决心从事文学期刊研 究起过引导作用的书新先生等更是念念不忘, 令人十分感动。 我以为该书亦有一点缺憾:《史料汇编》的 存在,使得此书带有工具书的性质;倘若再编 一个期刊目录索引,当会使读者使用起来更加 方便。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Ill-厶■好书坊 本套丛书由民 间文学编(5本)和民 间美术编(5本)两部 分组成。民间文学编 精选了具有代表性 的、广泛流传于我国 民间的神话、传说、故 事、寓言、笑话,分编 “中国结丛书”(冯骥 成册。民间美术编则 才主编.河北少年儿童 分册介绍了年画、皮 出版社2004年9B版) 影、剪纸、风筝、面具等内容,充分展示了民 间艺术的魅力。而这些也都只是沧海一粟, 对于我们要真正把握的民间文化的大干世 界和真价值,仅仅是个开端而已。(向云驹)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