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原则:
海明威在他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意识流:
20世纪初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此类作品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
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钠。
唯美主义─
─19世纪后期流行于西欧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代表人物为法国诗人戈蒂耶、英国作家王尔德和佩特。它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提倡超越现实、游离人生的纯粹美,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摹仿艺术。它否定文艺的道德意义和教育作用,但却又是对西方艺术庸俗化的反抗,它强调艺术形式的完美,扩大了艺术表
现的能力和范围
诺贝尔文学奖─
─本世纪最重要的国际文学大奖,诺贝尔奖的一种。诺贝尔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无烟火药的发明者。他在遗嘱中规定,以其遗产一部约920万美元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种奖,1968年起增设经济学奖。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诺贝尔的逝世日12月10日颂发。每一种奖可发给一个人或几个人,如当年无适当人选也可不发。
除和平奖由挪威议会五人委员会评定外,其它各项奖均由瑞典有关科研机构评定
迷惘的一代─
─一战之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派别,名称源出于美国女作家斯泰因,后由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引用,遂成为一个文学派别的名称。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团体。其共同特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因而思想消沉颓丧,对人生感到迷惘。他们讲究艺术表现方法,文体含蓄简约,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存在主义文学─
─旨在宣扬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派别,著者有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人有权对人生和社会进行自由选择。存在主义文学兴起于30年代,在40、50年代达到全盛,它在艺术上寓高度的哲理性于文学作品之中,不讲求作品情节的复杂性、曲折性,而是对人物的精神状态展
开哲理性的议论分析。而他们的自由选择既要经历强烈的内心痛苦,又要与他人发生矛盾,故而作品
中的冲突非常尖锐。
表现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派别,首先兴起在本世纪20•年代的绘画界,逐步形成流行于欧美各国的文学思潮。著者有斯特林堡、卡夫卡和奥尼尔。表现主义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注重探讨抽象的哲理性问题,人物类型化,广泛使用象征手法,情节荒诞离奇,变化突兀。
黑色幽默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因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辑印小说片断集《黑色幽默》而得名,又云黑色喜剧、病态幽默。此派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往往通过冷嘲热讽、玩世不恭的态度,通过残酷而荒诞的寓言式艺术形象来鞭挞社会,把滑稽幽默与崇高严肃、喜剧与悲剧、顺序与错乱交错迭印,组成一体,从强烈对比中揭露现实。主要作家有海勒、品钦、巴思和巴塞尔姆。
魔幻现实主义
──本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拉美文坛上的一个小说流派。早在20年代,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研究后期欧洲表现派绘画时就使用了这一术语。此派吸收古印地安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借鉴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创作经验,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意识流、象征、比喻手
法,变现实为神话,变现实为梦幻,变现实为荒诞,用神秘、离奇、魔幻色彩表现出了拉美的神奇现实。主要作家有马尔克斯、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卢尔福等。
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
世纪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硬汉形象
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后期象征主义
出现于一次大战后的世界性文学潮流,20年代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其创作手法延续到后来的各种写作中。它的主要特点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
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
意象派
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以英国的庞德为代表。意象派诗歌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一切通过意象来暗示。与象征主义的区别在于:象征主义重飘忽的音乐性,意象派则近坚实的雕塑性;象征主义常用隐晦的象征或神秘的梦幻暗示某种心理状态,意象派则用鲜明、质感、凝炼的意象来与诗人的情思融为一体。意象派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俳句的影响。
荒诞派戏剧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简述现代派文学的艺术特征
现代派文学的艺术特征是:①象征性。现代派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②荒诞性。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③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了心理描写的范围。
简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②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③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答: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
物,三十年代最早在法国出现。1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这和浪
漫主义作家通过主观折射来反映社会不同。往往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如家庭生活、政
治斗争、经济活动等。他们用平凡的题材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
2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3人道主义思想。它的矛头主要指向贵族资产阶级的统治,
金钱的罪恶,社会上种种恶行败德,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它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弱者,主张宽恕、仁爱,赞美自我牺牲。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宣传抽象的人类爱和改良主义。4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在代表作中把人物性格和时代、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描写,
典型形象中最突出的是个人反抗社会、个人奋斗的典型。如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马
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1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从个人角度全面反抗社会。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揭示出一种人们彼此隔膜倾扎、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3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持以全面否定的态度。4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从非理性主义出发,抱以不可知论的态度。
“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
答:(1)结合了魔幻与现实,用魔幻的成分丰富了现实,并未因此减损现实。(2)象征和暗示手法的大量动手,或古代东方文学特征。
填空
福楼拜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 夫人》。作品中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2狄更斯是英国批判主义代表人物。成名作有《匹
克威克外传》是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小说。还有一个代表作《双城记》故事内容以巴黎和伦敦为故事发生地,主要内容三条情节线索:①梅尼特医生和露西②代尔那和卡尔登③得伐石
一家的故事。3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艾米莉勃朗特代表作《呼啸山庄》4、哈代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5柯南道尔是“世界侦探小说之父”
《福尔摩斯探案集》。三部中篇《血字研究》《四签名》《巴斯克维尔的猎犬》6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7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叶甫尼奥涅金》也是民族文学代表作,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奥涅金: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8、《驿站长》开启俄国文学“小人物”艺术先河。9、果戈里的小说《死灵魂》。剧作《钦差大臣》是讽刺喜剧10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形式独特的特写集、长篇小说,反对农奴制度。(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人物:霍尔、卡里内 奇。另一部作品《父与子》作品展示的是两种社会力量即革命民主主义者(巴扎罗夫)同自由主义者(巴威尔)也就是“父”与“子”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和斗争11、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代表人物:拉斯科尼科夫12列夫托尔斯泰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他的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长篇历史小说)《复活》中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在(精神上的复活)他的《安娜卡列尼娜》现实生活题材。
13契诃夫的短篇三部曲是《套中人》《关于爱情》《醋栗》他的戏剧创作《樱桃园》
14欧洲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 15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小说家幽默、诙谐和滑稽的笔调。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竞选州长》,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6易卜生“有现代戏剧之父”四大社会问题剧《群鬼》《玩偶之家》、《社会支柱》、《人民公敌》。19世纪三大流派: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①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②自然主义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左拉的《萌芽》。自然主义的开创者:莫泊桑,《羊脂球》是其成名作还有《漂亮朋友》
或《俊友》
。③波德莱尔象征主义代表人物。18、劳伦斯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其代表作《虹》描写了布兰温一家三代人恋爱婚姻的故事。19罗曼罗兰法国现实主义代表。《约翰克利斯朵夫》是
20世纪初发表的一部“长河小说”20、托马斯曼是德国作家其代表作《布登波洛克一家》21《老人与海》哲理性小说,代表人物:桑提亚哥。
于连形象
一、双重的、矛盾的性格。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两重性元素主要有: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这种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正直与虚伪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神学院中;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德·拉莫尔侯爵府中。
(一)自尊与自卑。于连是由一位粗暴且憎恶他的父亲培养长大的,从小就缺少父爱,使于连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人的内心越是脆弱,其防御机制就越强。于连高傲、敏感,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实际上这是一种防御机制,一种对内心自卑感的补偿。他宁愿在家挨饿,挨打,也不愿到贵族家当奴仆;他关心和谁同桌吃饭胜于关心薪金的多寡。他最初对德·雷纳尔夫人示爱并非真心,而是为了维持自尊这一“职责”。自尊使他要求得到真正的爱,自卑又使他得到了这种爱也不敢相信。于连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当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时就会导致自卑感,而这种自卑又激起了他强烈的自尊。
(二)反抗和妥协。于连极端不满自己现实的处境,热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想凭自己的才干,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平民的反抗意识。于连的两次恋爱就是对封建门阀制度的有力冲击。但是当他看到主教的丰厚收入,便想要当教士,于是背诵《圣经》到神学院去,忍气吞声地想适应那里的生活。他看到侯爵能让他改变平民的命运,便甘心为他效劳,不再反抗了。个人野心支配着他的一切行动。直到他发现贵族阶级对平民存在根本的敌视后,才恢复了反抗精神,宁死也不肯妥协。
(三)正直与虚伪。神学院的环境使内心正直的于连变得更加虚伪自私。他明明鄙视憎恨他们的这些行经,却忍气吞声地适应他们;他明明是无神论者却扮演成虔诚的教徒。阴暗的神学院把于连变成了伪君子,同时也刺激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在这里,于连
性格中的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四)雄心与野心。地位和环境骤变,在都市风气严重腐蚀下,于连的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步转化。他鄙视上层社会的纨绔子弟,却又盼望着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扬眉吐气。他十分仇视侯爵巧取豪夺、大发横财的行径,但当领悟到侯爵有意识把自己栽培成“一个上流社会的人”时,却又甘心为侯爵效力。于连变成了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奴仆。
二、善良正直的本性。作为一个平民出生的人他的灵魂深处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的
天性。他和儿时的伙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只能发自善良的心灵。面对贫苦人的悲惨场景,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怜悯的眼泪。曾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五百法朗寄回家乡,请西朗神父帮助分给与他以前一样贫苦的人并要求不要说出他的名字。司汤达把美与丑放
在一起描写,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美的一面。让主人公经过“恶”的磨难之后更加坚定了对“善
,美”的信仰,最终认清了社会的本质。
三、于连命运的悲剧性。这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于连最终没有实现先前的梦想,反而被送上了断头台。贵族阶级等级制度的森严和门阀观念的僵死决不允许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跻身于上流社会的行列。下层青年,无论才华多么出众,其向上爬的野心决不会得逞,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于连这一典型形象的反抗妥协反抗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复辟时期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的严重对立,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伊豆的舞女》的主题思想
影片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川端康成把《伊豆的舞女》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诗如画的美丽背景下:“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南伊豆是小阳春天气,一尘不染,晶莹剔透,实在美极了。在浴池下方上涨的小河,承受着暖融融的阳光。”“群山和天空的颜色都使人感到了南国风光”。“雨停了,月亮出来了。 雨水冲洗过的秋夜,分外皎洁,银亮亮的。”川端康成把主人公放进这伊豆秋色中,使人物形象与自然情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细腻优雅的风光描绘,让我们身临其境,享尽淳朴伊豆的旖旎风光。同时,又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清新淡雅的哀愁。川端康成通过自然美与个人情感的有机结合,构筑出“物心合一”的美学思想。[6] 纵观整篇小说,不难发现,这部小说一如川端康成其它作品,具有忧郁和哀怨的情绪,但在这其中却又浮现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温馨。这份暖意不因身份的悬殊而淡漠,正是这种身份上的差距让彼此的相伴和信任显得弥足珍贵。旅途虽短暂但却足以让“我”铭记,温暖了“我”今后的人生之路。小说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对“我”和年少舞女之间微妙的情感波澜的细腻刻画,舞女的清纯与天真如一股清泉净化了“我”抑郁阴沉的心灵,让这场原本孤寂的伊豆之旅充满了青春的悸动和初恋的浪漫。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旨在阐明笼罩《伊豆的舞女》的忧郁气氛突显的是这段与巡回演出艺人的旅程给具有“孤儿根性”的“我”所带来的温馨与浪漫。[3] 物哀”最早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在评论《源氏物语》时,把平安时代的美学理论概括为“物哀”。“物哀”不仅可以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意义,还可以解释为同情、怜爱、感动等意思。“哀”在日语中等同于“美”,哀即美的审美观是日本民族文化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现象。“物哀美”的美学传统一直被后世作家所继承发展着,成为一种日本文学的理念,也成为日本文学美的基调。[6] 物哀是悲与美的结合体,《伊豆的
舞女》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伤感。蜿蜒的山路、潺潺的流水、飘零的秋雨都渗透着淡雅的忧伤。物哀比悲哀要恬淡,恬淡到静寂、闲寂、空寂,小说中的学生“我”与舞女薰子邂逅之后,自始至终俩人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之言,而彼此之间的感情又都处于似乎觉察又似乎没有觉察之间,川端康成有意识的将这种似是爱情而又非爱情的情感色调淡化,物哀化,让主人公邂逅就是告别,告别就是永别,什么都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汇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体现了川端文学“物我一如”“物心合一”的美学观。“舢板摇晃得很厉害,舞女依然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 ———直到船儿远去,舞女才开始挥舞她手中白色的东西。”“物哀”抒发了即美且悲的情怀。哀美的意识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的感情世界,残月、飘零的樱花、甚至生离死别中都潜藏着令人怜惜的哀愁,会增加美感。这种哀感和美感已经影响到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审美意识。[6] 然而,综观全文可以发现,比起“我”,舞女在文章中写的更为哀伤,这也牵引出另外的问题。这种哀伤体现在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中。女主人公“薰子”的真实年龄虽然只有14岁,却为求生计,常年背着比书包还重的鼓和鼓架,无论酷暑严寒,翻山越岭四处卖艺。作品通过天城山顶老婆婆的恶语,鸟店商人的歹心,汤野小客栈纸商和女掌柜对待艺人的蔑视态度,“每个村子的入口处都竖立着一块牌子,上写: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进村”等几个情节,描绘了世事炎凉之感。世人的冷眼使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忧郁、哀伤的气氛。过早承担了生活的重担,承受着超出她年龄的生活压力,饱经颠沛流离之苦,还要在人们的歧视中强颜欢笑。这种社会的不公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无情的现实与14岁少女纯情的理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散发着哀伤之美。[7] 这种哀伤还体现在男女主人公的身份不平等上。“我”与舞女“薰子”之间的感情发展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一条主线,《伊豆的舞女》中,男主人公“我”是旧制高中的学生,在当时社会上是地位较高的人物,而女主人公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舞女。在故事的深入过程中,这种不平等就伴随始终。学生“我”总是从优越的视角出发,俯视身份卑微却纯洁美丽的少女。“薰子”第一次同“我”搭话时,是“有点儿慌张地小声回答”,接着就“脸颊绯红”。这些文字表现了舞女的羞怯腼腆,也流露出了男主人公的优越感。“我”和舞女一
行一起走在崎岖的乡间小径时,舞女总是跟在“我”身后,保持不到两米的距离。这两米空间正是男女主人公身份地位差距的暗示。发现泉水后,姑娘们却都站立在泉水周围,让“我”先喝未被搅浑的干净水,“我”坦然接受。舞女跪在地上,弯下身子给“我”掸去身上的尘土,气喘吁吁地请“我”坐;下山时,舞女跑着去给“我”拿来竹子做手杖,为此还险些倒在田埂上;“我”要离开房间,舞女就抢先走到门口,替我摆好木屐等。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都暗示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的不平等。也为两人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埋下了伏笔。作为社会精英的“我”不顾等级差别,与身为江湖艺人的舞女互相爱慕,当甜蜜的爱情一步步发展到顶端时,却不得不分开。“我”同情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受人歧视的艺人,包括穷困潦倒的“荣吉”,因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路途中的“千代子”,为生计所迫做舞女的“薰子”。这也是小说在另一方面上所能反映的。
《我是猫》主题思想
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这部作品是以一位穷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
《我是猫》是一部具有独特形式的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通过一只猫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苦沙弥、迷亭、寒月等知识分子以及金田为代表的资本家的生活面貌,对阴暗腐朽的社会和庸俗无聊的小说人物进行戏谑和批判,并以独特的讽刺手法描述了一幕幕滑稽、丑陋的场面,取得了狂欢式的喜剧效果。
小说中的“我”——“猫”是虚构的、独特的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动物的习性,而且具有人的思想意识。在这部小说里,“猫”是叙述者、评判者,又是一个完整的形象,起
着多方面的作用。猫叙述人的世界是小说花费篇目最多的地方,《我是猫》的写作目的不是真的要写猫的生活,而是要借猫这个载体来刻画人,来反映人的社会生活。纵观全书,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中学英语教师苦沙弥,研究美学的迷亭,理学士寒月,爱好诗歌戏剧的东风,痴迷哲学和禅道的独仙君,以及实业家金田一家,说客铃木等。而人物活动的地点主要是苦沙弥——猫主人的家里,这就给由猫来展开叙事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当然猫还通过自己的外出把故事发生的地点转移,这样小说就不会像古典主义戏剧遵循“三一律”那样把场景只局限在同一处了,如猫潜入金田家,从而引申出金田一家的人物形象和生活风貌等等。
猫自己的世界也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猫吃年糕、捉老鼠的滑稽场面,猫平时的运动项目,如“捕蝉”、“溜松”、“绕竹墙”等。另外,小说中还写到另外几只猫,主要是女师傅家的“三毛姑娘”、车夫家的“老黑”。猫的世界同样丰富多彩,苦沙弥家这只公猫对“三猫姑娘”的眷恋之情丝毫不输给人类的男女仰慕之情,书中写道:“她那浑圆的脊背别提有多美啦,简直达到了曲线的极限。她那条尾巴卷得恰到好处,两腿的坐姿、略带忧伤、不时耸一耸耳朵的优美动作,我简直不知道如何形容。尤其当她在那和煦的阳光下,暖暖和和、文雅大方地坐在那里时,虽然体态端庄肃静,但她那比天鹅绒还要光滑的浑身的毛,在春日阳光的辉映下,即使在无风之中也使人感到它在不停地轻轻颤动。”再如车夫家壮实的公猫老黑瞧不起苦沙弥和苦沙弥家的这只猫,这无疑讽刺了人类社会的世态炎凉。作品还有力地批判了明治 政府的 暴力工具——警察制度。作者笔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警察和侦察极为鄙视。苦沙弥骂“侦探是和 小偷、 强盗一个族类的东西,其臭无比”。
作者通过他们的议论,揭露了警察制度镇压人民、剥夺人民言论思想自由、草菅人命的反动本质。 侦探“为了搜索 证据,什么都做得出来”,“他们甚至罗织虚构,陷害良民”。作者通过他们指出,真正的罪人是警察,真正的 疯子是侦探。苦沙弥质问:“良民
出了钱雇用的人,倒把雇主陷罪,不是十足的疯子是什么呢?”迷亭用推想未来的 滑稽趣谈,进一步对警察制度作了抨击:“到了那个时候, 警察要提了棍棒在街上巡逻,和打野狗一样扑杀天下的公民了。”日本近代国家是一个军国主义气味很浓的国家,它广布 密探和警察,钳制人民的行动,禁锢人民的思想。政府的反动统治是极其黑暗的。小说把矛头指向维护地主、资本家剥削制度的专政工具——警察制度,深刻地批判了它残杀人民的反动性,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
作品还用众多的篇幅描写了以主人公苦沙弥为首的明治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正直、 善良,鄙视世俗、不与败坏的社会时尚同流合污。穷教师苦沙弥“从当学生起就讨厌资本家”。他大骂金田“算什么东西!”他把铃木的名片扔“在那个臭地方( 厕所)判处了无期徒刑”。他对金钱、资本家的仇恨甚至到“顽固不化”的程度。美学家迷亭机敏多智,锋芒毕露,一有机会便嘲讽金田、铃木,使他们陷入窘态。理学士寒月不慕时尚,没作财主金田家的乘龙快婿。他们不满现实,揭露时弊,挖苦世俗,在他们尖刻、讥讽的语言中,却也表达了处在黑暗之中的人民愤懑的情绪。然而,他们又有着种种弱点,甚至不良的倾向。苦沙弥愚拙、软弱、无能,不谙“世道”,他与金田斗争中,虽有“雄壮”的“架势”,但“一交锋就成了银样的枪”了。迷亭轻浮说谎,玩世不恭,还往往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哲学家独仙宣扬“心的修行”,用“大彻大悟”教诲大家,实则是一种戮害人们身心的毒剂。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胸无大志、无所事事;虽然自命清高,但是过着无聊、庸俗的生活。他们为了寻求精神刺激、填补生活的空虚,卖弄知识,故作风雅,嘲笑世俗。他们这种矛盾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正是当时一种既不满上层统治者又不与人民为伍的处在社会中间状态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写照。作者来自这个阶层,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性和心理特征,因而在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的生活,有力地鞭挞和嘲笑了他们的弱点。在这种辛辣的讽刺背后,也隐藏着 作者的苦闷和悲哀,作者说过:“比嘲笑他们我更嘲笑我自己,象我这样嘻笑怒骂是带有一种苦艾的余韵的。”
作品除了上面所揭露和 描写的之外,对当时的官吏、 教育制度也有所抨击,尤其对当时追逐金钱、损人利己的时尚更是予以深刻的揭露;另外也写到了这样污浊的社会所造成的一般 劳动人民朝不保夕、卖儿鬻女的生活惨景。可以说,《我是猫》是日本近代文学中一部视野广阔、描写深刻,贯穿着批判精神的讽刺小说。
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主观意识决定存在的意义,但承认有独立于意识的存在。 存在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萨特宣称:“存在”即“自我”,“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以主观性为出发点。”这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
2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并自由选择价值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存在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3贬低艺术的认识作用
存在主义者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
示人的心灵的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觉清晰、明确起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
4悲观而积极的处世态度
存在主义者曾经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他们把资本主义现实的丑恶,看成是世界上永恒的荒谬,鼓吹人生虚无,活着没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徒劳的。存在主义既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感和厌恶,又宣扬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在“自由”的名义下美化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由于它否认了人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存在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点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
5人并无先天本质
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他们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
6三位一体
在文学创作中,存在主义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认为作家不能撇
开读者来写小说,作者的观点不应该是先验的,还必须通过读者去检验;只有当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在小说人物的活动过程中,作者和读者才共同发现人物的真面貌。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对欧美青年一代作家影响很大,后来,也为其他文艺思潮流派所运用。
意识流的基本特征
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倒时序、循环时序、颠倒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
2.意识流描写。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描写的特点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描写层次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描写的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在心灵宇宙范围内写成一曲曲心灵史诗。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如磐的现实。
“魔幻”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表现手法的“魔幻”性,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又一显著特征。首先,这种“魔幻”性带有浓厚的拉丁美洲本土色彩。所谓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神灵崇拜以及他们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题的看法,都是这种“魔幻”的源泉。其次,这种“魔幻”性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由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受教育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西方现代主义手法,采取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并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象征。比如《百年孤独》中写马孔多的居民们在失眠病毒蔓延之后都失眠了,不久又患上了健忘症,连日常的生活用品的名字都忘了;于是只好在每件物品上贴上标签,注明名称、用途等。这个情节的象征寓意是耐人寻味的,它在告诫拉丁美洲人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正在被人遗忘,这是何等危险啊!而且,这个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的马孔多小镇,不正是—百多年来孤独而又多灾多难的拉丁美洲大陆的象征吗!
荒诞。 荒诞手法是贯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重要表现手法。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为了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主要也是借用这种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荒诞手法。比如〈百年孤独〉中描写霍·阿卡蒂奥被枪杀后他流出的血从门下溢出的情景:“穿过客厅,爬上街沿,顺着土耳其人大街奔驰,往右—拐,然后朝左一拐,径直踅向布恩蒂亚的房子。在关着的房门下面挤了进去,绕过客厅,贴着墙壁(免得弄脏地毯),在饭厅的食桌旁边画了条曲线,沿着秋诲棠长廊蜿蜒行进”。
意识流手法。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在叙事中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流动和时空倒错的手法,也明显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比如《佩德罗·帕拉莫》中经常采用随意插笔、打乱时空顺序的写法。在描写佩德罗年轻时和苏珊娜恋爱的情节中,前面是佩
德罗的一段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随着他的意识流动,展现了他和苏珊娜在一起的种种甜蜜生活场景。紧接着是他母亲和他的对话:“我说,快从厕所里给我出来,小子。”“好,妈妈,我这就出来。”
现代主义(又现代派)
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多种反叛传统追求新奇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其特点是反传统精神,表现异化的主题,在艺术上强调表现内心世界和心理真实,提倡以丑为美。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是指在文化倾向上呈现出共同性的一些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包括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特点是激烈的反传统、为写作本身的欢愉而写作,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红与黑》的题目意义
象征不同的政治理想。“红”暗示自由平等,充满英雄业绩的拿破仑时代,“黑”指的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象征不同的人生道路,“红”代表从军,“黑”代表加入教会,概括了故事的走向,预示了于连的最终命运。“红”代表了鲜血,“黑”代表孝服。
卡夫卡《变形记》中大甲虫的含义:
这一意象不仅反映了现代西方人的异化状态,更包容了“负担”“封闭”“价值缺失”等内涵,甲虫的硬壳象征了主人公承担的生活压力和自我封闭的精神状态,甲虫身负硬壳爬行的形象正是格力高立身负压力卑屈生活的写照。甲虫意象包容了“负担”“封闭”“价
值缺失”等内涵凸显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因此,“虫形人”成为现代西方人最形象的表征。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
美国梦的破灭
司汤达的文学评论《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现实主义宣言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