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名家名作精练:朱自清专练

2020-02-23 来源:易榕旅网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名家名作精练:朱自清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航船中的文明 朱自清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上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玩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哪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的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

人,是的,不错。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

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剌剌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

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

呜呼,可以风矣!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中写“我”“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上了船”,凸显了“我”来杭心情的急迫,也暗示了航船为“士大夫”所不屑的现实。

B. 文章写当时有“物质文明”的汽油船,也有“精神文明”的航船,暗示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交融的背景,有利于表现主题。

C. 船家对女人“男人女人都是人”的说法,有一段“十分巧妙”的批评,这段描写讽刺了船家的自作聪明,增添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D. 本文不像《荷塘月色》那么优美,也不像《背影》那么沉重,在叙议结合中显出活泼、幽默,以“漫画”式的描写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2. 面对两个女人提出“男女混坐”的要求,航船里的人们有哪些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3. 文章以“航船中的文明”为题,意味深长,请从题目内涵和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加以探究。(6分) 答案: 1. C

解析: C项,“这段描写讽刺了船家的自作聪明”分析错误,船家不是自作聪明,是为保守思想做诡辩。故选C。

2. ①船家之类的人:制止、讥讽,体现了他们的保守卫道;②与妇女同来的男子一类人:默不作声,体现了他们的软弱;③“我”:观察、反思,体现了对合理需求、平等观念的认同,对保守思想的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面对两个女人提出“男女混坐”的要求,航船里的人们各有各的表现:①船家之类的人:“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我们有我们的规矩”,这些语言含有制止、讥讽,体现了他们的保守卫道;②与妇女同来的男子一类人:“男人不好意思做声”,他的默不作声,体现了他们的软弱;③“我”:“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语含讽刺,是对保守思想的讽刺,这是观察,是反思,体现了对合理需求、平等观念的认同,对保守思想的批判。

3. ①指航船上“男女分坐”规矩体现的封建思想。时代发展,航船上依然坚持“男女分坐”,拒绝、讽刺合理要求,这是顽固保守的封建思想的体现,作者对此作了批判。②指航船上两个女人言行中表现出的平等、自由观念。“男人女人都是人”“我们是一堆生的”体现了人们的合理需求和对平等、自由的追求,这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但却遭到卫道者们的扼杀,作者流露出深沉的悲哀。③指当时中国社会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取舍。士大夫“擎着大旗拥

护精神文明”,却为追求“物质文明”的享受,“撇了那老相好”,作者讽刺了他们捍卫“精神文明”的虚伪性。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内涵的能力。探究小说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小说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探究标题主要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几个方面作答。文章以“航船中的文明”为题,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主题,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如航船上“男女分坐”规矩看似文明,其实是顽固保守的封建思想的体现,作者对此作了批判。“航船上发生的冲突”正体现了人们的合理需求和对平等、自由的追求,这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文明的行为,但却遭到卫道者们的扼杀,作者流露出深沉的悲哀。题为“航船中的文明”,写出了士大夫“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却为追求“物质文明”的享受,“撇了那老相好”,作者讽刺了他们捍卫“精神文明”的虚伪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菌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受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籍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

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荡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治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央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作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远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下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痩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脾,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

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一日作完,于溫州

(节选自《朱自清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注]二十年代初,正是五四运动落潮期,朱自清寄情山水,追求一时的宁静和一切均适度的生活情趣;同时他又渴望光明,向往自由。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第一段的抒情告诉人们,秦淮河的真实面目就是秦淮河上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情景。

B. “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句中的“赏鉴”一词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

C. 第三段对月色的描摹,先将月色与灯光进行对比,突出月色之“清”,再运用拟人、烘托手法赞美月儿的神态。

D. 文章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缜密、细致的特色,将自然景象、历史影像、古代风物、真实情感融汇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

5. 文章第二段写出了秦淮河夏夜水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6分)

6.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答案: 4.C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

的判断是否恰当。本题中,A项,“抒情”应为“描述”。第一节中“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的秦淮河”,从表达方式看,这是“叙述”。“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从表达方式看,这是“描写”。所以,第一节是“描述”。B项,“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分析错误。首先,“赏鉴”一词不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这是从作者的角度思考而表达的,不是出自船夫之口;其次,“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无中生有。D项,“历史影像、古代风物”在所节选的文章内容中没有体现。故选C。

5.(1)特点:冷冷地绿着。(2)手法:对比,将南京与杭州的日光、秦淮河与夏夜的西湖进行对比。(3)表达效果:给人一种静静的、清凉的感觉。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分析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有三个小问题,要分开回答。阅读文章第二段,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提取或概括其特点。“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由此提取概括秦淮河夏夜水的特点的词语是:冷冷地绿着。“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这里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南京的日光与杭州的日光,秦淮河水的冷冷与夏夜的西湖的热蓬蓬进行对比,冷冷的秦淮河水的给人一种静静的、清凉的感觉。

6. ①通俗易懂,口语化。如“三株两株”“小姑娘怕羞的样子”等。②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在水里摇曳着”中的“摇曳”,将垂柳的影子在水中的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又如“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中的“浴、缠、挽”等字,将树的枝条在月光下的美好形态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③叠字的运用有一种音韵的美。如“淡淡”“支支”“偷偷”“光光”等。④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朴素典雅,贮满诗意,营造出如诗如画的境界。拟人如“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比喻如“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划线句子,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圈出关键词语,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內涵。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还要从词语运用准确生动、句式特点、语体色彩等角度分析。准确判断出以上语言特点后,再结合文段内容解释这些特点的表现,最后结合文

段分析其效果。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如,“三株两株的垂杨柳”“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等,运用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摇曳”一词,将垂柳的影子在水中的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中的“浴、缠、挽”等字,准确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将树的枝条在月光下的美好形态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淡淡”“支支”“偷偷”“光光”,运用多个叠词,具有音韵美。“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儿可爱、羞涩、腼腆的情状。“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枝条美丽、柔细的特点。“光光的立着”“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的样子和精神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