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坚持的名言: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
(2)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3)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董必武)
(4)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约翰逊)
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
二、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里(方圆)(2)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1)汝心之固(顽固)(2)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1)今亡亦死(逃走)(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1)惧其不已也(代词,他)(2)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3)帝感其诚(他)(4)其妻献疑(他的)
6.之(1)以君之力(的)(2)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1)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1)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2)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三、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
12.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四、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用动词,用箕畚装。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问题探究: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8.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归纳寓意。
9.小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应移山?
中考链接: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甚矣,汝之不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