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省铜陵市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解析版)

2022-10-14 来源:易榕旅网
2016-2017学年安徽省铜陵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括号内.)

1.为“感知”170万年前的生活,寻找远古人类的足迹,中考结束后,小刚准备和

同学一起去参观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什么地方( )

A.北京 B.陕西 C.云南 D.河南

2.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红山文化”出现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辽河流域为中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以“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红山文化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表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2013年4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因旅游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优质的接待服务,荣获长三角“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主题体验”的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粟 D.黄瓜

5.《舌尖上的中国 2》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

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常,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6.“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这是最近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7.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B.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D.华人是黄皮肤

8.2014年4月5日,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C.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9.成语与历史人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卧薪尝胆﹣﹣勾践 B.问鼎中原﹣﹣楚庄王 C.退避三舍﹣﹣晋文公

D.破釜沉舟﹣﹣刘邦

10.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夏代的起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起始年距今年(公元2016年)时间为( ) A.5000年 B.4085年 C.2070年 D.2016年

11.2014年5月17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促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B.带来青铜礼器 D.传播甲骨文字

12.“封建亲戚,史载: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 )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县制

13.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至前464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战争;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4.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材料中蜀人

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应该是( ) A.李冰

B.李世民 C.李春

D.李纲

1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最主要的是因为( ) A.分封制的推行 B.百家争鸣的活跃

C.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D.合纵连横的开展

16.《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

B.牛耕

C.耧车

D.机耕

17.史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关键原因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秦孝公去世,失去政治支持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18.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

C.各国的社会变革 D.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

19.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日益密切,下列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 )

①汗血马 ②葡萄 ③核桃 ④小麦 ⑤打井技术 ⑥西域魔术。 A.①②③⑥

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⑥

20.历史课上,同学们讲述的“三国故事”中,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说法是( )

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C.曹操建立魏国

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21.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的我国本土宗教是(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22.下面的大战中,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3.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南方比较安定

C.淝水之战的胜利,阻止游牧民族南下 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25.“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郦道元

二、材料问答题

2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分别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这一工程又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

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3)结合材料三,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4)根据材料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016-2017学年安徽省铜陵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模拟

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括号内.)

1.为“感知”170万年前的生活,寻找远古人类的足迹,中考结束后,小刚准备和

同学一起去参观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什么地方( )

A.北京 B.陕西 C.云南 D.河南

【考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最早人类的遗址的相关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出土地点是云南省的元谋县.据此可知参观地点应该是云南省.故本题答案选C.

2.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北京人.

【分析】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的体貌特征与生产生活状况.

【解答】题干直接设问考查远古北京人生活场景相符的选项,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据此可排除含④的BCD三个选项. 故选A.

3.“红山文化”出现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辽河流域为中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以“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红山文化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表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半坡人生活史实的掌握.半坡人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居民代表,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他们会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会饲养猪、狗等家畜,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会烧制彩陶.

【解答】A:元谋人,尚未进入农耕时代. B:北京人,尚未进入农耕时代.

C:半坡人,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居民代表,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他们会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会饲养猪、狗等家畜,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会烧制彩陶. D: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故选:C.

4.2013年4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因旅游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优质的接待服务,荣获长三角“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主题体验”的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粟 D.黄瓜

【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解答】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河姆渡人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故选A.

5.《舌尖上的中国 2》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

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常,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抓住“半坡居民”这个关键词进行解答.

【解答】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六千年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 故选:C.

6.“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这是最近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

【解答】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故选D.

7.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B.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D.华人是黄皮肤

【考点】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分析】本题考查了炎黄子孙.

【解答】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后来,

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故选C.

8.2014年4月5日,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C.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考点】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分析】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宮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贡献,称他为“人文初祖”.

【解答】题目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C.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与黄帝的贡献无关,治水英雄那是传说中的大禹. 故选:C.

9.成语与历史人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卧薪尝胆﹣﹣勾践 B.问鼎中原﹣﹣楚庄王 C.退避三舍﹣﹣晋文公

D.破釜沉舟﹣﹣刘邦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成语典故.

【解答】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对应人物不是刘邦,而是项

羽,因而D符合题意.ABC对应正确. 故选D.

10.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夏代的起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起始年距今年(公元2016年)时间为( ) A.5000年 B.4085年 C.2070年 D.2016年 【考点】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

【分析】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

【解答】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距离2016年时间为4085年.计算方法是用2070加上2016得出4086年,再减去1,因为没有公元0年. 故选B.

11.2014年5月17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促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B.带来青铜礼器 D.传播甲骨文字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历史,学生要抓住商朝的基本特征.

【解答】题干其实考查的是商朝及之前出现的文明.结合所学可知,铁器是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商朝是制作的灿烂时期;彩陶在半坡原始居民就已经发明;甲骨文是商朝人发明的文字. 故选A.

12.“封建亲戚,史载: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 )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县制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

【解答】“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的是分封制.西周

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故选B.

13.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至前464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战争;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考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时间.

【解答】题目给出的公元前722至前464年的259年和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 故选C.

14.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应该是( ) A.李冰

B.李世民 C.李春

D.李纲

【考点】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李冰的相关史实.认真阅读问题,找出关键信息,得出答案.

【解答】“每岁插秧毕”意思每次插秧种植水稻,“蜀人奉香烛”四川人都会供奉香烛感谢李王.说明一个姓李的人解决了四川地方的水利问题.联系课本所学知识确定是李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造福了四川人民. 故选:A.

1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最主要的是因为( ) A.分封制的推行 B.百家争鸣的活跃

C.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D.合纵连横的开展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的影响.

【解答】依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在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初步形成的时期.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百姓努力为自己干活,私有意识明显加强. 故选C.

16.《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

B.牛耕

C.耧车

D.机耕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古代中国牛耕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

【解答】材料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的祭品(当时叫做“牺牲”,主要包括猪牛羊) 现在作为田间的劳动力.题干问的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新的耕作方式,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牛耕. 故选B.

17.史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关键原因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秦孝公去世,失去政治支持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考点】商鞅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解答】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该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宗室贵戚多怨望”. 故选C.

18.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

C.各国的社会变革 D.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

【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进一步推广,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使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因此引起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 故选B.

19.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日益密切,下列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 )

①汗血马 ②葡萄 ③核桃 ④小麦 ⑤打井技术 ⑥西域魔术。 A.①②③⑥

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⑥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通西域的知识点.

【解答】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的汗血马、葡萄、核桃、魔术等传入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铸铁、凿井技术、丝绸等也传入西域地区. 故选A.

20.历史课上,同学们讲述的“三国故事”中,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说法是( )

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C.曹操建立魏国

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解答】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不正确,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 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正确.

C.曹操建立魏国,不正确,曹操死后,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 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不正确,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是刘备. 故选B.

21.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的我国本土宗教是(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考点】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道教兴起的知识点.

【解答】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是张陵.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故选A.

22.下面的大战中,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考点】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解答】秦末农民战争中,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趁项羽决战之机,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开大战,曹操以少胜

多战胜了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军.

故选A.

23.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南方比较安定

C.淝水之战的胜利,阻止游牧民族南下

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分析】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开发.

【解答】东汉末年以来,南方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淝水之战的胜利,阻止游牧民族南下给南方经济开发创造了稳定的环境.A、B、C均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D三国鼎立,政权并立,不断地发生战乱,不利于经济的开发. 故选D.

2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

【解答】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选D.

25.“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郦道元 【考点】祖冲之与圆周率. 【分析】本题考查祖冲之.

【解答】据所学知,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1000年.故这首诗

称赞的历史人物是祖冲之. 故选A.

二、材料问答题

2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分别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这一工程又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尧舜禹的“禅让”;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百家争鸣.

【分析】(1)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房屋结构不同的原因. (2)本题考查大禹治水的知识和战国时期的防洪灌溉工程. (3)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张.

(4)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知识点.

【解答】(1)半坡原始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与地理气候因素有关.北方寒冷干旱,半地穴式房屋利于取暖.南方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2)尧舜时期,洪水泛滥,禹不畏艰险,一心为民.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从此百姓安居乐业;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3)由材料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可知是孟子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他提出“仁政”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核心思想,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施仁政于民”,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4)材料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图一是《铁制农具》,图二是《牛耕图》.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由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期的进一步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故答案为:

(1)地理气候因素.

(2)禹;都江堰;秦国蜀守李冰父子. (3)仁政.

(4)铁农具(器)和牛耕的推广.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3)结合材料三,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4)根据材料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商鞅变法;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内容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对商鞅变法内容评价的知识点. (4)本题考查的是对商鞅变法评价的知识点.

【解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生产,奖励军功.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因此材料一认为“商

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2)由材料二“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3)由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商鞅的“重刑”思想.商鞅的“重刑”思想,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绝不是一种好办法.

(4)由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由于商鞅变法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在加上秦孝公死使商鞅而失去政治支柱.所以导致了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悲惨结局. 故答案为:

(1)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 (2)统一度量衡.

(3)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绝不是一种好办法.

(4)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政治支柱.

2017年1月25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