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线交流与深度互动的能力评估研究
[摘 要] 针对专家提出的教师博客发展瓶颈,本研究探讨了教师博客交互程度与深度学习之间的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法,量化分析了教师博客交互的状况和深度,发现当前教师博客的交互深度仅限于浅层互动,活跃的参与者之间也难以达到三层循环的有效交流,回复内容只是对观点的浅层认识,无法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深度学习,据此提出了促进教师博客互动由浅入深的建议,对教师在线交流深度互动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博客;深度互动;互动循环层;交互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12月20日,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8年南宁年会上,李克东教授与获得08年年会教育博客一等奖的海盐教师博客管理者陆李松主任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章,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其二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1]?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我们的高度注意,联系到我们正在海盐教师信息化培训项目中研究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问题,我们将李克东教授提出的问题命名为“李克东难题”,并组织了项目团队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目前教师博客发展状况、评价方法和促进发展的新思路。
我们在海盐创感教育研究项目活动中,参加了海盐教师博客群组的互动。根据长时间观察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自2005年,起全国教师博客不断发展壮大,教师们在博客上探讨教学设计,思考教育问题,开展网络教研,逐渐成为区域性的网络学习社群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例如苏州学习共同体、浙江海盐教师博客、广州天河部落、深圳南山教师博客等。截至2009年上半年,这些博客发文均已上万,其中天河部落的文章数为265988篇,居教育博客文章数之首。然而
上万篇博文多数是作者自说自话,很少有人回应或交流博文中涉及的问题,部分博文只有简单的回应,这也是李克东教授在南宁会议上质疑博客发展的一个问题。
教师博客能否发挥网络教研平台的作用,能否成为教师网络学习的有效工具,互动深度是其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观察作为教师在线交流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博客的互动情况,分析和评价博客互动的深度,以促进教师博客的进一步发展,这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博客与深度互动
教师博客是教师学习、教学、科研、个人知识管理、与其他人深度交流和沟通的双向互动工具。在博客环境下,教师的学习行为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分享,即个人自由发表和出版有关主题的文章,在线共享经验和方法;其二是互动,与群组成员或博文浏览者深度互动,交流经验、方法或者讨论困惑等。教师博客没有深入的交流,可以说没有发生有效地学习。高科技主流媒体的博客领袖人物丹·吉尔默认为博客作者虽为博客网站的核心,但博客多重交互沟通是博客网站存活的关键,没有交互就没有生命。博客群体的互动方式是博客作者之间、博客作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多重交互沟通,在博客群体中形成互动循环,从而促进网络群体的深度学习。
所谓网络群体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online)指的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思想间进行分析和联系,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2]。与之相对应的是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是一种学习收获较少,未能深入理解内容,未能主动思考,缺少反思的学习。教师博客的深度学习表现为:一方面教师作为博客主人,发现、总结、评价教学现象,提出自己主张或进行深入地反思,发表高质量的博文;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访问者在阅读他人博文时,基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主动将博文信息或知识点与实际相联系,以回复或评论的方式提出迁移建议,与博文作者产生深度交互。
著名学者Paul Ramsden说:“浅层学习,最多是没有质量的数量,而深度学习却是质量加数量。”对于教师博客而言,除了博主众多耐人寻味的文章,群体参与者的
学习深度还体现在互动深度即交互质量上。互动深度由交互数量和交互内容的深度组成。交互数量是指回复或评论的帖子数以及交互层数。同一回复帖子,循环评论的次数称之为交互层数。例如,A就B的博文发表了评论,这就是一层交互循环,如果B继续对A 的评论进行回复,则发生二层交互循环。交互内容深度则是每个回复或评论的思维水平。互动深度简单分为深度互动和浅度互动。深度互动从交互内容上解释,是指参与交流的双方就问题展开讨论,引发反思,逐步完善主题的内涵,促进深度学习;就交互数而言,群体交互次数多,单次达到三次循环的交互视为深度互动,与其相对应的是浅度互动。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择中国四大教育博客之一的海盐教师博客为案例。为了清晰反映教师在同一主题下的互动情况,集中地说明教师在博客社群中的交互程度,我们抽取了海盐教师博客上的创感教育高级研修班群组文章为样本。创感教育高级研修班群组由参与此次研究培训活动的46名培训老师组成。从2008年6月12日群组建立,到2009年4月30日,创感教育群组围绕创感教育的主题发表文章共124篇。
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运用SNA分析方法整体分析海盐博客创感教育群组的交互现状;统计回复帖子的总数和交互循环层数,记录量化数据,并采用CMC的内容分析法分析回复的交互质量,确定博客交互深度。
1.交互层数的判断标准
根据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深度交流标准,访客与博主之间的回复循环要到三次以上,才是有效交流,由此得出依据回复层数的判定交互深度方法。
2.交互内容深度的评价方法
目前对CMC(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研究常采用的是对CMC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内容分析,从而确定信息的质量。CMC内容分析法是基于定性研究的定量分析在线交流内容的质量,将语言表示的信息内容转换为数量表示的资料,并将分析的结果用统计数字描述[3]。关于在线学习交流的内容分析框架已有十几种,其中经典的有Henri的五维分析模型,Gunawardena在Henri模型基础上提出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交互分析模型,Stacey的协作学习框架等。其中,Gunawardena的模型广泛运用于异步讨论的在线学习环境交互分析,但其分析指标是针对BBS等一类论坛交互中知识建构程度分析而制定。而博客不同于BBS,社群成员有独立的空间,博文发表和被评论与论坛发帖回帖方式不一致。因此,我们在设计编码方案时,综合考虑博客的特点、博客深度学习的特征及已有的交互模型,针对性设计了教师博客群体交互深度的内容分析框架,并制定以下的编码方案。
四、统计与分析
1.互动整体结构分析
SNA分析法是目前网络学习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本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中可视化工具Netdraw,直观呈现海盐教师博客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如图1所示,海盐教师博客创感群组中大多数成员之间产生了互动关系。部分成员处于拓扑结构的中心位置,说明其活跃于博客互动中。图中有六名成员孤立在网络结构之外,表明他们没有发表任何言论。除了组内成员,还有众多的其他网络访客阅读了文章,近百位访客参与评论。SNA分析方法常用出度和入度值量化网络环境下成员间的互动情况。入度值高,说明该成员发表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出度值高,说明该成员积极主动。
如表3所示,海盐博客创感教育群组部分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博客互动,其中入度值最高的是“海溪西呓”,该作者在群组中十分活跃,主要表现为博文发表的速度快,且质量高,吸引了众多访客阅读,并留下个人感受或对文章观点的评论。出度值最高的是“与你同在”,说明该成员主动地关注群组里其他成员的博客,并积极响应博文观点。“无心董”是出度和入度值总和最高的成员,这表明该作者不仅有不
少吸引他人注意的博文或观点,还主动地阅读他人文章,积极响应他人的观点或表明自己的态度。
2.交互层数
在线交流的信息是描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行为最基本的单元(Erping Zhu,2006)[4]。我们以教师博客中的每一条回复作为分析单元,分析了截止2009年4月30日创感教育群组中涉及创感教育主题的124篇博文。这些文章总共被全文阅读23391次,但只有118篇文章有留言评论,评论总数为656条,约占被阅读数的2.8%。这说明海盐教师博客上创感群组从留言评论的角度分析,停留在浅阅读,缺乏交流互动。
根据判断标准,获得回复的博文中只有53处回复达到了中度互动,即只有8.1%的留言回复实现了博主与访客间就某观点展开中等程度的交流;仅有5处评论达到了交互层数上的深度互动。这说明海盐博客群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处于浅层互动,均以访客对博主文章或者本人进行评价或分享观点,而极少数的博主能继续思考访客的留言,并针对性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交互内容深度
根据教师博客交互程度编码表,我们逐条分析各类型的回复656条,其中11条回复是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咨询,如消息、广告宣传类,属于无效回复,其余644条回复的分布状况如图2。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68%(438个)回复集中在浅层互动,其内容主要是表示阅读过博文,用“佩服”、“非常好”、“向XX学习”等语言赞扬作者的文笔好、内容精彩;或者摘录博文中的某些句词,并表示这些词句写得非常好,正如自己所想等等;有158个回复属于浅层领会,主要表现在简单的评价了博文的观点或者其他人的留言。有的访客阅读博文之后,对主题或所描述的场景产生了浅层的共鸣,用一句话或几个字表达了自己的行文或者态度。
18.8%(121个)的回复处于中度互动。其中66个评论中体现了访客将个人看法与博主的观点做简单对比,或者比较详细的与作者分享自己对博文所描述事件、观点的感受。仅有55个回复中有访客在阅读完全文后,归纳了文章要点,整合个人对博文的写作或作者的评价,说明该访客在理解了博文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客观地看待博文和作者。
深度互动的回复数为84个,仅占总数的13.2%。有45个评论内容显示访客细致发现博文中错误,或是质疑博文中某些观点,这说明参与者能认真仔细阅读博文,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只有27个回复中表现出访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搜集的事实性信息,提出详细的观点、看法和建议。而仅有13个回复反映访客运用了批判性思维反思博文,将观点与现实紧密联系,并迁移到实际情况中,或者与作者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和看法。这些回复通常引起两次以上回复循环,并致力于解决某个问题或者从多角度论证某个观点。
4.交互层数与内容深度的关系
在58个层数为两层以上的回复中有75%的交互内容达到中度互动程度,当访客留下值得深思的回复时,往往能引起其他访者或者博客作者本身的再思考,形成就某话题的深度互动。例如博客作者苦丁茶的《如果推介一种教育》的文章,作者与访客就“什么是成功的教育”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该文章的回复数为21次,循环层数超过3层。该博文不仅半数回复达到中度以上的互动程度,还引发博客作者撰写了另一篇文章,以深入阐述观点。有的文章虽有作者再次回应访客的质疑和评论,但很多回应简单,不能引人深入思考,以至于没有发生访客的再次回复,仍然无法达到真正有效交流。
五、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博文的发表数以万计,被阅读的次数也非常多,群体间交互程度却停留在浅层。根据对博文和回复的深入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其一,博客不阅读和浅阅读现象长期存在。教师在博客的学习行为主要是发表博文,做个人知识管理,忽视了与他人交流;博文不具有启发性,难以引起阅读者反思或者共鸣,以至于阅读之后“无话可说”。另外回复少且短的原因还与参与者本身的动机、看法有关,没有充裕时间、个人习惯以及没有感受到博客作用的人自然无法实现深度的学习和交流[5]。
其二,互动限于单方评论。本研究中分析的124篇博文有绝大多数被管理员评定为精品博文,但访问者通常以单句或者简单评价响应作者,无法引起其他读者或者作者的再次思考,互动循环多为一层,难以推进交互深度。
其三,关注平台建设忽略交流。近年教师博客在有效的组织管理下,形成区域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和资源共建平台[6]。各大博客队伍越来越庞大,平台设置也越来越符合网络教研需要,但是几乎没有适当的管理办法促使教师参与网上交流,关注重心也一直在个人文章而不是互动。
浅度互动是目前教师博客普遍存在的情况。“李克东难题”提出的意义在于呼吁对教师博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我们就博客发展的现状,结合研究结果和原因分析,对解决博客发展难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主题推进引发思考
根据分析,能够达到深度互动的评论一般出现在本身高质量文章之后。该博文通常以独到的视角阐述主题,或者在博文中以问题式抛出观点。独到的见解和
问题式观点引起访客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思考。教师博客免费共享的教学反思、工作经验,为深度学习准备了丰富的资源,但仅仅浏览不利于优秀资源作用的发挥。研究发现主题式研讨可以充分调动群体的参与,就共同的“话题”百家争鸣。
深层互动不仅是个人高级思维的体现,也有助于其他人深入认识博客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建议参与者对于感兴趣的话题或评论,用问题引导深度互动: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自己一致或不一致的观点是什么?如果一致是否有可迁移的例子说明?如果不一致,原因在哪里?深层次理解主题,批判性思考、提出质疑,进而围绕该主题提出个人的建议或者迁移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这也是教学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有效途径之一。
2.有效引导深度参与,督促深度学习
教育博客一般都有组织管理团队,通常由教研人员组成,建立了相对全面的博客管理制度。研究发现博客管理员或者教研人员在互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教研员的博文观点通常能引起多数访客的积极响应和评论,但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带动博客整体的交流。有的教研人员虽是参与的核心人物,但其评论内容仅为浅层思考,同样无法促进深度交流。教研人员或者组织管理者是博客教研的“牵线人”,应主动参与博客互动,用行动引导其他访客参与深度互动。例如就他人留言进行反思性评论,加深他人的评论深度等。
3.从展示和积累走向社群化,促进群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博客的核心是分享与交流,仅个人的展示分享显然限制了隐性知识的有效利用。利用教师博客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甚至互不相识的教师提供的交流渠道,建立社群联系。多元思想的碰撞促进深度学习,有助于发现问题,研讨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为教师的在线深度学习创建了良好环境,将有力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