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再寻“杏花村”
草长莺飞,人间四月,路边野花遍地,村中孩童手执风筝,头戴柳枝帽四处玩耍,池中波光闪动,池水清澈见底,水下水草浮动,鱼儿嬉闹„„这是我记忆中的老家,颇有当年诗中牧童遥指的那“杏花村”的意味。
今年清明,我终于如愿,回到了那令我魂牵梦萦的老家。 坐在车上,想着那青草遍布的山坡,想着那池水中的小鱼,我不禁催父亲开快点,好让我早日见到那片风光。父亲应声加速,车辆飞驰在路上,不多时,我们便到达了目的地。
刚下车,我便被眼之所见惊得停住了脚步,村中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目光所及之处,再无当年那坑洼不平的土路,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也再不见那泥砖垒砌的土坯房,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气派的小洋楼。同样的,孩子们手中也不见了风筝的影子,头上柳叶帽的踪迹也无处可寻,更多的,是拎着滑板、踩着旱冰鞋四处玩耍。我怔怔地跟在大人们身后走着,拐了不知多少个弯,最后踏进了一扇铁质大门。刚进门,大伯便迎了上来与长辈们交谈着,我细细地打量着屋中布置,液晶电视、水晶吊灯、大理石瓷砖地面„„再无那低矮平房的影子,同样的,也没有了那梁上年年飞舞的燕子。
水晶灯折射出的光芒晃花了我的眼,我悄悄走出门,想
去那片曾令我流连忘返的池塘散散步。凭着记忆走去,见到的却是一幢四层水泥楼房。我愕然,拉住经过的一个村民问道:“原来村里的那口池塘呢?”他向着楼房的方向努了努嘴。我怔了,那池水清澈、鱼儿成群、岸边杨柳遍栽的池塘去哪儿了?我问着,可回答我的只有周围民居中传来的麻将声。
回到家,晚饭已吃完,我添了一碗饭,嗅了嗅,早已没了那柴火饭的清香,吃来自然也失去了那一份味道。邻家院子里有人在聊天,似是在商量将村口那片小塘填了盖个小厂房,一丝苦笑便浮上了我嘴角。
城市的发展引领农村的变化已成必然之势,但那变化已失农村原有的风格,若那变化是以牺牲自己农村风貌为代价,这改变又有何益?
当年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何年清明,我能如愿再见旧时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