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综述
2021-02-07
来源:易榕旅网
【学术动态与综述】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综述李雅梅。(摘要)网络道德同题的产生与蔓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熟点问题。一些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对嘎络道德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意见,主要集中在网络道德的含义与特点,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关系,网络道德的危机与困境,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学等方面。综述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网络道德的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思考。(关键词)网络道德现状舍叉原朋(中图分类号)B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1)03—0152—06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日益普及和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纯技术空间,从X-产生之日起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冲击,并随之产生了诸多道德问题。由此,网络道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对网络道德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本文仅就相关研究成果和观点作一综述,以期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更加深入的思考。一、网络道德的含义与特点何谓网络道德?X-含义是怎样的?这是研究网络道德问题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网络道德是活动在网络上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是人们在网络空间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孙立新-p,为,“网络道德就是在网络环境或网络条件下调整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从其功能来看,就是通过引导和约束网上人和人之间的行为,达到保障网络正常运行的目的眦11。刘利萍则把网络道德归为一种社会公德:所谓网络道德,简言之就是规范网络活动的行为准则,就其实质而言属社会公德,一方面网络属于人类共同财富,每一个上网的人都有从网上获得收益的机会和权利,从信息活动的广泛性来说,所有网民均需共同遵守规则。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因此网络道德属于社会公德。另一方面我国《刑法》规定将计算机犯罪行为纳入扰乱公共秩序罪一节,也表明网络道德属于与法律相互渗透的社会公德。o]网络道德与网络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后者是前者的现实前提。张军认为,网络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的是网络时代的整个社会,后者指虚拟化的空间,即所谓的虚拟社会。相应地建立在网络社会基础上的“网络道德”也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道德是指有了计算机网络后的现・作者简介:李雅梅。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天津300222).152万方数据实社会道德,狭义的网络道德是“只有”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社会道德。对于网络道德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启发我们,“当我们研究和建构网络道德时必须考虑这样一个事实:虚拟社会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是我们建构网络道德的逻辑前提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凭借,没有这种差异的存在,就不可能存在所谓的网络道德,更无从谈起网络道德的建构呲”。关于网络道德的特点.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道德的自主性特征。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相比,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二是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特征。信息革命带来的最基本的变化是使人们紧密联系,消除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自由交往,人们之间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也就变得更加频繁和可能了。三是网络道德的多元性特征。在网络社会中,既存在关于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属于网络社会共同遵守的主导道德规范.也存在各网络成员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规范。随着彼此交往的增多,这些经常处于冲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规范.一方面使相互之间增进了理解和同情,从而在经历了冲突和碰撞之后趋向融合I另一方面即便彼此无法融合,冲突、碰撞仍旧.也由于彼此并无实质性的利害关系而能够求同存异、并行不悖。[1]二、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关系关于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和现实道德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确实出现了一些新质,如自由性、虚拟性、开放性,但并不能由此推出网络道德就是独立于现实社会和现实道德之外的一种虚拟道德。首先,从网络社会化进程本身而言,当社会全面网络化,人人皆为网络中人时,那时的虚拟社会反而与现实社会离得更近,网络道德也就无所谓虚拟与现实的争执。其次,从道德作用的社会基础来看,电子空间自身的运行规律只是一种技术规律,只有与处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活动结合起来.才具有伦理道德属性和意义。所谓的网络道德不过是“物理空间”的人借助于“电子空间”这个传输媒介的行为表现形式,或者说。电子万方数据量篱知交,∥2011年第3期空间只是释放某种道德的社会学内容的途径和场所。只有以“物理空间”为基础,以“电子空间”为媒介,二者共同作用,作为新的表现形式的网络道德问题才能成立。再次,从道德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来看,网络道德丝毫不能独立于一般人类道德。正像没有脱离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一样。也没有脱离既有道德的网络道德。所谓网络道德不过是一般道德在互联网领域的具体表现o[s3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道德是与现实道德既有德准则,网络道德中的大多数内容就是现实道德在网络社会中的推广与运用;说它是与现实道德不同的一种新型道德,是因为它与现实道德毕竟不是一回事.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它们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的兴起而出现的日渐重要的人类交流信息、知识、在不同,是网络道德适用的范围。[.]李卫东从道德面。分析了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异同,认为网络多不同的地方,二者既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网络道德有其特殊性,但道德的要求和标准,在许多尽管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大多网本来是由学术网络发展而来。其建设应该是公益153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新型道德。说它与现实道德有联系,是因为网络道德说到底依然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网络道德的建构显然必须依循人类共享的道础是不一样的。与现实道德不同,网络道德的基础是虚拟空间,这是由于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情感的另一种生存空间,它在性质上与物理空间实起源、道德环境、道德监督、道德标准等不同的方道德与现实道德之间,有不少的切合点t但也有许方面是共通的。[51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是二者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而导致网络道德与社会现实道德冲突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首先,网络本身的技术、功能特点。是催生这种道德冲突的物理土壤。因特性的,其使用应该是学术性的,但当因特网迅猛发展为全球网络后,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建设者,因此也就出现了大量的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应用,由此导致的网络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双重标准便不可避免。其次。现行的知识价值观和人才评价体系,也是产生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冲突的思想渊源。网络本身是高技术的产物和象征。黑客以及其他涉网犯罪以其高智商赢得了道2011年第3期兰篷与交J∥德约束和评价上的宽容。再次,这种冲突还源于全球范围内涉网立法的滞后。最后,网络道德对个性化的高度认可与传统社会伦理评价机制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导致这种道德冲突的又一根源。[6]三、网络道德的现状:危机与困境现代社会已悄然走向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它不仅正在改变着人类的行为方式,也为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了互动的平台,无论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共享信息资源,进行沟通与合作,所以网络化社会天然包含着平等、开放、合作、互动、自主的精神[7]。同时,就其对人类道德的影响来看,网络的发展拓宽了人类的交往范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为道德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形成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与伦理精神,拓展了人类道德的研究范围。在肯定网络对人类道德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从科学技术“双刃剑”的角度,诸多学者也警觉地意识到网络所带来的道德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1)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盛行和道德无政府主义的泛滥,(2)道德情感上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3)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民的道德人格虚伪甚至扭曲;(4)网络行为随意放纵,自由主义盛行I(5)网络信息污染严重,以色情信息为代表的有害信息泛滥;(6)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以经济实力的强大与技术上的先行性为后盾,推行网络文化殖民主义;(7)黑客行为对他人与社会利益的侵害;(8)网络犯罪猖獗[8]。瞿卫星指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推进了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危机和失范,其主要表现:一是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二是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和人际情感的疏远,三是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和冲击,四是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凸显Es]。还有学者将网络对现实道德的冲击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二是冲击了现实的道德规范,三是导致道德行为的失范[I”。同时,“网瘾”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青少年网瘾问题非常严重,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1”。还有学者将网络道德失范概括为网民语言放纵、网络虚假信息蔓154万方数据延、网络淫秽色情信息泛滥、网络犯罪猖獗四个方面[1”。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了目前网络社会中的“网络欺诈”等不道德现象,鲁兴虎指出:“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当前的网络社会交往中出现了大量违背诚信精神的交往活动,网络社会交往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诚信问题的‘重灾区’。蚍”]不少学者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道德失范的表现、原因、危害等进行了概括。叶通贤、周鸿认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我价值迷失,深陷网络不能自拔;二是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行为;三是信息污染行为;四是网络涉黄行为;五是网络犯罪行为[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认识发生错位、道德自控能力不强、道德知行严重脱节等;就其客观原因来说,主要是网络生活的开放性加大,缺乏规范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加强。缺乏主导性;网络信息的诱惑性增强,缺乏防范性;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加大,与现实性契合不够。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对其健康成长带来一系列危害和负面影响,如健康质量下降,人际关系疏远,价值观念模糊,双重人格的出现等[”]。上述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网络自身的特性来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隐蔽性、无序性等,极易引发一些网络道德问题。也有学者从网络功能设计的角度对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络功能设计的功利价值导向,导致了网络用户不同程度的感知异化、能力异化和社会角色异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如对完善人格的影响、对社会责任感的消解,以及对道德教育的冲击等[1”。就网络空间运行的社会背景来看,市场经济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容易导致网络空间出现道德问题;追逐经济利益的不良动机,会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就网络主体的人性心理方面来看,一是人际交往的“伪装”心理,使人们在通过网络进行交往时,很有可能表现出更强的伪装性,从而出现一些网络道德问题;二是人性心理的侵略性和占有欲,在网络这个无人监管的时空很可能更加难以节制;三是宣泄压抑的心理需要,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安全地进行宣泄的场地,无拘无束的网上冲浪就会成为人们排泄工作生活压力的较为方便的途径;四是人际沟通以及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在无人监管的网络空间中也容易导致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此外,如人性心理中的猎奇心理、好胜心理等都有可能通过电子网络时空的放大而导致一些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is]。目前在又,-j-网络道德一般层面的认识上,学者们大都能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去看待它,即从一般意义上分析其优点与缺点。但在优点与缺点的比重分析上,却出现了诸多争执。这些争执大致可归结为四类:(1)网络虽然能为人类带来好处,但其弊端是明显的,在弊与利的对比中,弊占上风,因此应该限制网络的发展;(2)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是为人类服务的,网络技术也不例外,网络所带来的弊与利相比不值得一提,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网络,不良后果可以忽略不计;(3)网络作为一项技术的应用,从技术状况来看其弊与利目前是相抵的,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技术的完备;(4)网络作为一项技术,.V-身无好与坏之分,好坏在于应用者——人的身上[。]。通过对上述四类争执的比对,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网络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而出现的,但仅从这一狭窄的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其作利与弊的分析,并不能概括网络的全部价值意义。当然这里的“价值”并非仅指网络的科技含量(即技术网络),也指作为现实生活载体的网络所承载的人们在对其认知、利用过程中形成的有关道德等因素的价值判断(即道德网络)。这就促成了对“道德网络”与“技术网络”的辩证思考,也就是要全方位辩证地认识网络,分析技术网络背后的道德问题,进而探讨促进网络与人类道德和谐发展之路。四、网络道德的原则与规范网络道德的原则与规范是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的又一个重点,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吕本修撰文提出了以下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第一,无害原则。依据这一原则,无论动机如何,行为的结果是否有害应该成为判别道德与否的基本标准。第二,自主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首万方数据兰缱局.之J移2011年第3期先是网络主体在确定不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前提下有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原则;其次是要求主体对其他主体的权利和自由给以同样的尊重。第三,知情同意原则。这一原则首先是一条应然原则,它表达了一种理想状态,要求一种正确的观念和正当的态度。第四,正义原则。网络的无中心性、无权威性,人际关系的非直接性,使得“无偏见的公正”的实现成为更切近的现实。[1,]史云峰则提出了以下几项原则,一是资源共享原则,二是一致同意性原则,三是自律性原则。其中,资源共享原则是网络伦理学的首要原则;一致同意性原则强调网络行为都应遵循一般的道义性,它必须是诚实的、公正的和真实的;而自律性原则把自律作为网络伦理学的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可以看作是一种最终的道德诉求,而与其他原则共同构成网络伦理学的基本原则。[2们还有学者提出,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资源共享。作为“基本原则”,“资源共享”具有笼括网络道德各项要求的统领性。网络道德的各项要求,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的,也是从这一基本原则自然生成的。“资源共享”作为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它的意义可以这样来表达:凡是有利于资源共享的就是道德的,凡是不利于资源共享的,就是不道德的。[21]网络道德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和一定的抽象性,在具体的网络环境中。网络道德原则并不能提供具体的伦理选择方式,因此,有学者提出有必要根据网络道德原则来引申出较为具体的网络道德规范。针对我国现实的网络环境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应确立以下几项主要的网络道德规范:一是避免伤害他人;二是尊重知识产权;三是尊重他人隐私权;四是诚实慎独[”].还有学者指出,立足于我国的网络建设实际并借鉴国外网络道德规范的经验,我国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主要有: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第二,在网上遵守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第三,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第四,尊重他人的网络行为;第五,不应利用网络伤害他人和社会;第六,慎独。其中,第一条是整个网络道德规范的总纲,从根本上保证了网络道德规范的方向}第二条是把现实社会中公认的道德要求适用于网络.解决了网上社会与现实社会运行中的诸多相1552011年第3期量麓与爻』∥通的道德问题;第三条和第四条是从肯定意义上规范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第五条和第六条是从否定意义上规范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使网络应用的后果既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也不谋私于自己,保证了网络应用的正向社会功能,这也是网络道德规范的伦理底线o[223网络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体系的建构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复杂的工作,需要经过长期而不懈的努力.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意识形态原则。随着互联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和提高,它已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青年和争夺群众的一个新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体系的构建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二是可操作性原则。在我国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体系建设中,要针对我国网络道德的现实状况,进行可操作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三是德法互助原则。在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构建中,必须坚持德法互助原则,加强网络道德的法制化,推进网络道德规范的法律化进程,以提高网络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完善网络道德建设的他律机制,使网络道德规范真正起到有效地约束广大网民行为的作用。[?盯五、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道德问题的日益凸显,其相应的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有人提出了建构网络伦理学及其体系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充分肯定了网络伦理学及其学科体系建构的积极意义,认为确立和构建这样一门学科.以“研究和把握网络道德的特点、发展趋势和基本原则,超越纯技术层面,自觉对网络技术进行道德关注,是十分有价值的”[z43.所谓网络伦理学,就是以网络道德问题和网络道德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在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学的关系上,史云峰认为,网络道德所规范的主要是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网络社会(虚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l而网络伦理学正是一门以网络道德为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学科,即关于网络道德的学说。网络伦理学所探讨的对象和范围涉及虚拟社156万方数据区及生活在其中的虚拟人,凡是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发生的道德现象和冲突,都属于网络伦理学研究的范围。[蜘关于网络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研究内容,以及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学的关系等问题,不同的学者往往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人们的传统伦理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的伦理问题就是网络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而规范网络人员行为的伦理道德观念被称为网络伦理观,研究规范网络人员行为的网络伦理观的学科就是网络伦理学。也有的学者从道德立法的角度,把网络伦理学理解为关于网络行为的价值导向和伦理规范,其实质是网络行为背后的伦理动因。网络伦理又称网络道德,它同传统伦理一样,也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25】还有学者指出,网络伦理学同传统伦理学相比,其特点可以用新的、应用性的、开放的系统来概括。从纯伦理学的角度看,网络伦理学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道德要素,即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关系、网络道德活动,这都为网络伦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正是网络伦理学得以存在的基础。咖]靳凤林、邵艳从现实依据、研究内容,以及所应履行的社会职责等方面对网络伦理学的建构进行了考察和论证。他们认为,从现实依据来看,信息网络技术正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如何规范信息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如何处罚非伦理性的信息行为、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培养人们良好的符合信息时代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一切构成了网络伦理学得以形成的社会现实基础。从网络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网络伦理学就是要从伦理的角度对信息网络所引发的道德二律背反给以深入的反思,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将信息网络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从而充分发挥其效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同时,网络伦理学还应包含其他研究内容,如网络伦理的本质、网络伦理学与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关系、网络伦理学同其他应用伦理学的关系、网络道德评价、网络道德认知等。从网络伦理学的社会职责来看,如何克服信息网络技术引发的道德二律背反,构成了网络伦理学的重要社会职责。[2们目前,关于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其中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基本达成共识,如关于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网络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等。此外,关于网络道德责任、网络道德人格、网络道德与传统文化、网络道德与个体道德自律,以及隐私保护和“人肉搜索”等网络道德问题等,也都展开了一定的讨论。但是在许多问题的讨论上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在某些问题上思路还比较单一,如不少人都承认和肯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在具体地分析和讨论时,往往更多地盯住网络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而很少考虑如何利用网络的积极影响来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建设。同时,网络道德问题实际上涉及众多学科,如网络社会学、网络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参考文献[1]孙立新.浅谈当前网络道德的特征夏其规范E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Z008,(1).[2]羽利萍.罔络道德与网络安全[J].贵,Il大学学报(社会科擘版),2002,(4).[3]张军.网络道德含义释折——鬈论网络道德主体的建构[J].曾沿,2004.(11).F4]捌中旗.试论罔络道德[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种学版),2005.(1).[sl黄荚.罔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之比较[J].淮北煤炭师范学虎学报(哲学社套科学版),2009.(4).FB]李卫东.一络道德与社会伦理冲突琐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套科学腹),2002,(1).ET]王银|^.社会公共伦理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齐鲁学刊.2009。(5).[8]李合壳.。技术一蝽”与。遣德网络”辩证——关于网络道德的深屡思考EJ].电化教育研究.2004,(7).万方数据兰麓局交J∥2011年第3期[9]霍卫星.网络道德的失范与建设[J].河北拜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D0]刘德林,刘先红.网络道德建设与网络信息安全[J].道德与文明。I)004,(2).[11]洗明伟.虚拟世界经济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析[J1.齐鲁学刊.2011。(1).[12]李向东.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及其解决逢径[J].教育探索,2010。(4).F13]◆头虎.论网络社会交往中的个人诚信缺失现象及其治理[J].道德与文明,2006.(5).[14]叶通贤,周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爰其对策研究[J1.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05]张锋兴.大学生同络道馋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0。(2).[16]张遣明.王赶,黎滢.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J].理论导报。2010。(1).[17]王首。羽文宁,李良敏.网络功能谩计的伦理学反思[J].道德与文明,2005,(6).[18]刘丽平.网络道德问题椎源撂析[J].佳未斯大学社套科学学报,2006,(3).[19]吕本修.关于构建网络遣德规范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2,(6).[20]吏云峰.网络伦理学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佥科学版),2002。(2).[21]徐鸿.论罔络建德[J].伦理学研完,2005。(6).[22]扬帆,陶燕辉.一络道德规范建构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11).[23]范虹.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同题[J].湖南社会科学,2004,(4).[24]谢桂山.一络道德:伦理学的新领域[J].山东社会井学。2002,(2).[25]柳胜目.对网络伦理学研究的思考口].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6]靳风抹.讳艳.网蝽伦理学的依据、内客与职责[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秤学版),:,001,(2).责任编辑:杨义芹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