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木兰诗》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音、形全对的一组是( ) A.可汗(kè) 机杼(zhù) 燕山(yān) B.金柝(tuò) 胡骑(jì) 塑气(shuò) C.戎机(rǒng) 辔头(pèi) 溅溅(jiān) D.鸣啾啾(jiū) 红妆(zhuāng) 傍地走(bán) 2.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B.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愿池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何所忆(回忆) 愿为市鞍马(市场) B.朔气传金柝(北方) 鸣啾啾(马叫的声音) C.出郭相扶将(外城) 关山度若飞(越过) D.双兔傍地走(贴近地面跑) 策勋十二转(记功) 4.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C.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5. 对《木兰诗》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用对偶夸张的手法,从侧面写出木兰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B.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诗中东、西、南、北四句排比,把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完全烘托出来,他们操办急切而又井然有序。
D.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却写得比较简略。 6. 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旦辞爷娘去( ) A.一旦
(2)策勋十二转( ) A.勋级
(3)双兔傍地走( ) A.贴近
(4)著我旧时裳( ) A.著名
(5)赏赐百千强( ) A.有余
7.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中用夸张手法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木兰诗》中最能形象地表现战地艰苦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直接反映出木兰战功赫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木兰诗》中形象地表现木兰爱美、精心打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B.强大
C.强壮
B.脱掉
C.穿
B.依靠
C.晚上
B.卷
C.转动
B.告别
C.早晨
8. 阅读《木兰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策________ 勋十二转________ ②可汗问所欲..③愿驰千里足________ ④著我旧时裳________ ..(2)划分朗读节奏。
可 汗 问 所 欲,木 兰 不 用 尚 书 郎。 (3)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阿爷无大儿 ..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双兔傍地走 .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_______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________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________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________
(5)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6)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木 兰 歌
【唐】韦元甫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
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欲闻所戚戚 戚戚:________ ②有子复尚少 少:________ ③朔风裂人肤 朔:________ ④易却纨绮裳 易: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②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3)诗中画线句已演变成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与《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内容相对应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对“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中“喜”“悲”的理解。
(5)同为表达对木兰的赞美,与《木兰诗》相比,本诗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对《十五从军行》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 (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顺序记叙。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归家后见到家毁人亡的破败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沽我衣”将全诗的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痛控诉之泪。
(2)试比较本诗与《木兰诗》的异同。
11.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兰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贤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的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
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兰草,在第③段中却写了树和名花,这对写兰草有何作用?
(2)“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中的“顽强拼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第④段有两个层次,请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层次大意。
(4)在第④段画线部分写一句话,使C句与A,B两句构成排比句。 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
(5)如何理解“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的深刻含义?试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6)从文中摘选一些语句进行旁批。
12. 学习完《木兰诗》后,很多同学都被木兰保家卫国的精神所感染,为此,七年级(2)班准备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下联,以“爱国”为主题,对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立大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坚持唯物史观,不管历史条件发生什么变化,凡是为中华民族做出历史贡献的英雄,都应得到尊敬,受到颂扬,被人民牢记。
13. 综合性学习。
(1)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传颂,木兰也因此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除木兰之外,你还知道那些巾帼英雄?(写出三位即可)
(2)用一句话概括简讯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
2011年5月4日 燕赵都市网 由市妇联举办的第二届“感动邯郸的母亲”评选日前揭晓,“巾帼英雄母亲”潘爱的、“热心助人母亲”张改华、“艰苦创业母亲”贾秀锦、“乐观向上母亲”李香兰、“无私奉献母亲”申玉梅、“自立自强母亲”梁维英、“科学育人母亲”吴琦玲等10位母亲被市妇联授予“感动邯郸十佳优秀母亲”称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A 【解答】
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A正确B塑气sù C 戎机róng D. 傍地走bàng故答案为: A 2.【答案】D 【解答】
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句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D池一弛A、B、C正确。故答案为: D 3.【答案】A 【解答】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何所忆”的“忆”应解释为“思念”,“愿为市鞍马”的“市”应解释为“买”。B、C、D正确。故答案为: A 4.【答案】D 【解答】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D正确停顿为“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A、B、C正确。故答案为: D 5.【答案】B
【解答】B项,《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 6.【答案】
(1)C(2)A(3)A(4)C(5)A 7.【答案】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答】
(1)由“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可推知答案,注意“归”的正确书写。 (2)由“用夸张手法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可推知答案,注意“戎”的正确书写。
(3)由“最能形象地表现战地艰苦生活”可推知答案,注意“柝”的正确书写。 (4)由“直接反映出木兰战功赫赫”可推知答案,注意“勋”的正确书写。 (5)由“形象地表现木兰爱美、精心打扮”可推知答案,注意“鬓”的正确书写。 8.【答案】
(1)①记功, ②想, ③希望, ④穿 (2)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3)①父亲 爷爷 ②跑 行走。
(4)①对偶、夸张;②对偶;③排比、互文;④互文、对偶。 (5)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6)A 9.【答案】
(1)①悲伤的样子,②年少,年纪小,③北方,④更换
(2)①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边。②今天看到栏,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
(3)厉兵秣马,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4)“喜”是因为木兰在沙场征战十年后,终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见到木兰,十分高兴;“悲”是喜极的悲,久别重逢,父母的喜将过去的思念、担忧之悲,全融化了。
(5)《木兰诗》的结尾以兔作喻,委婉含蓄地对木兰进行讴歌和赞美;《木兰歌》结尾直抒胸臆,以议论语句直接表达对木兰的评价和赞美。 【解答】
(1) 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淀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 -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吟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2) 翻译句子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3)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概括能力。
(4)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栏十年征战荣归故里时父母的心情来理解。 (5) 本题考查对结尾抒情方式的理解能力。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附[译文]栏抱着织机的梭子叹着气,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想要听她说所忧愁的事
情,她感激地强颜述说。老父隶属于兵籍,必须服兵役,但是他体力已经逐日衰减。怎么经得起万里征程呢,虽然有儿子但是年纪尚小(不能够替父服役)。北地的风沙足以淹没战马的马蹄,凛冽的北风足以撕裂人的皮肤。老父本来就有病,身体虚弱,依赖什么来勉强照顾自己呢?栏决定替代父亲去服役,喂饱了马后穿上戎装踏上行程。换掉了华丽的闺阁衣裳,洗净了铅华的妆饰。纵马赶赴军营,豪壮地提携着宝剑(注:干将是古剑,此处借用为宝剑。)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边。夜晚三更突袭了燕地部族的胡虏,抓住了于阗的酋长。将士们得胜荣归,返回故乡。父母看到栏归家,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栏为了安慰父母,脱下戎装整理丝黄。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女子的容貌。亲戚们举着酒杯来祝贺木栏的父母, (花木兰的父母)到现在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样。门前都曾是木栏的旧部士兵,十年来一起出生入死。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誓死共同战斗终不改变。今天看到栏,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花木兰的旧部士兵)惊慌地不敢上前,他们徒自叹着而已。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栏这样的节情操,忠孝两全,栏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10.【答案】 (1)B
(2)相同点:都写了军人战后归家的情景。
不同点:《木兰诗》中的木兰归家时,见到的是家人迎接的欢乐场面,诗歌最后描写的是与家人欢聚、与伙伴调侃的喜庆气氛。而本诗中的老兵归家时见到的是家毁人亡的破败景象,描写了归家后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解答】
(1)B项,不当,诗中没有心理描写。
(2)《十五从军征》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木兰诗》则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两者共同点是都写了军人战后归家的情景。不同点则是前者是家毁人亡的破败景象,后者则是团聚欢乐的场面。 11. 【答案】
(1)反衬(或衬托)
(2)具体指兰草“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的封锁” (3)第一层次:描写(或描绘)兰草。第二层次:赞美(或赞颂)兰草。 (4)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奋斗生机
(5)含义理解要点: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
②战胜灾害(困难), 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作用:提示(表现、突出)主旨(中心、主题)。
(6)所选语句: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三朵白色的小花。旁批:“竟”字用得很好,表示情况发生的意外,没有料到在那洪水肆虐时,兰草能顽强地活下来。通过一个“竟”字表现了“我”的惊喜;“我”不顾一切,也表明“我”对兰草的敬佩。 【解答】
(1) 这类题目答案多为反衬(或衬托) ,即用其他事物来表现主要事物的表现手法叫衬托。本文主要表现的对象是草。
(2) 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应结合上下文。这句是承接上文说的, “顽强拼搏”这个词其实是对上文说到的兰草精神的概括。
(3) 根据这-段运用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表露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4) 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答案。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
(5) 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6)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词语的品读欣赏能力。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和作者的描写意图来思考。 12.【答案】
(1)树雄心,誓把青春献祖国
(2)示例: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 【解答】
(1)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近或相反。以“爱国”为主题,“立大志”可对出“树雄心”,“敢教日月换新天”可对出“誓把青春献祖国”,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阅读材料,理解其主要内容,将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表现“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 13.【答案】
(1)梁红玉、穆桂英、樊梨花、秋瑾、赵一曼、江姐、刘胡兰等。 (2)第二届“感动邯郸十佳优秀母亲” 评选揭晓。 【解答】
(1)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传颂,栏地因此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除花木兰之外,巾帼英雄还有:梁红玉、穆桂英、樊梨花、秋瑾、赵一曼、江姐、刘胡兰等。 (2) 用-句话概括简讯的主要内容:第二届“感动邯郸十佳优秀母亲”评选揭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