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慎其所处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③ ,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④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
【注】①商:卜商,字子夏。②赐:端木赐,字子贡。③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鲍鱼,咸鱼;肆,店铺。④漆:墨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则商也日益________
②赐也好不若已者________
③即与之化矣化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孔子认为“不知其人,视其友”,而刘禹锡的陋室中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从中我们能看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4)从文中总结出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君子要“慎处”的原因。这个成语是________。
【答案】(1)每天,一天天也;比得上;同化,与……趋向一致
(2)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
(3)交往人物之文雅可以看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品性与高雅的情趣。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分析】⑴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日”:每天,一天天。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⑵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是以”“其”“处者”等字词的翻译。
⑶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⑷题干要求总结出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君子要“慎处”的原因。要想捕捉材料信
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词语作答。可用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答案。作答前可分析“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一句。
故答案为:⑴每天,一天天也;比得上;同化,与……趋向一致
⑵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
⑶交往人物之文雅可以看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品性与高雅的情趣。
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一天天也。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是以:因此;与处者:与自己交往的人。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在人物形象。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文段强调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选择适合的词语,近朱
者赤,近墨者黑最合适。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的!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释】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⑤子欲居九夷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或曰:“陋,如之何?”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
操?
【答案】(1)出名,有名;这;博学的人;官府文书;想,想要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②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重点在于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有名。②这是简陋的房子。斯:这。 ③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儒:博学的人。 ④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案牍:官府文书。⑤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欲:想,想要。
(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①句意: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②句意: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根据内容可知:【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甲】文中“惟吾德馨”和【乙】文中“君子居之”分析,明确“君子”应该具有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的情操。
故答案为:(1)出名,有名;这;博学的人;官府文书;欲:想,想要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②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点评】解答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本题中要注意重点字词①中的“上”,爬上;“入”,映入;②中的“或”,有人;“如之何”,倒装,何如,怎么住。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
②以为顺流下矣________
③棹数小舟________
④湮于沙上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①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答案】(1)一起;认为;船桨,这里指划船;埋没
(2)①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
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②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5)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并”解释为“一起”。
(2)“转转”的意思是“翻转”;“已”的意思是“停止”;“遂”的意思是“于是,就”;“溯流”的意思是“逆流”;“逆”的意思是“与顺相对”。
(3)仔细阅读全文,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文中语句即可。
(4)从选文来看,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等因素。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5)解答本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
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及主题,联系生活实际,由此及彼,谈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启示,符合字数要求即可。从“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来看,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故答案为:(1)一起;认为;船桨,这里指划船;埋没。
(2)①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②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5)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要遵照“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实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结合整句的意思来判断它的具体含义。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现象。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平时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4.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对“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也没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B. 我也没有其他手段,只有手熟罢了。
C. 我也不说别的,只有手熟练。 D. 我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2)这段横线上最恰当的标点是哪一种?为什么?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A. 句号。因为一句话已经说完了,要稍作停顿。
B. 问号。因为这是一疑问句,句中含有疑问词“安”(怎么)。
C. 逗号。因为一句话尚未说完。
D. 感叹号。因为它深刻地表现陈尧咨盛气凌人,怒不可遏的骄傲态度。
(3)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 )
A. 睨之,久而不去 B.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D. 无他,但手熟尔
(4)陈尧咨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根据文段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
矜——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B
(4)忿;笑
【解析】【分析】(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句中“亦”意思是“也”,“无他”意思是“没有别的(奥秘)”,“惟”意思是“只”,“尔”意思是“罢了”。所以
应该翻译为:我也没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故选A。
(2)“尔安敢轻吾射”的意思是“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文中陈尧咨自认为射技很好,但看到卖油翁“但微颔之”时,于是质问,没想到老翁对他的评价是“无他,但手熟尔。”,此时陈尧咨表现出的应该是盛气凌人的气势,所以“尔安敢轻吾射”句末应为感叹号。故选D。
(3)文中老翁释担而立,看陈尧咨射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一句首先总结了上文陈尧咨的射技,同时“但微颔之”表现了老翁对他的态度,引出下文陈尧咨的质问,所以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B。
(4)陈尧咨由于擅长射箭,“以此自矜”;没想到卖油翁对他的射技却是“但微颔之”,并且评价他“无他,但手熟尔”,这让陈尧咨“忿然”;但当卖油翁表演了倒油的技艺之后,陈尧咨意识到了天外有天的道理,所以“笑而遣之”。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A;⑵D;⑶B;
⑷ 忿 ; 笑
【点评】⑴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句中“亦”意思是“也”,“无他”意思是“没有别的(奥秘)”,“惟”意思是“只”,“尔”意思是“罢了”。所以应该翻译为:我也没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⑵理解文本内容,可根据语气来确定标点符号。“尔安敢轻吾射”表现出陈尧咨盛气凌人的气势,句末应为感叹号。
⑶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一句首先总结了上文陈尧咨的射技,同时“但微颔之”表现了老翁对他的态度,引出下文陈尧咨的质问,所以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⑷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陈尧咨因为卖油翁的“但微颔之”而“忿然”;但当卖油翁表演了倒油的技艺之后,陈尧咨意识到了天外有天的道理,所以“笑而遣之”。
【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5.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蕃:________ 鲜: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案】 (1)多;很少
(2)①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蕃”,多;“鲜”,很少。
(2)重点字词:“亵”亲近而不庄重;“同予者”,像我一样的。
(3)结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得出:作者把“莲”喻为“君子”,君子应该是在混浊的世道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故答案为:⑴ 多 ; 很少
⑵ ①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⑶ 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文章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文章的大意,感知情节,然后根据文章中对莲花的描写,联系君子的品质来作答。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 尔辈不能究物理/唯手熟尔
C. 遂反溯流逆上矣/肃遂拜蒙母 D. 但知其一/但微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寺院的僧人一开始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
B. 讲学家认为沙性松浮,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应该在原地深处找。
C. 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最终果然找到它们。
D. 作者认为天下的事情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应该实事求是。
【答案】 (1)B
(2)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3)A
【解析】【分析】(1)A.是:两个“是”都是古今异义词,是代词,解释为“这”“此”。B.尔:第一个是代词,解释为“你”“你们”;第二个是语气助词,表限止语气,解释为“罢了”。C.遂:两个“遂”都是副词,表承接关系,解释为“就”“于是”。D.但两个“但”都是副词,表仅限于某个范围内,解释为“只”“只
是”。故选B。
(2)本句中,“求之下流”,“求之地中”是倒装句、省略句,翻译时补充调整为“(于)下流求之”“(于)地中求之”;“下流”指的是水的下游;“固”意思是本来;“颠”意思是“颠倒”“错乱”。
(3)从文中第一段“众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可知,一开始,僧人们是在原地水中寻找石兽,没有找到后,才到下游去寻找,所以选项A的表述错误。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⑴B;
⑵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
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甲辰① , 同二王参云栖②。时已二月,大雪盈尺。出赤山埠,一路琼枝玉干,披拂照耀。望江南③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庚戌④秋,与白民看雪两堤。余既归,白民独留,迟⑤雪至腊尽。是岁竟无雪,怏怏而返。世间事各有缘,固不可以意求也。
(李流芳《云栖春雪图跋》)
【乙】
甲子嘉平月⑥九日大雪,泊舟阊门⑦ , 作此图。忆往岁在西湖遇雪,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余画时目中有雪,而意中有云,观者指为云山图,不知乃画雪山耳。放笔一笑。
(李流芳《题雪山图》)
【注】①甲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②云栖:寺名。在杭州西湖西面山中,以产竹闻名。③江南:钱塘江南岸。④庚戌: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⑤迟:等待。⑥甲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嘉平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⑦阊门:苏州古城之西门。
(1)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白民独留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出心裁
B. 是岁竟无 竟不可得 有志者事竟成
C. 固不可以意求也 求之下流,固颠 根深蒂固
D. 而意中有云 目似瞑,意暇甚 词不达意
(2)用“/”给【甲】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望 江 南 诸 山 皑 皑 云 端 尤 可 爱 也。
(3)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
(4)【甲】【乙】两文都写到雪景,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甲】文的“琼枝玉干,披拂照耀”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景________的特点;【乙】文的“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运用________的描写手法,写出了雪景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B
(2)望 江 南 诸 山/ 皑 皑 云 端/ 尤 可 爱 也。
(3)我春夏秋三季曾经在西湖游玩过,只是没有看到冬天的山景就回来了。
(4)比喻;洁白美艳;白描;苍茫浩大
【解析】【分析】(1)A项的“独”解释为:独自/独自/独到;B项的“竟”解释为:最终;C项的“固”解释为:本来/本来/牢固。D项的“意”解释为:意念/神情/意思。故选B。
(2)翻译为:遥望江南群山,白雪皑皑,如浮云端,尤其令人喜爱。故可断句为:望江南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
(3)本题重点字词:“尝”,曾经;“但”,只是;“归”,回来。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琼枝玉干,披拂照耀”的意思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琼枝玉干,披拂照耀”写出了雪洁白美艳的特点。“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运用了“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描写方法。结合其意思“雪后两座山上与天上全是白色,不能分清哪是云,哪是雪。”写出了雪景苍茫浩大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 B;
⑵ 望 江 南 诸 山/ 皑 皑 云 端/ 尤 可 爱 也。
⑶ 我春夏秋三季曾经在西湖游玩过,只是没有看到冬天的山景就回来了。
⑷比喻;洁白美艳;白描;苍茫浩大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单音节实词大多是多义词,接触时一要清楚它的几种常规的解释;二是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
⑵断句的基本方法是:断句前要通读几遍,弄清楚大概写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根据理解先断开较大的层次,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在集中精力分析句中的虚词和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要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一般来说,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点之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断句的真正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⑶文言翻译注意先抓字眼,本句子重点词为“尝”“但”。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除,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保证不丢分。平时训练注意自己抓住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⑷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写作艺术特色的把握。只要理解文意,要注意结合学过的写景抒情类文言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结合所学的分析艺术特色的方法。
【附参考译文】
【甲】我春夏秋一直待在西湖,但没有参观寒山寺就回来了。甲辰月,我和两位王姓的同伴一起参谒了云栖寺。出了赤山步行,一路琼枝玉干,披拂耀眼。遥望江南群山,白雪皑皑,如浮云端,尤其令人喜爱。庚戌月已是秋天,我和白民相约在两堤看雪。我已经回来了,白民独自留了下来,雪到腊月快结束了也迟迟未下。这一年最终也没有下雪,白民失望而返。人世间的事各有缘法,本来就不能强求的。
【乙】明天启四年农历十二月初九下大雪,将船停在苏州古城的西门。做此图。回忆往年在西湖遇雪的故事,雪后两座山上与天上全是白色,不能分清哪是云,哪是雪。我画画时,看到的是雪,而想象中有云。观看我的图的人都说是云山图。却不知道我画的乃是雪山图。放下笔笑一笑吧。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顾《爱莲说》)
【乙】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间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间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间而己不,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
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①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语境,为下面句中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①易________A.容易 B.改变
②素________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子者何人?丹之爱,宜平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品质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解析】【分析】⑴文言文断句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是否弄懂该句的大意,是否能根据句式、词性、语感将句子断开,考查的知识点多样,需要考生加以重视。句意是: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在艰苦环境下坚守是根本。据此断句为: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易:动词,改变。素,副词, 向来,平素 。
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 句意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是:这样。待:对待。谓:说。至:极点。句意是: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 “君子”一般指品德高尚的人。甲文的莲花: 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 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乙文的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
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求成功。
故答案为:⑴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 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 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要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考查分析形象的品质。答题时应注意,把握好文言文的形象的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思想品质。
【附参考译文】
【乙】 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证过。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这造物主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但黄杨并不恨天怨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所以李渔评价它有君子之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树中君子”了。
9.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山①夜戏
袁中道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② , 余道镇江往兖③。日晡④ , 至北固⑤ , 舣舟江口⑥。月光
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⑦。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⑧。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⑨ , 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⑩。锣鼓喧阗⑪ , 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⑫ , 翕然张口⑬ , 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位于此处。②崇祯二年:1629年。③兖:即兖州。④脯(bū):古代时刻,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⑤北固:即北固山,今江苏镇江北长江边上。⑥舣(yǐ)舟:船停靠岸边。⑦噀(xùn):喷水,喷吐。⑧漆静:漆黑寂静。⑨小奚:小奴仆,未成年仆人。⑩韩蕲王:韩世忠,两宋名将,死后被追封为蕲王。⑪喧阗(tián):形容声音大而杂。⑫摋(shā):揉。翳(yì),眼翳,妨碍视力的白斑。⑬翕(xī)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道镇江往兖________
②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________
③呵欠与笑嚏俱至________
④以何事何时至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目送久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A.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B. 何陋之有(《陋室铭》)
C. 久之 , 目似暝,意暇甚(《狼》) D.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大意。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4)通读全文,请概括文段内容。
(5)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答案】 (1)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
(2)C
(3)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4)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
(5)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道”:取道、经过。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俱”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起,都”的意思;“以”属于文言虚词,其意思和用法要理解好上下文内容。
(2)A项,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B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不译。C项,与题干句“目送久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起凑足音节作用的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D项,结构助词,“的”。故选C。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漏”:洒漏。“疏疏”:稀稀疏疏,疏疏落落。
(4)文章写的是作者在崇祯二年路过镇江金山寺,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文中通过细致描写一位老僧的一连串动作,展现出了被惊醒的僧人们惊疑不定、惊喜交加的复杂情绪。
(5)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这句话既有“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等热闹场面的渲染,又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的特写,两者相映成趣。
故答案为:⑴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
⑵ C;
⑶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⑷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
⑸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⑸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一
是修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完角度后再分析具体的知识点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最后套用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答题。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二年,中秋的第二天,我由镇江前往兖州。日暮时分到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口。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空都成了白色。我感到极大的惊喜。划动小舟去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十分寂静。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慢慢地定睛到底该看作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去问。戏演完了,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是是人、是怪、还是鬼。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观劝学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之间③ , 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 ,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⑥ , 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寨答邢词日:“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蔽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精骑集》)
【注】①暗疏:默写。②滑稽:巧言善辩。③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④惩艾(yì):惩戒。⑤囊(nǎng):从前。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⑦勒:编辑。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而常废于不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 而聪明衰耗\\结友而别
D. 庶几以此补之\\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少 而 不 勤 无 如 之 何 矣 长 而 善 忘 庶 几 以 此 补 之。
(3)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简要说明。
【答案】 (1)B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3)秦观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致后来常因善忘而影响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以致荒废学业。
【解析】【分析】选自《精骑集》,作者:秦观,年代:北宋。(1)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都是介词,在。C项,表转折;表顺承。D项,介词,用;连词,相当于“来”。故选B。
(2)根据句意“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可知应划分为: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3)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以看出本文是秦观对自己学习得失的一个总结,从文中“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以看出其优点之一是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可以看出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他读《齐史》,中可得出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的优点。由此可见作者目的在于以此文来劝诫后人,要勤奋学习,善于吸引前人的智慧,方能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⑴B;
⑵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⑶秦观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致后来常因善忘而影响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以致荒废学业。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太大的错误。然而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十天一个月之内,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我)非常勤奋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二。每看一件事,一定从头到尾翻寻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等到读《齐史》,看到孙寨答邢词中有这
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心中赞同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许多条,编辑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人或得玉,献诸①子罕。子罕②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③也。”子罕置诸其里④ , 使玉人为之琢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①诸(zhū):相当于“之于”。②子罕:人名。③请死:请求免于死。④里:乡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宋人或得玉/悠然自得 B. 故敢献之/温故知新
C. 不若人有其宝/未若柳絮因风起
D. 富而后使复其所/将复何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3)结合文段,说说子罕为什么不接受宋人献玉。
【答案】 (1)C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3)因为子罕以不贪为宝,如果接受了美玉,就丧失了高尚廉洁的美德。
【解析】【分析】(1)A项,“得”解释为:得到/宋人或得玉/得意舒适;B项,“故”解释为:所以/旧知识;C项,“若”解释为:如,像;D项,“复”解释为:回到/又;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是以不贪占为宝物,你是以玉为宝物。如果你把它给了我,咱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故可断句为: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3)结合“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的意思“我是以不贪占为宝物,你是以玉为宝物。如果你把它给了我,咱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有各人的宝物。”得出原因:因为子罕以不贪为宝,如果接受了美玉,就丧失了高尚廉洁的美德。
故答案为:⑴C;
⑵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⑶因为子罕以不贪为宝,如果接受了美玉,就丧失了高尚廉洁的美德。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了一块玉石,就把它进献给当政的子罕。子罕不接受它。献玉的人说:“我拿它给加工玉石的人看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所以敢来奉献给你。”子罕说:“我是以不贪占为宝物,你是以玉为宝物。如果你把它给了我,咱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有各人的宝物。”献玉的人叩拜后对子罕说:“小人我怀揣着玉璧,连外乡都不敢去,把这块玉送给你我就可以免死了。”子罕把这块玉放到他居住的里巷里,让加工玉石的人雕琢它,献玉的人卖了玉石富起来以后回到自己的家乡。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孰若孤________
③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省略了吕蒙就学的过程,更加突出人物的风采。
B. 本文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生动再现三位人物的情态。
C. 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也突出了孙权的善劝。
D. “非复吴下阿蒙”一句表达了鲁肃对吕蒙当年不学无术的轻视、嘲笑之意。
【答案】 (1)推托;谁,哪一个;到,等到
(2)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3)D
【解析】【分析】(1)本题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辞”,推辞,推脱;“及”,等到,到。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欲”,想要;“卿”,你;“博士”,讲授儒家经典的人;“更”,重新。
(3)D项,错误。“非复吴下阿蒙”一句表达了鲁肃对吕蒙的表现十分惊奇。因为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名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故选D。
故答案为:⑴推托;谁,哪一个;到,等到;
⑵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
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