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2024-07-23 来源:易榕旅网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一、 山地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 山地开发的必要性

山地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一只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然而,人口急剧膨胀,而我们的生存空间却是一个地球。面对“人口爆炸”,地球上的平均资源已逐渐被人类餐食殆尽,人们必须不断的拓展生存空间、寻找新的据点,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移向山地。

此外,生活于现代物质文明的人类,渴望舒缓高节奏、高竞争的生活带来的紧张压抑性情。这样人们需要回归山地——一个便于人们旅游、休闲的胜地。

山地开发的必要性大致有三个方面:1、开拓生存空间的需要;2、获取资源的需要;3、回归自然的需要。

2、 山地开发的可行性

山地开发的可行性主要包括:1、经济可行性;2、功能的适应性;3、现代工程技术的保障。

1) 经济可行性一是取决于宏观经济财富的积累——城市化发展的加速,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完全有经济能力,支持人类的山地建设;二十取决于微观经济有利因素——虽然山地建设的室外工程、道路建设投资较高,但是其低价相对较低,可以节约大量投资。

2) 功能的适应性:在过去,人们认为只有小体量的、功能简单、分散的建筑才能被建于山地。而如

- 1 -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今许多成功实践证明,山地几乎可以容纳大部分的建筑种类,其功能之完备,体量之完整出乎人们的意料。

3) 现代工程技术的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门学科的发展、交叉,山地实践已经有了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体系。

二、 山地开发的“天人合一”自然观

1、 传统的山地观

崇尚自然的东方山地观,追求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中,就处处流露出对自然的理解和利用之心。

以人为中心的西方山地观相信人具有绝对的神性和权力、人和自然是分离的,人可以任意支配自然。以人为中心的山地观反应在山地建筑上,也表现出人队自然的征服和改变。

- 2 -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2、“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即接近自然、讲究与自然合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现代人的自然观越来越趋向一致,西方人在强调人的能动性的同时又注入了理性发展的思维;东方人则经历的破除迷信的阶段以后,对自身的发挥充满自信。不断寻求如何在更高的基础上把人与自然重新统一起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

三、 山地建筑的自然影响要素

1、 山地建筑与自然因子的关系

- 3 -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地质:地质决定了基地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它对山地建筑的安全至关重要。

地形:地形的描述需要借助等高线、坡度、山位等概念。

坡度,山地建筑可生存与各种坡度的地形条件中,只是难易程度不同。

山位,体现各个不同的局部地形,因此具有不同的空间属性、景观特性和利用可能。

气候:在山地区域,气候变化一方面体现了经纬度的大气候特征,另一方面还表现了各个不同地域的小气候特征。

- 4 -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水文:为避免水文对山地建筑的不利影响,我们应对基地区域的排水路径、排水方式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组织,并采取积极地水土保持措施,从根本上加强对山地环境水文控制。

- 5 -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植被时山体生态环境的直接反映,他表现山地景观的主题内容。

四、 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

1、 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

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取决于山地建筑所赖以生存的山地环境。山地的坡度、山位、山势、自然机理等构成山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2、 不定基面时山体所具有的基本形态特征。主要是由于地形的坡起,基底表面崎岖不平,使许多山地建筑采取“天平地不平”的作法,以错层、掉层、吊脚等形式与山体地表发生关系使建筑根据坡度的陡缓、跨越等高线的数量来调节山地建筑的底面,产生出高低变化。参差错落的不平底面。

- 6 -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3、 山体建筑的形体表现

山体建筑的形体表现体现了建筑与山体的关系:

1) 融入型即山体建筑形体从整体上服从山地环境,表现出山地环境的归属感。包括形体与地形的融合和形体与地肌的协调。

- 7 -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2) 共构型即建筑依托山地环境,与山地共构,成为山体的延续。

3) 超越型即建筑形体摆脱山东籍环境的束缚,表现出一定的自由性。

- 8 -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4、 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

空间的营造时人们建筑活动的根本目的。对于山地建筑来说,空间是构成建筑形态的基本骨架,决定了建筑群体的布局状况。由于山体的参与山地建筑空间形态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与山体空间的耦合性,由地形高差引起的动态性,因基地不规则形成趣味性。

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组织与地形的特征紧密联系,随地形变化形成了丰富的表现形式:线网联系型、踏步主轴型、空间主从型、层台组合型、空间序轴型和空间穿插型。

五、 山地建筑与景观

1、 山地建筑——山地景观的组成部分

- 9 -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山地建筑与山地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景观是对山地自然景观的补充与点缀。山地自然景观是山地景观的基础,山地建筑师山地自然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2、 景观与观景

在山地环境中,山地建筑具有双重的角色。一方面它点缀强化了山地自然景观,本身成了山地景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山地建筑为人们提供了较佳的观景条件。

3、 建筑布局与山地景观

山地建筑位于山地环境中,其布局方式对山地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小、散、隐”的布局方式实施建筑融于环境的有效方法:而在一定条件下,面对大规模的山地建设,集中式布局的山地建筑在使用、经济、技术、生态方面都具有明显优点,采用合理的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一获得美好的山地景观,如共构手法等。

六、 山地建筑与交通

1、 山地交通的特点

1) 立体化:立体化的交通,将为建筑组群的功能及形态组织提供丰富的选择可能,时建筑的复杂流线可以得到很好的立体分流组织

2) 景观化:在山地环境中,由于交通的三维特征,人们在途中获得的视景比在平地显著,而且不断发生变化

3) 多样性:山地地形的凹凸变化起伏,为常规交通制造了障碍,人们不得不运用多样的交通方式,

- 10 -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如坡道、架空道、隧道、索道、缆车等

2、 山地车行交通

1) 纵坡设置:山地道路坡道不宜太大,坡段也不宜太长。山地公路的最大纵坡应小于9%,限制坡长200m;由于设计车速较低,其最大坡度可放大至10%,特殊情况下,甚至可达13%。

2) 道路布线:山地道路的布线应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与地形、建筑的结合。

A、 布线与地形结合:在山地环境中,道路线形的选择首先取决于地形。从生态观出发,我们一方面要是山地坡道适应爬坡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的改变,使道路布线与山地景观和谐。

- 11 -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B、 布线和建筑结合:在山地建筑的群体布局中,道路线形往往是建筑排列的骨架,它的形成对建筑的功能、空间布局影响较大。为适应地形的变化和建筑功能、建筑布局的需要,以上各种形式的道路线形可以被混合运用。

- 12 -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