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业竞争力在理论界和实际生产领域都是被广泛热衷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内涵的界定,讨论了对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不同观点;进而总结了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国内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的不同方法;结合典型文献总结了近年国内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趋势;最后对其今后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 综述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面对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竞争力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至今竞争力因其复杂性而仍未形成一个公认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结论。虽然一些学者认为竞争力不可触知、无法度量,难以管理,但并不妨碍对其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从学科的角度来看,由于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差异,由此产生了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等不同概念。在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上一直存在较大认识分歧,甚至有学者不承认存在国家竞争力,或者认为国家竞争力没有实际意义。而在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学者和企业家都认同有企业竞争力,并认为企业竞争力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最基本的竞争力问题,是一个应该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
1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由于企业竞争力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人们对其认识各不相同,关于它的含义也是见仁
见智。有的从企业的市场表现来理解和界定,有的从企业的终端载体来定义,有的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来定义等等。
1.1国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以贝恩为代表的产业经济学的哈佛学派,产业经济学认为公司规模结构,以及这种规模结构、集中对企业群的竞争力具有深刻的影响[1]。
世界经济论坛在 1994 年《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2]中把企业竞争力定义为: “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均衡地生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总体来说,企业竞争力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产生于企业内部效率,又取决于国内产业和部门的环境。
迈克尔·波特将企业竞争力归结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他把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贡献的各项活动。”波特在其《竞争战略》[3]一书中指出企业赢利能力取决于其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其战略对竞争力发生影响,并影响产业结构,甚至改变某些竞争规则,进而赢得竞争优势。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 George·Fish(1995) [4]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获取、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定义从企业竞争力的深层因素来界定企业竞争力,并将企业竞争力视为一种与知识相关的能力。
藤本隆宏[5]认为: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静态的能力、进化的能力、改善的能力。静态的能力是指实际上企业己经达到的竞争力水平;改善的能力是指不断地维持和提高竞争力的能力;进化能力是指建立前两者的能力。他认为企业竞争力存在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改进和提高。
1.2国内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金碚(2002)[6]是我国研究竞争力问题最早的学者之一,他在《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联合课题组[7]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或企业家在各种环境中成功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这一界定突出了企业家在培育企业竞争能力方面的作用。根据联合课题组的定义,企业竞争力包括四个层次:(1)企业内部效率即企业以最优方式配置资源的能力。(2)部门或行业环境对竞争力的影响。(3)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或经济体制的状况对竞争力的影响。(4)国际市场状况和国际贸易结构对企业竞争力发挥的影响。
张志强、吴健中(1999)[8]认为,企业竞争力就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比较生产力。这一定义反映了当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即企业竞争力只有通过其在市场的表现,通过与其他企业的比较来衡量。
浙大范晓屏(1997)[9]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为生存而争夺所需资源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与能力,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不断的竞争上,其竞争性主要表现为市场份额争夺、竞争对手挑战、经营领域扩张等。一个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有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具有特色的产品及其他竞争行为挑战竞争对手,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实现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经济效益。
韩中和[10]从企业内部资源的角度认为,企业竞争力就是面向市场和顾客,合理的运用
企业内部的经营资源,提供市场和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
曹建海[11]从广义的资源角度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这些特殊资源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企业声誉、营销网络、管理能力、经营者驾驭杠杆的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几个方面。
王明夫[12]从能力观的角度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下,抗衡甚而超越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系统能力。这一定义意在强调:(1)企业竞争力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而不是现象上的种种比较优势,也不是作为企业生产要素的种种资源。(2)企业竞争力是组织的系统能力,不是局部上和环节上的能力,也不是企业的产品或职能活动。(3)企业竞争力是抗衡或超越竞争对手的一种力量。(4)在竞争环境下,只有培育、壮大和维持竞争力,企业才能求得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虽然不同研究者对企业竞争力的认知角度和理论描述有所不同,但对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是大体相似的,即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差别性的概念,是经过长期积累和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蕴含在企业内部的、与竞争对手相比较而存在的、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融合了企业各种能力的并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综合能力。
2 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2.1国外竞争力形成机制有关研究
基于对企业竞争力定义的分歧,有关企业竞争力或竞争优势形成机制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虽然不同的学者研究侧重点不同,归纳起来其主要观点可分为三大流派,即结
构学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
(一)结构学派
结构学派以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为代表。波特[3]强调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选择,一个良好实力的企业如果处在正在萎缩的产业,难以获得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产业结构分析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此同时,波特还强调企业的竞争地位问题,即企业要在其所属产业内获得竞争优势地位。“五力竞争模型”是波特教授提出的著名的竞争力分析模型,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测度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及获利潜力,将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五个,即供应商的谈判能力、购买者的谈判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威胁能力、行业内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
波特战略理论思想的优势在于其理论的完整性和对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分析以及如何保持竞争优势方面做出了优秀的贡献。但波特战略理论性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首先他把企业竞争力等同于企业竞争优势。并从企业竞争优势的市场表现来理解和界定企业竞争力的。其次,波特忽视了政府的竞争政策、管理和创新在形成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关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和培育方面存在简单化和片面性。
(二)资源学派
资源学派强调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认为企业是一组资源的集合,关键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1984年沃纳非特(Wemerfelt) [13]在美国《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资源学派的创始人,沃纳非特认为企业是异质的,强调
资源的重要性,优质资源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石;企业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巴尼(Barney)(1995)[14]将资源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三类,认为企业竞争力来源于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特性的资源整合,并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持续性的促进作用;且这种竞争力由于历史与路径依赖性、因果模糊性、社会复杂性和小决策的重要性等因素而难以为其它企业所模仿。
(三)能力学派
能力学派始于对波特结构学派理论的改进,认为企业是异质的,竞争力是企业能力的集合。从企业生产经营中具备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强调企业在生产经
营中知识的积累并内化为企业的核心理念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能力学派以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汉默尔(Hamel,1990年)为代表,以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1990)[15]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公司核心能力”为标志,正式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能力学派认为企业具备的某种智力或知识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即某种关键能力和隐性知识,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不可模仿的纠织能力。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组织内的集体学习、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某种程度体现为企业的制度与企业文化。核心能力应具有价值性、异质性、不易模仿性和替代性等特征。
2.2国内与企业竞争力理论有关的研究
我国对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如此还是产生了许多代表性的成果。
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于1996 年组成了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根据《世界竞争力报告》的分析方法对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该报告主要是针对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内容。从1997 年开始,该联合组陆续发表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2001—21 世纪发展主题研究》、《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2003—区域竞争力发展主题研究》等[16]一系列不同主题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为我国对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5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院领导的“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理论、方法及其实证研究,该课题组形成数篇阶段性的成果和研究报告《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报告》以及《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其后,该课题组又出版了系列《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竞争力经济学》等巨著,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对中国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每年发表的《中国企业竞争力》影响很大[17]。
除去以上研究组研究成果,其他很多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研究作品。余祖德,陈俊芳(2009)[18]在对国内外企业竞争力来源理论综述并对各种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综合性的,多种因素决定的。
孙明华(2009)[19]总结了自从迈克尔·波特在上世纪初提出企业竞争力分析框架以来企业竞争力理论经历的近三十年的发展和演化。其主要发展脉络是:从波特的产业结构论(或称外部论)向资源基础论(内部论)转化,之后,资源基础论经历了内部深化和外部扩展过程。内部扩展路线是: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知识基础论—动态能力论;外部扩展路线是: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社会网络。
段韵柳,刘再起(2010)[20]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重视经济指标等硬实力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面临软实力重视不够和发展不足的困境,迫切需要通过科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加强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影响力等途径和方法来提升软实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国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谢志华等(2011)[21]分析了商业企业竞争力的本质与结构,认为商业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出的是一种顾客价值整合能力,商业企业竞争力结构分为竞争优势层、竞争能力层、竞争资源层,三个层次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竞争优势来源于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来源于竞争资源,同时竞争资源也受竞争优势和能力的反作用。
徐全军,孙明华(2011)[22]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跨学科课题,研究对象十分复杂,遵循一种方法论难以解释其全部命题。使用归纳的方法提出了三种方法论并存的命题,并使用比较的方法阐述了三种方法论的性质,进而认为明确所立足的学科领域和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方法论,才能得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结果。这些学者和组织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对我国学术界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一)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用来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某项指标变动,各个因素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通过采取由表及里的因素分析方式,从最易感知的因素切入,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深层次的属性。如金碚(2003)[23]主持的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中国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将企业竞争力指标分为测评指标和分析指标,从企业规模、业务增长、盈利水平、持续盈利能力、资本实力、资本盈利和增值能力、资金利用效率、
劳动效率、价值创造能力、出口竞争力、技术实力、潜在技术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影响力、企业家及管理水平、资本市场表现16个方面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数据规划的方法,对单个企业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即对企业投入规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以企业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作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依据。如徐二明、高怀(2004)[24]利用 DEA 方法和Malmquist 指数,提出企业竞争力差异的根源是基于企业的技术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基础之上的企业动态能力运用效果不同的观点;方重(2011)[25]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三大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很好的研究结果。
(三)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对评估目标的重要程度系数。判断矩阵是以上一层的某一要素作为判断准则,对下一层要素进行二者重要性比较来确定矩阵的元素值。徐燕,赵艳萍(2010)[26]从企业规模、生产能力等八个方面建立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层次分析和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进行实证分析。
(四)模糊综合评价法
由于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一些因素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简单地进行评价,因此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此方法首先确立因素集以及各因素的权重集,然后建立评价等级集和模糊评价矩阵,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李存芳,周德群
(2007)[27]基于对企业综合竞争力内涵、要素的分析,构建了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了模糊系统评价的可行性,建立了模糊系统评价的数学模型,并对一大型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系统评价与实证分析;赵向飞、董雪静(2005)[28]建立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动态模糊评价模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五)多元统计分析法
多元统计方法一方面用少于原有指标个数的不相关的主成分或公共因子来代替原有指标,可以减少指标提供信息的交叉和冗余,也可以解决指标设计的差异性,以及某些指标不具独立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该方法所确定的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果关系,因此使测评更加合理化。如华兴夏(2011)[29] 在竞争力研究中提出基于竞争性情报的财务分析方法,并对中国汽车公司建立基于财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模型,实证分析结果给出了中国汽车企业的竞争力排名。其他多元统计方法也有应用,如董志清,黄居林(2012)[30]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对我国 17个上市建筑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辅以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分析弥补对应分析图在主观上判断距离的严谨性,实现了主客观的结合。
另外,一些学者还拓展了其他方法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魏光兴,周靖(2010)[31]以信息熵与灰关联法为研究方法,建立了快递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目前快递市场主导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研究了快递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李国辉(2011)[32] 在专家评价数据基础上,针对企业竞争力评价的非线性特征以及竞争力评估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非定量因素,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的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认为该模型较已有的评价体系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且可操作性强等优点。现有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因此在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实践中,可以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综合优势,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4 国内近年的研究趋势
国内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大致呈现如下趋势:在理论方面,从最初的对企业竞争力概念、来源的界定,到对企业竞争力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的探索,重点在逐渐向实证分析偏移,学者们将企业竞争力研究深入到了社会生产不同行业领域。并且在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问题上,从最初的企业内部因素研究逐渐加入了对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研究,整体上更显全面了。上一部分所述企业竞争力评价只是实证研究的一个部分,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使用不同的方法在各自的领域、产业内对企业竞争力作出的研究不胜枚举,现只罗列典型如下:
阳志梅(2009)[33]研究了知识状态与集群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系。在界定了集群知识状态的涵义后,认为知识状态是集群企业竞争力的本质体现,企业竞争力提升是企业知识状态改善的外在表现,企业竞争力依赖于集群企业知识状态。这和“软实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斌斌,鲍熹懿(2010)[34]则从研发模式角度出发,基于浙江省绍兴市14262份问卷的调查与分析,研究了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三种研发模式对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周应堂,狄小丽(2010)[35]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和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企业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生产资源的配置,而是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水平或垂直联系的企业所构成的网络组织中进行。战略联盟、供应链联盟、动态联盟、产业集群这些新的联盟型网络组织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以企业为核心的组织结构。并从网络组织的理论分析入手,研究了网络组织对于企业竞争力的价值。
马中东,陈莹(2010)[36]认为选择不同的企业环境战略会使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短期内,消极的环境战略使环境规制政策效率低下甚至失效,但并不会
对企业竞争力造成威胁,但在长期内,企业会面临较高的规制成本和机会成本,将不利于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选择机会追求型环境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主动进行污染防治和产品管理,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而且可以使企业实现竞争力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郭庆然(2009)[37]发现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力,在构建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微观经济模型基础上,论证了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原因,并给出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和具体举措。
郭恒泰,冉英(2010)[38]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培育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沃土,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甚至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并分析和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等相关问题。刘良灿,张同健(2010)[39]则从经理层治理角度出发,借助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的实践性数据,经验性的分析揭示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在企业竞争力改进过程中的微观路径机理。
另外,刘志方(2011)[40]研究了电子商务下加强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范珍(2011)[41]研究了基于第三方物流的企业竞争力提升问题;刘宁,刘亮(2010)[42]做了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王冬梅(2011)[43]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我国医药企业竞争力评价问题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肖文伟(2010)[44]做了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竞争力分析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王晓枫(2010)[45]借助辽宁省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对其竞争力综合评价进行了严谨的分析。
5 企业竞争力研究展望
理论界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步深化和不断提高的,尽管不同学者的研究视
角与侧重点各不相同,却已经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企业竞争力领域涉及到许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支,其文献汗牛充栋,本文仅仅回顾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最后,做一个展望:
第一,基础理论的拓展。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实证分析和评价多于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由于研究思路的不同,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可以考虑将新的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引入企业竞争力研究领域,如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方法等,以期形成新的理论研究范式。
第二,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同的研究者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都会出现差异,这是在所难免的。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过于强调企业内部能力的提升和运用,而对企业外在性因素的分析近三年才开始出现;企业竞争力理论在强调技术、知识、创新等客观因素作用的同时,对作为主观性的人的因素以及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应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
第三,研究方法的突破。近年来,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仍是以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拘泥于纯粹的数学工具和数理模型,而且现有文献大多强调客观因素,而较少关注主观因素,或者试图将主客观因素相结合却存在诸多制肘;不同学科中虽然有自己惯用的方法却不见有更深入更严谨的探索,这同样是今后研究中值得提升的方面。
总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深入探索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才能不断地使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Donald G.McFetridge.1995,competitiveness:concepts and measure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arleton University ,Occasional Paper5.
[2] WEF.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05.
[3] 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 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 Donald G.McFetridge.1995,competitiveness:concepts and measure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arleton University ,Occasional Paper5.
[5] 藤本隆宏. 生产系统的进化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56-60.
[6] 金碚.经济学对竞争力的解释[J].经济管理,2002(22):4-12.
[7] 企业管理研究会.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8] 张志强,吴健中.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J].管理现代化,1999,l (1):24-25.
[9] 范晓屏.企业竞争力多相测度指标体系的构造[J].中国工业经济,1997(05).
[10] 韩中和.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1] 曹建海.过度竞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0.
[12] 王明夫.企业竞争力一上市公司兴盛之道[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3]Wernerfelt,B: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5:171-180.
[14] Jay Barney: Looking Insid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5.9.
[15] Prahalad,C.K. and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6:75-87.
[16]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200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002.
[17] 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3-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 余祖德,陈俊芳.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综述及评述[J]. 科技管理研究,2009(06):349-351.
[19] 孙明华. 企业竞争力理论演化趋势分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09(03):42-45.
[20] 段韵柳,刘再起. 软实力与企业竞争力[J]. 湖北社会科学,2010(12):72-75.
[21] 谢志华,杨克智,黄国成. 商业企业竞争力的本质与结构[J]. 商业研究,2011(11):8-11.
[22] 徐全军,孙明华. 企业竞争力研究方法论[J]. 天津社会科学,2011(01):87-89.
[23] 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5:7-15.
[24] 徐二明,高怀. 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 ( 11) : 40 -46.
[25] 方重,梅玉华. 我国三大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DEA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1(16):52-56.
[26] 徐燕,赵艳萍. 基于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方法的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0(07):83-85.
[27] 李存芳,周德群. 基于模糊数学的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和实证[J].控制与决策,2007(03):337-340.
[28] 赵向飞,董雪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模糊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 2005(3):135-137.
[30] 尹子民,刘振安,张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企业经济, 2002(9):65-66.
[31] 魏光兴,周靖. 基于信息熵与灰关联法的快递企业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7):116-119.
[32] 李国辉. 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J].计算机科学, 2011(10) :464-466.
[33] 阳志梅. 知识状态与集群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微观机制[J].商业研究, 2009(05): 78-80.
[34] 于斌斌,鲍熹懿. 基于研发模式选择的集群企业竞争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0(12): 60-64.
[35] 周应堂,狄小丽. 网络组织结构与企业竞争力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04):154-159.
[36] 马中东,陈莹. 环境规制、企业环境战略与企业竞争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0(07): 99-101.
[37] 郭庆然. 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07) : 429-432.
[38] 郭恒泰,冉英. 内部控制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J]. 企业问题探讨, 2010 (22) : 55-57.
[39] 刘良灿,张同健. 经理层治理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6):67-70
[40] 刘志方. 电子商务下如何加强企业竞争力[J]. 企业天地,2011(04):50-51.
[41] 范珍. 基于第三方物流的企业竞争力提升[J]. 物流商论,2011(08):150-151.
[42] 刘宁,刘亮. 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0(07):49-54.
[43] 王冬梅.医药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
[44] 肖文伟.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竞争力分析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博士论文,中南大学,2010.
[45] 王晓枫.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基于辽宁省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评价,博士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