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煌
渊北京舞蹈学院北京100081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37冤
分析中国三代舞蹈人才如何在国族文化摘要:本文从文化身份动机与人才成长的内在逻辑入手,
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建构起自身的舞蹈事业,旨在借助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地区高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生产、消费和传播进行系统关照,梳理高校文化艺术社会功能的实现以及资源共享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艺术实践舞蹈人才中图分类号:J703
实践育成资源共享
文章编号:1627-4577(2019)02-0030-07
文献标识码:A
“艺术家往往需要在宏大的时代语境中为自己定位,只有洞悉时代、符合人性的艺术作品才有可能流传于世,供人们欣赏、评论。在表演艺术门比如电影导演、戏剧、戏类上都有着划代的习俗,
曲演员,但在舞蹈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却缺失这样的梳理。之所以能够分析中国三代舞蹈人才如何在国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建构起自身的舞蹈事业,是因为在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欣赏的链条上,舞蹈艺术家自身的文化身份通常会显现为某有意味种特定的艺术形象,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的形式。本文探讨社会公共教育与舞蹈艺术社会介入的优化模式,以逐步实现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互塑共生”格局。
一、中国舞蹈人才文化身份的历史性建构舞蹈艺术人才的发展是遵循“大我”与“小我”的交替回归规律的,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说,我国舞蹈人才文化身份的历史性建构,大体可以按照“新中国”、“新时期”和“新世纪”划分出“三代舞。者”
作为新中国舞蹈缔造者中的一员,戴爱莲、吴晓邦、贾作光、白淑湘、赵汝蘅等堪称中国第一代他们响应国家关于建设“新中舞蹈人的典型代表。
国”、创造“新文化”的号召,自觉将自身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需求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个时代的舞蹈。第一代舞蹈人有一个共同的特
收稿日期:2019-04-15
作者简介:颜煌(1988-),男,河南郑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创意产业专业2017级博士在读;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舞蹈人、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北京舞蹈学院校级科研新人培育项目《建立“工具型艺术实践”理念的资源共享机制———以朝阳文化馆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19027/036)
点:从舞蹈本体出发,在时代需求的牵引下,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转换。他们成长的内在机制,就是在国族意识基础上形成的身份认同。这种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定与他们主动投入时代洪流、建构一个国家的民族舞蹈基业的社会意识达成了深度同质。例如,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白天鹅”,白淑湘就是在新中国芭蕾发展史上的国家芭蕾女主演的代表人物。她事业的起点就是国家民族芭蕾舞剧的历史性创制。20世纪60年代,一直关心中国芭蕾发展事业的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明确指出了“要排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芭蕾舞剧”,使芭蕾“中国化”的方向更加明确。在第一代舞蹈人成长的过程里,大的时代机遇给了他们最大的助力。他们积极响应国家领导人关于“创造中国人自己的芭蕾”的这一核心理念,积极进取,迎来了中国芭蕾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黄金期(1954年—1964年)。白淑湘曾表示“跳舞是她的生命”,而“芭蕾舞,则是艺术界优美而高洁的代表。在那一出最著名、表现天鹅的芭蕾舞剧中,女主角除了优美之外,还有一种内在的坚强,有一种遭遇残酷却不屈不挠的精神。”
同样做过芭蕾女主演的赵汝蘅,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者,她的舞步从未停歇。从20世纪60年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英姿飒爽的舞者,到新世纪原创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的制作人,赵汝蘅推动了中国芭蕾舞事业的发展和兴盛,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她从一个“职业舞者”到“艺术高管”的历史转型。
舞蹈艺术家贾作光在世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真正的舞蹈家是属于人民的。我希望广大的舞蹈工作者都应树立‘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思想,努力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创作为他们所喜爱的题材、风格、形式多样的舞蹈。”贾作光的一生极富传奇,他学习过芭蕾、现代舞及日本、朝鲜等国的古典、民间
2019年6月第17卷第2期
31
舞,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时也曾师从苏联舞蹈专家,但是在他的身上始终看不到“学院派”、“西洋化”的痕迹,他是跋涉出一条扎根于中华民族之基础的“人民舞蹈”
之路。这是社会文化大环境与自我文化小环境同构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舞者,他们在舞蹈领域的深耕细作也实质性地推动了现代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成型与发展。
如果说老一辈的中国舞蹈人是“新中国”代言人的话,那么开始接受职业舞蹈教育的第二代舞蹈人呈现出了更多的个人化色彩。杨丽萍、林怀民、曹城渊、冯英、沈培艺、王玫等,继承了第一代舞蹈人的文化基因,开始寻求个体的创作身份,慢慢地,他们逐渐与国族意识等主流话语剥离开来,调整自身的文化、舞蹈创作观念的身份认同。也许他们还没有完全找到哪个明晰方向背后的依据,但却实现了畅所欲言下的百花齐放。就像人们不能放弃对美好事物的回忆一样,第二代中国舞蹈人才在追寻自己的坚持;就像人们专心去营造内心的追求一样,他们始终在追寻着内心最初的梦想。
当下舞蹈高校里的舞蹈教授、舞蹈剧场里的舞蹈名家前辈,也都在从早一代前辈那里逐步剥离出来,却又在为那份文化进行解锁:再次回归到了早一代舞蹈人的内在目的。第二代舞蹈人想要观众都能看得懂,也想推开面前的那堵墙,他们崇尚作品,追寻万物灵光;他们自然也坦荡,在他们的舞蹈创作理念里,舞蹈不是为冲力而舞,不是为野心腾飞,也不是为了姿态而翱翔,他们想要的是一个空间,一个可以剔除繁琐、拒绝浮躁的远方。第二代舞蹈人在艺术与生活的和谐共振中,建起自己独特的艺术自信,逐步确立自身的独特文化身份。这种文化自觉奠定了第二代舞蹈人的特质,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OFXINJIANGARTSUNIVERSITY这就是“私密的自我”与“大的自我”的交融状态,超越了个体的“小我”。杨丽萍如此说道:“我知道不管是艺术也好,还是别的什么也好,都是要有根系的。它要有吸收养分的树叶,也要有自己的支脉,还要有根部的水分与肥料。它像一棵大树,而不是一处盆景。”舞蹈编导王玫认为:“选什么材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言说方式,以最个性的自己表达出最共性的东西。”她的舞剧《雷和雨》,从女性视角看三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变化。她的舞剧《洛神赋》“曾经是甄宓,现实是曹丕,苟活于曹植,心中有一个洛神赋的彼岸”。她的文字和作品简练、耐人寻味,透出一个编导对生活的敏锐捕捉和用心体验,从“小我”走向“大我”。王玫说过这么一句话“,
以前,我是从舞蹈看世界,现在我能从世界再来看舞蹈。前者纯也、专业也,但却小也;后者广也,深也,更为人文也。”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是一个对生活、创作观察无比细腻的舞蹈人,如果将日常生活场景搬上舞台,也能够用小人物的舞台形象去反映社会中的问题,我们必定能够读懂其中的社会、人生、情感。
身份构成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全部关系,存在和世界是以身份定位的形式显现的。在异质文化自由交流与碰撞的第二代舞者,他们主动用自己独创的艺术语言表达其身份意识,已经成为某种基本的运变法则。寻找社会意识,凸显舞者个人的意识与文化身份,这是第二代舞者的觉醒,他们的艺术作品创作中也富含对民族性元素的强调。第二代舞蹈人的回归,以及回归后的剥离,正是这一时期舞蹈人才身份的自我求证与确认,他们成就了一种一种的新式文化传承方式,他们不是装进箱子上了锁,而是将艺术变成了一个活的博物馆,这是一种活态传承。
BattementTendu源自法语,是舞者舞蹈形体课把杆上训练的第一个动作,是舞蹈训练的基础,苦涩却本真,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纯粹的力量性。舞者的动作与灵魂通过健康、自如、通畅的呼吸,拥有了最基础的生命体征,舞者因此有了舞蹈的生命力。
第二代舞蹈人在困境中不断从本体出发,寻找什么是他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记忆,也就是这个过程,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能量源”。而对于第三代舞蹈人而言,在这样的现时代背景下,情况似乎发生了某种质的变化:起床打开微信朋友圈,乘上地铁通过手机进行虚拟文化的共享,某个小众、民族的舞蹈似乎被不断涌入的“能量源”颠覆。这是一个集聚了大量矛盾、崇尚共享的新时代,一切都将被各种各样的“能量源”充斥。旧有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已经找到,而“我要往哪里去?”却停住了脚步。中国第三代舞蹈人的新想法已经得到了展示:他们已经开始去往舞蹈最本质与最基础的地方了。这是一个苦涩的过程,有纠结、有坚守,但却体现着最纯粹的力量。第三代舞蹈人似乎并不在意所谓的技术,他们看样子是来“宣泄”的,来表达自我的。
城市带给舞蹈人的压力很大,
落户、租房、婚姻、繁衍,随着拥挤的路况,青年舞蹈人匆忙疾走在“行活”里,夹杂着可能有的梦想,更多的是喧嚣的迷茫、焦虑,这种散发着独特城市气息的舞蹈市场里,充满了同质化的诱惑。关于舞蹈艺术家的抉择,其实质是依赖艺术家自身敏锐的眼光去看待舞蹈语言本身的,这是一种对神韵的抉择。青年舞蹈编导可以慢慢开始形成自己初步的特点,是各自的格局,也是日后创作的理念雏形。陶冶、赵梁、万玛尖措、周莉亚、韩真、孔德辛、念云华、易杰等青年舞蹈编导历经了多年的青春创作与生活,经历了一段安静的时代,而此时正在步入另一个喧嚣的时代。他们身上的各类烙印,正如现在城市天
桥下两列车流向相反方向无情驶过的痕迹那样,
322019年6月第17卷第2期
33
夹杂着无奈。正如同质化的大城市,现在刚毕业的舞蹈人在很多方面变得越来越像,也是近十年来的事情。
第三代舞蹈人与其说与城市、社会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较劲”,不如说他们解决了“小我”越来与“大我”的交替、回归。他们没有逃离城市,越多经历过那段岁月的青年舞蹈编导,面对大城市下舞蹈文化与市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们不再固守原本视之的创作之路,而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形自由地选择用何种视角实现自己的舞蹈编创梦想。
二、中国舞蹈人才的传承与育成机制中国舞剧作品与丰厚的文化、艺术创作育人舞蹈传承、经验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事业的结晶,
发展以及舞台艺术实践、教育,离不开每一代杰出舞蹈人精益求精的追求与付出。国内舞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建设广泛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从各地区舞蹈高等院校情况概览中可以看出:具备民族特质的舞蹈文化在当代舞蹈高等教育事业中无不传承,这也是中国人的情感体现,即使经历了时光的轮回,舞蹈文化依旧可以在代与代之间传承,舞剧原创与创新力需要在舞剧思想、结构处努力。本节旨在探究在高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实现高校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缩小社会文化艺术教育资源的差距,提高高校促进社会文化艺术教育水平,使人们感受到艺术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自吴晓邦和戴爱莲先生用他们自身的舞蹈实践催生出中国当代舞蹈之花,历经一个世纪而
淤发展至今的中国当代舞蹈已是繁花似锦。”富有
历史传统的舞蹈应当作为流传下来的样式之一,这是舞蹈剧目的血脉,也是舞蹈高等教育传授创作技能的方式,舞蹈高等教育通过教师教授、作品创排来继承舞蹈本身的历史与传统,构成当代的舞蹈作品。“民族文化历史积淀、社会生活氛围构成了创作主体活动的大舞台,但是它们仍然是导致主体投入创作的一般环境因素,只有当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审美情境,创作主体的舞台创作
于活动才能真正得以展开。”
对于综合性舞蹈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兼顾到平衡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理论基础。舞蹈高等教育事业是舞蹈人才的成长,其关键是舞蹈教育的沿袭与方法:“学习舞蹈最初开始于模仿,但模仿并只是最初的阶段,我们还要在模仿中进入创新,认识舞蹈的动的发展过程,进而去塑造动的形
盂象。”
歌德在《搜藏家及其伙伴们》中第五封信里说道:“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整体,这种单一
榆的杂多。”国内社会环境在对舞蹈艺术作品创作
的态度上,多数是提倡培养观众对舞蹈的自主意识,以及挖掘舞剧作品本身的发展潜能,这需要将舞蹈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达到最高的审美情感的教育,舞蹈教育才能真正称之为成功的艺术教育。
如今,舞蹈文化传承的目的与艺术本身都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民间舞发生着内在的深刻变化。
作为风格性舞段在中国舞剧中充当着性格舞的角色。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在平日舞蹈教学中,应注意
,中国文联出版社。①江东《弱水一瓢———舞理的寻觅与所得》②包晓光《美学文艺学论稿》,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戏剧出版社,③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1982年版。④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OFXINJIANGARTSUNIVERSITY多采用情境教学的途径,创设舞蹈所需要的情境,实现学生的能动活动,以及教学与现实环境的统一:民族民间舞蹈舞剧中的韵味、情感表达、内涵应当从教学资源中营造。
例如,在编创教学中注重师生的实地采风,深扎进一个民族、民间舞种之中。舞蹈高等教育注重各地区舞种的民俗特征发掘与舞台创作的审美价值培育,尤其是教育需要重视民俗文化传播、非遗传承保护在当下的发展。
3.中国舞蹈文化平台与育人
舞蹈高等教育并非只是在舞蹈教室里面的事情,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平台资源,让教师、学生扎根社区,让师生在舞蹈门类跨界、展演等方式上积极参与。舞蹈文化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中国舞蹈是小众市场,在不断分析舞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寻找新的路径———牵动整个社会的力量。
只有聚集全社会相关的力量,才能够逐渐让人们广泛关注与参与,促进舞蹈环境的良性发展。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地区性文化中心、舞蹈剧场承载着服务、教育和治理的三重功能,必须在政府宏观管理与微观执行层面上进行配合,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有所作为,舞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还需要其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
舞蹈文化展演平台育剧、育人的作用在于:发挥舞剧作品以舞化人、以舞育人的作用。社会环境给一些年轻、有梦想的青年编导人才提供了可能,而艺术的造诣与自身的修行还需要靠舞者自身,舞蹈人应当在学、从业期间扩大自身舞蹈艺术的魅力与影响,让舞蹈通过舞蹈作品本身的独特品质来走入人心。舞蹈高等教育事业应当做到:舞蹈教育与舞蹈剧目作品应当以人为本,而人应当尊重艺术与文化,坚守艺术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舞蹈艺术有其自身的境界,不能因现如今的展演是之前比赛作品的“延续”而忘记初衷,文化的传承、剧目的属性、舞者的表达、创新的突破,这些
都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持续性的课题。
舞蹈文化支持平台是建立在平台育剧、平台育人功能基础上,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支持平台,其中包括科研、基金类项目资助平台,如国家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中国舞蹈家协会“培青计划”(“培青”全称为中国舞协“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单元创作、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扶青委约等平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事业的代际传承,如今的舞蹈文化支持平台的育剧、育人,都可以看作是对舞蹈人才的发现、培育,在这些平台功能的基础上,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也应该具备更加多元化的支持平台构建。近两年,国家推出的“国家艺术基金”为艺术领域创作打了一针强心剂,类似的国家级、市级基金项目通过高校,也在关注青年人才的艺术成长,成为了艺术界新人可资运用的巨大资源、
平台。舞蹈文化基地、舞蹈文化活动、舞蹈文化交流项目等舞蹈文化支持平台作为当代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事业的影响平台,体现出当代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事业的多元化趋势与育人机制,而平台育人和育剧之间的转化与发展,对舞蹈教育事业起到了导向作用。就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而言,以分数为主导的考试制度,势必会让学生以考学为核心,而现行素质教育的提出与践行,才会逐渐给学生以真正的希望。正如中国的艺术教育,从专业教育至非专业教育,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应当给予未来人才的是宽容与自由的大环境,才会有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以及中国的民族自豪感。这个趋势并非是要以具体的某个项目为唯一衡量标准,而是通过各类型的舞蹈展演、交流搭建成熟的品牌平台,让舞蹈教育达到有教无类的境界。舞蹈行业能够听到舞蹈人所发出的不同声音的,逐步思考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事业应当如何以人为本,而人又应该如何将舞蹈与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创新,这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事业的育人之理念的内在
342019年6月第17卷第2期
35
要求。
三、基于艺术实践视域下的中国当代舞蹈文化资源共享理念在长期发展中,我国舞蹈人才培养的选材机制、育才机制、过程管理体制需要改变。文化、艺术不再是单纯的个人的文化,而是历史建构下的艺术符号系统,可以说是一个族群的文化,势必具有必然的社会性。作为一个族群文化的典型符号,舞蹈艺术具有一股纯粹的力量,这就是人文常说的舞蹈本体的力量:作为朴素价值观的外在形式化语言,貌似简单实则艰深的舞蹈基础训练过程、舞蹈训练体系,构成了舞蹈本体的核心要素。舞蹈本体所拥有的纯粹的力量与舞蹈人所具有的韧性精神特质结合,构成舞蹈人才群体所特有的身份意识:中国当代舞蹈的历史性建构,整体上就是一场出于建构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历史动因而自觉开展的舞蹈艺术语言创造活动。
布迪厄提出的场域多指从时空角度上产生的影响,空间由人的行动场域所组成。公共空间不仅在此基础可以提供物质空间,创造丰富文化意义,上,公共空间强调不同舒适物设施与活动的有机集合及其嵌入的文化意涵;我们用场域讲述城市、社区在时空、各种力角逐与联合背景下产生的各类效应的集聚;我们用文化偏好指代行为主体构建的生活方式或文化趣味、审美惯习。马克思的关一书《1857—系主义思想在——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有所体现:“社会并不只由个人组成;它还体现着个人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淤上海同济大学高宣扬教授指出:“当代社会和”
其的社会结构呈现为一种非常活跃的紧张网络,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牵连到整个社会的结构、生时刻影响着命及其活动;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部分,
社会中每个成员,以致使社会整体都处于活生生的力量较量和制衡之中”。于据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舞蹈文化实践活动存在的公共空间,需要将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话语通道打通,涉及主体如何进入公共空诠释者,人对外间,人作为对外部世界的参与者、部世界的预期应如何体现,又应如何恰当融入文化活动本身:人的参与包括参加、促成阶段,“诠释”则是人与外物外部世界在公共空间场域中的话语通道建构,这是公共空间舞蹈文化艺术活动本身价值的彰显。社会公共空间里的文化艺术活动需要人的参与,这也是一种话语通道建构的方式。
本文以期为社会文化艺术升级提供智力支撑。相关公共空间文化艺术资源应当为开放式获取文化艺术信息资源,文化艺术以及创新研发应当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多元的资源,在公共空间文化艺术活动项目管理理论方面有所贡献。公共空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逐渐变成了文化治理模式的践行基础,得到延续:1)引领文艺风向与改善社会问题,建立成熟的开放机制,推广全民文艺术教育普及;图书馆、博物化、2)联合文化馆、为全民服务;馆、美术馆,利用其本职功能,3)自由组合模式是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较为有效的方式,文化艺术节事活动对于社会文化艺术发展而言具有连续意义,居民基本素质的提高在于其创造能力、生活热情的提升,居民可以通过节事活动、文化讲堂、艺术赛事等系统范畴得到艺术鉴赏的提升。
围绕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进行可行性分析,找到高校与舞蹈艺术教育结合、社会力量(文化的优势所在,即政府(政策法规)
中央编译出版社,①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2004年版。②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OFXINJIANGARTSUNIVERSITY机构)、高校艺术资源(专业艺术院校)相互关联。注重公众的参与度,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途径,了解和拓展观众的文化喜好和艺术需求,从而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资源投放。通过研究提出高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方式,用公共教育项目来带动城乡文化建设,项目依靠乡村居民拓展的方式,需要通过居民的文化参与,成就一种立足于民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创意教育介入城乡,公共教育服务作为工具,将城市、乡村居民对文化活动的诠释集中,让居民从生活劳动或演出场馆的初级阶段演变成创意空间和民主集会的高级阶段。
结语
舞蹈人才演绎出活色生香的人物和传唱久远的故事,必定能够产生足量的艺术自觉与文化自
信,共同构成中国舞蹈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这就是纯粹的力量。拥有了这股力量,中国舞蹈人才不再回避痛苦,而是学会了在孤独起舞,他们单纯与育剧的深邃,淡定又饱满。舞蹈高等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应当尝试提出一种分析与评估舞蹈高等教育的方案。我们应当尊重高等教育一般性的教育指导思想,主要由传承性、创新性、专业化、交流面、人才多样性构成,这些都是舞蹈高等教育的根基。舞蹈文化的发展需要落实到舞蹈高等教育的落实舞蹈人才各个层面上,搭建实在的支持平台,的训练、培育。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有远大的文化理想为指引,更需要落实在人才培育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实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育人理想。
ChineseDanceTalentsCultiv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ArtPractice
YanHuang
(BeijingDanceAcademyBeijing100081)(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37)
Abstract:Startwithinternallogicofculturalidentitymotivationandtalentcultivation,thethesisanalyzeshowthethree-generationdancetalentsbuildthierowndancecareerbasedonnationalculturalidentity.Itaimsatsystematicallynoticingpromotionofregion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oncreation尧production尧consumptionandtransmissionofpublicculturalservicesysytemandsortingrealizationofsocialfunct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cunlturalartandrealizationmethodsofresourcesharing.
KeyWords:ArtPracticeTalentCultivationPracticeBreedingResourceSharing
(责任编辑:韩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