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企业科研引领教育发展创新彰显办学特色

2024-02-13 来源:易榕旅网
科研引领教育发展 创新彰显办学特色

——正阳镇中心小学校教育科研发展之路

黔江区正阳镇中心小学校 黄义武 何建波

重庆市黔江区正阳镇中心小学校始建于1937年,迄今已走过70年的办学历程,现已形成中心校一所,村校四所的办学格局。有教职工70余人,学生1500余人。近几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黔江新城区三大组团规划要求,我校确立了“学校高规格,管理高水平,育人高质量,人才高素质”的办学目标及以“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一切为了明天的孩子,践行德为先,五育并举,培养合格+特长人才”的办学思想,创新时代精神,追求完美教育,向孩子们提供最优质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师生行动落实为保障,依法治校,以德治教,科研兴校,特色显校,加速了我校从农村向城镇跨越式发展的进程。学校先后获得了“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黔江区依法治校先进集体、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黔江区2004年度教育系统综合考评一等奖、黔江区2006年度教育系统综合考评一等奖等20余项荣誉。

一、围绕学校发展,健全科研机构,科学引领研究方向,构建科学内容体系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学校的每位教师则是教育科研的行动者。近几年来,我校在落实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健全学校科研机构,细化管理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我校教科研的健康发展。

(一)健全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形成全校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科研网络。

学校始终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在学校发展的优先位置,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每学年每学期的日常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正阳镇中心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全区内率先把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从教导处细化出来,成立了专门的教科室,与教导处一起分工协作,具体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

学校还不断细化完善了教科研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的规范管理。俗话说,“细节体现完美,细节决定成败”,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教科研工作有序运行的保障。随着《正阳镇中心小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细则》《正阳镇中心小学校课题管理制度》《正阳镇中心小学校课题组工作制度》《正阳镇中心小学校教科室职责》《正阳镇中心小学校教科研经费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的出台,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立足校情,科学构建研究内容体系

教育科研是一项战略性工作,他时时体现着学校办学的方向与重心。课题研究的选择是关键,是方向也是起点。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切实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和教育改革实际,注重学校的地域文化和区位优势,不盲从,有针对性地选择课题并注意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结合前些年教师对法律法规缺乏深刻认识,时有体罚和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我校承研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以德育人”的课题研究,率先总结出了“1+1”普法模式,即“一个学生带动一户家庭”的法制教育模式,并在全区内进行广泛推广。之后不断深化研究,实践总结了“1+N”的远程教育普法模式,从学校、家庭到社区建立了一整套的法制教育网;为了搞活地方经济,提高地方干部与群众的科技意识,文化水平,带动教育的大发展,推动我镇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我校在“十五”期间又承研了市级课题《农村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多媒体设施和资源,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十五”期间,我校还承研了市级课题《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区级重点课题《以教法促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做到了教师全面参与,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并逐

步自觉地转化为教学行为,服务于新课改。在此基础上,我校于“十一五”期间又先后申报了“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究”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一机三用”模式研究之远程教育与师生成长,远程教育与德育建设(学生用)、远程教育与师生成长,远程教育与德育建设(教师用)、远程教育为农服务的模式 (农民用)”等课题。

二、加强培训与学习,造就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教育科研是一种结合实际,推陈出新的创新活动,是一项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修正,推广应用的工作,课题参研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成败。

(一)、领导身先示范,争当课题研究与学习的排头兵。学校领导是制度的制定者,更是制度的执行者。我校领导在科研方面非常重视,坚持率先垂范,给自己定的座右铭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提出了“创建科研型学校,焕发成长的活力”的办学构想。每期不光经常找机会带教师出去听专家讲座,还请一些区内外专家来校办讲座,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自己也尽可能地参与学校举办的公开课,示范课的听课评课活动。

(二)、教师是学校科研的主体,是理论的实践者与总结提炼者。学校不光利用每月举办的几次校本培训加强全校教师的科研理论学习,感知科研方法,还经常举办诸如“红五月、读书香飘满园”等活动向教师推荐必读书目,结合自己一线教学经历,每期撰写三至五篇高质量的论文,学校作为期刊《凉水井》的编排素材。

(三)、专家引领,为教师洗脑。近两三年来,我校光走出去“取经”的老师就有六、七十人次,远至北京、上海、广州,近到重庆、黔江、秀山等地。带回了大量的教育管理先

3

进理念。此外,我校还先后请区内外的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达十二场,举办各种学科赛事近十场子,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

三、课题研究提升了学校的软实力与知名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助学校腾飞。

(一)、“1+1”普法工程强化了教师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观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四五”普法要求,建章立制,健全机构,先后组织教职工学习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宪法》等法律法规。并学以致用,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法律法规读本,纳入课表,按计划授课。每期还组织两次法制知识考试,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完成,使家长和家庭成员掌握这些法制知识。形成“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进而带动一个社区”共同学法普法的良好局面。让家长认识到重男轻女的想法不健康,不送子女入学更是违法行为。这些做法让我校学生的流失率、辍学率大大降低,以前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人到学校滋事和路途下暴的现象也基本杜绝。我校实践总结的“1+N”的普法模式在全区也得到普遍推广。我校不光先后被命名为“安全文明校园”、“1+1安全文明示范区”、“三五普法先进集体”等称号,还于2003年11月代表黔江区中小学接受了市法建工作小组检查,获高度评价。

(二)、服务“三农”的课题《农村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多媒体设施和资源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研究》锻炼提高了参研人员的科研能力,我校自从安装上远程教育设备和建成音像电子馆后,教师们的教学激情被激发出来了,经常主动观看远教同步课堂,业余时间上远教室和音像电子馆查资料、自我充电的次数多了,使我校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充实多了,学习成绩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学校的声誉越来越好,来我校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筹资发展的渠道越来越广;认清形式,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积极配合镇农机站和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展村

干部的培养与培训,以科技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推行“农业科技互助协会”,在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下,以现代远程教育为技术载体,以协会为纽带,以产业为依托,以农户自愿加入为基础,通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科学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现在,有些当地老百姓富起来了,开起了石厂,办起了企业,日子好过起来了,想回报学校,为自己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人也多起来了,为学校的早日扩容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我镇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三)、创造性地细化研究《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结合学校地域实际从“滚铁环——民族民间活动”和“结合山地特点,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等方面开展小课题研究。我校“滚铁环”小课题组在邬云洪、瞿红艳、伍春平等老师的实践研究下,经过区教委邹建华老师的指导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滚铁环民族民间系列活动教学设计”于2007年秋被评为重庆市体育课程开发项目一等奖,这是黔江区近年来体育项目荣获的唯一一个一等奖,这极大地鼓舞了我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

(四)、科研兴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助学校腾飞。近年来,我校借助一系列课题研究,使我校先后获得了“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黔江区依法治校先进集体、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黔江区2004年度教育系统综合考评一等奖、黔江区2006年度教育系统综合考评一等奖等20余项荣誉。教师发表的论文也先后有6人次获国家级奖项,32人次获市级奖项,37人次获区级各奖项,其中还有王榕、刘书纯老师的上课说课获市级二等奖,龚琳、孙溶等8人获区级举办的各种竞赛奖,教师指导的学生作品更是获奖累累,光是获国家级和市级奖项的学生就有48人次,极大地鼓舞了全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今后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中,学校将充分利用当前良好的教科研氛围,鼓励教师合作攻

5

关,发扬群体优势,深化课题研究。教研与科研的密切结合是科研成功的关键,学校所选的课题研究多数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的形式解决教研中遇到的问题。教育科研离不开教学,离不开教研,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要想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必须将其提升为科研课题来研究。教研以科研为先导,科研以教研为依托,教研与科研合起来才是整体。我校将进一步树立“全体教师都是教育科学理论学习者,实践的探索者,行为的研究者”的思想,继续走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