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2020-05-02 来源:易榕旅网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课 题: 《游高梁桥记》 课 型:上课日期:作者姓名:课时: 单 位:

比较.探究 2012年10月30日 董晓可 1

枣庄第二十三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1课时

【我的文本解读】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在第三主题单元“临水骋怀”中,编入明朝著名“公安三袁”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我想编者的用意应是让我们去感受同一景致不同人描写的独到之处。这两篇文言文题目相同,兄弟倆有时还是同去,描写的景致是一样的,描写的季节也是一样,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有所不同,但他们游毕的印象与心境竟大相径庭。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我把诵读和比较作为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古诗文的妙处。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地诵读诗歌。

2.通过“读——悟——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我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序曲

师:我国文学史上“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苏轼是苏洵的哥哥;“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同学们,你还知道古代文学史上公安三袁吗?(学生发言)

教师根据学情再补充。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

州公安县长安人。

教师让学生介绍作者相关生平。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生性直爽,喜游山水。 二.听读正音,反复诵读。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正音:教师指导学生正音。 鳞鬣(liè) 窈窕(yǎotiǎo) 几席(jī) 缙绅(jìn shēn)

趺坐(fū) 痴禅者(chán)筵中人(yán) 烟霾(mái) 喧嚣怒诟(xiāo gòu) 了不相属(zhǔ)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5分钟。 朗读节奏指导:

①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②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③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④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

4.指名读。 教师提醒:

⑴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⑵音量适中、语速得当。 ⑶要投入感情。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

三.【一读 】:读懂读会,疏通文意

1、自学与积累。

学生积累下列文言文词语。

学生活动:先查找相关的资料,弄清词语的意思,然后识记。 ① 京师最胜地也。----优美的

② 窈窕 -----原意指体态优美的样子,这里形容建筑物的秀雅。 ③ 非甚不暇 -----除非没有一点时间 ④ 山色微岚 -----山中升起薄薄的雾气 ⑤ 喧嚣怒诟 -----吵闹怒骂 ⑥ 了不相属 -----全不相关

2、学习指导: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边读标记不会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活动: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边读标记不会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质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进行指导,学生互相解答为主,实在不能解答的问题由教师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很适合这种学习方法。) 【二说】:文当品读,把握情感 赏析与品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

预设问题1、文章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描写高粱桥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2、第一段中写到“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

未有不一至其地者”,怎样理解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结合文章内容体会高粱桥景色的优美。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1、交代高粱桥的位置和两岸的景色,描绘了高粱桥的美景及旅游盛况。

“描写美景的句子”: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2、指导方法:让学生根据文意揣摩其微妙之处。

侧面烘托,通过“城中士女”和“缙绅士大夫”等表现来写此处景色让人留恋忘返,更主要为了说明高粱桥景色的无比迷人米美丽。 赏析与品读第二段: 学生诵读第二段优美的句子 【把握情感】

预设问题:1、作者去游高粱桥时,看到哪些景色,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 2、作者袁宏道游玩时,看到“喧嚣怒诟的筵中人”有什么感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 讨论

教师点拨

明确:第1题:作者看到的景色有“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作者做的事有“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在景色美丽的地方,把欣赏景色作为一种享受,把大自然的鱼虫飞鸟作为朋友,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作者的超凡脱俗、高雅情趣。

第2题:作者看到了与大自然美好景色不相符的“喧嚣怒诟”,心生厌恶之情,表达作者高雅的情趣。 学生齐读第二段课文。

【三比】: 比较不同 把握特色

师:这两篇同题目的文章,作者兄弟倆有时还是同去,描写的景致是一样的,描写的季节也是一样,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却有所不同,但他们游毕的印象与心情竟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学生活动:

探究问题: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在表达感情和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⑴《游高梁桥记》(袁宏道):感情上:通过描写与朋友游玩高粱桥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喜爱大自然的高雅情趣。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感情上:通过描写游高梁桥时寒冷、恶劣的气候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安宁、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⑵《游高梁桥记》(袁宏道):写法上采用白描手法,写景时,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这种手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鲜明如画。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这篇文章把记叙、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本文与袁宏道的虽是写游高粱桥之作,但所所写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开头一段主要写是记叙,接下来细致描写了所遭遇的一场风暴,突出这次出游的狼

狈之相。由此引发出了第三段中议论。 四、教师总结

袁氏兄弟的两篇游记,写的是同一个景致,同一种地方季节月份,却有

不同观感和取舍,这是为什么?因为两人当时心情不一,一在表现高雅情趣;一在批判自己的“嗜进”之丑,因此观感,取舍不一。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直抒胸臆,先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把鱼鸟之飞翔和人物的往来,或者说,把世俗之人和鱼鸟一样,当成好玩的景象,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自己沉醉于“山情水意”,表现了一种高雅情趣。袁中道《游高梁桥记》一反常人之道,只写煞风景之景;二是坦率直率,敢于自我批判。把春天写得比冬天还差劲,为了什么呢?读完全文才知道,这是反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袁宏道《游高梁桥记》第一段。 2、做助学同步练习《学习测评》

【板书设计】: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垂杨十里

第一段 第二段 超凡脱俗 物我两忘 精蓝棋置 游人如织

【教学反思】

亮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重视的诵读,词语的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是一篇优美游记小品,直抒胸臆,先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把鱼鸟之飞翔和人物的往来,或者说,把世俗之人和鱼鸟一样,当成好玩的景象,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自己沉醉于“山情水意”,表现了一种高雅情趣。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设计教案,还根据文章的特点设计教学步骤。

问题:我先教学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但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学生此时并未完全学习,学生的比较阅读环节有些难度。所以学生要提前预习袁中道《游高梁桥记》。这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增加负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