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类本草》征引北宋邢昺《尔雅疏》考
2021-01-03
来源:易榕旅网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第10卷第4期World Journal of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WesternMedicine 2015.Vo1.10.No.4 ・445・ ・文献研究・ 《证类本草》征引北宋邢呙《尔雅疏》考 周云逸 【摘要】北宋本草学巨著《证类本草》,大量征引北宋训诂学巨著《尔雅疏》中的相关文献以助 本草名物训诂,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在宋代之前,本草文献绝少引用训诂文献,呈现出本草学与 训诂学隔绝的形态。宋代皇帝重视医药,儒臣受命编修本草文献,遂开始重视引用传统训诂学的成果 以助益药物辨名;同时《尔雅疏》也大量引用传统本草文献以助训诂,体现了宋代本草学与宋代训诂 学良性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证类本草;征引;JL宋;邢_爵;尔雅疏 【中图分类号】R281.3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lassiifed materia medica Quoting from Er ya Subcommentary by Xing Bing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Zhou Yun—yi (Center of Song Dynasty History,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 【Abstract】Classiifed materia medica,a masterpiece on herb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quotes abun— dantly from Er ya Subcommentary to explain in detail of plants and herbs,which draws attention from re— searchers.Prior to the Song Dynasty,literatures on herbs seldom refer to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texts —the two were much isolated.Emperors in the Song Dynasty valued the importance of medicine and hired of- leerfs to compile literatures on herbs,and they started quoting from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books.Er ya Subcommentary also quoted from traditional literatures on materia medica,representing active interaction of herbalism and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s. 【Key words】Classified materia medica;Quoting;Northern Song Dynasty;Xing Bing;Er ya Subcom— mentary 在宋代之前,本草著作绝少引用训诂文献。汉 代《神农本草经》出现后,对之进行注释者,以南朝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影响最大。秦汉之际出 训诂。而《尔雅疏》亦重引用本草文献,《神农本草 经》《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蜀本 草》《开宝本草》,邢呙多有引用,从而体现出了宋代 本草学与宋代训诂学的良好互动关系。上述本草 现的《尔雅》在南朝广泛传播,其中有丰富的动植物 名物训诂的成果,“虫鱼草木,爰自尔以昭彰” , 但是《本草经集注》并没有引用《尔雅》。唐代《新修 本草》引用《尔雅》之处也不多。这种情况到了宋代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宋代皇帝重视医药,多次下令 编修医书及本草著作,而受命编修的官员多为儒 臣。儒臣在编修本草著作时,尤其强调引用训诂学 的成果来帮助本草名物训诂,如《嘉桔本草》的编撰 者掌禹锡等人、《本草图经》的编撰者苏敬等人均是 儒臣,他们在编修本草著作时大量引用《尔雅》以及 文献均已亡佚,赖《证类本草》忠实于原文的引用, 而得以大部分保存。 北宋唐慎微撰《证类本草》记载了1746种药物 的性味、功效、主治,是北宋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 而《尔雅疏》又是北宋训诂学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对于《证类本草》征引《尔雅疏》的情况,目前学界尚 无相关成果。本文旨在全面辨析《证类本草》征引 《尔雅疏》的情况,从而推动《证类本草》名物训诂与 宋代训诂学之互动关系的研究。 北宋邢呙(932—1012)的《尔雅疏》,以助本草名物 DOI:10.13935/j.cnki.sjzx.150401 基金项目:2013年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河北省高校项目) (GJ2013001);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LSO17)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 通讯作者:周云逸,Email:bnuz ̄@126.com 《证类本草》引用《尔雅》322次,涉及197味药 物,其中引用邢呙《尔雅疏》87次,涉及74味药物。 《证类本草》引用《尔雅疏》时,有直接注明《尔雅 疏》;也有前引《尔雅》,后以“释日”“疏日”引用《尔 雅疏》;也有不作任何标注,暗引《尔雅疏》,如《证类 本草》卷六“车前子”条、卷十二“枸杞”条、“榆皮” ・446・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第10卷第4期World Journal of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WesternMedicine 2015,Vo1.10,No.4 条、卷十四“蜀椒”条通过引用《本草图经》,间接暗 引了《尔雅疏》。《证类本草》在集注药物时,所征引 似莓,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 气尔。…『2]2 。 的《嘉桔本草》《本草图经》对《尔雅疏》多有引用, 为避重复,唐慎微没有在墨盖子后再次征引。故而 (《图经》)谨按《尔雅》云:“杞,枸槛。”郭璞云: “今枸杞也。”《诗・小雅・四牡》云:“集于苞杞。” 陆玑疏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 苦,其茎似莓,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 益气。” 《证类本草》征引《尔雅疏》是以转引为主。 1 《证类本草》引《尔雅疏》补证本草文献之不足 《证类本草》征引《尔雅疏》,而后者未引用本草 文献,纯是从训诂上对动植物进行辨名;《证类本 将上述《嘉{;占本草》掌禹锡等人所引《尔雅疏》 与《本草图经》“谨按”之后所引内容两相对照,可知 草》引用之,以训诂补证本草文献之不足。这样的 例子在《证类本草》中有38条:卷六“菟丝子”条、 “车前子”条、“紫芝”条、卷七“蓝实”条、“茜根”、卷 八“通草”条、“蕖耳实”条、卷九“萝摩子”条、“马先 蒿”条、“荭草”条、卷十“草蒿”条、卷十一“菰根” 条、“角蒿”条、“荩草”条、卷十二“槐实”条、“枸杞” 条、“榆皮”条、卷十四“蜀椒”条、卷十四“桐叶”条、 “梓白皮”条、“橡实”条、“赤柽木”条、卷十八“麂” 条、卷二十“蠡鱼”条、卷二十一“石龙子”条、卷二十 二“蝼蛄”条、卷二十三“藕实茎”条、“仲思枣”条、 “李核仁”条、卷二十四“麻黄”条、卷二十五“丹黍 米”条、卷二十七“芜菁及芦菔”条、“莱菔根”条、 “蜀葵”条、卷二十八“蓼实”条、“葱实”条、“韭”条、 卷二十九“蒜”条。以下举例证之。 如《证类本草》卷九“荭草”条: 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红,笼古。其大者 薜。”《疏》引陆玑云:“一名马蓼,叶大而赤白色,生 水泽中,高丈余。”郭云:“俗呼红草为笼鼓,语 转耳。” 《疏》即邢爵《尔雅疏》。《尔雅疏》卷八“红” 条:“舍人日:‘红名茏古,其大者名薜。’《诗・郑风》 云:‘隰有游茏。’毛云:‘茏,红草也。’陆玑云:‘一名 马蓼,叶大而赤白色,生水泽中,高丈余。’郭云:‘俗 呼红草为茏鼓,语转耳。” 1] 两相对比可知,《证类 本草》通过《嘉祜本草》(以“臣禹锡等谨按”为标识) 转引的“陆玑云”“郭云”均源出《尔雅疏》。《神农本 草经》和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都说荭草“极似马蓼”, 对荭草的外形也缺乏描述。《证类本草》通过引用 《尔雅疏》,确证了荭草的别名之一就是马蓼,并确定 了荭草的形状色泽“叶大而赤白色,生水泽中,高丈 余”,这显然是通过训诂材料弥补了本草文献之不足。 如《证类本草》卷十二“枸杞”条: 臣禹锡等谨按《尔雅疏》云:“杞,一名枸槛。郭 云:‘今枸杞也。’《诗・四牡》云:‘集于苞杞。’陆玑 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 《本草图经》暗引《尔雅雅》。《尔雅疏》中“苦杞”之 别名,《神农本草经》和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均未 载。而《尔雅疏》所引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描述枸杞“其茎似莓,子秋熟,正赤”,这也是之前的 本草著作未备的内容;又说枸杞“春生,作羹茹微 苦”,“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对照《证类本草》 卷十二“枸杞”条所载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谓枸 杞“其叶可作羹,味小苦”,“枸杞根、实,为服食家 用”,可知陶弘景的说法源出陆玑——因为陆玑是 三国吴人,而陶弘景是南朝梁代人。陆玑之说显然 早于陶弘景。综上,《尔雅疏》对于枸杞的描述,部 分内容是之前本草著作所未载的;部分内容又是本 草著作说法的来源。可见此是《证类本草》引用训 诂材料补证本草著作之未备。 2《证类本草》引《尔雅疏》与本草文献互证 《证类本草》征引《尔雅疏》,而邢禺《尔雅疏》 又引用了本草文献,出现了互证的情况。这样的例 子在《证类本草》中有31条:卷六“术”条、“白蒿” 条、“茺蔚子”条、“女萎”条、“泽泻”条、卷七“天名 精”条、“决明子”条、“五味子”条、卷八“当归”条、 “栝蒌”条、“知母”条、“贝母”条、“杜衡”条、卷九 “荠苊”条、“王瓜”条、“款冬花”条、卷十“旋覆花” 条、卷十一“鼠尾草”条、“蔚蓄”条、“鹿藿”条、“连 翘”条、“羊桃”条、卷十二“牡桂”条、“枫香脂”条、 卷十四“莽草”条、卷二十六“稻米”条、卷二十八 “薤”条、“苏”条、卷二十九“蘩萎”条、“鸡肠草”条、 “堇汁”条。以下举例证之。 如《证类本草》卷十一“篇蓄”条: (《嘉秸本草》)《尔雅》云:“竹,篇蓄。”释云: “李巡云:‘一物二名也。’孙炎引《诗・卫风》云: ‘菜竹猗猗。’郭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 食,又杀虫。’陶注《本草》谓之篇竹是也。” l2 上述《嘉祜本草》“释云”之后的引文是邢爵《尔 雅疏》之语。《尔雅疏》所引郭璞注所谓蔚蓄“似小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第10卷第4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5.Vo1.10.No.4 ・447・ 藜,赤茎节,好生道旁”,这是《神农本草经》所未载 文献一并抄录回来,这是少数情况。为了避免重 的内容。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有篇竹即篇蓄之说, 《尔雅疏》录以补证《尔雅》。而《嘉{;占本草》抄录《尔 雅疏》时,连同陶弘景的注一并抄录回以证本草,体现 复,《证类本草》往往舍弃《尔雅疏》中的本草文献不 再照录。如《证类本草》卷第十一“鼠尾草”条引用 《嘉柘本草》:“《尔雅》云:‘蓟,鼠尾。’释日:‘可以 染皂草也。一名鼠尾。”’[2 ̄273其中“释日”之后的文 字来自《尔雅疏》。检《尔雅疏》卷八《释草》“蓟” 条:“可以染皂草也。一名蓟,一名鼠尾。《本草》有 白华者,有赤华者,又一名陵翘。陶注云‘田野甚 了《证类本草》征引《尔雅疏》与本草文献互证。 如《证类本草》卷十二“牡桂”条: (《嘉祜本草》)《尔雅疏》云:“校,一名木桂。 郭云: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桂树叶似枇杷 而大,白华,华而不著子。丛生岩岭。枝叶冬夏常 多,人采作滋染木兰’是也。”可知邢呙引用了《本 青,间无杂木。《本草》谓之牡桂是也。”l2_2∞ 《尔雅》及郭璞注中没有“木桂”即“牡桂”之 说。邢呙《尔雅疏》将二者联系起来,实是暗引唐代 《新修本草》之说。据《新修本草》:“《尔雅》云: ‘棂,木桂。’古方亦用木桂,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 单名桂者是也。”l2j啪可知《新修本草》已经明确“木 桂”即“牡桂”,邢呙显然受之影响,此是以本草文献 补证训诂文献之不足。另一方面,邢呙所引郭璞注 对“木桂”性状的描述,又是本草文献不载的,《证类 本草》通过引用《嘉{;占本草》,加以采用,此又是以训 诂文献补证本草文献之未备。 如《证类本草》卷六“术”条: (《图经》)谨按:术有二种,《尔雅》云:“术,山 蓟、杨袍蓟。”释日:“此辨蓟生山中及平地者名也, 生平地者名蓟,生山中名术。陶注本草云:白术叶 大而有毛,甜而少膏,赤术细苦而多膏是也。其生 平地而肥大于众者,名杨抱蓟,今呼之马蓟。”然则 杨袍即白术也。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 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 色,根作桠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暴干。 以大块紫花者为胜,又名乞力伽。凡古方云术者, 乃白术也。非谓今之术矣。 “释日”之后的引文是邢呙《尔雅疏》之语。邢 呙引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之语,对《尔雅》“术” 条进行补证,这是以本草文献补证训诂文献之不 足。《证类本草》通过引用《本草图经》,又回引《尔 雅疏》以证本草文献,此又是以训诂文献补证本草 文献之未备。《本草图经》对所引《尔雅疏》又有所 辨析,明确了“杨袍蓟”即是“白术”,古方所言 “术”,都是白术,但不是北宋所谓的“术”,此说又可 补《尔雅疏》之不足,从本草学的角度,弥补了训诂 学著作对“术”描述不清楚的弊病。这种从实证出 发的补证,对于训诂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证类本草》征引《尔雅疏》而后 者又引用了本草文献时,《证类本草》将其中的本草 草》及陶注的相关内容,但是《证类本草》在抄录时, 为避重复,舍去了相关内容。 整体来看,如果《尔雅疏》中有不同于本草文献 的内容,《证类本草》大都加以采用。有时虽然《尔 雅疏》引用了本草文献,但未有新见,则《证类本草》 基本上不引《尔雅疏》,因为《尔雅疏》所引的相关本 草内容已具见《证类本草》。比如《尔雅疏》“藻” 条、“菥萁”条,均是因为所引文字与《尔雅》及郭璞 注重复,未有新见,故《证类本草》引《尔雅》及郭璞 注,不引《尔雅疏》。又比如“荼”条,《尔雅疏》引了 本草文献,但其内容实际引自《新修本草》,而《证类 本草》已有《新修本草》的内容,故不引《尔雅疏》,只 引了《尔雅》。 3《证类本草》对《尔雅疏》的辨误 传统本草学对于动植物的辨名,大都有药图可 证,故而比传统训诂学的动植物辨名更为实证,避 免了传统训诂学对动植物名称的臆解。另一方面, 《尔雅疏》只是训诂之书,而非动植学、本草学专著, 故对于动植物的释名存在谬误,自在情理之中。 《证类本草》对于所征引的《尔雅疏》中的相关内容, 有所辨误。 如《证类本草》卷六“甘草”条: (《图经》)谨按《尔雅》云:“薷,大苦。”释日: “薷,一名大苦。郭璞云: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 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3。或云:薷似地黄。- 《诗・唐风》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薷与苓 通用。”首阳之山,在河东蒲坂县,乃今甘草所生处 相近,而先儒所说苗、叶与今全剐,岂种类有不同 者乎? 。 “释日”之后的引文是《尔雅疏》之语。《尔雅》 郭璞注认为“薷”即“甘草”,而《尔雅疏》则认为 “苓”也是“甘草”。《证类本草》引《本草图经》之 语,考证了《尔雅疏》所言首阳之山的地理位置,认 为虽然“苓”的产地与“甘草”产地相近,但是二者的 ・448・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第lO卷第4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5,Vo1.10,No.4 苗及叶全然不同,认为这可能是种类的不同,从而 以实证的方式纠正了《尔雅疏》偏于武断的结论。 4结语 么明显和数量巨大。可以说,《证类本草》的名物训 诂带上了明显的宋代文化的特点。 《证类本草》的编撰者唐慎微并非儒生,他是一 名医生。他为人治病往往不收费,病患提供经史文 献中的涉药文献可当诊金。这些文献的提供者,不 乏儒生,他们从经史著作中挑选了与药物相关的文 宋代本草文献与宋代训诂文献之间存在紧密 联系。这两个学科互证的基础,在于它们面对的对 象存在交叉。《尔雅》中《释草》《释木》《释虫》《释 鱼》《释鸟》《释兽》《释畜》诸篇,涉及到大量的草、 木、虫、鱼、鸟、兽、畜方面的名物,这恰恰是传统本 草学关注的重点。当然传统训诂学是从解释经典 的角度对上述名物进行训诂,而传统本草学则是从 药物性状的角度关注这些名物。两个学科的关注 点不同,但是面对着一些共同的研究对象,故而两 个学科的材料可以互相引证。从价值层面来讲,以 本草文献证明训诂文献之误的价值要大于以训诂 文献补证本草文献的价值,因为本草学源于医药实 践,而训诂学更多地依赖文献。 献提供给唐慎微,其中就有《尔雅疏》。《嘉{;占本草》 《本草图经》所引《尔雅疏》较多,体现了儒臣校定本 草的特点,即从训诂人手,正本清源。唐慎微亦仿 此例,不过既然上述两部著作已引《尔雅疏》,可供 他补充之处基本没有了。值得一提的是,《嘉祷本 草》《本草图经》没有引用北宋官修韵书《广韵》,而 《证类本草》卷二十九“蒜”条,唐慎微在墨盖子后增 补了《广韵》中的一则材料:“《广韵》:张骞使大宛, 食之损目。”虽然唐慎微在《证类本草》只引用了一 次《广韵》,但这却是《广韵》首次出现在本草学著作 中,也体现出唐慎微欲补《嘉{;占本草》《本草图经》之 不足的思想。 参考文献 通过对《证类本草》征引《尔雅疏》的考辨,可以 证明宋代本草学与宋代训诂学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宋代重文轻武,儒家对于宋代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臣在校理本草文献时,往往沿袭着传统注经的方 式,即重视名物训诂,故而大量引用《尔雅疏》这样的 训诂文献以助药物辨名。而在宋代之前,比如唐代本 [1]郭璞注,邢爵疏.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57. (收稿日期:2015—02—18) 草学著作中,这种对训诂学材料的引用并没有宋代这 ・信息・ 勘 误 2015年2月第10卷第2期《基于数据挖掘探索路志正教授治疗胸痹的用药经验研究》一文,有4处发生排版错 误,现更正如下: 150页,表1中麦芽频次“10”应为“9”。 150页,表2“代表药物”项从第十四行开始至最末行串行,正确的表格内容如下: 表2用药类别统计表 项目 用药频次(频率)药物味数(%) 化痰止咳平喘药 247(19.31) 24(12 18) 补虚药 理气药 利水渗湿药 化湿药 活血化瘀药 消食药 清热药 227(17 75) 124(9.70) 118(9.23) 115(8.99) 98(7.66) 80(6.25)55(4.30) 34(17.26) 19(9.64) 14(7.11) 9(4.57) 11(5.58) 8(4.06) 15(7.61) 代表药物 半夏、瓜蒌、炒杏仁 炒炽实、陈皮、薤白 茯苓、炒薏苡仁、茵陈 藿梗、厚朴花、炒苍术 郁金、丹参、黄芩 黄连、苦参、黄芩 项目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温里药 止血药祛风湿药未能归类 用药频次(频率)药物味数(%) 代表药物 33(2.58)8(4.06) 远志、炒酸枣仁、首乌藤 26(2.03) 18(1.41) 11(0.86) 8(0.63) 4(0,31) 4(0.31) 2(1.02) 7(3 55) 5(2.54) 6(3.05) 3(1.52) 3(1.52) 石菖蒲、麝香 牡蛎、僵蚕、天麻 干姜、肉桂、淡附片 炮姜、白及、白茅根 桑寄生、防己、稀莶草 大黄、火麻仁 八月札、五爪龙、功劳叶 炙甘草、炒白术、太子参 开窍药 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 泻下药26(2.03) 10(5.o8) 解表药 收涩药55(4.344) 41(3.21) 12(6.09) 7(3.55) 生姜、桂枝、柴胡 荷梗、莲子、莲子心 合计t279(100) 197(100) 151页,表3中“心焦”应为“三焦”。 151页,3.1.2标题下孟诜言内容应为“主利肠胃,令人能食,下三焦,除恶气,和子食之更良,……亦通十二经 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