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浅析 贾莉莉 (哈尔滨市城郊联社,哈尔滨150010) 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产业规模 命感。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 政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培育新的业 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数量众多, 分布广泛,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 点。现阶段,信贷融资是中小企业发 展的基础,是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主 要方式,信贷融资对于中小企业的发 展壮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来 看,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困难还 很大,解决起来也并非容易。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面临 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当前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虽 然取得了一定成效,金融服务功能和 水平有所提高,中小企业的资金也在 不断增加,但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 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防止对中小企 业的货币信贷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出 现梗阻,全面落实中小企业的金融支 持政策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 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 在融资体制安排上不对称,是制约中 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主要因素。 (二)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体 制转换裂缝硬化了对中小企业的政 策歧视,不利于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措 施的落实。 (三)我国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 保体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仍存在 诸多缺陷,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担 保的需要。 (四)前几年的通货紧缩改变了 信贷资源的流向、流量及分布状况, 社会信用环境更加恶化,加重了中小 企业金融支持的难度。 (五)中小企业存在的经营业绩、 信用状况不佳及其财务管理不规范 等问题,信息不对称、综合竞争力不 足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 因。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与疏通 赞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 扶持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 是银行业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各金 融部门要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新 金融支持中的成分观念,解放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三个有利于”出 发,在贷款政策上一视同仁,不唯成 份,不唯规模,只讲效益,对中小企业 与大型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与国有经 济实行同等贷款条件,建立正常的贷 款关系,对贷款发放中出现的问题要 与国有企业一样对待,正确分析原 因。中小金融机构更要牢牢把握经营 方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对当 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中小 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完 善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组 织体系。建立完善与中小企业发展相 匹配的金融组织体系要与调整国有 银行机构网点布局、克服中小金融机 构存在的制度性障碍有机结合起来, 最终实现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全面 优化。形成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一批 新的商业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服 务。要尽快建立并实施存款保险制 度,调整明确现有中小金融机构的市 场定位、明确界定中小金融机构要围 绕不得低于全部新增贷款的85%, 农村信用社贷款只能用于“三农”和 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防止农村 金融资源向城市流失,切实提高对中 小企业金融扶持的力度和效率。 (三)改革完善信贷资金管理体 制,切实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 投入。一是调整中央银行工作思路, 适当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 投入,积极为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 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中央银行 要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中央 银行信贷资产在金融机构间的配置, 通过扩大中央银行分行、中心支行再 贷款、再贴现管理权限,增加对中小 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现,支持中 小金融机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 务生长点和效益增长点。二是建立约 束与激励相统一的信贷管理机制,督 促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 入。商业银行应根据中小企业特点, 改进贷款决策程序,建立与中小企业 相适应的信贷管理权限,认真贯彻落 实中央银行制定的支持中小企业发 展的信贷指导意见,简化贷款环节, 实现个性化管理。三是完善中小企业 信用评级制度,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 信用环境。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 级标准规范,统一信贷评估标准,逐 步由银行各自评估企业资信过渡到 社会中介机构评估,鼓励中介机构开 办中小企业信用评定业务,客观、公 正评价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合理确定 其信用等级,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的 发展。 (四)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 信用保证制度,实现金融资产安全、 中小企业发展的“双赢”目标。一是建 立并规范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 体系。政府应采取必要的财政支持、 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特别要强调的 是政府部门不可直接操作具体担保 业务,真正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 开、事企分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 建设。二是成立商业性担保体系。以 法人、自然人为主出资,按公司法要 求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商 业化动作,坚持按市场原则为中小企 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以赢利为基本 目的。三是互助型担保体系。对此,国 家经贸委下达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对 信用担保机构的性质、职能、资金来 源、担保对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 导意见,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 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供了政策依 据。口 (编辑/丹桔) 活力2006・2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