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化图形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天气、气候相关的描述能力 工业区位图 农业地域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总结和评价 地壳物质循环 外力作用 地球运动的意义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等值线图 等高线 地理统计图
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气候类型判读 人口迁移图的解题方法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水循环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图的如何判断是本考点中的疑难点,也是对于图形和识图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1、突破方式:突破的方式是结合图形的明确看图步骤和方法,明确差别,并且配有各类型坐标图的介绍,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最后进行典型例题的训练,从训练中增长学生的应试能力。 2、做题方法: (1)看图获取信息。 (2)结合图例分析正图。
(3)结合题干,结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知识点得出答案。
2.典例1: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完成下两题。
1
(1)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2)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参考答案:(1)C (2)B
详解:
第(1)题,直接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模式高速公路从城区穿过,A错;乙模式高速公路从城市建成区外经过,B错;对比两幅图可知D错。选C。
第(2)题,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一般不直接穿过城市建成区,以避免其对城市内部交通及环境带来不利影响。随着城市面积扩大,高速公路部分被城市包围,形成乙模式向甲模式的转变。
3.典例2: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和资金多,产出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高,为集约利用;反之,土地利用集约度低,为粗放利用。图6是2000年和2009年吉林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区域差异图。读图回答(1)~(2)题。
2
(1)吉林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变化特点是( ) A.2000年全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自西向东逐渐升高 B.2000年以来全省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地区差异没有变化 C.2009年全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较2000年总体提升 D.长春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提高幅度最大 (2)城市中土地利用集约度最高的功能区是( ) A.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 C.住宅区 D.文化教育区 参考答案:(1)C (2)B
详解:
(1)本题考查土地利用集约化的变化。读图可以直接看出,与2000年相比,2009年吉林省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其中松原市、辽源市、通化市、吉林市、通化市集约化水平提高幅度最大。
(2)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及其特点。城市商业区,特别是中心商务区所在区域地价特别高,集约化程度最高。
4.典例3:下图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城镇带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乌鲁木齐以西城镇带已初步形成,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
3
A.公路与铁路的兴建 B.山麓地带水源较丰富 C.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 D.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 (2)该区域城镇的特征有( ) A.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 B.城市等级越低,城市密度越小 C.乌鲁木齐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
D.昌吉市的服务范围包含石河子市的服务范围 参考答案:(1)AB(2)AC
详解:
(1)本题考查城市布局的影响因素。新疆乌鲁木齐以西地区地形复杂,降水较少,因此交通线路的建设以及丰富的高山冰雪融水是该地区城市建设的首要条件。
(2)本题考查城市等级及特点。城市等级与数量呈负相关,等级越高,数量越少;乌鲁木齐是该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其服务范围最广,服务种类最多。
5.典例4:下图为“长江沿岸某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地租金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 A. 丙 、乙、丁、甲 B.甲、乙、丙、丁 C. 乙 、甲、丙、丁 D.丁、乙、甲、丙 (2)在P地保留公共绿地,其目的主要是( ) A. 提高居民生活品 质 B.储存高档住宅用地 C. 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D.预留社区广场用地
(3)沙洲农业景观经历了“水稻田—蔬菜地—花卉园”的演变,其主要原因是( ) A. 农村劳力的减少 B.市场需求的变化 C. 沙洲面积的扩大 D.土壤条件的改良
4
参考答案:(1)B (2)A (3)B
详解:
第(1)题,由图可知甲处为商业用地,地租最高;乙处为住宅用地,地租次之;丙处为公共绿地,丁处为工业用地,地租最低,故选B。
第(2)题,P地周围为住宅用地,在P地保留公共绿地,目的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故选A。
第(3)题,从其变化上可以看出,沙洲农业景观的演变,与市场需求变化关系最大。
城市化图形
城市化图形
1.城市化图形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1.以城市化的城市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该类型题目的切入点。 2.以30%和70%作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的区分点。
3.结合图形定出该国或该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然后在各国的城市化的问题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出该类题。
2.典例1: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下两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5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参考答案:(1)D(2)A
详解:
(1)本题考查城市化判断的有关知识。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故甲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故丙表示发展中国家;乙表示世界城市化;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快,故丁表示我国城市化进程。
(2)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000年后,发达国家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逐步增大,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中心区人口逐步减少,故A正确。
3.典例2: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完成下两题。
(1)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2)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参考答案:(1)C (2)B
6
详解:
第(1)题,直接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模式高速公路从城区穿过,A错;乙模式高速公路从城市建成区外经过,B错;对比两幅图可知D错。选C。
第(2)题,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一般不直接穿过城市建成区,以避免其对城市内部交通及环境带来不利影响。随着城市面积扩大,高速公路部分被城市包围,形成乙模式向甲模式的转变。
4.典例3: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参考答案:(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详解:
第(1)题,本题要求答出江苏和贵州省两省城市化发展的不同点。城市化的发展特点要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化的起步早晚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2)题,江苏省与贵州省相比城市化的优势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地形与交通经济区位、产业基础等差异明显的几个方面回答。
5.典例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 575 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 149 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城镇人口增加207 137 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 237 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7
材料2:预计,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达到10亿人左右,形成1个世界级城市群,2个国际级城市群,7个国家级城市群,若干个区域性的中小城市群。
材料3:下图为北京城市化及三类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统计图。
材料4: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表。
(1)根据材料1、2分析,由现在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有何特点?
(2)据材料3说明,1990年以来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特点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3)据材料4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原因与方向,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1)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拓展,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特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影响: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3)原因与方向: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上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布局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8
详解:
第(1)题,从材料可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其特点从城市化表现方面回答。第(2)题,从材料中可知,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3)题,在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因热力环流受到影响。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类型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1.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判断
(1)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2)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3)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在坐标图中三种类型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2.由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特征区分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能生动、形象地表明人口增长类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9
2.典例1: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下两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参考答案:(1)B(2)B
详解:
10
(1)图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为2009年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人口的0——14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所以1982年人口老龄化比2009年低,选项为B。 (2)人口增长速度降低,选项A错误;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选项B正确;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选项C错误;无法看出25—59的劳动力资源数量,选项D错误。
3.典例2:下列左图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右图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参考答案:(1)B (2)C
详解:
第(1)题,由图可知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甲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且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乙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丙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丁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结合右图中出生率、死亡率曲线可知正确答案。
第(2)题,由图可知,丙国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分布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医疗卫生水平较高。
4.典例3: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1950年、1980年、2010年、2050年(预计)人口金字塔结构图。
11
材料2: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97亿,超过60岁的老年人为1.776亿,约占总人口的13.26%,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未来五年将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1)读材料1,属于2010年人口金字塔的是__________。该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2,说明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将产生哪些问题?
(3)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有的专家提出应放宽生育控制、实行二胎化政策,对此,你是否赞成?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1)丁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增大;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3)赞成。可以改变我国的年龄结构,减轻青壮年和社会的负担。
(或不赞成。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仍很快;将进一步加大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详解:
第(1)题,2010年人口金字塔示意图从材料中分析得出,其特点符合现代型人口特征。 第(2)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可以结合材料来分析。
12
第(3)题,面对人口老龄化,专家提出的放宽计划生育、放开二胎的政策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理由充分即可。
5.典例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2011年10月31日凌晨,将成为象征性的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降生。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材料2: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材料3: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材料4: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动情况图。
(1)材料1反映出的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什么? (2)根据相关材料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3)材料3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何种人口问题?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________年,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13
(4)材料4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问题,针对此问题,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5)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应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1)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新技术革命后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2003(2000~2005年间即可);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4)性别比例失调; 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地区;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5)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 详解:
第(1)题,由材料1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新技术革命后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第(2)题,根据材料的相关数据,可归纳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第(3)题,从材料3中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在2000~2005年间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并且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与人均寿命和出生率的变化有关。 第(4)题,根据材料4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解决措施可从社会、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分析。
第(5)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低,但净增人口数量很大,因而要继续稳定低生育率水平;同时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也要制定相应的措施。
天气、气候相关的描述能力
天气、气候相关的描述能力
1.天气及天气变化的表达要素
天气及天气变化的表达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
14
2.气候的特征描述及比较
(1)说出该气候类型的名称(如题干中已经说明,则没必要再补充);
(2)气温:整体的高低;气温年较差(终年高温、终年严寒、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极值(哪月气温高、哪月气温低);
(3)降水: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大小(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雨型、冬雨型);
(4)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 注意事项:
(1)在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比较时,尤其要抓住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的特征; (2)在具体气候特征描述时,针对特殊区域还要抓住光照(太阳辐射)、风、云等气候要素。如描述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时,强调“高寒”,具体描述为:终年气温低、降水少、太阳辐射强。如描述南极洲气候特征的三个核心词:严寒、干燥、烈风。
3.某地区某季节气温(降水量)分布特点 (1)气温(降水量)高低(总体); (2)变化趋势; (3)极值的位置;
(4)该区域各地的气温差距。
4.描述等温线(等降水量线)走向的规范用语
与海岸线平行;与某山脉平行;与等高线平行;与纬线平行(东西走向);南北走向; 如果等值线较长且有弯曲,一定要注意分段描述,如东南-西北;西北-东南走向等。 1.关于气温描述的规范用语
15
2.关于降水描述的规范用语
5.典例1:读南美洲部分区域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6
(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A. ;B. 。 (2)图中受单一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填字母);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填字母)。 (3)简述C、D两种气候的特征。
(4)C、E两地气候类型相同。C气候区面积广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简述E地气候类型的成因。
参考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 高山气候 (2)A、C;D
(3)C终年高温多雨;D终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4)平原面积广大 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沿岸有巴西暖流。 详解:
第(1)题,A位于安第斯山脉西部的副热带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加之沿海有势力强大的秘鲁寒流起到减湿作用,故形成热带沙漠气候。B位于安第斯山脉,受地形影响形成高山气候。
第(2)题,图中所示字母中,除前面推断的热带沙漠气候(A)、高山气候(B)以外,还有热带雨林气候(C、E)、热带草原气候(D)。这些气候类型中,受单一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17
是热带沙漠气候(A)和热带雨林气候(C),分别是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是热带草原气候(D)。
第(3)题,重点从气温、降水两方面描述气候特征。因试题情境中并未提供相关气候统计数据,故宜使用定性词语进行描述。
第(4)题,某气候类型分布范围大,一方面取决于气压带、风带的控制范围大小,但更主要取决于地表性质,尤其是地势起伏状况。C处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与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密切相关。又如A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范围狭长,与安第斯山脉紧临海岸有关。而E地的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是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同时有巴西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E处的热带雨林气候为非地带性气候,其形成与地形、巴西暖流、东南信风有关。
6.典例2:读昼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____(1或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判断理由是_______ 。
(2)该季节②处的气候特征是 ,若①地风速在两天内迅速增大,则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__________ 。
(3)③、④两处都是________气候。
参考答案:(1)1,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亚欧大陆出现高压中心。 (2)炎热干燥,大风降温和阴雨天气
18
(3)热带雨林
详解:
第(1)题,读图可知北极点不在昼半球范围,故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亚洲高压在1月份最强,位于蒙古—西伯利亚的中心区域气压值高于1 036hPa。
第(2)题,②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为地中海气候,此时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若①地风速在两天内迅速增大,说明冷空气快速南下,受此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出现大风、降温、阴雨等天气。
第(3)题,③地位于加里曼丹岛,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为热带雨林气候;④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是来自海洋暖湿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形成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
工业区位图
工业区位图
1.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环境因素: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2.其他因素:政策以及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有时会成为主导因素
2.典例1: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题目。
(1) 由图中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19
C. 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 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2) 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参考答案:(1)C(2)B
详解:分析图表得出,甲工资水平要低于乙的工资水平,T1 年份处在一个结点上,T1 之前甲的工资水平要高于人均工资,之后低于人均工资,可以说明T1 年份之后本地区甲类企业逐渐衰退,乙类企业逐渐壮大。故甲类企业应该是区域发展初期资本积累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3.典例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参考答案:B
详解:
首先明确我国近些年后续耕地资源已经不足,所以排除A选项;但总产量连续增长,说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依靠科技单产高。而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
4.典例3:下图是江苏某科技产业园规划示意图。该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读图回答问题。
20
(1)该科技产业园的区位优势有 ()
A.靠近原料产地 B.邻近城区市场 C.生态环境优美 D.对外交通便捷 (2)该科技产业园对当地的影响主要有 ()
A.促进产业升级 B.减轻交通压力 C.缓解用地紧张 D.增加就业机会 参考答案:(1)CD(2)AD
详解:
(1)从题目所给的图形材料来看,该区域多为高新技术产业,图中有风景区,环境优美,区域内还有高速公路、公路和铁路,交通便利快捷,其他选项中的区位条件无法从图中获知且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比较有没得环境和便捷的交通对原料产地要求不高。
(2)由于科技产业园为技术指向型产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且能促进区域产业升级。
5.典例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下图)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21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
(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
参考答案:⑴据材料信息“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的提示,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从而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红木加工企业增多,为越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了就业,同时也对越南的红木资源起到保护作用。
(2)工业的区位条件主要从交通、市场、原材料、工业基础、技术、政策等,结合材料信息,凭祥靠近红木资源丰富的越南,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凭祥,交通便利,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市场广阔,凭祥是中越边境较大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因而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
(3)根据第(2)问凭祥作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接近家具厂,节省运输费用,有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性能力,工业企业集聚,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成成本,产生规模效益。
(1)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
(2)(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我国)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3)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
22
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农业地域
农业地域
1.农业地域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1.以中国和世界的地理区域作为该类型题目的切入点。 2.结合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各地理区域的区位特点得出答案。 3.注意答题的条理行和规范性。
2.典例1: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材料二 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
23
(2)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优点。
参考答案:(1)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带。 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2)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或农林牧立体利用土地,发挥了各类土地的生产潜力);种植业、畜牧业与土地之间形成了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或利用海拔差异多层次发展农林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冬季从事旅游经营,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多种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详解:
(1)读图可知甲地为青藏高原地区,热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在河谷海拔较低的地区,热量较务充足,能发展农业;乙地区为塔里木盆地,水源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只有在山麓地带,山上的冰雪融水丰富,适宜发展农业。 (2)优点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综合考虑。
3.典例2: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两题。
24
(1)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水源、土壤 B.劳动力、技术 C. 气候、地形 D.市场、交通 (2)与①农业生产基地相比,③农业生产基地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 机械化水平高 B.土壤肥力高 C.水热资源丰富 D.人均耕地面积大 参考答案:(1)C (2)C
详解:
第(1)题,我国各地的地形、气候差异很大,造成了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的差异也很大。 第(2)题,③农业生产基地纬度较①基地低,水热资源更加丰富。
4.典例3:下图为四个国家某年粮食作物生产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两题。
(1)丙国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A.大牧场放牧业 B.混合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与甲国农业生产特征相似的国家是() A.印度尼西亚 B.美国 C.南非 D.巴西 参考答案:(1)C (2)B
详解:
25
第(1)题,丙国人均耕地少,人均收获量小,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大,每公顷收获量大,即亩产高,这些符合季风水田农业的特征,故丙国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 第(2)题,甲国每公顷收获量较大、人均耕地多、人均收获量大,因此商品率高,与此农业生产特征相似的国家是美国。
5.典例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新华网北京时间2011年4月15日电)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15日说,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全国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材料2:下图为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材料3:下表为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1)甲、乙两商品粮基地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丙相比,甲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由材料3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4)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参考答案:(1)商品谷物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2)距海近,降水丰富(或水热组合好);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经济发达,工
26
业基础好;交通便捷;接近市场。(回答任意三点即可)
(3)趋势: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都上升。原因: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上升;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人均消费量上升。
(4)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储备工作;拓宽粮食进口渠道等。(回答任意四条即可)
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结构调整、粮食问题等知识。
第(1)题,甲位于东北地区,主要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主要发展水稻种植业。
第(2)题,甲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可以从自然条件(降水丰富或水热组合好;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和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接近市场)方面分析。
第(3)题,根据表格可知,粮食消费既包括总消费量,也包括人均消费量。人均消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水平提高。
第(4)题,粮食问题的解决应立足国内,考虑耕地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政策、科学技术等方面,同时,也可以考虑部分进口。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总结和评价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总结和评价
1.农业区位因素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问题时,整体思路上分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是考查重点,一般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四个方面分析;评价思路从有利自然条件和不利自然条件分析。
(2)若是农业地域类型问题,首先明确所属类型、分布和生产特点;其次结合其特点,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最后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典例1: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
27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汉江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参考答案:(1)B (2)A (3)D
详解:
(1)根据题干的提示“耕地不断被挤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
(2)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大量耕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因而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
(3)河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大省,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相对较少。
3.典例2: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1)~(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 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 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参考答案:(1)C (2)B
28
详解:
第(1)题,山坡地的坡度较大,因此易发生水土流失,增施肥料后,大部分的肥料可能会随着径流而流失,因此导致农作物增产的效果微弱。
第(2)题,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后,地表的坡度变小,地表径流的流速减慢,因此地表径流将泥土、肥料带走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降低,这样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进而起到增产的效果。
4.典例3:下图为“我国某县农业产值构成图”,①②③分别代表1979年、1994年和2009年的农业产值。读图回答(1)~(2)题。
(1)该县农业 ()
A.1979年水稻种植业比重达80%以上 B.1979年至2009年畜牧业产值比重持续增长 C.2009年农业产值构成中蔬菜花卉园艺业最高 D.1979年至2009年农业产值构成趋于均衡 (2)该县农业产值构成的变化,直接反映了()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劳动力数量减少 C.气候逐渐变暖 D.机械化水平提高 参考答案:(1)D (2)A
详解:
第(1)题,读图可知,①农业产值中水稻种植业比重为76%,畜牧业比重为21%,蔬菜花卉园艺业比重为3%;②农业产值中水稻种植业比重为51%,畜牧业比重为39%,蔬菜花卉
29
园艺业比重为10%;③农业产值中水稻种植业比重为31%,畜牧业比重为37%,蔬菜花卉园艺业比重为32%。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县农业产值构成中水稻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上升,市场价值较高的蔬菜花卉园艺业比重上升,且上升幅度最大,说明该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5.典例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2011年4月20日,第12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在山东寿光隆重开幕。享有“中国蔬菜之乡”盛誉的寿光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传承悠久的历史背景。寿光地区有适合蔬菜种植的自然条件。这里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由于世界最先进的蔬菜培育、种植、贮运、园艺等方面的技术逐渐引进,使得这个地区成为农业高技术的角逐平台。寿光农民不断引进国外蔬菜品种,引种南方蔬菜品种,改变蔬菜生长周期,改变蔬菜生长状态,使产品的独特性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材料2:寿光位置略图。
(1)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 (2)寿光蔬菜产业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下列措施不适合寿光蔬菜发展道路的是() A.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B.提高技术含量,培养新品种 C.禁用化肥农药,发展绿色有机蔬菜 D.种养结合,形成混合农业模式
(4)寿光蔬菜行销全国,甚至出口日本、韩国等,其得益于哪些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日照充足;平原地形,土层深厚肥沃。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交通便捷、科技水平高、劳动力丰富、政策支持等。
30
(2)科学技术 (3)D
(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详解:
本题以寿光的蔬菜产业为切入点,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第(1)题,利用图文材料中有关信息,运用农业区位理论,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第(2)题,寿光的蔬菜产业,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第(3)题,寿光蔬菜的发展应强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注重品种改良,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向生态无污染绿色蔬菜方向转化。第(4)题,蔬菜易腐烂变质,长距离运输必须有便捷的交通与相应的冷藏保鲜技术。
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1.三类岩石及岩浆相互转化关系图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其中沉积岩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保存生物化石。三类岩石及岩浆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2.如何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1)沉积岩地层:在岩层未倒置之前,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
31
下,晚形成的在上。最准确的是根据沉积岩中化石的年代来确定岩层的新老顺序。 (2)岩浆岩地层:首先判断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侵入岩末端一般呈尖状,在剖面图上,有岩脉切断岩层,具参差不齐的接触面的特点;喷出岩顶部相对较圆滑,呈堆积状,有火山锥形成的一定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与其他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3)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如果是在海岭附近的喷出岩,则应根据其距海岭的距离来判断。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按此进行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3.典例1:下图为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与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回答(1)~(2)题。
(1)此处应( )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B.位于板块消亡交界 C.位于大陆板块 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2)下列能表示各岛屿年龄分布状况的是( )
32
参考答案:(1)D (2)B
详解:
第(1)题,读图可知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
第(2)题,夏威夷群岛主岛1处是新的岩浆喷出的地方,岩石年龄最年轻,距离该处越远,岩石年龄越老。
4.典例2:图乙为“地中海沿岸地质剖面图”,图甲是图乙岩层局部放大图。
材料二 “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
(1)图示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边界,其边界类型为消亡边界。简述判断依据。 (2)②④两处分别可能是哪两类岩石?并请说明理由。 A.花岗岩、石灰岩 B.玄武岩、大理岩 C.喷出岩、沉积岩 D.花岗岩、大理岩
33
参考答案:(1)图中地质构造为褶皱,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2)D ;②处为岩浆侵入地壳凝固形成,是侵入岩,④处为石灰岩接近岩浆受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为大理岩。
详解:
第(1)题,地中海沿岸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根据图示褶皱构造判断,该地位于板块消亡地带。
第(2)题,②处岩石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④处岩石位于侵入岩和沉积岩过渡地带,可能是岩浆岩侵入的高温使附近的沉积岩发生变质形成的变质岩。本小题提供的岩石中,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它们每时每刻都在雕塑着地表。
2.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
34
3.分析外力作用塑造地貌的思路方法
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则是以某种作用为主;而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主导的外力作用不同。
35
4.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引起地壳及其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36
5.外力作用下的地貌
在内力作用造就的地表形态的骨架上,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一般通过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说明。
6.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7.典例1:某河谷一块高约200米的巨大沉积岩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1米的洞穴,河谷所在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下图是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37
(1)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 A.风力侵蚀 B.冰川侵蚀 C.海水侵蚀 D.流水侵蚀 (2)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上升 B.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代越晚 C.海拔越高,岩石年龄越老
D.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 参考答案:(1)D (2)D
详解:
第(1)题,结合材料判断洞穴为流水侵蚀而成,随着河床的不断下降,洞穴逐渐显露出来。 第(2)题,沉积岩容易被河水侵蚀而使得河床不断下降,因而年平均河水位线持续下降;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代越早;海拔越高,说明其对应的岩石越晚形成,而不是年龄越老;A、B、C选项错误。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因河水位下降导致最先露出;与较低海拔的洞穴相比,其所经历的外力作用更多,更易被风化、侵蚀掉;D选项正确。
8.典例2: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读图,完成(1)~(2)题。
38
(1)分布在石灰岩地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干旱环境下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1)C (2)D
详解:
第(1)题,“溶蚀桥”顾名思义说明其成因与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石灰岩是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的沉积岩,受流水侵蚀、溶蚀等外力作用影响大。
第(2)题,干旱环境以风力作用为主,四地中唯有蘑菇石是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9.典例3:据考证:在3.8亿年前,湘西武陵源曾是近陆浅海,后经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此形成
石英砂岩。结合“武陵源风光邮票图”,回答(1)~(2)题。
39
(1)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成因是( )
①地壳的上升运动 ②地壳的下沉运动 ③流水的沉积作用 ④流水的侵蚀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该地区的岩石类型、气候类型、典型植被类型依次是( )
①沉积岩 ②变质岩 ③岩浆岩 ④热带季风气候 ⑤亚热带季风气候 ⑥温带季风气候 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⑨温带落叶阔叶林 A.①⑤⑧ B.①⑥⑨ C.②④⑨ D.③⑤⑦
参考答案:(1)B (2)A
详解:
第(1)题,砂岩属于沉积岩,其形成时必定在地表以下;而武陵源峰林现已出露地表,推断其成因是地壳的上升运动。读图可知武陵源峰林陡峭,还有石桥、石拱等地貌,结合湘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推断该地貌景观的形成离不开流水侵蚀作用。
第(2)题,该地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0.典例4:读某地景观素描图,完成(1)~(2)题。
40
(1)该地质构造属于( )
A.断层 B.山岭 C.背斜 D.向斜 (2)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1) C (2)D
详解:
第(1)题,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及缺失的部位可知其为背斜。
第(2)题,根据其岩石具备明显的层理性,判断其为沉积岩,先经沉积作用,后受到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随着地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并经过隆起抬升露于地表,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受侵蚀,导致背斜顶部缺失。
地球运动的意义
地球运动的意义
1.太阳视运动 1.日出日落方位规律
41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观测地的正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观测地的正北。
2.物体影子的长度与方位规律
1.物体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呈负相关; 2.正午时的物体影子为一天中最短;
3.对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物体影子在夏至日正午时达到一年中最短;对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物体影子在冬至日正午时达到一年中最短。
4.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该地时,物体影子达到一年中的最短。 5.物体影子的朝向与太阳方位关于物体对称分布。 3.光照图的本质——时间
光照图承载的地理信息——时间,可分为三大类:时间段(季节)、日期、时刻。 1.光照图表示时间段(季节)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2.光照图表示日期,包括具体的日期、今天与昨天的确定 (1)具体的日期有三种情况
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 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
42
3月21日和9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2)今天与昨天的确定
按地球自转方向,从子夜线(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到180°经线所经过的地区,属今天,其余地区属昨天。当180°经线与子夜线重合时,即180°经线地方时为0点时,全球同属一天。 3.光照图表示时刻
任何形式的光照图一定会体现出下列“五点五线”中的某几项,这就是解读光照图所承载地理信息的关键之所在。
光照图中的“五点”:
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A点),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 ②昏线与赤道的交点(B点),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 (A、B两点所在经线构成经线圈,A、B两点的纬度均为0°。)
③晨昏线与极昼的切点(C点),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00,称之为“子夜线”; ④晨昏线与极夜的切点(D点),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称之为“正午线”; ⑤太阳直射点(E点),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称之为“正午线”;
(D或E点同C点所在经线构成经线圈;E、C两点的纬度值互余,且所处半球相同。E、D两点的纬度值互余,但所处半球相反。)
4.典例1:从2011年8月14日开始,俄罗斯油轮由两艘破冰船开路沿图中的虚线航行,于9月上旬抵达宁波港。读图完成(1)~(2)题。
43
(1)8月22日,轮船到达M地时,船员观察到太阳刚落到地平线上又冉冉升起。此时轮船所在纬度大约是( )
A.75°N B.82°N C.85°N D.88°N
(2)在白令海峡和目的地之间航行时,船员们观察到的日出方位是( ) A.由东北逐渐转向东南 B.一直是正东方向升起 C.一直是东北方向升起 D.一直是东南方向升起 参考答案:(1)B (2)C
详解:
第(1)题,“太阳刚落到地平线上又冉冉升起”说明M地位于极昼区与非极昼区的分界线上;根据太阳直射点约8°/月的移动速度推断8月22日太阳直射点约在8°N,进而推断M地的纬度约82°N。
第(2)题,在8月14日至9月上旬时段内,太阳直射北半球,对非极昼地区而言,其日出方位均是东北。
5.典例2:植物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生长较好。下图为某同学在我国西
北某地旅游时所拍摄的一张相片。完成(1)~(2)题。
44
(1)拍摄者位于树的( )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2)拍摄时,该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 A.4:00 B.9:30 C.16:30 D.19:00
参考答案:(1)B (2)B
详解:
第(1)题,西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结合“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生长较好”推断枝叶茂盛的那侧为正南;在此基础上推断出拍摄者位于树的西方。
第(2)题,由图可知树影位于树的西北,即太阳此时位于树的东南,推断出此时在当地正午以前,排除C、D选项。假设A选项正确,则说明此时为夏季,东北日出。从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方位到地方时4点太阳位于东南方位,说明该地此日昼长远长于16小时,这明显比我国西北地区夏至日昼长要长得多,不符合地理事实,故假设不成立,A选项是错误的。
6.典例3:读某日某时地球可见光云图(白色为云层),完成(1)~(2)题。
45
(1)此时为( )
A.冬至日前后 B.夏至日前后 C.春分日前后 D.秋分日前后 (2)此时处于雨季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地中海沿岸地区 C.中亚地区 D.南极地区 参考答案:(1)A (2)B
详解:
第(1)题,能看到云即白昼,即“可见光云”的范围可理解为昼半球的范围。在此基础上读图可知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最接近于冬至日。
第(2)题,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此时降水少;中亚地区、南极均降水少,不存在雨季之说;A、C、D选项错误。地中海沿岸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B选项正确。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其成因、表现如下图所示
46
2.地方性分异规律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差异、洋流四个因素,具体如下表所示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47
4.典例1:下图为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48
(1)两图所示自然带中,自然景观相似的一组是( ) A.①、丙 B.②、丁 C.③、甲 D.④、乙
(2)非洲南部,与③相同的自然带南北延伸较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 C.大气环流 D.地形
(3)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线北坡高于南坡,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受风带影响南坡降水多 B.南坡地势陡峭 C.北坡为阴坡,热量较多 D.北坡纬度低,热量较多 参考答案:(1)B (2)B (2)A
详解:
“非洲自然带分布”图中①为热带雨林带,②为热带草原带,③为热带荒漠带,④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图中甲为高山草甸带,乙为落叶阔叶林带,丙为常绿阔叶林带,丁为热带草原带。
第(1)题,根据对两图所示自然带的判读,可知B选项正确。
第(2)题,热带沙漠带在非洲南部由于受本格拉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而南北延伸。
第(3)题,读图可知北坡地势较南坡陡峭;乞力马扎罗山地处低纬,南、北两坡的热量差异
49
小,故热量差异不会是造成南、北两坡雪线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B、D选项。阴坡的热量不如阳坡多,C选项自相矛盾;排除。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南半球,南坡是来自海洋的信风带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A选项正确。
5.典例2: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岛屿的山脉主体走向大致为 ( )
A.南北 B.东西 C.东北—西南 D.西北—东南 (2)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出 ( ) A.甲、乙两河流汛期均出现在夏季 B.平均流速甲河较乙河快 C.含沙量甲河较乙河大 D.流量甲河较乙河大 (3)甲河流域处于 ( )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参考答案:(1)B (2)D (3)A
详解:
第(1)题,图中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就是该岛山脉的主体,从走向上看大致为东西走向。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河支流较多,干流较长,流域面积较大,而乙河短小,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较小,故甲河流量较乙河大。
50
第(3)题,从图中纬度上看,该岛位于热带地区,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温度高,降水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6.典例3: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山A坡缺失2自然带的原因是 () A.纬度偏高,热量不足 B.降水少
C.历史上人类的破坏 D.光照不足
(2)乙山雪线D坡比C坡低的主要原因是()
A.温度低 B.降水多 C.光照足 D.风力弱 参考答案:(1)B (2)B
详解:
第(1)题,根据迎风坡雪线分布海拔比较低,可知B坡降水多,A坡降水少,再根据植被类型判断,森林分布区的降水比较多,草甸分布区的降水相对比较少。综上所述,判断甲山A坡缺失云杉群带是由降水少所致。
第(2)题,乙山雪线D坡比C坡低,主要原因是D坡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
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典例1: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1)~(4)题。
52
(1)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2)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的主要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径流 (3)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的主要过程是(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4)关于图示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参考答案:(1)A (2)C (3)B (4)B
详解:
读图判断,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 第(1)题,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53
第(2)题,水进入大气圈必须转化为汽态,即通过蒸发将液态水转化为汽态水。 第(3)题,通过侵蚀作用使“矿物质”离开岩石圈,并经过搬运作用使之进入水圈。 第(4)题,图中各圈层相互联系,存在物质交换,可判断各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4.典例2: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其“牵一发”是指?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参考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或青藏高原隆起),地势不断升高 。
3.随着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或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发育差,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详解:
第(1)题,依据结构图中的因果关系解答:地势高→气温低→多冰川、冻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54
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演化具有整体性。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板块运动(牵)造成高原隆起(发),“动全身”指的是地形、气候、生物(动植物)及土壤等的变化。 第(3)题,根据上题的分析,从各要素——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的变化分别叙述即可。
5.典例3: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55
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
1.等值线图的共性
1.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相等。 2.等值线为闭合曲线。
3.两条等值线一般不能相交。等高线图上悬崖可以显示为重合状态。 4.相邻的两条等值线数值相等或差一个等值距。 2.等值线图基本的读图步骤
1.读数值——等值差;了解变化规律。 2.看疏密状况——了解变化趋势。 3.看走向和形态——了解影响因素。
4.注意等值线的弯曲处——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
3.等值线图的值或值域判读
1.紧邻河流但分别位于河流两侧的两条等值线的值相同。 2.分别位于同一等值线两侧的两条等值线的值绝不相等。 4.典例1: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题。
56
(1)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A.水产品养殖 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 D.水力发电
(2)在图中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 A.山体坡度大 B.地表崎岖不平 C.河水流速快 D.泥沙淤积严重 参考答案:(1)C(2)A
详解:
(1)据图中经纬线可判断图示区域位于东北,再根据图中林地分布广泛,因此判断图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林产品加工。
(2)据图中河流以西公路段的西北侧等高线密集,山体坡度较大,雨季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另外,从图中可看出,河流以西路段,公路沿等高线延伸,因此B项错;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稀疏,河流流速较慢,C项错。由于图中整个河流两岸林地比重大,水土保持较好,因此河水中泥沙含量较少,并且公路桥梁地段河面宽度较窄,沙洲出现在河面变宽的下游。因此D项错。
5.典例2: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2)题。
(1) Q地的海拔可能为()
A. 90米 B. 230米 C. 340米 D. 420米 (2)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 260米 B. 310米 C. 360米 D. 410米
57
参考答案:(1)D(2)C
详解:
(1)根据河谷的位置、等高距100米和山峰580米,另河谷两侧的等高线数值相等的对称原理。可以推出Q地左侧的等高线为400米,则Q地的海拔高度范围为400~500
(2)考查相对高度的估算,设桥梁处河岸的海拔为H,如图,可知H的高度范围为(200——228)之间,桥梁处河岸与山峰(580米)的高差为h,推得252 (1)图中山峰与桥梁A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 A.450米 B.650米 C.750米 D.850米 (2)对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乙村易受泥石流的影响 B.地势由北南东三面向西部倾斜 C.B地夏季降水量大于C地 D.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 参考答案:(1)B(2)A 详解: 58 第(1)题,结合图例可知图中山峰的海拔在900~1000米之间,桥梁A的海拔在300~400米之间,故两者的相对高度范围为500~700米之间,B选项正确。 第(2)题,乙村位于上游河谷地区,因是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再结合图例可知该处地势较陡峻,故易受泥石流影响,A选项正确。该处河流由西南流向东北,进而推断该区域地势由北南西三面向东部倾斜,B、D选项错误。C地为夏季风的迎风坡,B地为夏季风的背风坡,B地夏季降水量小于C地,C选项错误。 7.“入秋日”是指日均温连续5天小于等于22°C时的第一天。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入秋日等时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K、F两地入秋日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2)属于图中四地主要的秋之物产的是() A.K地玉米 B.L地马铃薯 C.F地柑橘 D.G地苹果 参考答案:(1)D (2)B 详解: 第(1)题,从题干可知入秋日的实质为日均温高低。K位于河流的源头,F位于河流下游,推断出K、F两地海拔差异大(K位于青藏高原、F位于黄淮海平原),D选项正确。 第(2)题,K地因热量较少,盛产喜凉的青稞;F地位于暖温带,不适宜柑橘这类亚热带水果 59 生长;G地位于热带,不适宜苹果这类暖温带水果生长,A、C、D选项错误。 等高线 等高线 1.近年在各地高考试题中均出现了形态各异的“等高线”,一般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替代型的“等高线”,如不同时期的湖岸线、梯田等,均可看作等高线;或者是一定程度上“替代”等高线的河流、等压线、等温线、等潜水位线、同一植被类型的分布范围、山区小路等。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等高线原理及各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推断、分析图示区域的地形类型、地势特征等。 2、特殊地形的等高线,如火山口湖、地上河、蘑菇石、梯田等特殊地形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 (1)火山口湖等高线地形图及景观图 (2)地上河等高线地形图及景观图 (AB河段位于平原上,水流平缓,是地上河,河水补给地下水,无支流汇入。) (3)蘑菇石等高线地形图及景观图 60 (4)岱崮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及景观图 (5)梯田等高线地形图及景观图 2.典例1:读某城市城区示意图,该城市主城区的面积为60平方千米,回答(1)~(2)题。 61 (1)若海平面上升0.5米,该城市主城区被海水淹没的面积约为( ) A.18平方千米 B.33平方千米 C.51平方千米 D.78平方千米 (2)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城市主城区四个地点的地面坡度最大的是( ) A.e地 B.h地 C.q地 D.f地 参考答案:(1)B (2)D 详解: 第(1)题,据图估算海平面上升0.5米后的海岸线所包围的面积是主城区的1/2,再结合主城区面积为60平方千米可知B选项最接近。 第(2)题,图示海平面上升后的海岸线等同于当前的等高线,假设的海岸线越密集,则地面坡度越陡,由此推断f地坡度最大。 3.典例2:西沙群岛中以永兴岛面积最大,石岛海拔最高。左图示意未建飞机跑道前的永兴岛天然海岸线,右图示意永兴岛的飞机跑道。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估算永兴岛、石岛的面积分别约为( ) A.0.185 C.1.85 ,0.08 ,0.08 B.0.185 D.1.85 ,0.8 ,0.8 (2)飞机需逆风起飞。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飞机跑道的走向及其在永兴岛的方位分别为( ) A.东北—西南走向 东南部 B.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部 62 C.西北—东南走向 东南部 D.西北—东南走向 西北部 参考答案:(1)C (2)A 详解: 第(1)题,四个选项的区别在于数量级不同,故无需进行精确计算,只需结合左图所给线段式比例尺进行估算,判断两岛面积的数量级即可。 第(2)题,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因飞机需逆风起飞,所以飞机跑道为东北-西南走向。永兴岛沿东北—西南方向的陆地在岛屿东南部最长,飞机跑道建在东南部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填海造陆的工程量,节省建设成本。 4.典例3:下图为我国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据图回答(1)~(2)题。 (1)AA′两点间建有一座桥梁,此桥梁的桥面与其正下方谷地底部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150米 B.240米 C.360米 D.420米 (2)经过环保部门检测,发现桥下河水农药残留物超标,这些农药残留物最可能来自( ) A.甲地 B.乙地 63 C.丙地 D.丁地 参考答案:(1)B (2)C 详解: 第(1)题,根据“同图等距”确定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再逐一判读桥梁AA′海拔约1 000米,其正下方谷地海拔700~800米,故两者相对高度为200~300米,B选项正确。 第(2)题,桥下河水农药残留物来自AA′桥上游的河流流域,四地中只有丙地符合。 地理统计图 地理统计图 1.地理坐标图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字信息的图像。坐标图的种类很多,如曲线图、柱状图、折线图、散点统计图等 2.如何判读坐标图 1.坐标图上的点、线(曲线、折线)、柱等既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在解题时既需要定量认识,又需要定性分析。 2.解读坐标图时,如与相关地理图像对照使用,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更深刻地认识图像所蕴涵的地理规律。 3.因为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所以要重视对图像内容的综合分析。 3.坐标图判读常见误区 1.有多个坐标轴的时候,忽略各坐标轴刻度值的差异; 2.多幅坐标图进行比较时,忽略各图中表示同一地理要素坐标轴的单位差异; 3.能够把握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特别是关键值)分析; 4.多个要素的复合坐标图的数据读取容易张冠李戴; 5.对于单一地理要素统计图,只注意到其极值及总体变化,而往往忽略其阶段性差异。 64 4.地理结构图 结构图是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的一种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展示,常见的有扇形结构图、饼状结构图、矩状结构图等,其地理内涵十分丰富。 5.如何判读结构图 1.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比率及比率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 2.对地理事物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 3.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1)纵向对比,即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认识其发展变化;(2)横向对比,即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 6.典例1:下图为浙江省1985年~2010年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三角坐标图。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的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 ) ①产业结构调整 ②城市化水平提高 ③人口数量增长 ④农业产值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增长最快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增长最慢的时间段分别是 65 ( ) ①1985年~1990年 ②1990年~1995年 ③1995年~2000年 ④2000年~2005年 ⑤2005年~2010年 A.②和③ B.④和③ C.①和⑤ D.④和④ 参考答案:(1)A (2)D 详解: 第(1)题,三角坐标统计图反映的是相对数据,即各地理要素所占地理事物的比重。在缺乏相应基数的前提下,无法根据相对数据判断绝对数据的大小,故选项中的绝对数据③、④选项无法判断。 第(2)题,按5个时间段逐个判读可知,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在2000年~2005年增长约10%,是5个时间段中增长最快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在2000年~2005年增长约1%,是5个时间段中增长最慢的。 7.典例2:下图为某观测站某年8月1日至3日雨量及河流水文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段易出现险情的时间为( ) 66 A.8月1日6时至12时 B.8月1日9时至8月2日18时 C.8月2日6时和8月3日3时 D.雨停后15小时至36小时 (2)未来在相同降雨状态下,如果图中水文过程线( ) A.洪峰水位升高,可能是由于上游大量退耕还湖 B.洪峰水位降低,可能是由于下游修建大型水库 C.洪峰点向右偏移,可能是由于上游植被恢复较好 D.洪峰点向左偏移,可能是由于下游开挖泄洪通道 参考答案:(1) D (2) C 详解: 第(1)题,因暴雨剧增的水位于8月2日6时开始超过警戒水位,持续到8月3日3时才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此时间段内河段易出现险情。该题易误选C选项,C选项用“和”强调时间点;D选项用“至”强调时间段。 第(2)题,流量相同的前提下,与图示洪峰水位相比,如果未来洪峰水位升高,则上游涵蓄水源的能力下降,推断上游不可能大量退耕还湖;如果未来洪峰水位降低,则上游涵蓄水源的能力上升,有可能是上游修建大型水库。 8.典例3:读图回答(1)~(3)题。 67 (1)关于1990~2005年间耕地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东西移动距离:耕地重心<粮食产量重心 ②东西移动距离:耕地重心>粮食产量重心 ③南北移动距离:耕地重心<粮食产量重心 ④南北移动距离:耕地重心>粮食产量重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据图判断,1990~2005年间耕地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所属省级行政区为() A.鄂 B.豫 C.渝 D.赣 (3)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90~1998年粮食增长与耕地面积增长的关系密切 B.图示变化趋势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水土资源的矛盾 C.粮食生产区域波动小,粮食生产的投入与产出稳定 D.图示情况加剧了我国“北粮南运”的粮食流通格局 参考答案:(1)A (2)B (3)D 详解: (1)注意两图对应的纵、横坐标上的刻度值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认真判读即可。 68 (2)秦岭—淮河大体与34°N一致,故该省至少有局部区域在秦岭-淮河以北。而湖北、重庆、江西均在秦岭——淮河以南。 (3)1990~1998年耕地重心西移,而粮食产量重心东移,故两者关系不密切,A选项错误。耕地重心、粮食产量重心均往北移,意味着北方地区承担着粮食生产的主要任务,加剧水土资源不匹配这一矛盾,B选项错误;同时也加剧了“北粮南运”的粮食流通格局;D选项正确。粮食产量重心变化幅度大,说明粮食生产区域波动大,进而推断我国粮食生产的投入与产出不稳定;C选项错误。 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1.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断步骤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下图的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直线。 (3)读出上述直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0~14岁约为27%、15~64岁约为55%、65岁及以上约为18%。 (4)验证一下三个比例数值的总和是否为100%。 2.典例1: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 69 占全省人口比例表,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1)B(2)B 70 详解: 第(1)题,由表格可知,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A项错误;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B项正确;由于还需要考虑省际人口迁移,故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并不一定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C项错误;由于人口自然增长,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大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D项错误。 第(2)题,分析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0~14岁人口比例下降,15~6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例均上升,故选②③。 3.典例 2: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两题。 (1)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2)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 A. 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 参考答案:(1)B (2)A 详解: 第(1)题,根据第三产业人口构成比重可知,上面一条折线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经济较落后,应为泰国产业人口构成曲线,下面折线应为德国产业人口构成曲线,分析可知,泰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较大,但呈降低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较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在1980年后有明显增加;德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从1882年开始不断下降, 71 1999年的比例很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则不断上升并成为主导产业部门。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泰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构成的变化情况是:1980~1999年间,第一产业约下降了23%,第二产业约上升了7%,第三产业约上升了16%,由此可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 4.典例3: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计划生育 B.鼓励生育 C.采取移民政策 D.鼓励人员出国 参考答案:(1)C(2)A 详解: 正确读取数据是解答该类题的关键,比如要读①国0~14岁所占总人口比重,先找到a值的坐标原点即最左边的点,那么辅助坐标就是c所在的正三角形的一边,过①做c边的平行线与a坐标轴相交,得出0~14岁所占总人口比重为20%,同理得出①国15~64岁所占总人口比重为68%,65岁以上所占总人口比重为12%;②国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60%、30%、10%;③国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5%、55%、20%;④国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35%、60%、5%。可知一般情况下,每组数据之和应为100%。在读出的四组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可得出正确答案 5.典例4:下图表示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20世纪70年代和 72 90年代的情况图(a点代表70年代,b点代表90年代)。读图完成下两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各数据趋于减小的是() A.粮食总产量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耕地面积 C.粮食单产 (2)有关西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 B.现有工业以技术指向型为主 C.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人口压力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答案:(1)D(2)D 详解: 要读70年代的人口数量,先找出其坐标原点为最右边的点,其辅助坐标轴为和坐标原点相交的另一坐标轴,过a点做右边坐标轴(即代表耕地面积)的平行线,与代表人口数量坐标轴的交点的数值即为a点的人口数量,为6万人,同理读出70年代耕地面积为0.6万公顷,粮食单产为1.5吨/公顷;90年代的人口数量8万人,耕地面积为1.0万公顷,粮食单产为1.44吨/公顷。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气候类型判读 气候类型判读 1.通过对各种气候资料统计图表的判读,考查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和成因 1.通过对图表的归纳、总结,可知判断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要素分别可以拓展为年平均气温、1月月均温、7月月均温、气温年较差等因素;年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变化、降 73 水突变情况等因素。 2.分布图型——通过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考查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范围(大小)和成因。 3.图文组合型——通过文字资料、各种组合图像考查气候特点、分布和成因,以及与气候相关的各种人类活动(如气候资源及其利用、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和各种自然景观的联系等。 (常见图表大体有12种,见后叙) 2.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3.气温和降水点状图 4.气温和降水折线图 74 5.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草原气候、③热带沙漠气候、④温带季 风气候、⑤亚热带季风气候、⑥亚寒带针叶林气候、⑦苔原气候) 6.气温和降水单元格图(a温带季风气候、b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 7.气温和降水雷达图或玫瑰图 75 8.气温和降水立体图 9.气温和降水等值线图 10.气温和降水“工”形图 76 11.降水量和蒸发量组合图 12.气温和降水曲线图 13.气温和降水条形图 77 14.典例1:下图是40°N亚欧大陆的1月和7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及各地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冬季降水较夏季偏多 B.地内河航运发达 C.地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地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有关D地叙述正确的是( ) 78 A.是我国首都所在地 B.位于黄河流域 C.春旱、土地次生盐渍化问题比较突出 D.水稻是该地主要的粮食作物 (3)图中D地气温年较差大于E地的原因是( ) A.山地地形的影响 B.沿岸寒流的影响 C.大气环流的影响 D.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参考答案:(1)D (2)C (3)C 详解: 读图可知柱状图表示年降水量,上方曲线表示7月气温、下方曲线表示1月气温。 第(1)题,A地年降水量少于100mm,7月均温高于20℃,1月均温低于-10℃,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较冬季多;由坐标(40°N,140°E)可知B地位于日本本州岛,河流短小流急,内河航运不便。C地年降水量超过900mm,7月均温低于20℃,1月均温高于0℃,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A、B、C选项错误。D地年降水量接近600mm,7月均温高于20℃,1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D选项正确。 第(2)题,根据D地坐标可确定其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在北京(40°N,116°E)的东侧,已不属于黄河流域,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A、B、D选项错误。华北地区春季增温迅速、蒸发量大,但降水量少,农业需水量大,故易出现春旱。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明显,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问题突出,C选项正确。 第(3)题,D地与E地(40°N,16°E)均临海,但D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受冷暖性质截然不同的冬、夏季风交替控制;E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暖湿西风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冷暖性质差异不大;故D地气温年较差大于E地的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影响。 15.典例2:下图为四个地区(都位于大陆西岸)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的坐标图。读图回答(1)~(2)题。 79 (1)下列四地对应的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 A.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B.②地为地中海气候 C.③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D.④地为热带草原气候 (2)下列有关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纬度最高 B.②地气候最干旱 C.③地适合种水稻 D.④地为森林带 参考答案:(1)B(2)A 详解: 第(1)题,在位于大陆西岸的前提下结合图可知:①地常年受西风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半年受西风带控制、半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为地中海气候;③地常年受副高控制,为纬度相对较高地区的热带沙漠气候;④地8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4个月受信风控制,为纬度相对较低地区的热带沙漠气候。 第(2)题,结合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可知A选项正确。四种气候类型中,热带沙漠气候最干旱;热带沙漠气候因缺乏水源,不宜种植耗水量大的水稻;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B、C、D选项错误。 80 人口迁移图的解题方法 人口迁移图的解题方法 1.各种图形中人口迁移图是本考点中的疑难点,也是对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和意义的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这个方面主要是图形看不懂,解题没思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分析此类问题。 突破的方式是采用做选择题的三步法,明确怎么看图,怎么看材料,找出做这一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并且配有这一题型的分类介绍,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最后进行典型例题的训练,从训练中增长学生的应试能力。 2.典例1: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参考答案:(1)D (2)A 81 详解: 第(1)题,从图中明显看出迁入率不是持续上升的,迁出率也不是持续下降的,迁入率减去迁出率得到的机械增长率有波动,随着总人口的增多,净迁入量是逐年增加的。 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净迁入量逐年增加,选项中只有上海是一个迁入量大于迁出量,而且净迁入人口数在逐年增加的城市。 3.典例2: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回答(1)~(3)题。 (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2)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3)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82 参考答案:(1)D(2)D(3)C 详解: 第(1)题,据图可知,A点所在省区人口迁入率很低,而人口迁出率很高,人口大量外迁表明该地区就业岗位少,经济发展水平很低。 第(2)题,根据题干中人口的迁移状况及人口密度特点可知,该省(市、区)为西藏自治区,其典型农作物为青稞。 第(3)题,据图可知,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约为6.5%,A项错误;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主要集中在图中A附近,省(市、区)数量小;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数量也很少,故B项错误,C项正确;图中A省(市、区)的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故D项错误。 4.典例3:下表表示1978~2008年间,甲、乙、丙、丁四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人口迁移 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下两题。 (1)甲所代表的城市 ( ) A.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B.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C.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劳动力日趋紧缺 (2)下列省区中,最符合丁城市人口变动情况的是 ( ) A.四川 B.安徽 C.贵州 D.江苏 参考答案:(1)B (2)D 详解: 第(1)题读图可知,甲曲线所代表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负转正,且逐渐增大,同时人口迁移差额率也由负转正,净迁入人口不断增多,因此该城市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第(2)题读图可知,丁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但不断减小,其人口迁移差额率也为正值,并不断增长,这说明丁城市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迁入人口不断增加。四个选项中, 83 江苏与丁城市的人口变动情况最吻合。 5.典例4:图甲是我国某省人口情况图,图乙是该省2000年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下两题。 (1)表示该省人口机械增长(指因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增长)的曲线是 ( ) A. a B.b C.c D.d (2)2000年该省人口存在的主要问是 ( ) A. 总人口增长快 B.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 C.迁移人口少 D.人口老龄化严重 参考答案:(1)A (2)D 详解: 第(1)题,从图甲中各曲线的变化上可知,a为人口机械增长率、b为出生率、c为死亡率、d为人口自然增长率。 第(2)题,从图乙中可知,65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说明人口出现老龄化。 6.典例5:下图示意美国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 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回答下2题。 (1)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这说明各类人口迁移 在 数 量 上 ( ) A. ①<② B.①>② C.③<④ D.③>④ 84 (2)图中国内人口迁移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是 ( ) A.南部地区就业压力加大 B.东北部地区养老负担加重 C.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 D.东北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参考答案:(1)B (2)C 详解: 第(1)题,③和④均为美国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会造成该国人口机械增长。该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说明迁入人口多,迁出人口少,故①>②。 第(2)题,图中国内人口迁移是指③和④,向东北部迁移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而向南部迁移的人口主要是中老年人,故使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劣 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只有通过比较掌握各种方式的差异、特征,才能充分利用、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2.各种运输方式的适用范围 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必须妥善组织安排,合理地协调使用。 空运: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 85 公路:短途、量小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货。 铁路:远程、量大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货。 水运: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3.典例1: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 500千米。右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1)~(3)题。 (1)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 A. 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2)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3)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 冲击最大的是 ( ) A.武汉—广州 B.杭州—上海 C.成都—上海 D.兰州—北京 参考答案:(1)A (2)B (3)A 详解: 第(1)题,从题干可知,高速公路选择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地形,因为地形相对平坦,才能保证列车平稳、高速运行,只有在地形平坦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地质条件,C、D两项对高铁影响较小。 第(2)题,在平原地区种植业发达,耕地较多,修建高铁时应节约耕地,尽量少占耕地,因此高铁多采用高架方式。高架方式并不能减少噪音;在平原地区,高架方式对营运里程的减少并不明显;平原地区野生动物较少。 第(3)题,高铁建成之后对沿线中短途客运影响较大,武汉—广州相对距离较短,同时高铁客运能力远高于民航,对民航客运冲击较大;B线路太短,不用民航客运,因此受冲击较小;C、D选项线路过长,且它们之间难修高铁,因此民航客运有较大的优势。 86 4.典例2:读中、日、韩、俄四个国家交通资料对照表,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国分别是 ( ) A.俄罗斯、韩国、日本、中国 B.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 C.日本、中国、俄罗斯、韩国 D.韩国、俄罗斯、中国、日本 (2)甲国从丁国进口的大宗货物最有可能是 ( ) A.煤炭 B.纺织品 C.石油 D.大米 参考答案:(1)B(2)C 详解: 第(1)题,受海陆位置和国土面积因素影响,中、日、俄三国的海岸线均远远长于韩国,故丙国为韩国;日本和韩国国土面积均较小,经济发达,铁路密度均大于中国和俄罗斯,故乙国为日本 ;俄罗斯国土面积比中国大,但其人口主要集中在占其国土面积约1/4的东欧平原上,其公路密度和铁路密度均低于中国,故甲国为中国,丁国为俄罗斯。 87 第(2)题,俄罗斯石油资源丰富,除了满足本国需求外,还大量出口;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石油有一半左右需要进口;所处纬度较高的俄罗斯在水稻种植上不具优势;我国煤炭除了满足本国需求外还能出口;俄罗斯纺织业等轻工业不发达。 5.典例3:下图为两城市间航空、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与运量、运费、运速和气象因素影响的相关性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增大;受气象影响最大且相等的是空运和水运;运量最大的是水运,最小且相等的是空运和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运速大于公路运输。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与所示的因素搭配正确的是 ( ) A.a——运量 B.b——运速 C.c——运费 D.d——气象 (2)①线表示的运输方式是 ( )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水路运输 参考答案:(1)D(2)B 详解: 第(1)题,据题干“受气象影响最大且相等的是空运和水运”可知,②和④运输方式在d轴上的数值重合且最大,故d轴表示的应该是气象因素。同理,可推知b轴表示运量,进而可知②表示空运,④表示水运,③表示公路运输,①表示铁路运输。而铁路运输速度大于公路运输,故c轴表示运速,a轴表示的应是运费。 第(2)题,由上题可知①表示铁路运输。 6.典例4:读“2010年某市马铃薯价格生成与变化资料”图,回答(1)~(2)题。 88 (1)马铃薯从生产到消费的环节中可能涉及的地域联系方式组合正确的是( ) ①陆上运输 ②水上运输 ③航空运输 ④邮电通信 ⑤商业贸易 ⑥互联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2)下列关于降低马铃薯价格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 A.加大仓储量,平衡供求关系 B.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提高单产 C.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输成本 D.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技术 参考答案:(1)C (2)A 详解: 第(1)题,马铃薯不会参与航空运输。 第(2)题,据图可知,仓储成本涨幅较大,故加大仓储量会提高马铃薯价格,A错,对应其他选项和图示内容,可知其他做法能够降低马铃薯价格。 水循环 水循环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89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90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2.水循环的意义 参考答案:(1)维护全球水量平衡; (2)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3)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 91 (4)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3.地理原理示意图判读 参考答案:地理原理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 ①识别图中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 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 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4.典例1: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 ) ①大气降水 ②蒸发 ③地表径流 ④下渗 ⑤水汽输送 ⑥植物蒸腾 A.①② B.③④ C.②⑤ D.②⑥ (2)图示人类改造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①大气降水 ②水汽输送 ③地表径流 ④下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 参考答案:(1)D (2)B 详解: 第(1)题,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将此逐一与图中所示环节相比,即可判断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和植物蒸腾。第(2)题,目前,人类对大气降水和水汽输送两个环节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人类改造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和下渗,B选项正确。 5.典例2:“河西走廊”是由祁连山山麓许多冲积—洪积扇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在冲积扇中下部,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泉水从冲积扇的边缘区渗出,造就了一个个宜居的绿洲。冲积扇边缘部分常常会有泉水出露,这与冲积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 参考答案: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的同时,也大量渗入地下;因为冲积扇上层主要由粒径较大的砾石组成,利于雨水和地表水的下渗;越向下层沉积物粒径越小,不利于水的继续下渗,而是顺地势流向冲积扇边缘;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水面已经非常接近地表,在地势较低处就容易出露而形成泉。 详解: 此题属“看图说文”类试题,要求同学们用准确的地理术语将图示地理原理表述出来。此题宜用“反推法”理清思路:①“泉”为出露地表的地下水,而地下水是由地表水下渗转化而成;②结合图示的沉积岩层阐释影响地表水下渗的因素;③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其地表水来自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等。理清思路后再按地理事物的成因顺序组织答案。 6.典例3:2010年日本核泄漏事件是否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呢?据专家分析,基本上没有太 多影响。整个东亚的洋流流向总体上是自南向北,即使在极端状况下,污染强烈到能够扩散到整个太平洋,顺大洋环流又流回中国沿海的几率也非常微小。 读亚洲东部部分海域洋流流向示意图,回答(1)~(2)题。 93 (1)材料中提到的“即使在极端状况下,污染强烈到能够扩散到整个太平洋,顺大洋环流又流回中国沿海的几率也非常微小”中的大洋环流是指( ) A.顺时针流动的中低纬度大洋环流 B.顺时针流动的中高纬度大洋环流 C.逆时针流动的中低纬度大洋环流 D.逆时针流动的中高纬度大洋环流 (2)图中最可能形成水障,有利于大渔场形成的海域是( )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1)A (2)D 详解: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临海地带均位于中低纬地区。故该大洋环流是指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这一顺时针流动的中低纬度大洋环流。 第(2)题,寒暖流交汇处(图中d处)产生水障,易形成大渔场。 7.典例4:读下图,完成(1)~(2)题。 94 (1)图示地区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B.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C.全年降水少,冬夏温差大 D.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2)对图中河流水文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无结冰期 B.流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小 D.夏季汛期长 参考答案:(1)A (2)B 详解: 第(1)题,由渭河、汾河、黄河等著名地理事物判断图示区域为黄土高原,属温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第(2)题,图示区域在秦岭以北,最冷月均温低于0℃,河流有结冰期;河流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分布区,且图示区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高;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导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较短;A、C、D选项错误。温带季风气候的降 95 水季节变化大,图示河流均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故其流量季节变化大,B选项正确。 8.典例5: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圣多美岛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可可,其次是咖啡和椰子。 材料二 圣多美岛略图。 (1)分析该岛的地形、地势特征。 (2)描述该岛河流的水文特征。 (3)分析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1)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小或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流速快,水能较丰富。 (3)出口的物资以初级产品和农产品为主,价格低;进口的物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价格高;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详解: 第(1)题,该岛发育有多条河流,且由岛中央向四周注入海洋,可以推断其地势中高周低。作为远离大陆且面积较大的岛屿,往往是由火山喷发形成,推断其地形类型以山地为主。 第(2)题,由图可知,该岛地处赤道附近,终年盛行上升气流,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被为热带雨林。由此推断该岛河流流量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由该岛地形、地势特征推断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第(3)题,国际贸易包括出口、进口贸易。如果出口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为 96 主,而进口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产品为主,则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否则,处于有利地位。该岛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