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湖南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1-04-06 来源:易榕旅网
2022年湖南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

案)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种组织结构违背了“统一指挥”的组织原则?( ) A.直线职能制 B.直线职能辅以参谋职能制 C.事业部制 D.矩阵制

2、( )的结构设计使企业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自己做得最好的业务上,而把其他业务活动外包给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公司。

A.网络组织B.虚拟组织C.无边界组织D.项目型组织 3、如下选项中哪个不属于影响计划工作的权变因素?( ) A.组织的层次 B.权力的大小 C.环境的不确定性 D.未来投入的持续时间

4、竞争优势是使组织别具一格和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来自组织的( )。

A.战略 B.结构 C.文化 D.核心能力

5、在不确定情况下,除了有限信息的影响之外,另一个影响决策结果的因素是( )。 A.风险性 B.环境的复杂性 C.决策者心理定位 D.决策的时间压力

6、在工作设计上,通过增加计划和评估责任而使工作纵向拓展,增加工作的深度。这种方法是( )。

A.工作扩大化 B.工作丰富化 C.工作多元化 D.工作纵深化

7、依据情景领导理论,当下属有能力但无意愿干领导希望他们干的工作时,以下哪种领导风格最为合适?( )

A.告知 B.推销 C.参与 D.授权

8、决定是否与另一个组织合并,如何重组以提高效率,或是否关闭一个亏损的工厂,这些都是典型的( )。

A.确定型决策 B.非程序化决策 C.例常型决策 D.重复性决策

9、在20世纪30年代,确信管理者的工作是激励雇员做出更多努力,并首先提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观点的学者是( )。 A.亨利·法约尔 B.马克斯·韦伯 C.切斯特·巴纳德 D.埃尔顿·梅奥

10、当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任何不协调或不一致时,我们称之为( )。 A.态度紊乱 B.认知失调C.知觉混乱D.晕轮效应

二、名词解释

11、组织发展

12、非程序化决策

13、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

14、管理万能论

15、管理学

16、工作专门化与部门化

17、矩阵型结构

18、强制权

三、简答题

19、1.解释为何学习管理史如此重要。

20、你认为成为一名企业家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21、我们讨论过激流险滩变革观,指的是在一种情境下不可预测的变化是常规和预期中的,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你认为在这种情境下有可能建立和维持有效的标准和控制吗?请讨论。

22、管理者解决组织冲突的策略有哪些?

23、解释偏向、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之间的关系。

24、什么是标杆比较?标杆比较有哪几个步骤?

四、辨析题

25、“随着管理者比以前更加频繁地使用电脑和软件工具,他们将能够作出更理性的决策。”

26、梅奥试验得到的结论是,人是“经济人”。对吗?

27、组织内有适当的冲突是好事。

五、案例题

28、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休·考特尼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景清晰明确。在这个层次上,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结构比较简单,变动趋势或者前景比较单一,经理人员几乎完全可以获取环境变换的有关信息,通过信息的处理就可以将环境的不确定性变为基本确定性,从而对环境变动的趋势和前景进行大致准确

的预测。这种预测甚至可以细微到指向单一战略方向的程度,也就是说,预测前景非常明确。

企业可以轻而易举地据此提出适当的应对战略。

第二层次,有几种可能的前景。在这一层次上,由于环境变动,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者企业竞争地位变化的结果是清晰明确的,但是同时又是离散的。进行不很复杂的信息分析,就可以进一步确定各种可能结果出现的概率,但是,战略管理者仍然很难预测最终会出现哪个状态或者结果从而影响战略决策。这种情况挑战人的“理性”判断力,比如,在寡头垄断市场,主要的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在于与之竞争的对手们的产量扩大计划会是什么情况,因为任何规模较大的工厂都有可能对行业产品定价水平和赢利水平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第三层次,前景有一定变化范围。在这一层次上,企业战略管理者们只能确定未来情境的大致变化范围。这个变化范围是由一些有限的变量确定的。实际结果可能存在于此范围中的某一点,不存在离散的情境。例如打算要进入新兴行业或新的地区市场的企业,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他们往往只能对潜在客户渗透率、技术的潜在成本和性能等影响战略决策的关键指标给出一个大概变化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很难有更为明确的结果。

第四层次,前景根本不明。在这一层次上,不确定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作用的关系也不够明确。这就使得环境实际上无法预测。这种情形通常很少出现,但是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确实存在。如伴随新技术出现的新兴市场,决策者进入时将面临技术、需求、法律法规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困扰,所有这些因素都以不可预测或者很难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因而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者无法确定未来情境的合理变化范围,更别提各种可能结果了。但是,面对这种情形也并非无能为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取信息量的丰富,原来不确定的因素会逐渐明朗,第四层次的不确定性就会向第三层次或第二层次逐渐转变。从而给有效的战略管理措施选择带来新的希望。 请在阅读材料基础上,分析并说明企业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选择战略。

六、论述题

29、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区别在哪里?管理者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统一指挥原则由法约尔提出,是指使组织能保持一条持续的职权线,每个下属应当而且只能向一个上级主管直接报告工作。D项,矩阵制结构中,员工既要向所属职能部门经理报告,又要向所在项目小组的经理报告,即两位经理共享职权。因此矩阵型组织结构实际上是创设了一个双重指挥链,违背了统一指挥的组织原则。

2、【答案】B

【解析】A项,“网络组织”特指有一群地位平等的“节点”依靠共同目标或兴趣自发聚合起来的组织。B项,虚拟组织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人机一体化组织,其特征以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机器智能产品为依托,将产品外包,只留取自身擅长的业务,在形式上,没有固定的地理空间,也没有时间限制。C项,无边界组织是指其横向的、纵向的或外部的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这样一种组织设计。D项,项目型组织是指那些一切工作都围绕项目进行、通过项目创造价值并达成自身战略目标的组织。企业将各项业务外包,就是一种虚拟组织。 3、【答案】B

【解析】计划(planning)是指管理者设定目标,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并且制定方案以整合和协调各种活动。计划既关注结果(是什么),也关注手段(怎么做)。计划工作的权变因素包括:①组织的层次;②组织的生命周期;③组织文化;④环境的波动性。 4、【答案】D

【解析】竞争优势是使组织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来自组织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可以是一种组织能力,即组织能做到其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事情或者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5、【答案】C

【解析】管理者都会面对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①在不确定情况下,决策方案的选择受到决策者能够获得的有限信息的影响;②在不确定情况下,影响决策结果的另一个因素是决策者的心理定位。 6、【答案】B

【解析】工作丰富化是指通过增加计划和评估责任而使工作纵向拓展。这种丰富化增加了工作深度,即员工对于自己工作的控制程度。在工作丰富化的基础上,工人在完成任务时应当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独立性和责任感。 7、【答案】C

【解析】根据情境领导理论,参与(低任务高关系)领导风格表现为: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渠道。它适用于“下属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的情形;告知领导风格适用于“下属对于承担某种工作任务既无能力又不情愿”的情形;推销领导风格适用于“下属缺乏能力,但却愿意从事必要的工作任务”的情形;授权领导风格适用于“下属既有能力又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的情形。 8、【答案】B

【解析】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对非重复性的新颖事件所作的决策,它常用来解决以往没有经验可依据的新问题,如新产品的开发、新机构的设置等。 9、【答案】C

【解析】切斯特·巴纳德的观点主要包括:①实际的管理者将组织看做一个需要协调的社会系统;②确信管理者的工作是沟通和激励雇员做出更大的努力;③首先提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10、【答案】B

【解析】认知失调是指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的任何不协调或不一致。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一致或不舒服。换句话说,个体寻求的是一种能把失调降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二、名词解释

11、答:组织发展(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OD),是指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为了改进组织效能,解决本身的问题,并达到组织的目标,运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有计划地改善和更新企业组织的过程。组织发展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用来描述那些聚焦于组织的成员及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和质量的变革方式。着重改善和更新人的行为、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及组织管理方式,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组织的活力和效能的目的。

12、答:非程序化决策又称一次性决策,是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并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例如新产品的开发、工厂的扩建、经营多角化等。这种决策不是经常发生的,缺乏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而且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也不足。这种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3、答:(1)竞争战略是决定组织如何在每种业务上展开竞争的战略。相较于竞争对手拥有的可持续性优势,它包括优势资源、先进的运作模式、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①对于一个仅有某种业务的小型组织或者一个并没有多元化产品或市场的大型组织来说,它的竞争战略描述的是如何在其主营业务或主要市场上展开竞争。

②对于拥有多元化业务的组织来说,每一种业务都将有其自身的竞争战略,该竞争战略明确了它的竞争优势、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目标顾客等。当一个组织有几种不同的业务时,那些形成自身竞争战略的单一的、独立的业务就称为战略业务单元(SBU)。

(2)竞争优势是使本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征,即与众不同的优势或特征。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是: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竞争优势的来源包括: ①来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即做一些其他组织无法做的事情,或者在某些事情上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

②来自组织的资源。组织拥有一些其他竞争者所缺乏的资源。

14、答:管理万能论从“一个组织的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这一组织本身的素质”这一假设出发,认为不论环境条件如何,管理者对组织的成功都负有直接责任。该理论将最高管理者视为组织的中流砥柱,认为他们能够克服任何阻碍去实现组织目标。当组织运行不良时,由管理者承担责任;运行良好时,则管理者得到荣誉。该论断认为正是管理者决定组织录用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事、采取怎样的对策,因此组织效率与效益的差别,取决于组

织中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与其相对的观点是管理象征论,认为一个组织的绩效受到管理层无法控制的诸方面因素的影响。

15、答: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为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管理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①管理的普遍性,即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任何组织层级、任何组织工作领域、任何地方的组织都需要管理;②工作的现实,要么成为管理者,要么成为被管理者;③作为管理者的奖励(例如创造工作环境来帮助人们在工作中发挥最佳能力,支持和鼓励他人,帮助他人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和成就感,等等)和挑战(完成困难的工作,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16、答:(1)工作专门化

工作专门化是指把工作活动划分为各项单独的工作任务,个体员工“专门”从事一项活动中的某一部分而不是整项活动以提高工作产出。工作专门化高效地利用了员工所拥有的各项技能,有助于使员工变得更加高效。工作专门化在刚开始被引入时,能够带来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但超过了某种程度之后,由于劳动分工所造成的人的非经济性(厌倦、疲劳、压力、低生产率、糟糕的质量、频繁旷工和高离职率)会超过原有的经济优势,工作专门化将不再带来生产率的提高。

(2)部门化在决定工作任务由谁来完成之后,一些共同的工作活动需要组合在一起,使得工作可以一种协调一体化的方式完成。工作岗位组合到一起的方式称为部门化。部门化有两种流行趋势:第一种趋势是顾客部门化。争取顾客和留住顾客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而顾客部门化强调了监控和回应顾客需求的变化,因此会对争取和留住顾客产生积极的作用。第二种趋势是跨职能团队。即由来自不同职能领域的个体组成的工作团队。当工作任务变得日益复杂并需要各种技能才能完成时,越来越多的组织会采用跨职能团队的方式。

17、答:矩阵型结构又称规划—目标结构,是指把来自不同职能领域的专业人员分派去从事各种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由一名项目经理领导。矩阵结构创建了一种双重指挥链,因为矩阵组织中的员工拥有两位经理:他们的职能经理以及他们的产品或项目经理,而这两位经理共享着管理职权。项目经理在项目目标的相关领域内管理着项目团队里的职能人员。当组织面临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目标需要同时反映技术和产品双重要求时,矩阵型结构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1)优点:促进一系列复杂而独立的项目的协调,同时又保留将职能专家组合在一起

所应该具有的经济性。

(2)缺点:造成了混乱,并隐藏着权力斗争的倾向。

18、答:强制权力是指领导者实施惩罚和控制的权力。对于领导者的强制权,下属会害怕由于不服从而导致的不良后果。管理者通常会有一些强制性的权力,例如能够让员工停职或降职,或者分配给他们不开心或不喜欢的工作。

三、简答题

19、答:学习管理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上管理专家的重要观点,借鉴前人的理论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从而能够认识到企业当前是如何运用这些管理成果和管理技术的,例如:

(1)制造业中的流水线生产,这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 (2)强调统一指挥、统一方向,这种思想来源于法约尔的理念。

(3)大型组织应建立标准化的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是韦伯的官僚行政组织的应用。 (4)企业应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这运用的是梅奥霍桑研究的理论成果。 (5)企业应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这是戴明、朱兰等质量专家的理念。

综上所述,组织管理理论是各种理论长期不断演变的结果。因此,学习管理史非常重要。

20、答:对于成为一名企业家,有人认为发现一个有价值的机会是最困难的,也有人认为维持企业的日常运营是最困难的,还有人认为抓住机遇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是最困难的。我认为成为一名企业家最困难的事情是承受创办新企业所带来的风险,例如在筹集资金的过程当中,企业家在进行贷款或者从其他投资者那里融资时,通常会承担很大的风险。另外,我认为成为一名企业家最有趣的事情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作出决策,在决策的过程当中,企业家不仅可以培养自身对环境敏锐的判断力,还可以及时地抓住市场的机会。

21、答:激流险滩的变革观点认为,管理者面临着不断的变化,需要面对各种无序状态,这些管理者被迫在以前从未参加过的博弈中扮演角色,而博弈遵循的规则也完全在对局进展过程中来确定。我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组织更加需要建立相对有效的标准,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随着组织所处境况的变化,需要持续对控制标准和控制系统作适当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1)有效的控制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企业经常使用的控制标准包括时间标准、生产率标准、消耗标准、质量标准和行为标准。控制系统的建立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目的性。针对不同组织、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工作以及不同对象,控制的目的都不一样。

②及时性。控制系统应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尽量减少发现偏差与纠正偏差之间的时滞。 ③灵活性。控制系统应具有适应变化的灵活性,即使面临计划的变动,出现了未预见到的情况或者计划全盘错误的情况,也能发挥它的作用。 ④经济性。是否进行控制,控制到什么程度,都应该考虑到费用问题,费用要同控制结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相比较,比较结果有利时才实行控制。

⑤全局观念。进行控制时,要从组织的整体利益出发,但同时要考虑到各部门或个别局部的利益,把整体利益与各个局部利益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使控制得以顺利进行。 企业控制系统一般是根据上述几类标准和建立控制系统的原则来建立的,控制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样一来,即使组织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并不会影响组织控制系统的构架和各个控制环节功能的发挥。

(2)情境的变化要求控制标准和整个系统的适当调整。管理的权变观点表明,任何管理工作都要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处于急流险滩环境中的控制标准更是如此。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组织计划的相应调整,而计划是控制标准确立的主要依据。计划的变化必然导致控制标准随之作相应的变化。控制标准的产生既源于组织内部,也受到组织外部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变化的环境中,组织是需要并且能够实现相对有效的控制的,但这要求管理者要对变化的环境作出快速的反应,并及时对控制标准和系统作适当的调整。现代社会的管理者必须时刻准备对他们在工作领域中面临的变革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2、答:组织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成员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中不同团体之间,由于利益上的矛盾或认识上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彼此抵触、争执或攻击的组织行为。它普遍存在于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组织冲突是冲突的一个特定形态,是企业组织内部或外部某些关系难以协调而导致的矛盾激化和行为对抗。 管理者解决组织冲突的策略有:

(1)回避

在冲突发生后,领导者可能选择一种消极的处理办法,如无视冲突的存在,希望双方通过减少群体间的相互接触次数来消除分歧。回避作为处理冲突的对策的前提是,这种冲突没有严重到损害组织的效能。领导者通过回避让冲突双方有和平共处的机会。虽然对于群体间某些不太严重的冲突,回避方法是合适的,但领导者在处理群体间的冲突时,往往还得采取较主动的态度。

(2)建立联络小组

当组织内的群体交往不太频繁,而组织目标又要求他们协同解决问题时,群体间就可能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交往对组织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应采取建立联络小组的方法来处理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络小组可以促进两个群体之间的交往。领导者所面临的挑战是物色能胜任这种边界扩展工作和充当群体代表的人选。

(3)树立超级目标

在群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的情况下,这种策略有助于领导者处理组织冲突和提高组织效率。超级目标的作用在于使双方冲突的成员感到有紧迫感和吸引力,然而任何一方单独凭借自己的资源和精力又无法达到目标,并且超级目标只有在相互竞争的群体通力协作下才能达到。在这种情况下,冲突双方可以相互谦让和作出牺牲,共同为这个超级目标作出贡献,从而使原有的冲突可以与超级目标统一起来,因此有助于确保组织自觉地为这个目标努力。一旦将这一更高目标向处于冲突中的群体说明和沟通之后,便可成为组织的领导者处理群体间冲突的有效办法。

(4)采取强制办法

领导者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有效地处理并最终从根本上强行解决群体间的冲突。从处于冲突中的群体的角度看,有两种办法可以促进强制程序:①两个群体之一直接到领导者那里寻求对其立场的支持,由此强行采取单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②其中的一个群体可以设法集合组织的力量,办法是与组织里的其他群体组成联合阵线,这种来自于联合阵线的“强大阵容”常常能迫使组织里的另一些群体接受某个立场。这种处理冲突的策略,其实质是借助或利用组织的力量,或是利用领导地位的权力形式,或是利用来自联合阵线的力量。

(5)解决问题

由于组织内的群体、个体往往可能不常进行相互间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处理组织冲突或许最合适,它可能是比较永久性的固定形式,可以用来就事论事地处理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办法是将冲突双方或代表召集到一块,让他们把分歧讲出来,辨明是非,找出分歧的原因,提出问题,以及最终选择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这种面对面的沟通形式如利用好,可以促进双方相互理解。

23、答:偏向是指对特定观点和观念的趋向性或偏好。它通常被看作“一边倒”的观点。个人偏向通常导致人们对人或事有先入为主的观点,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可能导致所有不正确的判断和态度。个人偏向对人们看待和应对多样性的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 (2) (3)

偏见。个人偏向的结果之一可能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偏见,即预先持有

的观念、看法或判断。

刻板印象。偏见的主要原因是刻板印象,即基于自己对某人所属群体的看

法来判断这个人。然而,需注意并非所有的刻板印象都是错误的。

歧视。即某人将自己的偏见通过行为施加给偏见对象。偏见和刻板印象都

可以导致某人以不公平的方式对待特定群体的成员。歧视的类型主要有:歧视政策或行为、性骚扰、愚弄和侮辱、排斥和粗鲁。有意或无意的歧视都可能对员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管理者需要强有力地开展工作以消除不平等的歧视。 24、答:(1)标杆比较的含义

标杆比较又称标杆管理,是以在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实践上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或组织内某部门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措施或相关实践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评价、比较,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并持续不断反复进行这一过程的一种管理方法。 (2)标杆比较的主要步骤

①确定标杆控制的项目。标杆控制的项目一般是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企业的薄弱环节。若一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高于竞争对手,那么它可以选择成本管理作为标杆管理的项目;若一个企业的新产品研制速度低于竞争对手,那么它就可以选择研发能力作为对象。一般来说,项目应在对自己状况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确定。 ②确定标杆控制的对象和对比点。这个对象应当是在同组织、同行业、同部门业绩最佳、效率最高的少数有代表性的对象。标杆控制的对比点应当在标杆控制项目范围内决定,通常为业绩的作业流程、管理实践或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确立测量指标作为控制的依据。 ③组成工作小组,确定工作计划。企业层次标杆控制活动的组成人员通常由能够识别专业流程优劣的人士参加,他们大多来自企业的核心部门。

④资料收集和调查。首先收集相关项目、相关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方面已有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相关信息,在研究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拟定实地调查提纲和调查问卷。在实地调查之前,要在内部对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法进行检验,确定调查问卷和方法的有效性。

⑤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最佳纠偏方法。在对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对象之间以及调查数据与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的比较研究,确定出各个调查对象所存在的差异,明确差距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确定出最佳方法。

⑥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在明确最佳方法的基础上,找出弥补自己和最佳目标之间差距的具体途径或改进机会,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实施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实施方案要明确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偏差,确定对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标准。

⑦沟通与修正方案。利用各种途径,将拟定的方案、所要达到的目标前景同全体成员进行反复交流与沟通,征询意见,争取全体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并根据成员建议,修正和完善方案,以统一成员思想,使全体成员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目标一致、行动一致。

⑧实施与监督。将方案付诸实施,并将实施情况不断和最佳目标进行比较,监督偏差的出现并采取有效的校正措施,以努力达到最佳实践水平,努力超过标杆对象。

⑨总结经验。在完成了首次标杆控制活动之后,必须对实施效果进行合理的评判,并及时总结经验,对新的情况、新的发现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⑩进行再标杆循环。针对环境的新变化或新的管理需求,确定下一次标杆的项目和对象。

四、辨析题

25、答: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具体原因如下:

(1)

使用电脑和软件工具作决策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其适用范围为常

规性的程序化决策。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非程序化决策,那些为解决不经常重复出现的、非例行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通常是有关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例如新产品开发和组织结构调整等等。这类决策通常无先例可循,因此,更多地依赖于决策者个人的知识、经验、直觉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等。

(2)

使用电脑和软件工具作决策时必须建立数学模型,而实际工作中许多决策

是无法建模来表示的,即使建模,也是先简化或抽象了一些变量后建模的,依此所作出的决策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3)

即便是使用电脑和软件工具已经作出了合理的决策,但是由于最初制定决

策时发生的情况或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一来,作出的决策也就无法称其为科学决策了。

(4)

使用电脑和软件工具作出的决策会有几种备选方案供决策者选择,这需要

决策者将丰富的经验、阅历、智慧、洞察力和直觉判断等因素综合起来作出选择,因此能否制定出更理性化的决策,还有赖于决策者个人或集体决策水平的高低。

26、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梅奥试验得到的结论是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具体内容如下:

(1)霍桑试验

梅奥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试

验,即霍桑试验。该试验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年);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1928年);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1928—1931年);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年)。

(2)试验结论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科学管理学派认为金钱是刺激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把人看作经济人。梅奥认为,工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这就构成一个体系,称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它独特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其成员的行为。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是有欠缺的。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重大影响。

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梅奥认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足度,即工人对社会因素,特别是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如果满足度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就高,生产率就高。

因此,梅奥试验得到的结论是: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

27、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组织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成员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中不同团体之间,由于利益上的矛盾或认识上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彼此抵触、争执或攻击的组织行为,是一个从知觉到情绪,再到行为的心理演变过程。

过去,人们常把组织冲突视为组织中的一种病态,是组织管理失败或组织崩溃的前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适度的组织冲突是组织进步的表现,它会使组织保持一定的活力和创造力。为了促进和保护这种有益的建设性冲突,首先应当营造一种组织氛围,使成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其次,要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和畅通性,把组织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同时要避免和改正组织中压制民主、束缚成员创新及其发展的机械式的规章制度,以保持组织旺盛的活力。综上所述,组织内有适当的冲突是好事。

五、案例题

28、答:企业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应该如下选择战略:

(1)

企业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

不断发展而采取的竞争行动与管理业务的方法。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

企业战略与环境的关系。企业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运营的,企业战略也是在

一定环境因素制约下制定与实施的。环境决定企业的战略,企业的战略决定了相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企业要进行战略管理,首先必须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和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来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此外,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及战略选择不但要知彼,即客观的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而且要知己,即对企业自身的内部条件和能力加以正确的估计。

不同环境下的战略选择。

(2)

(3)

①当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结构比较简单,变动趋势或者前景比较单一,经理人员几乎完全可以获取环境变换的有关信息,通过信息的处理就可以将环境的不确定性变为基本确定性,从而对环境变动的趋势和前景进行大致准确的预测。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管理层可以安于目前的状态,不必进行重大的变革,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稳定性战略。 ②在环境日趋复杂、动态、无序的情况下,企业战略难以如同在稳定条件下那样精微而细致,企业管理者要考虑到战略对复杂多变环境的动态适应性及灵活的反应性、实施上的简洁性、有效性,在战略环境变得更为不可控的情况下,从使命目标及企业实力与环境中抽象出一些操作规则,对战略环境的变动影响进行监控与筛选,进而指导企业的经营。

总之,企业环境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复杂的,因此,企业发展的战略也应是动态的。

六、论述题

29、答:(1)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含义

学习型组织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倡导的一种组织类型,是指通过让员工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决策的制定,从而增强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这种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由学习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坚韧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它能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动地作用于环境。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决定了它是组织结构变革的发展趋势,是未来成功企业的重要模型。

传统型组织是一种相对严密、刻板、僵化的组织,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 (2)学习型组织和传统型组织的区别

①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不改变就维持不了多久,而传统型组织认为只要还能运转就不要改变它。

②学习型组织认为被实践所证明的就算不上是新思想,而传统型组织认为不能付诸实践的就不要理会。 ③学习型组织认为创新是组织中每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可在工作中进行创新,而传统型组织认为只有研发部门才可进行创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④学习型组织的竞争优势是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传统型组织认为竞争优势在于产品和服务。

⑤学习型组织中管理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他们主要起到推动和支持的作用,而传统型组织的管理者主要是控制和监督他人。

⑥学习型组织担心的是员工不学习、不改进,而传统型组织担心员工犯错误。 (3)建立学习型组织

①建立学习型组织应符合四条标准: a.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 b.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 c.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 d.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②同时要提高员工的五项技能:

a.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表现为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全身心投入,从而不断创造和超越自我。

b.改善心智模式,即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改变隐藏在我们背后的所有行为的基本假设。 c.创建共同愿景,即针对我们想创造的未来,以及我们希望据以达成目标的原则和实践方法,发展出共同愿景,并且激起大家对共同愿景的承诺和奉献精神。

d.团队学习,通过团队学习、转换对话及集体思考的技巧,让群体发挥出超乎个人才华总和的伟大知识和能力。 e.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这项修炼能帮助我们看清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改变系统,以及如何与自然及经济中更大的流程相调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