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2024-09-09 来源:易榕旅网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摘要: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种种体制改革和创新,以求与这种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种种弊端,因此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如何构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 培养模式 改革 创新 引言

职业技能教育的高级阶段是高职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行业提供实用性和应用型人才为其办学目标,培养的人才具备生存应变能力和技能创新能力,并能够适应种种专业技术的工作。因此,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如何选择和把握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简单的说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方法等构成要素。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追求形式化

我国的高职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形式化的弊端,新的教育教学口号总是会马上在高职院校流行并被付诸实际。比如曾先后出现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和工学结合三种提法,立即被高职院校贯彻实施,这种不加思考、盲目跟风的现象,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稳定性,最终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其实无论是校企结合、产学结合还是工学结合,每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学有所用,理解了这个关键点,高职院校在确立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办学口号时就不会随大流,相反,会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目的的功利性

注重培养目标的功利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主要体现在,往往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对于学生人性的健康发展重视度较低。所以,一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以专业知识的教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认为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有其生存的资本,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够履行这一职责,那么其教育教学质量将受质疑,生源难以得到保障,因此看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这样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就不可避免的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一方面体现在课程设置方

面,如专业课程被优先安排,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课程则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另一方面在培养人才方面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主,而对于学生德育的培养放在次要位置,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最后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深度研究。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忽视教育课程的双面性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课程的选择往往存在着对立的思维模式。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任务主导课程、模块课程和项目课程成为最受师生喜爱的课程,而学科课程则受到冷遇;在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本着以就业为最高准则的选课原则,只要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关的课程都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而其他的课程则被视为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以上种种片面的思维模式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它可以提高人们对于新事物的关注度,及时了解新的信息、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运用情况,使得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然而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教师过于追求新的教育教学手段的开展,导致教师只重视形式上的创新,忽视其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高职教育现存的弊端与问题我们应该探讨一下原因,对于

人才培养目的和培养方式的误解,很有可能是对高职教育教学原则的不正确理解所造成的。高职教育虽然与普通的本科教育有着区别,但教书育人的总原则是不变的,不能以牺牲育人来成全教书,教书与育人两者是统一的,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对于人性、人格培养方面的欠缺,我们必须谨慎思考,并采取措施去加以补救,否则会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只知道工作而忽视对于审美、生活的思考,不能形成健全、和谐的人格。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一)高职教育要树立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政府提倡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它也应该成为各个社会经济、政治主体的生存发展理念。和谐发展以谋求在和谐的人文、社会环境中促使个人、企业、单位、社团、乃至整个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应该树立这种理念。高职教育是为社会输送专门的技工人才的摇篮,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指人才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包括人才的心理素质、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因为当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并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种种矛盾,如经济利益矛盾、人际关系矛盾等,这些都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烦恼,如何自我调节和克服这些矛盾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重要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树立和谐的发展理念。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健康发展,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其发展目标之一。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应该反思究竟什么是和谐发展理念、如何贯彻和谐发展理念、怎样使得职业技能培训与人的发展和谐统一。

(二)高职教育要以培养全能型、高素质的人才为主要的教育目的

高职教育一贯奉行原则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无法真正准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往往将专业技能培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教师只注重完成教书的任务而不去真正思考有没有完成育人的任务。高职教育的泛目标化,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太脱离实际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管理学认为,目标越情景化、个别化、具体化,目标的达成度越高,目标越清晰、越明确,则努力的方向越正确。因此很有必要详加阐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如何掌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深刻内涵。阐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透视一定的深度,考虑到最大的效率程度。所谓的高度是指阐释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站在个人发展的高度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要明确高职教育不仅仅是在为社会输送专业的技术人才,更是在为社会培养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的社会公民,它不是在培养某一个特定岗位的就业者,而是在培养一个可以为这个岗位带来升值空间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够创造新财富的个体。所谓的深度是指在理解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时,要透过高教司的文件规定解读高职教育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体,它既不同于本科教育

又不同于专科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其特殊的教育指标,理解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从更深层次上去剖析。所谓的效率程度,是指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是能够让每一个毕业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不仅仅要参照解读高度凝练和概括的文字描述,它还必须在具体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有着明细的执行考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引领高职教师开展具体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

(三)高职教育要清晰的界定教育教学目标,借鉴国际教育理念

认清高职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吸收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办好高职教育的可行之路。中国高职教育这一办学理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高职教育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完善和发展,为社会输送了较多的优秀专业人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这些并不能够掩盖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办学理念的偏颇,因此我们只有朔本追源、探究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史,才能够真正的理清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正确途径。西方国家的高职教育是比较成熟的,其发展模式是可以借鉴的。只有把握好高职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性质、学科独立性等本质性问题,才能够真正的理顺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胡锦生.创建和谐教育 培养和谐人才[n].光明日报,

2006.12.18(3).

[2]冯伦久.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思考[j].教书育人,2009,(4).

[3]董俊明,陈晓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建设人才开发,2008(7):l9—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