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5 我国古代元四家之一的倪瓒

2020-02-06 来源:易榕旅网
 5 我国古代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其山水画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它著名的三段式构图利用空白分割上下关系。如《六君子图》,上段为天空与远山,下段为近景的山石树木,近景下段为空白,中段是大片的空白水面,画面经过这样的分割,实景中产生了空白,实景也产生了虚景。也可理解为实景分割空白,即山石树木与远山分割了整个空白的画面,空白中产生了实景。这就象黄宾虹所说:“守黑方知白可贵。空白他并不代表“空”,不落墨并不代表无,它是一种因心而造景,是一种空灵的景。空白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为画中流行的“气”,即谢赫六法所说的“气韵”;正因如此,虚景才可能转化为实景。所以山水画如果没有留白,就缺乏灵动的结构与空灵的境界。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的表现手法,它不仅能产生空间距离,营造画面的动感和韵律,还能协调画面的色彩关系,起到使前后景色均衡协调、层次平稳过渡的作用,有人把留白称其为作品的气眼。没有留白的作品闷而不透气,不仅没有生活气息,也让观众觉得压抑、沉闷。因此在中国传统山水画里,最难的是那似有似无的空白,空白的处理技巧性很强,要求较高。空白处理不好会使画面太空或失去平衡。只有经营好空白的位置,控制好空白的大小和形状,才能让画面恰到好处地产生空间感,引起观众的共鸣进而产生无尽的联想。山水画的空白处理是独特的空间意境的表现。笔不到而意到,画之妙在无笔处,是灵动所在,妙境所在。

倪瓒的《六君子》画面空间效果就呈现了意象化的特点,与客观物象的真实空间有很大的距离,但是从画面所表现出的物象的内在神韵看,画家表现的是一种生命意识,彰显的是一种立体精神。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个浑然博大的境界,是一个道的境界。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在追求意境的同时,远远超越了对现实空间的再现。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艺术境界。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是在抽象与具体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形成完美的结合,而又不失两极,最终形成了意象化的空间表现特点。

可见,画家不进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状态,不发挥想象的作用,恐怕是难以完成山水画空间的建构的。画者有意、观者有情,才能情意相投,品味真味山水。

要画一幅山水画,首先要构思画面的内容,在进行构图布局,然后把要表现的内容合理恰当的安排在画面当中。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凝聚着这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也体现着东方艺术崇高的审美思想。把描绘大自然的画称为“山水画”,而不叫做“风景画”,是具有其他独立含义的。“河山”“江山”“山河”是“祖国”的同义词,因此山水画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具体反映。 山水画借描写自然景物以表达作者情感,借景抒情,从一开始便明确了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创作道路。“寄情寓意”“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这便是山水画的灵魂。 写形传神,山水画神形兼备,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创造的最高则,也是一条基本规律。写形是传神的手段,传神是写形的目的。 “搜尽奇峰打草稿”“宇宙在乎手”“造物在乎我”,这都要求在长期观察、研究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到“胸有丘壑”“胸有万象”。苏东坡说:“必须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见。”这样在作画时才能任意挥洒,顷泻而出。 山水画比较重视自然物象的本质和常态,偏重物象的固有色,以简单对复杂,把自然界的色彩做单纯典型化的处理,以大块典型画的色块相互映衬取得物象间的对比和协调,从而获得富于装饰趣味的独特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