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卷)解析

2023-01-28 来源:易榕旅网
2018⾼考全国卷Ⅲ⽂综历史试题(卷)解析

绝密★启⽤前

2018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科综合能⼒测试(历史)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务必⽤0.5毫⽶⿊⾊签字笔将⾃⼰的、座号、考⽣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如需改动,⽤橡⽪擦⼲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效。

3.第Ⅱ卷必须⽤0.5毫⽶⿊⾊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效。

⼀、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然陨铁制作⽽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

【解析】由图⽚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学%科⽹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类试题,侧重考查学⽣解读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分析。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低级官员12 8⽆官职记录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族影响巨⼤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宰相的⽐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容分析即可。3. 我国第⼀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时珍撰成药物学集⼤成之作《本草纲⽬》,由朝廷颁⾏。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 源于⼤⼀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量的⽀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

【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时珍撰成药物学集⼤成之作《本草纲⽬》,由朝廷颁⾏”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量的⽀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学*科⽹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持,⽆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4.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著作之风盛⾏,有⼈谑称:“⽼童(⽣)、低秀(才),胸⽆墨、眼⽆丁者,⽆不刻⼀⽂稿以为交游酒⾷之资。”⼠⼤夫间也流⾏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学术⽂化⽔平迅速提升B. ⼠⼈的地位显著提⾼C. 经世致⽤思想影响⼴泛D. 崇尚⽂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

点睛:从近⼏年⾼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要求看,这类题⽬往往考查学⽣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分析和探究事物在规律的能⼒。考查⽅式主要有⼆:⼀是从⼀个现象(情境)切⼊,考查政治、经济或者⽂化等任何⼀个⽅⾯,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是以⼀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点,考查政治、经济、⽂化等任⼀⽅⾯,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

5.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然的进化论与⼈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地将⼆者联系起来,提出⾃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于⼈类社会。严复意在A. 纠正⽣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命提供理论依据C. 传播“中体西⽤”思想

D. 促进国⼈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于⼈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的⽣物进化论本⾝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物,主通过改良的⽅式挽救民族危亡,⽽⾮“⾰命”,B不正确;“中体西⽤”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 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侵的加剧,民族危机⽇益加深,先进中国⼈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通过⾃上⽽下的改⾰,建⽴君主⽴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6. 1920年,⼀些⼈撰⽂批评⼯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补⼤局”,主对社会进⾏“根本改造”,⾛进⼯⼚,深⼊⼯⼈群众。这表明当时A. 与科学观念⼴泛传播B. 实业救国运动如⽕如荼C. 马克思主义影响⽇益增强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主对社会进⾏‘根本改造’,⾛进⼯⼚,深⼊⼯⼈群众”。结合该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争中逐渐取胜,影响⽇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化运动的容,与材料⽆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分析。

7. 1956年,少奇在中共⼋⼤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前在国家⼯作中的迫切任务之⼀,是着⼿系统地制定⽐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 法制⼯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 法制建设与国主要⽭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 政治体制改⾰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实⾏【答案】C

【解析】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正确分析了国形势和主要⽭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排除D。

点睛:本题以法制建设这⼀热点问题切⼊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8. 表2 中国乡镇企业⾏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时期我国A. 农村剩余劳动⼒⼤量转移

B. 城乡⼀体化逐步实现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D. ⼯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农产业迅速增加,这⼀变化说明⼤量的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体化的信息,B不正确;1992中共⼗四⼤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标,C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业结构是否合理,D不正确。

点睛:本题以“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对改⾰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等问题的理解。解答图表类选择题⼀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9.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 公民必须能⾔善辩B. 参政议政⼗分活跃C. 政治出现危机D. 乱引发思想纷争【答案】B

【解析】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政治处于“黄⾦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学科⽹

点睛:本题考查学⽣对雅典政治的相关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0.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A. 启蒙思想逐渐流⾏B. 宫廷⽂化普及到民间C. 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答案】A

点睛: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世纪前半期”和地点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

11. 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业⼯⼈周⼯资变化表(单位:%)时间

1929~1930年1930~1931年类别

烟煤业-12.3 -19.1

⾦属矿业-6.6 -18.3制造业-7.2 -11.3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A. 最低⼯资标准失效B.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 政府财政⽀出锐减【答案】C

【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时期⼯⼈⼯资在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时规定⼯⼈最低⼯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A不正确;材料所述⼯⼈⼯资的降低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致,从材料中⽆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B不正确;⼯⼈⼯资的⾼低与国家财政⽀出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学科.⽹

点睛:本题以“1929—1931年美国⼯⼈⼯资的变化”为切⼊点,考查学⽣对经济危机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不断压低⼯⼈⼯资,导致⼯⼈的处境⽇趋困难,⼯⼈⼯资收⼊降低,导致购买⼒下降,国市场进⼀步缩⼩,使得⼯业发展更加困难,危机进⼀步加剧。解题时注意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分析。

12. 1959年,共⼆⼗⼀⼤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业⽣产总值提⾼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 未能摆脱斯⼤林模式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

点睛:本题以“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切⼊点,考查斯⼤林模式的相关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联社会主义建设进⾏改⾰,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林⾼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联解体。联这⼀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都必须作答。第15、16、17题为选考题,考⽣根据要求作答。(⼀)必考题:共37分。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由⼀个古⽼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与商业中⼼;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场为中⼼的“⼤市中⼼区”。1949年后,⼀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国际化⼤都市,世界影响⼒⽇益增强。

——摘编⾃仲礼编《近代城市研究》等材料⼆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城市。1961~1981年,因

过于拥挤,⼈⼝⼤量外迁,⽼龄化⽇益严重,纺织业⽇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被废弃的⼯业区包围,⼏个⼤⾯积的旧

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英)克拉《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答案】(1)交通便捷;⼯商业的发展,⼯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河主航道⼊,沿海港⼝城市,中西⽂明交汇,近现代民族⼯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拥挤和贫民窟现象;⼈⼝⽼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解析】第(1)问,“相同因素”要看清设问要求的时间限定是“近代”。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与商业中⼼”、“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信息“1830年已有棉纺⼚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业化推动以及制度⾓度回答。

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国际化⼤都市,世界影响⼒⽇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的地理位置、中西⽂明影响、近代民族⼯业的基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度分析。

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量外迁,⽼龄化⽇益严重,纺织业⽇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被废弃的⼯业区包围,⼏个⼤⾯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度分析。学科*⽹

点睛:城市是⽣产⼒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规模、发展程度都与⽣产⼒发展⽔平密切相关。当⽣产⼒⽔平很⾼时,城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与⼈、⼈与⾃然、⼈与社会和谐共⽣,便不会出现城市社会问题;相反,若⽣产⼒⽔平较低,城市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调现象,如⽣产资料供不应求;能源消耗⾼,但经济效益低等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会给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些借鉴与反思。

本题以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切⼊点,考查考⽣概括、⽐较历史问题的能⼒。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和⽂明演进的社会热点,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了关注,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必须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说明。试题整体难度不⼤。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表》中的部分⼈物及相应等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