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人节活动简介

2024-05-09 来源:易榕旅网


活动简介: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重阳节登高赏菊之俗,至今在我国民间盛行。近几年,许多省市取“久久”长寿之义,确定重阳节为“老人节”,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我班在重阳节开展活动,除了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及风俗外,更是培养儿童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具体的实施策略:

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及风俗。 2、 搜集关于重阳节的古今诗歌。

3、给家中的老人敲敲背、端杯水等;通过打电话,与不在身边的老人说说话。 4、 开一次《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的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及风俗。

2、培养儿童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活动过程:

一、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意义:

1、同学们,你们知道重阳节吗?重阳节在哪一天?重阳节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登高辟邪,祈福免祸)

2、你知道重阳节有什么新的意义? (尊敬老人)

在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利用这次活动,来体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风

俗,增长我们的见识,加深我们对自己亲人特别是老人们的感情,这是很有意义的。

播放投影仪(活动课件):(重阳节介绍)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现在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二、重阳节习俗: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你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介绍:

1、赏菊花: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2、登山或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3、做风筝,赛风筝:

1)材料:竹子、棉花、胶水、棉线、钓鱼线。 2) 做法:

① 将竹子削薄,用棉线绑成喜欢的形状; ② 将棉线用胶水贴好,画上图案,绑上钓鱼线; ③ 可以不用棉纸贴,而用薄塑料胶布贴上。 4、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5、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

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三、重阳节的古今诗歌朗诵。

以重阳节和尊敬老人为主题,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学生诗歌朗诵比赛的内容。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

四、夸夸我的爷爷奶奶。

请队员夸夸爷爷奶奶为家庭,为祖国作的贡献。 五、说说自己的表现

请队员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么孝敬长辈的。 树立典型,引导向榜样学习。

活动总结:

重阳节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学生不仅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还亲身体验了重阳节的相关习俗,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他们对老人的尊敬之情。通过活动,要让学生忘记时刻惦记着家中的老人,要真诚地关心,尊敬老人,多给老人们送去温暖,多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让他们度过幸福的晚年。

活动反思:

1、由于我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较多,故90%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在外地,在重阳节到来之际,让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们在上海对他们说一说心里话,遥祝老人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对老人们的感恩之情。

2、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呢?每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自然的视角,而这个独特的自然的视角和独特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方式,是各个不同的。就像我们所有的人都走路,但是每一个人走路的姿势也不尽相同;所有人都说话,说话的声音不同,所使用的词汇也不同。而这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性的。”在重阳节开展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传统节日就像是一条珍珠链,将传统文化串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中,潜移默化地积淀成一种文化心理,并在“润物细无声”中铸造起独特的民族精神,在传统节日开展各项活动,将会使学生喜爱上传统节日,从而更喜爱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