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霞
来源:《商品与质量·房地产研究》2014年第07期
【摘 要】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目前主要面对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城市老年人养老模式以及养老服务的对策这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方式 前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如果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建立起合理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就该部分问题展开了探讨。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别是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造成巨大压力,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办的“21世纪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一份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
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 二、我国老龄化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識不足
(1)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足,对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的深刻影响认识不足,对老龄问题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养老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认识不足;强调惯例,忽视改革创新;有希望工程无夕阳工程,有关心下一代工程无关心上一代工程等。 (2)养老服务观念陈旧
在子女尽孝与社会养老之间筑起一堵道德高墙,在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之间挖了一条责任鸿沟,弱化或规避社会与政府的责任与义务。 2.规划管理不足
缺乏科学规划。各区、县、市开展的养老服务基本是各自为政,建成的敬老院、养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未能形成合作共享、共建多赢的服务网络和体系,规模化运作难以形成,导致服务对象人均费用成本较高,相关设施利用效率不高。一些养老院位置偏僻,远离社区,缺少人性化,导致入住率低下。
管理模式粗放,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和制度化程度远远不够。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软硬件不达标。如某市2008年,民办养老院有14家硬件、软件达标(占26%),31家基本达标(占57%),9家有较大差距(占17%)。对各类养老机构监管缺乏法律依据。黑养老机构游离于政府监管范围之外,虐待老人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3.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
在公办养老机构只收住“五保”和“三无”老人的情况下,民办养老机构收费标准相当于甚至高于一位普通老人的全部退休收入,超过了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2012年某市人均退休金1632元/月,低于全国人均养老金1700元/月的水平,这是该市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城市老年人养老模式
1、家庭养老仍是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首选老年人在年老体弱缺乏自理能力时选择家庭养老的原因有:①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比较自在;②能和家人经常见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家庭观念和生育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日益明显的变化,即从联合家庭逐渐过渡为核心家庭,家庭规模逐渐缩小,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感到寂寞孤独,倍尝思念儿孙之苦。在这种背景下家庭养老功能正逐渐弱化。
2、社会机构养老需求在逐渐增加老年人在年老体弱缺乏自理能力时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原因有:①可以减轻子女负担;②养老机构老年人集中,有共同语言,可以消除孤独和寂寞;③生活不能自理,有专业人员照顾更周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养老弊端的不断涌现,社会养老今后将成为大势所趋。社会养老机构通过国家和社会向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生活、医疗、保健、娱乐、教育等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老年人对一些社会福利机构还存在不少偏见。
3、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模式在逐渐兴起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网络,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功能结合起来,弥补了家庭养老及社会养老的不足。其特征是以社区为服务载体,福利性与服务性相结合,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其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解决养老服务的难题。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方式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刚刚起步,目前还很不成熟,许多方面还需完善。 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的对策分析 1、建立健全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是连结政府、街道与老年人的纽带,是宣传和传达政府政策的桥梁,社区在推进养老服务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离开现有居住地,不离开多年的老邻居,选择居家养老是大部分老年人的首选。为解决社区养老所面临的场地不足问题,政府就要加紧建设一定规模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每个街道都应建设一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有能力的社区必须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要建立老年人照料中心,仿照托儿所,建立日托式的“托老所”,将安放式养老和日托服务结合起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应设置医疗卫生室、厨卫设施、阅览室、老年大学等,积极开展医疗保健、老年文体等综合服务。同时,应进一步搞好社区为老服务的信息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方面的整合。要依托社区逐步建立为老服务网络,在社区普遍建立老人信息库,将社区各种服务资源、服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分类输入到社区服务网,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建设便捷有效的养老服务网络。
2、积极培育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
养老服务方面的人才不足,是困扰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一大壁垒,应拓宽渠道,建设一支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建立护理员、护理师培训基地,开展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条件相对较好的街道社区可以吸收不同专业层次企业,特别是医疗保健类和精神慰藉类等专业性较强的企业加盟服务。要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与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合作设立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和老年产品研发等专业,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化水平。同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成立社区助老志愿者服务站。服务站将配套增设病残老人康复理疗、义务理发、义务家政服务、心灵驿站等服务,以此来改善本辖区及周边更大范围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问题。
3、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在坚持政府主导下国有福利性、公益性养老机构社会化发展方向的同时,努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养老服务业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要改变养老机构非盈利的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的障碍,在巩固加强县市区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农村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的同时,允许养老机构差别化经营,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性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为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情况的老人,提供服务内容有别、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根据服务老人的各自特点及興趣爱好,分情况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家政服务、兴趣爱好方面的服务,提供心理健康、医疗保健和陪护、日间照料、临终关怀等方面的服务。 五、结束语
只有加强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根据国外的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彭海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中华民居.2013(3):166-168. [2]王朝.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2012(3):16-18. [3]高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6):66-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