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XX年入学考试(政治理论部分)

2020-10-08 来源:易榕旅网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入学考试复习资料 (政治理论部分)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的内涵,4、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

性。

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及他对于世界统一性的理解。关于物质及存在方式和形式,恩格斯指出:“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出来的“物质”是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简称”,有着实在的客观内容。恩格斯还指定了帝国主义掠夺、侵略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本性。

6、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 (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学科,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来源和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3)工人运动的兴起。三大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派开展的持续12年之久的宪章运动、1884年爆发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既扬弃了违心主义,又扬弃了机械的、直观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出:“运动”、“时空”等等概念像物质概念一样也是一种抽象。比如运动,它“无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

恩格斯不仅论述了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客观性,而且也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把运动定义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把时空界定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认为物质、运动与时空三者是不能分割的。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恩格斯驳斥了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提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本性。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对此如何理解呢?

(1)一般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帝国主义的其他所有特征都是以此为根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帝国主义的全部基本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这就是从生产垄断发展到银行垄断,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的垄断;从国内垄断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进一步发展到国家垄断;从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最后发展到对世界领土的垄断。

(3)帝国主义作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列宁指出:“垄断提供超额利润,既超过全世界一般的、正常的资本主义利润的额外利润。”追求这种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活动的决定性的动机、目的和实质。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实质决

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所谓租让制,就是指国家将一些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实行租让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科学管理经验,这对恢复和发展苏俄的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政策。所谓迂回过渡,就是允许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把剩下的余粮拿到市场上自由周转,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一定限度的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并把它作为中间环节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对小农的改造,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7、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既整个中国革命分两步,第一步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清晰阐明:第一,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大目标,我们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因此,两个革命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第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犹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只有做好上篇,才能去做好下篇。文章的上篇如果不好,下篇是没有法子着手做好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样,就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统一起来,透彻地阐明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与“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划清界限,清晰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两大步

骤。

8、工农武装割据及思想意义。

工农武装割据,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关系统一战线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是通过党的正确理论和路线,以及正确的方针政策、正确的行动口号和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

1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论从毛泽东思想形式和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看,他们都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的东西,起着统帅和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那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三方面当中,实事求是是基础,更为根本,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工农武装的思想,初步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这样坚持革命,怎样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为最终夺取革命胜利创造条件的问题,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的国体。“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昂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所谓“民族的”文化,是指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族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

所谓“科学的”文化,是指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

所谓“大众的”文化,是指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10、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坚持统一战线中的自主原则,根本目的的就要争取和保障无产阶级及其政

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特别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有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发生在半殖民板房建设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革命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把广大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而要把广大民动员和组织起来,除了为他们谋取利益之外,还要进行细致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中国革命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进行的,更需要精神的支柱和精神的动力,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根据,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1)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

(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3)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

(4)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

(5)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无

精髓。

13、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一个整体,其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严密的内在逻辑。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了首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是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2)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内容,十分重要。

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要求。从本质上看,剥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又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消灭。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作为社会制度早就被消灭了。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防止劳动者收入差距的过度扩大,更不能让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现象复活。所谓两极分化,是同剥削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现象。要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对奴役劳动者的行为进行有力打击,对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适当地加以限制和调整,防止出现两极分化。

(3)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实现共同

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3),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谁利用,谁就受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社会的成员过富裕幸福的生活。共同富裕既不是把致富看做是罪过,又不是把共同富裕看做是贫富拉平的“均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物质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社会条件;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1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2)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伟大目标。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5)依靠群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理想。

(6)党的领导。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15、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1)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必须注意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

16、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总结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公有制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无论其具体形式如何的所有制。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够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从全局利益出发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公有制为主体,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其布局要相应调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属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技术构成和科技含量、经济的整体素质、规模经济、资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

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控制力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我国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既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也与市场经济的规则相适应。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规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18、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扩大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2)引进技术。针对我国科技力量薄弱的现状,邓小平强调要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要“利用外国智力”,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科学技

益,谁不利用,谁就落后。

(3)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中极富胆识和创见的部分。“三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结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4)创办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对外开放方式。我国经济特区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包括贸易、生产、科技、金融、产业开发等等,开放的面更宽,是区域范围内的全面开放,也还肩负着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场的独特使命。

19、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三个历史性课题。

(1)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

(2)如何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

(3)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20、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树立和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一靠教育,二靠法治。

21、为什么说世界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事实?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会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各种文明、各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越来越强烈。尽管如此,世界多样化的趋势不会改变。没有多样化

就不成其为一个世界。承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世界向多极化和多样性发展这一历史趋势不可逆转。但是必须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世界各国真正做到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将经历一个漫长、性越来越突出;文化教育事业高度发达,大众传播媒体在国家社会中的作用增强。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征,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新问题。但是这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正确性。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24、如何才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

(1)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头脑中,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并满足最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政治力量进行新的分化组合,新的国际格局还没有形成。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尚未形成。原来的两级格局下被压抑制约的一些矛盾突出出来,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的不确定因素,使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呈现复杂的局面,也影响着多极化的发展,影响着世界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2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经历了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重要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1)在生产关系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日益加强。

(2)发达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信函也的比重不断增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变化。在工人阶级内部,物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数量减少,服务行业的劳动者数量增加;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者数量减少,新兴产业部门的劳动者数量增加;简单体力劳动者数量减少,脑力劳动者和脑体复合劳动者的数量增加;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文化教育卫生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的数量增加,形成庞大的中间阶层。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上层建筑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以选举权为核心的公民权普遍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有较大发展,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大大加强,国家的阶级性趋于隐蔽,其社会

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23、执政党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即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其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所制定和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二是检验一个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还体现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上,体现在对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上。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积极准确得贯彻好、落实好,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其二,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面临着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拒腐防变的严峻考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今天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从国际上看,综合国力竞争较量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摩擦、金融风险愈发加大。从国内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不同群体、阶层、地区、行业的利益矛盾也在加剧,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都使得社会生活中突发、偶然事件大大增加。在加之我们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经常面临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等等。这都要求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是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多种考验的总概括。解决好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要求我们党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新的探索。 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3)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真正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调节好、发展好,从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1)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

一是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

二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的把握。这就是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三是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系统。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性地同党的建设、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党执政和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明确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的伟大工程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关系。四是要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五是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工作的思路格局。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

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生的新变化,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的提出和回

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是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定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是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2)善于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

协调和统一

第一,实现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第二,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统一。 第三,实现稳定与改革的统一。 28、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构建社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提出抓住新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五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政策。

(3)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为我们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了概括。

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预见和概括。

四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关系做了进一步揭示。

26、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

(1)坚持“两个先锋队”的统一是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意思,体现了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的高度统一,反映了时代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新要求。

(2)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党员的成分不能作为判断党的性质的标准。判断一个党的性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7、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第一,发展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稳定。 第二,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发展。 第三,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稳定。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3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发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

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3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面健康水平。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32、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

(5)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6)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

反腐倡廉建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