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作者:吴斌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发展现代出版发行业,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的要求,引起出版界对数字出版的高度重视。数字出版是当今世界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从诞生那天起就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但是,它还有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论述了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数字出版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限制性问题并提出了相應对策,并对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数字出版;发展;对策;趋势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31-03
随着世界范围内数字时代的到来,大众的阅读方式已经从传统纸介质开始向新兴媒体转移,电子书、在线阅读、手机书等数字出版的全新载体悄然兴起,发展日新月异。据微软公司预测,到2020年,90%的图书品种将同时采用电子和纸张的方式发行。在我国,伴随3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出版规模日益加大。但近年来,出版社新书品种增加而市场份额缩小,印数不断减少而库存日渐增多,生存的问题成为众多传统出版社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于是,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成为大家日渐关注的话题,顺应时代潮流向数字化转型已是迫在眉睫。面临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变,如何借用数字大势,促进传统出版单位找到符合我国出版业实际的转型路径,实现新旧出版形式的有机融合与共赢,实现出版业大发展与大繁荣,是摆在每个出版人面前的课题。
从时间上看,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历史并不久远,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却让我们始料未及,产业发展的覆盖范围也日趋扩大,甚至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例如CD、VCD、DVD、电子书、网络、MP3以及通过手机下载彩铃、彩信、图书、图片等。数字出版的概念是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深化的,从桌面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游戏出版、手机出版到数字出版,一次比一次更加接近数字出版的实质。从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
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水平持续提高,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在不断变化,我国的数字出版业在2008~2010年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根据《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年度报告》的数据,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总值达7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5%,增长速度超过纸质出版物,生产总值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截至2010年底,全国579家图书出版社中,已有95%的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收入达到3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数字期刊收入6亿元,电子书收入达14亿元,数字报(网络版)收入达3.1亿元,网络游戏收入达256.2亿元,网络广告达206.1亿元,手机出版(包括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则达到314亿元。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名副其实的三巨头。①
二、我国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我国数字出版方兴未艾,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出版单位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目前,全球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新媒体、新技术、新终端层出不穷,然而我国出版单位和新闻单位自主研发的却很少。这主要是由于新闻出版业多年从事的主要是内容生产,传统的编审校已成为习惯性工作。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都集中到业务方向上,对于技术的研发投入和积累都非常少,仅有的技术人员也多半是负责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对于与主板相关的高新技术研发严重缺失规划和投入。 (二)版权体制不健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不断渗透,数字化趋势成为必然,但是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标准以及法律体系的缺失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一方面,3G时代的版权保护面临极大挑战,首先是因为部分网民缺乏尊重权利人劳动成果、自觉抵制盗版的意识。另一方面,版权权利人也缺乏应有的自我维权意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网络侵权案件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权利人往往对侵权行为采取放任或无可奈何的态度,部分权利人甚至默许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网站盗版使用自己的作品,以此提高自身知名度,助长了网络侵权行为。图书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字化以后,盗版极其容易,复制件与原件一模一样,且几乎没有什么成本,这就使得数字出版的版权控制更加困难。
(三)阅读习惯与支付习惯问题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从网络中获取免费或者是收费极低的丰富信息,但是人眼从习惯于阅读印刷物转移至屏幕仍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网络上的资料随手可得,但是计算机无法随身携带也令当前的网络出版有些英雄气短。读者购买的电子书还得有阅读器才能阅读,而我国的网络出版数据格式兼容问题还没有解决。按照目前的技术格局,不同系统制作的电子书需要用不同的阅读器才能阅读。目前,数字读物虽已摆脱了个人电脑的束缚,电子书、手机等都可以成为数字出版物的载体,它们身材娇小玲珑、方便携带,但是有一点并没有改变,它们都需要用屏幕显示内容,读者只能通过显示屏进行阅读。这样,终端阅读设备就成了实现阅读数字出版物的必备条件,而且在相同的阅读时间里,显示屏造成读者视觉疲劳的程度往往要高于纸张,传统阅读习惯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 (四)必要的技术、人才、资金问题
不管资料多少,频宽的不足使得许多信息无法快速传递,因此网络传输速度依旧是制约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另外,数字出版中的资料安全技术问题也是颇具挑战性的工作。2008年6月,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家级多媒体数字出版实验室发布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近半数多媒体数字报纸用户控制功能设置不完善,绝大部分多媒体数字报纸没有真正实现多媒体化,1/3多媒体数字报纸交互功能差。 此外,传统出版社已进入微利时代,如果仅仅依靠出版社通过自身的积累来投入数字出版,则无异于杯水车薪。同时,出版社缺少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科技人员,对数字出版与数字传输这种十分专业的现代高科技,即使引进专业人才,培养和适应也都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三、我国数字出版发展对策分析
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的发展方向,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也是出版界的一条铁律。面对数字出版发展过程中的众多问题,为了数字出版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针对版权体制等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在瞬息万变的数字出版时代,以版权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出版商来说尤其重要。作为主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部门,新闻出版总署已经着手制订数字出版的规划和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出版业自身也应该加强行业监督和自律,提高自我维权意识,打击盗版侵权。
(二)出版企业在推进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认识,积极运作,制订规划,分步实施。首先,要做好数字出版的基础工作。出版社要明确机构,制订制度,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数字出版工作。其次,要对现有的已经出版的拥有专有出版权的纸介质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保管好电子文档,积累数字出版的资源。与此同时,在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时,要注意签署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等的权益。如果出版社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抓紧引进和培养,为数字出版奠定人才基础。出版社要防止在缺少必要的准备前提下盲目上马,但也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
(三)占有内容资源的制高点。数字出版的载体与形式尽管很多,但内容却是其根本。出版社拥有的内容资源,必须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具有特色的内容资源,而不是同质化的、缺少专业水准的“大路货”。从事数字出版业务已经取得一些成就的商务印书馆,利用其在工具书出版方面的独特优势,开发“工具书在线”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出版社的图书不在于內容广泛,而在于内容要精,要专,要新。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
(四)加强信息管理。过去出版社出版图书,从选题的策划到图书上市,编、印、发、营销,要经过很多程序。但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的流程、销售的模式都与传统出版截然不同。出版社要从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入手,实行管理数字化,进而实行内容数字化。与此同时,数字化时代的销售主要是个性化的读者服务,而不能依靠过去纸介质图书印刷动辄万计而论。
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分析
伴随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日益重视制定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划,数字出版产业也日益走向市场化和规范化,产业规模呈倍数增长之势,业已成为我国传播领域中一支朝气蓬勃的集事业功能和产业功能于一体的生力军。从目前结果来看,数字出版在今后几年内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收入规模的增幅每年可能都会在50%左右。未来几年,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融合加剧,模糊竞技边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数字化浪潮所带来的产业融合正使得电信、传媒、教育等行业的界限被打破,内容行业正逐渐被纳入更为宏观的服务业范畴。此外,数字出版以强大的力量消解着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着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同时也消解着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边界,数字出版将会打破传统出版业按介质区分的行政分割,极大地延长出版物的产品线,实现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其中,网游业表现尤为明显。网络游戏与文学、影视、旅游与音乐等其他文化内容产业的合作正在成为一种大趋势。盛大、完美时空等企业开始在相关的文化内容产业进行投资布局,其中借助影视节目推广网络游戏更是成为业内通用模式。2010年4月,盛大与浙江省湖州市政府签署了旅游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盛大将重点投资特色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玩家体验等创新旅游产品,五年内投资总额达30亿元。② (二)离线阅读商机助力移动终端
随着多性能MP3/MP4、电子相框、电子阅读器等的普及,数字阅读的形式正在从依赖于有线网络的在线阅读向依托于无线网络传输的离线阅读转移,与此同时,这些移动终端也成为出版商的兵家必争之地。哈珀·柯林斯、霍顿-米弗林、西蒙与舒斯特等跨国出版集团在近两年都不约而同地将移动出版、离线阅读作为重要的业务增长点。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都是市场上重要的电子书阅读终端。目前,全球大约有80家企业正在生产或计划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阅读器,其中我国企业有40多家。除汉王、翰林、易博士、纽曼等硬件制造商外,作为传统出版单位的中国出版集团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也推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中国移动已于2009年5月联合汉王科技、华为等4家国内电子阅读器生产厂商,推出了G3电子书阅读器。种种迹象都表明,移动出版、离线阅读或许就是出版商的下一座宝藏。
(三)手机出版开辟付费阅读突破口
手机出版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令业界侧目,成为过去两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数字出版业务,也有望改变长期以来电子书B2C市场疲软的局面,成为数字化内容付费阅读的重要突破口。 据《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年度报告》统计,我国手机出版业务的产值(包括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等)达到314亿元,是对整个数字出版的产值贡献最大的门类。手机出版因其庞大的用户基量、用户付费阅读习惯和成熟的移动收费模式,必将成为传统出版界在如履薄冰的数字转型探索中看到的一抹曙光。 (四)人工智能促进个性化内容提供
产业融合的加剧将使得出版业与IT业、互联网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这也意味着内容和技术、服务之间变得越来越紧密。人工智能,这一被誉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下一座里程碑的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念,也必将对内容的生产形式产生影响,使得个性化内容成为可能。比如,亚马逊网上书店会记录读者购买过的图书,并通过人工智能向读者推荐他可能喜欢的图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化时代基于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内容提供将成为可能。 (五)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
出版产业历来是内容产业的典型代表,因此,“内容为王”一直是出版业奉行的不二法则。然而,在数字化大潮的冲击下,这一法则或许不再奏效。而取而代之,更能体现当今内容产业竞争特点和要求的法则可以表述为“产品为王”。优质内容固然有其重要的一面,但内容是否能够方便地被读者获取,传播方式是否符合数字化时代读者的习惯,正变得比内容本身更为重要。数字化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或许是告诉我们内容产业的竞争已不局限于内容本身,而是整合了技术、表现形式、渠道和传播方式、游戏规则等综合因素的运营模式之争。 (六)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迅猛崛起
2010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2008年7月,中国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张江;2010年4月,第二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落户重庆北部新区;而后杭州、湖南、武汉、北京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陆续获批,上海虹口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为延伸试点,广东和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也在积极申请中。目前看来,到2011年末,全国范围内符合要求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可能达到10家,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可以预见,2011年,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全国各基地中将继续领跑,同时,积极参与申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的候选地区将面临一场激烈的角逐。③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网络时代,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出版人必须给予极大的关注,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抓住时机,找准目标市场,主动出击,创建新的出版与销售模式,搭建数字化平台,开发数字内容,打通信息流、物流、营销等网络渠道,为消费者提供更大价值的服务,开创出更广阔的出版空间与盈利空间,真正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这是时代为出版业的发展创造的机遇,是社会文化的发展赋予现代出版人的重任,是保证现代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当今出版企业发展战略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注释:
①郝振省.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年度报告[R].北京: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2010-7-2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②徐洁云.瞄准互动旅游产业,盛大豪掷30亿元
[EB/OL].http://stock.sohu.com/20100505/ n271917205,2010-4-5.
③李易.2011中国出版产业十大预测[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12-30/2757975,2010-12-30.
参考文献:
[1]张其友.现代出版经济管理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211-217. [2]袁亮.出版学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337-344. [3]张立.数字出版的若干问题讨论[J].出版发行研究,2005,(7). [4]徐丽芳.数字出版的发展、迷惘与破局[J].出版广角,200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