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挥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引领作用

2022-07-16 来源:易榕旅网
发挥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引领作用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旅游业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经济产业和具有经济特征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创造完善意义上的“旅游文化”。

一、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体”,文化是旅游的“魂”,两者相得益彰。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反之,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注重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它能再现和满足游客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旅游的吃、住、行、购、游、娱六要素,无一不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吃,景点推出的当地风味小吃、“文化宴”等,本身就体现了风俗食文化;住,景点宾馆的建筑风格要与本地旅游内容的氛围相协调,体现景区的文化特色;购,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为加深印象和领悟文化,总希望购买一些带有特色文化的“纪念品”。至于行、游、娱,本身就属于精神享受,呈现着显著的文化特征……

旅游过程的每个环节,文化无处不在,旅游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活动中,看不到真文化是“主”(景点),不文化,有文化不领略是“客”(游人),没文化,旅游过程无不反映了主体(游客)的文化需要和客体(旅游景点)的文化价值以及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发展旅游事实上就是再现和传播文化,旅游过程就是用文化来感染、陶冶游客的情操的过程,就是让游客在享受中感悟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景点有文化,游客故愿为。

二、注重营造和构建文化共鸣

旅游属社会文化活动,存在认识与被认识、发现与被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营造和构建游客与景点的文化共鸣,并逐渐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传统——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共鸣取决于旅游品位和旅游心理两大层次。前者属表层次,如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民间艺术等;后者属深层次,如人们的审美需求、审美价值、审美兴趣、审美能力、审美心理以及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特殊事物与特殊现象的猎奇心态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满足了物质需要之后,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欲望会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对特色文化(个性文化)产生了极高的兴趣。特色文化是地方旅游产业的核心,作为文化载体的旅游,可以使人们在休闲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在欣赏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过程中获取文化,而这些过程就是文化共鸣。

三、文化与旅游融合才能实现旅游繁荣

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本身的内涵,推动了文化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且也赋予旅游产业更加丰富的内在要素和更加广阔的繁荣空间。

文化能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往、交流与融合,并使“个文化”(本地文化)发展摆脱相对封闭的地域限制,与“众文化”(区域文化)碰撞后相互汲取异文化的营养、精华后,达到丰富自身的文化,产生发展旅游文化的内在动力。

四、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石

旅游本身就是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主要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用文化做基石,将其链接:首先,把文化再现在旅游景点形象的塑造方面,通过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审美,塑造一个特色鲜明而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形象,并做到旅游环境与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以生态理念来体现文化。其次,把文化再现在广泛性与渗透性上。一方面,要注意景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当地文化在氛围、格调上的协调一致;另一方面,要使文化层面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拓宽文化空间,向景点周围延伸,并波及到相关领域,使旅游无时、无处不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彰显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素质的提高,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发挥好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城市名片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

20XX年中国殷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殷墟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鼎司母戊大方鼎出土的故乡,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它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风貌,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青铜器、甲骨文、玉器、骨器等精美之物,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又名“殷墟”,甲骨卜辞中又称之为”大邑商”“商邑”,为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

年~公元前1046 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规模宏大、遗存丰富、分布密集。其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分布基点,沿洹河两岸呈环形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敞形制的古代都城。

1899年甲骨文发现和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发现的大量都城建设遗迹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国殷商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奠定了殷墟中国古代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古代都城的地位。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殷墟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21世纪初,殷墟的发现和挖掘当之无愧地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里城——最早的国家监狱与《周易》的诞生

《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上普遍认为《周易》为周文王的著作,这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巨大贡献。

周文王姓姬名昌。父季历为侯伯。文王在位50年终,其子发(武王)继位伐商,建立了周朝。据《左传》载,周文王囚于羑里七年(《史记纲目》记为三年)。被囚期间,文王经受了殷纣王的重重折磨和生与死的考验,表现了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有人说西伯昌是圣人,能推知过去,预测未来。为了检验西伯昌是不是圣人,能不能知过去,测未来。纣王把文王的长子伯邑考烹为羹,送给文王吃。文王在纣王淫威的逼迫下,忍痛将羹吃下。纣王闻知,嘲弄地说: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吃自己儿子煮成的羹尚且不知,谁说他是圣人呢?文王食羹遂又吐出,吐出之物后人称之为“吐儿堆”。尽管纣王对文王残酷迫害,文王还说:“父有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岂有君而可叛乎。”于是纣王放松了对文王的监视。文王虽身陷囹圄,但胸怀宽宏,自强不息,总结夏商两代八

卦的精华,将伏羲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辞,爻有爻辞,遂成《易经》,用以探索人生、宇宙变化的原理,推演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的规律。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儒家尊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为“三玄之一”。从世界文化祖源出发,中国的《周易》同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经》、阿拉伯的《古兰经》,被认为是世界文化的四大元典,流行世界的“奇书”。

《周易》内容恢宏、博大精深,包括卜筮、哲学、科学、史学等多种复杂成分,具有多层结构、多重性质。《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周易》的卦辞、爻辞中保存着古代自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民俗、伦理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历法、医学、气功等,都同《周易》的哲学理论体系和象数思想体系有着密切联系。《周易》的思想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周易》具有强大而永恒的魅力。数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从鸿儒博士到军旅将帅,都抱着浓厚而广泛的兴趣,悉心钻研。或为断疑解难,趋吉避凶;或为谋求兴邦建国之策;或为克敌制胜,兴兵作战之计。“见仁见智”,各取所需。更多的哲学家、科学家则从中觅求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社会的指针。

辉煌的青铜时代,国之重器——司母戊鼎

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殷商青铜器神秘而威严的风格,以及其所反映的殷人的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以其辉煌的成就而无可置疑地成为殷商时代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1939年3月,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殷墟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鼎,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也是殷商青铜器的最高代表。这件有着“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之美誉的国之重器,重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造型庞大雄浑、规矩稳重,纹饰精美,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有关专家、学者指出,这件方鼎反映了商代奴隶制的发达和人民高度的创造能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中国水长城——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在千峰竞秀、万壑争奇的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艰苦卓绝,大干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完成全部配套工程,10年间,先后有81名干部群众为之献出了宝贵生命。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起,8米宽的总干渠穿山越岭,穿过最艰险的咽喉部位青年洞,抵达分水岭,分向三个干渠,并最终分出数以万计的支干渠、斗渠、毛渠等,如一根根毛细血管,遍布林州54万亩干旱的大地,成为林州人的生命之渠。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作为一项水利工程造福了一方人民,今天也成为了林滤山自然风光的一大胜景,有着“地球的蓝飘带”“人工天河”“世界奇迹”“中国水长城”等美称。20世纪70年代初,工程竣工后,周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山青水秀,四季景色各异,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的经典线路,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

红旗渠的建成不仅对改变山区面貌,促进农林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人们开拓进取,努力奋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精神力量。林州市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教育先进市”等20多个国家荣誉称号。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红旗渠的品牌效益也日渐彰显。以红旗渠为依托的中国红旗渠集团,已经发展到25类230种产品,无形资产超过10亿元。

20XX年3月,安阳市启动的“红旗渠精神校园行”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全国各地青少年到安阳实地感受,开展专家讲座、主题征文、摄影等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安阳、了解了红旗渠。

名词安阳

盘庚

名旬,祖丁子,阳甲弟,汤第九代孙,商第20位国王,在位28年,病死,葬于殷。盘庚即位时王室腐败奢侈,诸侯方国争权夺地,奴隶奋起反抗,社会动荡,天灾频繁。为挽救衰亡,盘庚力排众议,率众来到黄河之北、洹水之滨的殷。殷离旧都较远,削弱了贵族势力,摆脱王位争夺的混乱。殷地山肥水美,避开了水涝较多的泗水流域,而且更好地防御了各方国的侵扰。商在此后200多年里再未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殷朝。

武丁

名昭,盘庚之侄,小乙之子,商第23位国王。他即位时“三年不语”,上朝只听不

说,摆脱佞臣的左右。他任用奴隶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经、军事、文化空前发展。时躳方、土方经常侵扰商朝,他多次遣将发兵,灭躳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荆襄,扩疆数万里,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部族众多的大国,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妇好

名好,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之一,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是我国最早的女军事家和政治家。她指挥千军万马东征西讨,为武丁平定江山、扩大商朝版图立下汗马功劳。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率兵前往,大胜而归。从此,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妇好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参与朝中的政治活动,是武丁的得力助手。

帝辛

名受,号帝辛,史称“纣王”,帝乙之子,殷商王朝最后一个帝王。他勇力过人,反应敏捷,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不事鬼神,勤于练兵,曾多次率重兵征伐东夷,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征服东夷胜利后,帝辛逐渐骄傲恣肆,生活日益奢侈,他便横征暴敛,创立炮烙、虿盆等多种酷刑镇压百姓、残害忠臣。帝辛众叛亲离,失去民心,而被西周所灭,最终自焚鹿台。

姬昌

中国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亦称西伯昌。他实行仁政,尊老爱幼,礼贤下士,岐周国力日渐强大,威胁商纣的统治。纣王便把姬昌囚

禁于羑里城,他披沥七载,钻研先天八卦,融入天、地、人之关系,并进而推演为64卦,即被后世称为群经之首、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神秘主义的巨著”的《易经》。姬昌在臣子营救下获释,并不断壮大国力,终于其子姬发时,大败纣王,建立周朝。

寻根之旅——二帝陵

位于安阳市内黄县东南30公里的三杨庄村西,是传说中上古时代“五帝”中颛顼、帝喾的陵墓。汉唐以来,帝王改元、将命出师、宫室营造等都要来此求神问卜、庄严祭典。陵内现藏历代碑刻、祭祀碑碣200余通,有着巨大的考古学和文学、艺术价值。20XX年安阳市政府在此始创“华夏人文始祖祭祖节”,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相传为颛顼帝生日)都举办盛大的庙会,文艺表演、民间工艺、特色小吃一应俱全,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华夏儿女来这里寻根访祖,祭祀二帝。

中西合璧的总统墓——袁林

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水北岸的临府庄北地,原名袁公林,简称袁林,当地人称“袁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既做过大总统又做过“皇帝”的人——袁世凯的墓葬。墓园建筑整体上颇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味道。其前半部是明清皇陵的风格,由成对的华表、石马、虎、狮,石雕武将、文臣做仪仗,碑亭内赑屃驮碑,碑身为徐世昌手书的“大总统袁世凯之墓”;后半部是西式风格的大墓,墓身圆形,全钢筋水泥浇铸,据说水泥当时完全由国外进口,坚固异常。

城市地标——文峰塔

位于安阳市老城西北隅天宁寺旧址,始建于后周文顺二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塔因在天宁寺内,故名天宁寺塔。清乾隆三十七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主持修葺天宁寺。他认为塔与南边的孔庙呼应,代表着古城的文化高峰,便题“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文峰塔”因此得名。因塔型上大下小,呈奇特的伞状,世所罕见,而被誉为安阳的标志,是游人来安阳的必到之处。20XX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图书馆博物馆大楼

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楼坐落在安阳市东区行政中心,与市党政综合大楼南北遥相呼应。该建设项目于20XX年12月经市发改委批准立项,占地102亩,建筑面积43,287平方米,于20XX年年底开工建设。该项目概算总投资23102.46万元。该建设项目经公开招投标,由深圳设计总院设计、河南卓越工程管理工程公司监理、安阳市建工集团总包承建。“两馆”建成后,将成为安阳市标志性建筑,在同类建筑中达到全省一流,晋冀鲁豫周边城市群中一流,乃至全国中等城市中一流,成为鲜明体现殷商文化内涵和现代建筑风格,具有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服务和展示功能的综合性文化建筑精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