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年上海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优秀范文

2021-07-06 来源:易榕旅网


2017届长宁高三一模作文

作文题:

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凭什么砸到我头上呢,第二选择就是吃了。

这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段话,对于他所描述的现象你怎么看?请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成就牛顿之难

牛顿之所以成为牛顿,是因为具备了被苹果砸的条件与被砸后的探索精神。如今,正如白岩松所言,中国人缺少了坐在树下的时间,同时也缺少了那一份对事情的探索与求知欲望,取而代之的则是抱怨与赚取利益。然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不免令人深思。

缺少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与探索的时间,将牛顿们存在的可能化为乌有。人们总是很忙碌,心中积着好些事要完成,身体也在不断地像机器一般运转。像牛一样被牵着鼻子走成了人们生活的常态,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就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生活中细节的漠视与感知世界时间的缺失。没有了坐在树下的时间就等于失去了成为牛顿的前提。著名的中国记者柴静便是那个愿意花时间感知世界的人。她因对孩子健康的关心而开始对雾霾的情况处处留意。正是有了她的这份对生活的留意与花费的时间才使她做出了那份关于雾霾天气的报告,在使她名声大噪的同时,也使千千万万的国人得到了知识的普及。这种观察与研究不正是成为牛顿的关键吗?柴静正是因为静下心来观察感知了身边的世界才让她被那个研究的想法砸中。可见留有时间感知生活对于成就的重要性。

过于急功近利尔缺乏探索精神则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另一重要原因。被苹果砸到后的抱怨与那句“凭什么”则是这一原因的体现。人们没有把“被砸”想成是天赐的发现世界的大好机会,反倒觉得自己吃了亏,感叹起世界的不公来,这样探索精神的缺失使得人们即使具备了对身边事物的体悟却仍然无动于衷,仅会用消极的态度来面对事物。而“吃”的动作虽说去掉了“抱怨”那种消极的态度却不免又戴上了一顶急功近利的帽子。现代的书店好比就是一个从天而降的苹果,有着各种各样的知识与好处等着我们挖掘,而几个月前的人民日报上刊登出的报道上则显示实用性技术性的书籍较于文学经典的销量好上了将近四分之一。人们的眼睛只盯着那有实用价值的果肉,却忘了考虑那事物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或人生哲理。人们“实用好过虚无”的思想使精神世界的发展滞后,果子吃完了一抛果核就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或许便是

1

成就牛顿困难的原因。

因此我们更要给自己留出感知世界的时间和精力,使自己用具有好奇,探索精神的眼光看待事物。如此才能让我们在被苹果砸的同时,看到知识与哲理而非不公与果肉。

感知世界并探索身边细微之处才是解决缺少牛顿之难的最佳方法。

2为什么我们很难成功

白岩松曾说:中国很难出个牛顿,一则没空,二则是即便苹果砸中了脑袋,人们不是抱怨就是吃了。这话未免极端了些,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有理,这些也未尝不是我们很难成功的原因。

首先,我们须弄清什么是成功。是赚钱赚得手发软吗?是拥有一切极致的物质享受吗?并非如此,实则,成功是我们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来真切的贡献,是追求精神上的巅峰。 反观之,中国人也确实忙,忙到没有空闲思考,可并非所有的忙都有价值,不可否认有“无事忙”的成份。多少次,我们见到身边的人忙于追星、忙于追求新款衣饰,不可否认,他们的确很忙,鲜有空闲时间,但也须承认,此类忙毫无意义。又有多少次,身边的人沉浸于手机中无法自拔,又在作业上交的最后期限前一秒拼死拼活地赶做,他们看似很忙,但实则可以称得上是无必要的瞎忙。

即便有些许的闲暇时间,又有是以此充实自我,进行深刻的思想以达到“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效果呢?无事瞎忙与有闲而消磨同样,是我们成功路上硕大的绊脚石。 不仅如此,消极的心态同样阻碍着我们前行,车在上坡时突然下滑,便赶着不住地咒骂车的不顺人意,半分也未曾想到要究其本质与原因;见到他人优于自己也并不发愤而只是怨母亲不把自己生得聪明些。对真理的探寻本应是怀着无限的期望与憧憬的执着前行,而抱怨则会化身为一条大棒,将这一切都击碎。

而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同样是在火上浇油。急功近利之心会使人幻化为利益的探照灯,对除短期个人利益以外的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连选定职业方向,也会以薪资为标准,如此一来,薪金不厚、油水不肥的科学事业倒成了冷门。如此一来,我们怎能成功?试想看屠呦呦,诺贝尔奖得主,一个真正的成功的女皇,不计报酬,不论待遇,几十年如一日研究青蒿素,为全人类的生命保驾护航,这才是我们所说的纯粹的成功人士。急于求利却只会让利益蒙蔽我们的双眼,夺去我们的远见与卓识。

因而,无事忙、消极心与求利心,此三者可并称为成功之忌,犯之则会让人面目可憎,更无需提供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了。

2

只有真正摈弃这三忌,以诚挚之心、积极之心、无利之心去探索,去发现,我们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成功。它不带一丝杂念,而为人类、为人类社会送上了无与伦比的瑰宝,将人类带向更高层面的发展。

正是无数这样的“成功”的伟人,才将我们带到了今天这个明媚的世界,我们也应有如此的担当,将更美好的未来带给明天的人类。 我们为什么难成功?问问自己吧。

3为什么中国没有牛顿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断言“中国现今很难出一个牛顿”,因为中国人一没有时间坐在树下,二即使被苹果砸到,也是要么抱怨要么直接吃掉苹果,丝毫不会思考为何苹果会从树上落下。

这段话看似玩笑,但笑过后不由引人深思,为何现今中国难出一个牛顿?

首先,中国人太忙了,忙着学习,忙着工作,忙着追求更安泰富足的生活。中国人的快节奏生活远近闻名,在高速的忙碌中,中国人逐渐适应了像工作机器一样轮轴转的作息,闲暇的休整是不需要的,更不用说坐在树下等苹果落在头上。只有高效的工作才是当务之急。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忙?为了社会经济更高速的发展,为了让已经很优渥的生活更加优渥。这体现出当今中国人两种心态——过分重视物质条件、急功近利。似乎什么都是越快,越高效,才是越好的。在追求富裕生活的道路上,什么都可以暂且放下,因此苹果摔在头上,中国人只会抱怨为什么是自己被砸到,苹果砸痛了自己,或是吃了苹果,甚至是根本没时间坐在树下。苹果对于现在国人来说只是可食用的一种水果,它的存在只是果腹,而不会有人思考为什么它会从树上落下。

造成这样现象的另一原因中国人对于探索精神的缺失。人们似乎只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而不愿自己去找寻新问题的根本原因。这种思考的惰性让中国人喜欢从别人身上找错误,抱怨苹果为什么砸到他头上,因为缺乏思考缺乏探索,所以总是在抱怨别人,但是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就算被苹果砸再多次数,抱有一种指责埋怨他人的心态而不愿加以思考们自己去寻找原因,所以也自然无法出现一个牛顿。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应放慢生活节奏,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中的小细节的思考,放慢脚步,静的思考,才可能抓住那一闪而过的微光。其次,遇事不要急躁,不要总急着抱怨他人的不对,而应停下思考问题真正的症结所在。第三,要敢于想,敢于去踏足别人未涉足的领域,而不要被传统的认知束缚。只有如此,才可能培养出牛顿。而我们所正缺少的,不是劳作的机器,而是敢想敢做的思想家。

3

4我们为什么没有“牛顿苹果”(60)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一段话:“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第二选择是吃了。” 这不外乎讽刺中国人目前浮躁,物质的心态。我们急功近利,所以吝啬那一点坐在树下的时光。我们太过现实,所以只抱怨苹果砸到了自己而不思考原因,不愿思考所以把可能富有灵感的苹果吃掉。

只要有了浮躁,我们几乎是做不成什么大事的。中国自古有“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之说。但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慢”似乎意味着浪费时间,更不要说在树下坐一坐了。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片刻的停顿可能就是孕育灵感的温床,诗仙李白从不吝啬喝酒赏月的时光,苏子也经常与友人出游。正是他们“无所事事”的一点时间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才思,倘若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灵感又怎会有暇眷顾呢?我们总盼着马上成功,所以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断绝了潜心研究的道路。因此我们没有牛顿的苹果。

我们既悲观又现实。苹果落到我们头上,我们只觉得倒霉,而不会觉得是命运女神的降临。亚历山大发现青霉菌时,青霉爬满了他的面包片,毁掉了他的培养基。但他没有抱怨“噢!真见鬼!”然后把实验的扔掉,而是继续观察研究,最后制出了不可或缺的绝妙抗生素——青霉素。这突如其来的并不一定是霉运,可能是只有自己才能发现的灵感与契机。忽略它便错失了“苹果”。

但即使我们把落在身上的苹果视作幸运,我们物质的眼光可能只把它当作天上掉下的馅饼,权当捡个小便宜,却忽视了苹果背后更深的内涵。这苹果不只是用以果腹的一口,而可能承载着一个新的突破,而物质的人只是把它当即吃掉,这样无疑与当年卖掉飞天壁画来谋利的愚蠢的人一样可恶。这样无知的目光无疑是对学术的戕害。但历史上有位数学家在这方面做得很巧妙。他回避了当时流行而少有进展的费马大定理,向全体数学家扛出了另外23个难题。有人问他,既然你这么厉害,为什么不证明一下费马大定理呢?这位数学家回答:“这是一只不会下金蛋的鸡,你为什么急着杀死它呢?”正因为一个费马大定理可以引起数学界的许多革命,他才把难题留给后人,并给后人指了更多的路。这和“不要一口吃了苹果”是一样的道理。不要急于榨取那个“苹果”,而是要让“苹果”产生更多,更长远的贡献。

因此,我们也许真的很难出一个牛顿。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摒弃我们的浮躁与功利,然后,我们要珍惜那个“苹果”,令它不为功利心戕害,让它作出长远的贡献,成为牛顿的“苹果”。

5“缓步”而“思齐”

4

中国人出不了一个牛顿,是因为没有坐在树下的闲暇,也没有那坦然的心境去将苹果与万有引力联系在一起。

牛顿在苹果树下的臆想成为了科学界的传奇。与牛顿齐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也在自家的牛棚中默默铺开了稿纸,开始了他对于微积分的探索。古希腊的地心说学者哥白尼在仰望夜空的熠熠星光时,也在窥探着宇宙的秘密。

一颗细致的心,一双灵敏的眼睛,一种放慢脚步的心境,成就了一群优秀的学者;一颗浮躁的心,一双黯淡的眼睛,一种加紧脚步的心境,却是当今中国之常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彼时的中国人,被高楼大厦的喧嚣所包围的中国人,再难以摆脱桎梏以释放内心了。但是,当你在拥挤的人潮中前行时,请不要忘记那湖边低飞的蜻蜓,因为那是雨之将来的信号。也因为科学,就蕴藏在生活的角落中,需要你放慢脚步,缓缓地用心去感受它的律动。

牛顿是幸运的,他能被苹果砸中,也能将苹果的下落引伸至科学范畴。而大多数人被苹果所砸后,定是加以一通怨天尤人的说辞。

在这背后,是浮躁的心态与对于科学的忽略与轻视。曾经一位旅行者来到亚马孙腹地的原始部落。部落的酋长将盐巴投入火堆中,通过其燃烧的声音来预测天气。旅行者对此类“占卜”相当不屑,殊不知盐巴燃烧的声音能判断空气的湿度,进而可以为天气的变化提供线索。正如苹果落地,燃烧盐巴这种再普通不过的方法也蕴藏着其中丰厚的科学依据。对科学、生活的轻视也将终究使你离真相的距离再一次被放大、拉远。

“见贤思齐”,我们错过了苹果落地启发的万有引力,错过了近代多少伟大的发现。保有这颗坦然的心以追寻科学与生活,你就是活字印刷的缔造者,就是地动仪的制造者,就是用“三眼火枪”夺北京的于谦,也是用青蒿素享誉全世界的屠呦呦。

放慢脚步的同时,再用眼睛与头脑追寻世界的踪迹,这便是——“缓步”而“思齐”也。

6不求所以无得

白松岩曾经说过,中国现在难出一个牛顿,一是国人无闲暇功夫坐在树底下,而是被砸后人们现实抱怨,再是吃。无外乎白松岩会有这样一段话,现如今,我们的社会风气造就了现今的国人,影响我们的选择。

如今国人的生活安定却不安逸,时间总是匆匆如流水。快节奏的生活下,开始为一些小事唉声叹气,也会为一点小事自以为得了便宜,沾沾自喜。这样的风气下,静下来思考一下苹果为何会落在头上谈何容易,我们早已在发展中失去了思考,探索精神。所以现今中国难出一个

5

牛顿,因为我们不求 所以我们无得。

生活浮躁,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朝九晚五的生活是否让你疲于奔命?工作家庭的负担是否让你长呼短叹?人际交往的复杂是否让你心生疲惫?科技进步越快,人们的生活重心就开始偏移,求知而甚解不再是我们首要的选择,人们开始成为生活的打工奴。惬意的人生开始变得奢华,浮躁的支配下 如何去追寻地心引力的奥秘?我想,这是现如今中国难出一个牛顿的重要原因。没有闲暇,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去追寻的可能。 然而,即使有时间闲坐在树下又有什么用?

一颗苹果砸在脑袋上,疼痛之余,更是闲暇时光被打扰的一种迁怒。抱怨苹果怎么就砸在自己的头上,自己何其的委屈,似乎连一颗苹果都可以欺负自己。疼痛之后吃掉苹果像是一种补偿,为自己得了便宜沾沾自喜,名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所以生活浮躁不仅让我们疲于奔命,更扰乱了我们的内心。已经很少再有人去透过现象寻找本质。

吃掉苹果的最终结果就像是现如今社会中交流人群对于物质的追求一样,她们停留在现象上,为此满足。没有更高的追求,所以没有更高的成就。

曹雪芹曾磨砺数年,突出一部《红楼梦》成为古典小说绝唱。他大可以随意两笔,完成一篇故事 换取钱财。可他没有,以为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他写书,不是为了金钱,或许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丝启发,去想象物质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让内心不再浮躁,让生活走向安逸。让灵魂跟上脚步,留出一些许时间调整一下思绪,大千世界 还有很多知识以及奥秘值得我们去追求。

中国先进难出一个牛顿,因为中国难以挣脱物质的枷锁。 无求所以无得,我们应当做出自省 做出改变。

7天才诞生以前

近来,中国的科学家屠哟哟荣获诺贝尔奖,俨然被人们视作中国科学家成就的最高点与希望,似乎中国的下一步便是出现如牛顿,乔布斯等的世界科学伟人。然而,对此却认为循规蹈矩的忙碌社会风气与低俗的修养往往让“中国牛顿”梦化为泡影。确实,良好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素养是成就天才必不可少的条件。

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天才诞生提供了积极的生长环境,使其朝更正确的方向发展,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中告诉世人:未有天才以前,须先有能使天才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是自由的,包容的,对天才的成长有所约束却不加以过分限制的。然而,数百年之后的现代社会,仍然未

6

完全打到鲁迅的期待。相反,时人急功近利的人人生目标使人唏嘘历史的倒退之感。当今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们送入所谓“重点中学”“名牌学府”,不过希求自己的孩子在眼前的未来能拥有得体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这种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实则是国人目光短浅,思维狭隘的体现,而这也往往在成长过程中,限制了天才前进方向,使其无暇发掘自身长处,而让社会充斥着清一色如批量生产般的“高材生”。

环境是天才诞生的基础,那么个人修养的需求便是其必要条件。个人的修养使天才在平凡的世界中,捕捉到常人不可见的灵感与事物,并以此发出思考,用独特而高深的眼界为世界带来全新的认识。如若只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天才。正是更高的眼界与知识的储备,才让牛顿看苹果而见其本质。

但是由于教育与生活环境的影响,国人往往有较强的思维定势与眼界的局限。这就需要社会的帮助与每个人的努力共同作用,使当代人跳出思维传统的条框。天才的诞生是社会外因与个人内因共同影响的过程,这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它们既决定了当今中国天才是否能够诞生,也将成为后代生活与思考的目标。

因此,不要再抱怨中国没有牛顿的出现,不妨好好反思自身与社会是否具有使天才诞生的条件。只有在根本上改变对天才定义的偏见与社会的思维方式,或许才能打破自身的“魔咒”。

8心静志远

牛顿坐于树下,一颗苹果砸到了他的头上,于是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被人们知晓。当今的中国却很难出一个牛顿,是什么促使我们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甚至抱怨苹果i,亦是将它吃掉?内心的浮躁,思考的缺乏,心不静,则道不明;心不静,则无以深刻思考,创造奇迹。 我们穿梭于数字时代,整体忙忙碌碌,我们也讲究人才,讲究创新,但似乎有些着急。我们情愿多上一堂课,多刷一套题,却无暇沉静思考。于是,我们开始变得浮躁甚至怨气满满,心静又从何谈起。丰子恺曾游杭州,舍弃只需两三小时便能结束的行程,执意坐船前往运河,空眺两岸山水之景,看柳暗花明,观云卷云舒,想必在心境淡雅之间,也悟出人生道理。放慢脚步,我们才能心静志远,思考需要所谓的“闲暇功夫”,实则是处于繁华世俗的静心体验。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心中浮躁其实是没有耐心。争名逐利中,我们越来越喜欢攀比,于是自我的优越之感油然而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着为自己抱不平,而失去跳出自我的思考,

7

那么创新,破茧而出的伟大理论,成就也便不复存在。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默默无闻,用他行云如水对待科学事业的耐心,淡然处世,不惊不扰之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黄伟禄用他的学霸笔记感染年轻一代,这位为科学奉献一生的老者用他的工整洁净,不温不火的字迹告诉数字时代的我们,是时候静下心来,摆脱浮躁了。

白岩松说中国人被苹果砸到,第二选择就是吃了,他用一种冷幽默的方式,道出现实的骨干。吃掉的不仅是苹果,更是一种创新与独立思考。我们将眼前的苹果只看作一种水果。那么也将生活之趣看作一种利益。万物如层峦叠起,如烟雨川,我们却之间山中空蒙色,却迷津渡中,苹果公司的创建人丰恩曾放弃未来可见的最大利益,他说,:“我也许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我想成为坟墓里最富有的人。”

诚然,我们应胸怀心静志远,方能得以成就大方之家。

9饭碗文明

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凭什么砸到我的头上,第二选择就是吃了。

观今日之世,潜心学术者少,急功近利者多;浮躁之气多,创新精神少;金融学者多,哲学家少。如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因为中国人太忙了,有太多目标了。急功近利的心态扼杀了创新与自由。在这“饭碗文明”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悲哀。 国人并不是对创新没有追求,对真理没有探索的欲望,我们一直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探索创新,可是放到这社会背景下,一切都有源可寻了。“饭碗文明”老舍说的,人人都要有个饭碗,保全了自己。每每随遇而安,就要惧怕这个饭碗碎掉,把目光移向其他“饭碗”时,手中的饭碗就会碎掉。所以,我们目标是清晰的,目光是短浅的,身体是忙碌的,我们要保全自己的“饭碗”哪有功夫坐在树下等待时间的考量,有了机遇,也害怕挑战,因为一旦跻身于此,要么成功要么身无分文,与社会格格不入了,所以还是保住眼前的“饭碗”吧!

但是,中国人还是有了很多榜样的,他们面对探索与创新有的不只是热情,他们融入进去,成为了生活的组成。屠幼又和她的团队,一支岁月中绽放的团队,青蒿素从研突到提取,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当你在感叹,机遇为何远不眷顾与你,还在想着如何忙碌时,有一群人在

8

他们喜欢的领域前进,没有名利的驱逐和名利的世俗逼迫。在科学下探索真理,创新……思考……

再次,反观当下,忙之罪也。创业者的数目每年都翻一翻,创业并不等于创新,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在“饭碗文明”之下要有所成就这是一个极佳的选择。这是忙于成功,那么还有一类人,忙于抱怨。也就是所谓“随遇而安”以求自保,平庸的大多数,比起急功近利,这更可怕,恪守自己的“平凡”原则,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教育的理念,也是文化劣根的所在。

忙于功名,忙于安稳,是不同的价值观,背后还是“饭碗文明”所折射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呢?

传统文化的劣根还由传统文化解决,文化之本差于教育,从下被灌输了安分,稳定的思想应被转化。国人要树立自由创新的精神,不要再“忙了”,停下眼前的“忙”去思考,去做,去创新,再思考!

“饭碗文明”的改善还有待时日,但白岩松的话引起了重视是进步的开始,“忙”是一个文明的开始,也是一个文明的结束,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了探索与创新的思考,那么新的文明时代便到来了。

10砸出牛顿的苹果

白岩松说:“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这句话令人深思。那么,为什么人口众多的中国出不了一个“牛顿”呢?

白岩松给了这样一个答案,中国人把砸在头上的苹果吃了。这又体现了国人的何种弊端呢?中国需要一颗砸出“牛顿”的苹果。

众所周知,牛顿的故事里有一只苹果。坐在树下,牛顿思考着。苹果落下,砸在他的头上。他睁开了双眼,仔细地注视着苹果。那一刻,上帝向牛顿伸出了双手。牛顿刹那间悟出了一个永恒的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这不是偶然,这是牛顿精神的必然体现。这告诉了人们,我们要学会培养追问与批判的精神。正是这伟大的精神,化作了一个又一个“牛顿”。

科学始于追问与批判,不仅如此,在很多领域内都是这样,不同的领域都有各自的“牛顿”。 伽利略是科学界的“牛顿”。在他之前,人们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奉行着许多错误理论。但伽利略却会提问、批判。正因如此,自由落体、斜面实验等词语出现在了人类的历史中。苏格拉底是哲学界的“牛顿”。他在数千年前思考的问题至今都令人目瞪口呆:人是什么?此

9

外,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都是这样。难以想象,失去了追问与批判的精神,我们怎么会拥有如此多深刻的道理,又怎会有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有哪里会有“牛顿”们出现呢?

然而,中国没有“牛顿”,这取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国人是推崇儒学的,孔孟之道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生根,乃至发芽。人们也因此深陷于《论语》等书中难以自拔。事实上,这是有很大危害的。儒学中很少强调人格的尊严与自由,而多赞成中庸求和的处事之道。虽然这种想法利于为人处世,却对于培养“牛顿”毫无益处。所以,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

情况往往是这样,中国的学生们安静地上课,任由老师说这说那,应试教育正在消磨新一代的追问、批判的精神。因此,白岩松说中国人会把苹果吃掉。这恰恰是中国人屈从心理的体现。他们绝不会在平日里去思考人生与自然的哲理,也绝不会试着去指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理论中的不足之处,正如无知山谷的百姓完全尊奉守旧老人的言谈一样,一个勇于改革的先驱者的出现着实令人久等。

现在,白岩松发现了这一问题。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先知先觉者发现这个问题。

牛顿不是天赋其才,而是得益于追问、批判的精神。中国欲要培养“牛顿”,正需要这能砸出“牛顿”的“金苹果”——追问、批判。

11中国牛顿在哪里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言:“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凭什么砸到我头上呢,第二选择就是吃了。”

我并不知情白岩松是依靠什么来断言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但我能够确定的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来源于苹果给他的灵感的说法,早在好几年前已经被驳正,只不过是有笔者故意杜撰,意图起到对后世人的教育意义罢了,绝非是靠一颗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 但我们从白岩松的言论中,仍能看出的是,中国社会上,存在着一批人,自诩思想前驱,经常在各种场合大彰其言,内容无非是批判中国人如何愚昧势力,外国人如何情趣离远,诗和远方云云,而从这些人的言论中,能挖掘的,是这种缺少合理公正的自我审视态度的评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风行。

所谓“中国牛顿在哪里”,其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探讨,而白岩松却将其潜移默化中偷换了概念,把科学界的事,加之于全体中国人的思想上,牛顿是科学家,观察现象探求真理时其义务,莫非白先生认为中国七百多万大学生中艺术生中很难出一个奥运冠军,土木生很难出一个文界翘楚,也是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单一?不够全面?君不见,“嫦娥”二号

10

的总工程师只有二十九岁,整个项目的平均年龄也不过三十二岁,而当中国的航天人才辈出,能人涌现时,白先生又在何处呢?

膝盖早已深入土下,想站也站不起来了吧。

中国人在近年来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下,处于信息最为交错的中心,思想最为激烈的中心,早已不是当年被白等人随意带节奏就能忽悠得住的,中国的年轻人,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去争取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而非坐在电脑前,等待着白岩松之辈告诉你“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

我很庆幸,在近年来思想的洗礼之后,我国青年的思维不断升级,正在使用自信地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而非过去一段,任人改变了。正如日前龙应台在香港演讲问答时,台下有学生回答《我的祖国》,引之不悦,回去后急忙对应,一篇《大河就是大河》洋洋洒洒,登之于《南方周末》,绵里藏针,句句诛心。只可惜,龙女士还是龙女士,中国青年早已不再是还有的那样子了。

所以,当我们被问到:“中国牛顿在哪里”时,不必自薄,也切不可自傲,君不见,中国青年“书生意气,指点江山”乎?君不见,中国青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乎? 中国牛顿,就在这里。

12物质与时代

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工夫坐在树下。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凭什么砸到我头上呢,第二选择就是吃了。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缘于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生活与人们对于物质的过分追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着。“快餐”,“快车”等一系列应对快时代的产品,也在不断地应运而生。我们的生活如同一台机器一般,每天重复着忙忙碌碌的各种事物,没有一丝心意,也没有一丝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向来“独坐亭记”中所谓的坐亭中,与诸圣人为伴的闲适读书生活?也许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览物之时都已不见。我们如今的生活,缺乏了一种静下心的思考,缺乏了对自我,世界的一种思考。故而才会有无闲暇坐在苹果树下或苹果砸中我们也无任何启发这类现象的诞生。

其次,物质是制约了我们的思考与想象力的另一大杀手。在这名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脑中可能充斥着一种观念:“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人们为了财富,为了物质而不断的奋斗着。对比起古人,孔子为了自己的礼学观点,放弃了高官,转而育人。陶渊明,伊籍等人,本可身居高位,名利皆收,却因不满当时朝政,毅然辞官,做一个清贫的乡野闲人。

11

而看看当今我们的社会,官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商人也是不顾消费者,只知维护着自身的利益。在这些条件下,人们又怎么可能在被苹果砸中后,有着自己的思考呢?

故而,如今我们要先做到坚守本心,不过分陷入这时代的名誉横流中去,多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不被物质所陷,坚守自己的梦想与底限。其次,要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来思考,思考自己,思考世界,甚至只是随意的胡思乱想,也要给自己留出这个时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出属于自己的平衡,不沦落为一台只知完成任务的机器。

所以,如果我们能挤出一些时间,静静地坐在树下,思考着人生,思考着整个世界,那么,当下一个苹果落在你的头上时,下一个牛顿也许就出现了。

13平凡的苹果

苹果是平凡普通的,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如此。而牛顿却能从苹果掉落中发现了重力,提出了牛顿定律,难道真的是我们所谓的他本该是那个天选之人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与牛顿之间的差距,就在于一个苹果,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又何尝不是呢? 善于发现的眼睛,往往是带有智慧的光芒在闪烁的。当一件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发生时,习以为常的人会不自觉的忽视它,而善于发现的眼睛却能从此间看到了真理在一闪而过。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无独有偶,当我们仰望同一片天空,我们望到的是星光漫漫,而哲学家们却能联想到心中的准则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

这些善于发现的眼睛具有着神奇的魔力,将世间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再单调而是他们散发出自己独有的、本就存在却被忽视的光辉。

我们做不到成为这样的人吗?我们又是生来就注定是一个平凡的人吗? 案是否定的。

世上本不存在天选之人,而人定胜天的理也一直在默默运转着。

我们在儿时,也因一个如今我们只能辨出是数字零又或是字母0的小圆圈而产生出许多联想,那珍贵不可多得的想象力却随着我们的长大和接受成型的思维而变得枯竭,而我们也变得思维定势,甚至我们还可能去剥夺下一代自由联想的能力。

打破思维定势,能使我们发现精彩而又熟悉的世界,当我们对身边的事物感到新奇起来,或许我们也能与苹果结缘,与天空为友。让自己多一点对待身边事物的耐心与兴趣,平凡的事物也能变得可爱新奇起来。

思想是因人而异的,或许只有这个才能解释牛顿与我们面对掉落的苹果的反应的差异,而

12

时间也是必需的,纵使我们有一闪而过的念头与灵感,但并未深究,那最后也是与其失之交臂。 希望以后当我们在遇到平凡的苹果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吃掉或是抱怨,而是有耐心的看看它,为什么选中了自己?

14杞人忧天

正如白岩松所说:“为什么西方能有牛顿,而中国没有?”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杞人忧天的故事。杞人本可成为一代哲人,可是却被“开导”又被拉回凡人的队伍。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讲究实用的民族。”五代成德节度使安重容有言曰“;兵强马壮者为天子。”中国人不信天,不信地,只相信自己所谓天人感应,以发皇明”云云只不过是太平年代的称颂诗罢了。

在远古时代,黄河泛滥,野兽横行,中华民族步履维艰,恶劣的发展环境促成了公里实用主义的形成。

春秋战国之时,各国嫌掀起变法,正如杜职所说功不仁,不易器,利不白,不变法。”变法的实用促进了功利主义的发展。而商鞅变法的成功也使得“烧诗书,明法令”成为后世统治者的一种手腕,摧残了中华民族的理性与幻想。

有人会说“孔子提倡学诗成文,这难道是功利主义吗?

孔子的主张很大一部分是为政治服务的,孔子曰“学诗以聘诸侯,在孔子眼中文学只是现实生活的附庸罢了,而孔子所推崇的是诗性,其自身也是政治生活的产物。

而墨子则更为激进,他从中小手工业者的角度出发吧,提出“尚质废乐。”乐文,只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罢了。攻防机关在墨子中比比皆是,而文论则屈指可数。

孔墨均没用看到文学音乐的超功能性,但想到遗憾甚至悲哀的是,儒墨皆为显学,所谓“非儒即墨”是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理性的悲剧。

先不谈梁元焚书,唐武灭佛,清朝功利主义愈演愈烈,蒲松龄在《赠文时序》中记载到弟子有窃读《左式》《史记》者父兄训之“悲哉,悲哉。”

改革开放后,在物质化的大潮下,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我小时候想学象棋,我妈妈就对我说象棋不加分。”于是我就被拉去学围棋,学到初一时,围棋加分已取消我进而专攻英语而去这便体现了中华理性的没落,和功利主义的强势。

正如陈独秀先生所言:“如果能破除中国的功利主义,我愿拖十二尊大炮为之前驱。 估计又会有好人将我拉入凡人的队伍吧。

13

15我们要静下心来

近代社会,世人被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裹挟着,却鲜少静下心来从流于表面的事物中观察其本质。白岩松所说的“没有闲暇坐在树下”即是如此,而抱怨体现的则是中国人总认为事事不公,不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想要的事物,第二种“吃”的选择更是体现了这点,对于生活上的能捡便宜便去捡便宜的“小市民”心态,导致难以塑造出一个真正的伟人。

那么,究竟怎样一种心态才能使人成为“牛顿”呢?是心静,只有一个平静的,不受万事万物干扰的内心才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静下心来,是万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当然不真的是指在树下发呆或冥想,而是指这样的毅力,决心,也愿意不受外界的干扰,潜心研究只属于你一个人的伟大。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就是这样,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作《巴黎圣母院》把自己外出所用的衣物全都锁进了箱子中,并把箱子的钥匙丢进河里。他把自身的外部世界隔绝开来,一心沉醉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中,我们才得以欣赏到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名著。设想雨果若是随法国大流,经常流连于舞池酒会之中,又怎么能为世人留下他的惊世之作。我们要静下心来,因为只有静下来,我们才能不被外界的缤纷又变化的价值观所诱惑,一心只追求我们内心永恒不变的耀眼的理想。外界的潮流只是一时的,而追求心中的理想才能引导我们真正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我们要静下心来,静下心来才能使我们平和地对待世间万物的变化,才能使我们有持之以恒之心,而非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味的趋炎附势,追随名利,只会使我们失去自我,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正视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活得精彩。就像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其所居之处的“陋”是表面现象,而其内心的平静崇高,才是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心中明确自己所追之物而不会迷失在外界的潮流中,当我们静下心来,才会发现世界的美好,也才能找到我们内心中的美好。

静下心来,是一种心态,更是我们人生的一个追求,一种境界,我们要静下心来,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16 被磨灭的微光

不是不曾出现,而是被遗弃。

白岩松说,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功夫坐在树下发现问题,二是即使苹果砸到了中国人头上,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第二选择就是吃了,没有想过苹果为什么会往下掉?

14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应该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过一段微弱却又闪亮的微光,或许是国人太忙,也或许是生活所迫,种种原因都将导致那微光被人磨灭,消失在那混乱的大脑和浮躁的心间,而类似于牛顿这类的天才则抓住了心中的微光,并点燃点亮使它的光芒四射,自己也名垂青史。

是否抓住了内心的微光,是贤人和凡人的区别,也决定了凡人是否可以成为贤人,并不是要求人人都舍弃原本该有的工作生活拼命钻研于科学,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抓住心中的微光,不让其消失,这才是国人,甚至是全人类应该做的抓住心中的微光,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天才,而是在生活允许的情况下多去探索,发现抓住心中一闪而过的疑问,尽可能的去解决许多人放弃自己的微光,其实是怀疑自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小人物的念想。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但实则不然。奥地利有一位医生陪自己的儿子睡觉时,惊奇的发现儿子的眼珠在转动,经询问后才发现原来是做梦的缘故,后来他开始研究这类生理特征,研究出了许多关于做梦的成果报告,这难道不就是小人物抓住了心中的微光成就自我的真实例子吗?无论结果是大是小,我们都应该要抓住微光,实现自我价值。

抓住心中的微光,像无数个微光汇集在一起,点亮未来的路,一个人的微光是微弱无力的但十个人呢?十万个呢?十亿个呢?这样的光芒聚集在一起,足以超过那些贤人了吧?牛顿能够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够做到,只要抓住了内心的微光,不去怀疑不去磨灭,将她们勇敢地展现出来,成就的可能不仅是自我,是中国,更是民族的未来。

抓住微光和实现微光的能力,并不是人人都有,所以想在出一个牛顿的确很难,但是当人人都守护著微光时,不再怀疑抱怨时不在磨面吞噬时难道还不能实现吗?中国会出牛顿,而且会出很多牛顿。

呼唤中国的牛顿

当很多人在庆幸我们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时候,一个还算有眼光和抱负的主持人却又在冷冷地“抱怨”中国诞生不了牛顿了。

卢卡斯数学教授,数理哲学的集大成者,科学和真理的化身,……这本就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诞生的人物。白岩松担忧的,并不是中国没有,而是中国“难出”。何谓“难出”?现今没有,未来可预见的时间里,还是没有。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象,就是中国难以诞生一个穷极精神,探求真理,并且获得巅峰成就的人。

幸好,我们还有解剖自我,分析原因的勇气。

15

没有闲暇,这看似“肤浅”的解说,实则洞见了问题的根本。数千年来,九成九的中国人忙于低头摸索着庄稼的成长,剩下的则忙于官场钻营,仅有的一二杰出者,也都将自己的才华绽放在经史子集的宣帛之中了。“闲暇”,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只是用来指责家有余富,学无一长的纨绔子弟的骂辞。

一代代人的集体性的生命蹉跎,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就是将目光聚焦于生存的必须和生存的利益,顶多再来点生存的乐趣。以至于,偶有个别抓到了象征科学灵感的“苹果”,甚至将它转化为文字成果时,整个民族都会将之斥为奇巧淫邪的“术数”。与之相呼应的,就是当我们遭遇地震时,就只能呼号:老天啊,我家世代勤苦种地,你凭什么这么坑我啊!凭什么是我?却没有人会去思考:地震到底怎么发生的?

请注意,我们呼号的是“凭”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凭”什么,是抱怨命运的不公,是数千年来积久的冤气。而只有“为”什么,才是地理科学的动力,迈向“牛顿”的第一步。

所以,当我们遭遇黄河泛滥,我们就只有哭天喊地骂这只酸涩的且无比巨大的“苹果”凭什么让自己倒霉,不会有人去思考流体力学,更不会有人为了流体力学而发明微积分。当然,我们不会忘记中国人的生存文化,一旦河水退去,地倒是肥了,明年,不用担心“吃”的问题了。——我们宁可选择先吃饱,先找到生存的保证,也坚决不选择成为牛顿。

中国没有牛顿,暂时也难出牛顿,但我们不能不呼唤中国的牛顿。中国的确艰于生存,但这不是理由,只是借口,英国人也曾一样艰难。我们必须冲破忙碌的文化氛围,为自己找到一段用于探索的“闲暇”时光,坐到苹果树下,学会在身边的每一点灵感中,寻找那只属于我们的,已经砸下来的苹果。不要忘记,我们也曾测算过圆周率,也曾观察了超新星,也曾记录到“天再旦”。我们已经被很多小的甜的,大的酸的苹果砸到,我们只需要再进一步,意识到:“闲暇”不是“温饱思淫乐”的无聊,而是在理性世界中,穷极精神,探求真理的伟大奋斗,中国终将诞生下一个牛顿。

知道相对论么?那可是爱因斯坦在业余时间创建的啊!

谁动了中国人的苹果

从很早之前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的渴切焦躁,到“诺贝尔奖算什么”“这得奖的不还是受了中国教育的滋养”的不屑自豪,再次在祖宗之法中找到皈依的中国的人们渐渐平静了下来,该干嘛还在干嘛,就连屠呦呦得了奖,也不过热闹之中爆出“中国人早三十年就有这个实力了”的自得和满足。

16

只是,在一片平和祥瑞之中,有个姓白的公知,再次挖开国人自愈的伤口“为啥中国出不了牛顿?”在白的解读中,中国人再次被普及了下“常识”:啊,原来中国人太忙了没空坐在树下,苹果自然砸不到我;偶有中国人正巧走过树下被砸到,也多是把苹果视作鸟粪,边跺足道“晦气”边弯腰捡起滚远了的苹果一顿“饱啖”,似乎晦气就被吃掉了,于是心满意足地又忙去了。

在这样一番颇喜感的“脑补”之后,引发颇多思考!

从先前的“中国没有诺贝尔奖主”到白公知的“中国没有牛顿”的着急上火,都指向一个命题“中国没有善于发现、思考从而创新的人才”!而白的批判,则是进一步把我们的聚焦点引向了对这一现象背后原因的思考。

然而,事实真相真的就止于此么?“中国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中国人是没有闲暇,还是有闲暇去做别的,但没有闲暇坐在树下?

现在的中国人的确没有闲暇。学生们忙着入学考、升学考、留学考、入职考,一路奔忙为着未来的“饭碗”;年轻人忙着择业、跳槽,为着能把“泥饭碗”换成“金”的,期待能早日攒够买房首付款摆脱“啃老”名声;处上层的在名利场中忙着投资人脉商机;居底层的则战战兢兢地忙着应付职场庸碌、应对家人的医疗教育这些切身之忧……

所以有望可以成为“牛顿”的中国人,都忙着应试、饭碗、财货、生存……所有的价值观被自我、名利、当下绑架的时候,怎么还会有闲暇去树下静坐,即便偶尔经过,又怎会稍稍停留,去发现下清风中树荫下阳光斑驳摇曳的诗意;去体验枝头鸟鸣穿过树叶缝隙与心一同共鸣的韵律……连驻足都不能,更遑论静坐等待发现象征灵感、机遇的苹果悄然而至呢? 是以当下中国人,不但出不了“牛顿”,即便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孔孟老庄”“青莲东坡”也都只是历史遗响,即是30年前的“海子顾城”,他们坟前的荒草也已埋径!中国人对自然世界的发现思考探究创造的智慧灵性,大约早就被这个时代的,自我的汲汲的车轮碾碎了,空留一地苹果,无人识。

然而,当今的中国人是真的一点闲暇都没有了么?那为什么中国现在网游产业那么发达,不正是有那么多年轻人用那么多时间在网络上的沉醉留恋与之进退生死么?为什么统计数字表明中国每天人均使用微信时长50分钟,这还不包括同样热门的QQ、陌陌等社交网站!这些是否足以表明,中国人,尤其是最有希望成为“牛顿”的中国年轻人不是没有一点闲暇,只是他们被网络绑架,在娱乐至死、碎片化阅读中难以自拔,随之而来的便是思想认知碎片化,审美情趣的从俗化,对网络之外的真实的自然世界的感知变得迟钝麻木,由是,即便偶尔在闲暇中想到移步树下,大约也立马忙着抱怨夏日的骄阳、冬季的烈风,哪有闲心,等待风吹过,

17

等到苹果落下,更不可能再静心,去发现去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的“无聊”的问题了。 所以,中国出不了“牛顿”除了没有闲暇时间,可能还更关键的是没有这样的闲暇从容之心吧。

当我在为着苹果沉思之余,忽然又想到白公知的这番批评背后的命题思考:苹果从哪里来的问题!是已经假设了中国当今是有苹果树的,还是认为苹果是上帝之手的杰作,树不是关键? 无论白怎么想,作为一个从小受无神论教育的人,我自然是不会相信苹果是上帝之手的杰作,但是,我也很难确定,当今中国的土壤中是否还可以长出这样一株、能结出这样一个“苹果”的树!

如同唤醒亚当夏娃羞恶之心激活人类灵光的那只苹果,砸到“牛顿”的那个苹果同样象征着灵感与智慧,不同的是,前者是上帝所造,而后者只能是源于那棵象征着等待、成长、积累、视野的大树。在感叹中国人没有闲暇遭遇苹果的时候,可能更可怕的是,即便我们去了,但是我们到哪儿去找到这样一棵树呢?

至此借苏童先生的《三棵树》来追问“我们的树到哪里去了”!

年少时,局促压抑的应试求学,容不得我们去种树,偶尔有,只能悄悄养在屋外窗台,只要有一阵风过,我们的树便只能跌落消陨,在没有了树的日子里,我们便慢慢都长成了与我们的父辈一样的惯于定式,习于因循,人云亦云的乖乖的中国人。

终于长大了,有自己的一点空间可以种树了,然而,现实泛滥的功利主义、犬儒主义,正告我,这个时代容不得我们用十年乃至更久的时间去养成一棵能结苹果的树,即便种了出来,他的价值又何在?于是,我们便在最初的不甘愿,其后的顺应乃至积极奉行之中,我们不仅自己不再种树,还会去嘲笑别人种树,更甚至会亲手去拔了折了那些种下的树! 树既不存,何来苹果?没有苹果,何来牛顿?!

无论结论如何,白的思考,至少唤起了一些中国人走出一味“阿Q”式的精神自慰,是不是最终能成为“牛顿”不是关键,关键是中国人该学会多一些深入的思考,多一点点改变,给树一点生长的空间与时间,给苹果落下留一点时间,遇到苹果砸身,不再只是“晦气”与“饱啖”,这应该是作为公众知识分子的白岩松在公平平台做这一番常识解读的真正的良苦用心吧!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