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
1.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和新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1.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1. 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2. 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3. 注重联系实际
4. 注重知行统一
第一章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里态度和精神状态
脱离现实的信念是脆弱的,实践验证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联系理想和现实唯一的桥梁
怎样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2. 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爱国主义包含情感、思想和行为三方面。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 爱祖国大好河山
2. 爱自己骨肉同胞
3. 爱祖国灿烂文化
4. 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的内容:
1.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 爱国主义时候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 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 团结统一
3. 爱好和平
4. 勤劳勇敢
5. 自强不息
时代精神的内涵:
1.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2.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3. 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4. 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1.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 促进民族团结
3. 维护国家统一
4. 增强国防观念
5.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三章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里倾向和基本意愿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判断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在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
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1. 坚持能力大小与贡献须劲力相统一
2.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 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 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2.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 立足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4. 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保持心里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掌握应对心里问题的科学方法
3. 合理调控情绪
4.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第四章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是总和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里状态和行为习惯
道德修养是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简述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
1.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依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可以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1.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2.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3. 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实意义:
1.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第五章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系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助人为乐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的社会意义:
1.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1.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
3.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1. 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2. 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3. 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第六章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生活中最主要的法律有《劳动法》《公务员法》等
爱情就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钦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 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3. 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 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
1.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
2. 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
3.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结婚的法定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必备条件包括:
1. 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
2.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3.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条件是:
1. 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
2. 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遗产继承问题: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此外,非生子女与生父母的关系、受继父或继母抚养的继子女与继父母的关系、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关系,与婚生子女与父母发关系相
同。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问题
第七章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了台湾问题的性质、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以非和平方式以及其他必要措施制止“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等内容。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的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一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
1. 弘扬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2.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 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4.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5.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6. 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7. 培植新型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第八章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采取的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
自然人是指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自然人从出生到死亡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待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所有权是最典型,最完全的物权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接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犯罪构成是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对于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附加刑是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刑法规定的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以及适用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