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老子(二)》第三十八、四十二章 教学目标:
1、扫除诵读障碍,指导诵读积累; 2、培养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指导诵读积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趣味练读 1、范读 2、初读文段
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 4、生自由练读,读出趣味性,鼓励自己编节奏读 5、检查:指名读,即时鼓励读得有趣的同学 6、四人小组练读 三、赛读
1、小组赛读,其余小组听,学习、提意见 2、大组赛读 3、全班齐读 四、我能背
1、指导学生找出文段的结构特点:并列句式,易于记忆 2、自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小组背、全班背 五、拓展、小结
附:文意理解
原文: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3、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不过无心作为。
5、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不过有意作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开始、开端。
9、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10、华:虚华。
11、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12、薄:指礼之衰薄。
译文: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所以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所以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不过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个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所以,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