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2020-03-14 来源:易榕旅网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黄志强 余显日

来源:《小作家选刊·教育教学》2014年第05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得来的知识理解才会更深刻,掌握才会更牢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探究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使用游戏、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这样引入:“平时,都是老师考学生,今天就让同学们来考老师。”学生一听考老师兴趣倍增,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老师能马上告诉你能否被3整除。”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一些数,老师均迅速作出正确的答复。对此,学生感到很惊讶,老师怎么回答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窍门?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想去探究。

二、创设氛围,让学生能探究

现代教育认为:只有建立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无拘无束”进入探究的过程。如何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其大胆去发现、探索?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放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难以主动去探究,并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开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能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实践探究怎样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实践探究,以朋友的身份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探究,和教师之间无拘束,真正让学生“肆无忌惮”地探究。 2、开放教学过程。所谓开放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简单图形(纸片)做(构造)出组合图形,并让学生观察,在这些组合图形中

能看到哪些图形。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过程中发现简单图形与组合图形的关系。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2.巧设开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放题以它特有的魅力,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巩固深化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1道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学生的兴致很高,非常踊跃,学习的热情立刻迸发出来,把整个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探究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古人亦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法和学法是教学活动统一体的两个侧面。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方法示范,引导学生获得优秀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与过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不会计算?(不会)→提出猜想(能否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实践检验→观察、思考→结论。这就体现了获取新知识的一般方法:即遇到新问题时可以转化成旧知识,再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方法的掌握为三角形面积公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铺平了道路,使学生会自主探究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