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例

2023-02-24 来源:易榕旅网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低年级小学生正是智力开发的高峰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那么如何对的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与训练呢?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长颈鹿和小鸟》这节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春天到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长颈鹿先生在森林的小河边开了一家宾馆,今天宾馆里来了一些活泼可爱的小客人,你们想知道这些小客人是谁吗?(生:想)师出示挂图,师:齐声告诉老师小客人是谁呀?(生:是小鸟)其中有一名学生说:“飞来了这么多小鸟,宾馆住得下吗?”老师抓住时机;是啊,长颈鹿先生也很着急,它想:“飞来了42只小鸟,每6只住一间,我该为它们准备几间房子呢?”学生兴趣高昂,展开讨论。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地吸引了学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

正如卢梭所说:“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愿望的办法。”

2启发问题思考,强化求异思维

低年级学生大都有具有“求异思维”的特点,这点是非常可贵的。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和保持这种精神,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挖掘他们发散思维无穷宝藏。如根据下列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二年级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二年级共有多少人?(2)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上述问题,一一列式计算。并说出道理。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使各类学生的智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引导动手操作,发展逻辑思维

孩子们最能理解的是自己的动作,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学到了知识很是高兴。

。”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倡导合作交流,促进和谐发展

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已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等,从中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从小就要学会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互相补充,互相提示,互相激励,集思广益,学生的思维之间产生了碰撞,激发了对数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同时思维得到了扩展。同时,学困生在与小组同学的交流中,得到了帮助,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落实到每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水滴穿石,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刘艳明.小学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J].理论界,2007,(9):128-129.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有序思维;培养;兴趣

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小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我们农村学校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杂乱无序,主要表现在:对于要解答的问题,不知从何下手,看到哪里想到哪里,主观随意地为问题“作答案”;回答问题时,颠三倒四,抓不住问题的实质,结结巴巴说不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1)学前教育良莠不齐,大大制约了课堂的有效生成。表现在学生对于一道数学题的思考差距太大,快的太快,慢的太慢,使一部分学生没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完成思维活动。

(2)数学能力和水平不强。农村小学地处偏僻山区,掌握的各种信息单一,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在课堂中学习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数学知识时,会在掌握和理解方面出现困难。

(3)口头表达能力较弱。农村小学生掌握的词汇较少,且平时交谈大多用的是方言,在课堂中不但羞于表达,而且表达得不准确、不完整,大大束缚了学生思维生成的展示,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还处在启蒙阶段,完全靠模仿与兴趣,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兴趣,感觉一切都很新鲜。教师只要紧紧抓住和利用这一点,积极开导并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敢“说”。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学生自然就有说的欲望,课堂氛围就显得民主、和谐,学生在思想上变得轻松,也愿意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中“1元=10角”这个知识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咱们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陈青青和陈苗苗,今天早上两个人闹别扭了。为什么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使她们都开心呢?。

二、训练思维语言,理清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所以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应该是学生的表率,要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还没有形成,往往根据经验习惯,用生活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给学生正确的数学语言引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例如:在教学中计算28+4时,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是这样想的:先算8+4=12,再算20+12=32。”“我是这样想的:先算28+2=30,再算30+2=32。”“我是列竖式计算的:先算个位上的8+4=12,满十进一,在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2加进位的1得3,在十位上写3,所以28+4=32。”这样长时间训练学生的说理表达,不但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表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按运算意义口述列式根据、解题程序和解题方法。这样通过探究、发现再到表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建构开放练习,综合思维训练

强化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按照逻辑顺序去思考问题,有助于迅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任何发现和发明,首先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以固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认识事物、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和算法,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规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儿童的思维活动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3

一、在教学时,我注重使用教具,通过直观演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时,首先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更应该引导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例如:上课专心听讲,精力集中,做计算题时要求正确、迅速。要想达到这一要求,除了学生能理解掌握法则外,还要交给学生计算方法。强调学生计算时必须做到不抄错题、符号,不搞错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为了计算准确还要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做题时,特别是应用题要求学生要把题目多读几遍,弄清题目的意思,找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分析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后,再开始列式解答。这样既能减少错误的出现,又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具、学具,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知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含义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教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从实物图引出数学概念外,还通过数数,加深理解。那么我在教学《认识3、4》时,让学生用学具――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抽象出了3和4,加深对数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样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认识打下基础。数学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通过几幅图画,观察不同形式的事物活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气球,左右手各拿一个,通过指名提问,使全班学生都知道左手拿一个气球,右手也拿一个气球。然后让学生把左手和右手合起来后,再指名问两只手一共拿几个气球,同学们都能回答是2个气球。然后我把这个直观演示过程板书为:“1+1=2。”并让学生知道1和1之间的“+”是加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2前面的“=”是等号,引导学生概括出1和1合起来是2的含义。从而加深学生对加法的认识。

教学减法时,还是借助同学手里的2个气球,其中把右手的放掉,问现在手里还有几个气球。学生都能回答出还剩1个气球。然后我把这个直观演示过程板书为:“2-1=1”。并让学生知道2和1之间的“-”是减号。是从一个数里去掉另外一个数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这样为解答加、减法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之间,先让学生用小棒摆:(1)两数同样多。(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通过反复摆放,使学生初步得出:较大的数包括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外,还包括多的部分。为以后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扫清障碍。这样以操作为手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计算方法时,还注重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要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知识规律。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并学会如何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回到整体的分析、综合的方法。

因为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和凑十法的基础,在教学数学的组成时,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数的组成规律。如:在教学5的组成时,让学生用5根小棒摆成2堆,一共有几种摆法。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知道4和1组成5;1和4也组成5,同样知道了3和2组成5;就能想到2和3也组成5。这样知道了两个加数中的一个就可以知道另一个,引导学生明确其它数的组成也是如此。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教材为了突出“凑十法”的规律,改为按9加几、8加几……的顺序编排的。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掌握规律。如:在教学8加几时,通过实际操作摆小棒,可以引导学生把8加几的计算方法跟9加几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9加几和8加几的计算方法都是用“凑十”的方法进行计算的。不同点是算9加几时,要给9加1凑成10,必须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的形式,而算8加几时要给8加2凑成10,必须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了“看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后加几的计算方法。”这样在教学7加几、6加几……时,不但能节省时间,而且还能省力。

实践证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通过观察、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形成认识的。”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在教学时应经常提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七、八岁的儿童注意力又难以长时间的集中,但他们容易被新异的事物所激动而兴奋起来,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恰当的将数学题,用故事、游戏、比赛等形式表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教学6加几时,我分别拿出写着“11、12、13、14、10”五个纸盒做“邮筒”,并把分别写“6+5=、6+7=、6+8=、6+9=、6+2=、6+1=、6+0=”的卡片分给5个小学生,每个学生各请一行学生做裁判员,游戏开始,5个学生同时举起自己分到的卡片,请裁判员看,然后再投入邮筒,投的又快又对的为胜,这样课堂就充满了一种愉快的、积极思考、探求知识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最集中,教学效果也最好。

三、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考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差,因此还要注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述概念的训练。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先让学生实际操作,然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如:“8+5=”学生口述为“8加2可以凑成10,先把5分为2和3,8+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所以8+5=13。”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又如:解答应用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至少读两边题,然后在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学生口述能力发展。

四、通过计算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九年义务教材“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8加几”的内容中开始出现了“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9加几,推想出得数,还可以利用已学过的大数加小数的方法来想很快算出得数。同时还要加强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后和是不变的道理。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低年级;发散思维;培养

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教师要十分注重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爱好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讲小故事引入”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那么,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工厂接到生产1000台机器的任务,前5天完成了2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先求每天的工作效率:1000×25%÷5,然后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列式为1000÷(1000×25%÷5)=20(天)。

第二种解法:因为工作效率不变,若设一共要用x天。列方程为:1000÷x=1000×25%÷5,解这个方程得x=20。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把这项任务看作单位‘1’,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可列算式:1÷(1×25%÷5)=20(天)”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受到第一种解法的启发想到新的解题方法。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其他同学纷纷提出不同寻常的见解:

解法4:5×(1÷25%)=20(天)

解法5:设一共要用X天,1÷X=25%÷5X=20?

解法6:5÷25%=20(天)

……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思维缺陷;应用题;小学二年级;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11-02

一、小学二年级学生针对应用题的解题思维

(一)低年级学习数学应用题的思维概论

(二)低年级学生思维缺陷的现状

1.抵触文字理解,盲目合拼数字。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期间,学生是从幼儿园阶段开始转变到小学阶段,从原本的看图理解变化成图文结合的综合观察。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刚刚开始学习汉字,对于文字还没形成足够的熟悉程度和理解习惯,因此,在处理应用题这些图文并备的题目时,学生很可能会因为对应用题内容文字的陌生感而有意或无意地过滤和抵触应用题的文字介绍。在这一条件中,学生就会潜意识地看图找重点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式,盲目寻找与合拼应用题中的数字,从而在最短的时间中整理和排版出数学应用题的基本解题模块和形式。

2.片面阅读个别词语,无视数字与单位的配对。小学在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数学相关知识时,往往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吸收能力、图文融合能力和数据文字配对等条件反射。在面对这些全新的解题思维下,处于低年级学习的不同学生会根据各自的反应心态、接受理解和解决方式等多种元素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数学学习的思维障碍,如汉字学习程度比较低的学生会更加喜欢看到有图的应用题,而且在阅读题意时会有意地忽视部分没有数字的文字介绍;或者在做题的时候没有分清楚数字与单位的配对,造成解题的盲目合拼等。

二、二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出现思维缺陷的原因

(一)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育管理中,教师如果想要灵活全面地培养学生形成合适的解题思维,那么,就需要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接受到适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并形成一定的理科学习思维路线,例如学会数字的加减、尝试图文的合拼理解和数据的运算审核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培养出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与小学的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相比,低年级学生在上课和学习的自制能力有待加强,而且对于汉字还比较陌生,在处理数学应用题时可能会因为没有培养好良好的抽象性的理论型思维而无法处理一些比较具体鲜明的题目。

(二)教师分析应用思维时存在的障碍

1.忽视解题思路的顺序和方向。因为小学二年级数学的教学重点与一年级数学教学相比是产生了一定的变动,所以,不同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各自的困难,如记忆背诵、理解归纳和看图总结等,而产生一定差异的学习思维障碍。在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没能够客观性、针对性和整合性地归纳和总结出低年级学生在培养数学思维时已经出现或可能存在的解题问题,那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在片面地根据个人的理解能力去覆盖性地介绍数学书本的基本知识点时,造成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基本知识点形成了具有片面性的理解和总结。

2.没有及时说明数量关系。大部分教师一般会提前考虑到上课时间段的限制和应用题模式的相似性等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忽视了学生直接模仿的学习特点,片面介绍题中的数字,没有考虑到数据与单位等多种条件的分析,从而使学生在自主答题时找不到方向,在解题时就会毫无目的地进行数字的拼凑。例1:(1)红花8朵,粉红花比红花多3朵,粉红花有几朵?(2)红花8朵,红花比粉红花多3朵,粉红花有几朵?在解题时,学生如果在看题的时候没有看清楚“粉红花比红花多3朵”与“红花比粉红花多3朵”这两句话,那么就可能会把两道题都理解为“8+3=11(朵)”。正确的解题:(1)8+3=11(朵)答:粉红花有11朵。(2)8-3=5(朵)答:粉红花有5朵。

三、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方向

1.加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总结性。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的知识面相对比较有限,大部分题型的分析和解读都来仅仅是来自数字的加减合拼等经典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统筹好应用题知识的答题模块,就要学会使学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总结,构建出合适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思维结构。

2.培养学生解题时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二年级数学应用题虽然可以有很多种题型,但客观上而言,因为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认识数字的加减,所以,在解答应用题时,教师更需要指导学生结合题目的特点和数据去进行合理解题思路。教师在设计和分析应用题的讲课模式时,不仅应该及时地收集和分类一些和应用题有关的最新版的教材,而且也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和书本内容的结合,通过运用言语介绍、图文合并及数据对比等多种多样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多提问,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能够灵活地理解题意,慢慢习惯对应用题文字的阅读和吸收,增强图文的综合理解。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自我调节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是《数学课程标准》,都极力倡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局限,很多教师怀疑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现实性。因此,探究和掌握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具有逻辑的严谨性、数学的抽象性以及运用的广泛性,同时还有生活性、体验性和现实性等学科优势。由于小学数学具有这些特性,加上低年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小学数学学习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独特性。

小学生在自己生活实践中得到经验和启示,比如,形成几何形体和数量的概念是小学生在日常的玩耍和游戏中获得的。尽管这些概念大多是零散的、模糊不清的,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日常中形成的这些概念,为他们上学之后学习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事物的过程,这种认知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加上对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

2.以直观化形象思维为主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方式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思维的直观化。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将两种思维进行结合,即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数学概念以及数学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这种思考过程。

二、小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

1.自我调节能力欠缺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大部分介于7到9岁之间,有较为明显的依赖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不够高。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数学学习方面能力较低,几乎没有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该年龄段的学生与幼儿时期相比,虽然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仍未发育完善,来自外界的影响和暗示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有不自觉的模仿行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等等。

2.学习策略运用能力不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的认识尚处于萌芽阶段,仍比较模糊,他们不具备完全的认知能力。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就显得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基本上不能独立调节、计划自己的学习。但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低年级学生在自我调节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所起的作用和角色的转变是分不开的。自我调节理论阐明: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帮助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激发者和辅导者,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实现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乐趣。

2.激发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原动力。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必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解决学习启动问题。教师要以切实的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让学生亲身获得成就。教师要善于形象化地让学生为自己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此而不断努力。要让学生在挑战中体验成功,并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鼓励学生,及时给予反馈和适当的科学评价。

3.加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策略的教学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教学可以参透到数学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学习策略指导课来完成。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教学,效果甚佳。教师应该结合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易于理解而又能学以致用的策略,循序渐进地传授认知策略,减轻学生自我调节策略的负担。教师应该有专业认知,懂得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策略的规律,接受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策略时的速度,以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对待,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任何个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必须经历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所以,从小学低年级起就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锦冰.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